㈠ 《理想的风筝》的中心思想
作者回忆了刘老师讲课讲得极好和每年春天放风筝的两个情景,表现了刘老师身残志坚,敬业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感恩与怀念之情.
㈡ 理想的风筝
那是抄一片催人泪下的文章,我很感袭动。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太让我感动。
我觉得,刘老师也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他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提问学生,而不搞笔视。同样,他也是一个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的人,刘老师已年过半百,但是,他仍跪在地上几个小时给学生讲课。也说明他热爱自己的职业。
《理想的风筝》有两个含义。1: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理拨下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2: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从苏叔阳平生资料中,他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
文化大革命前,他曾是一个大学教授,可“文革”来临了,一下子,成为了一个伞厂员工,如此之大的落差,却没有吓倒他。他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活不懈追求。
㈢ 理想的风筝原文
理想的风筝
苏叔阳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逢到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飞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着。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们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这情景,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看着他那浮在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㈣ 三年级上册理想的风筝,为什么芳芳的风筝最有意思
春天,我们最喜欢放风筝。 地面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 ,风筝专迎着风飞着。这属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 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看,我的风筝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因为我长大想当海军。此刻,我似乎看见了无边的大海和涌起的浪花。 瞧啊,一只美丽的大蝴蝶,翅膀一扇一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这一定是小薇薇的巧手做的,她想像他的爸爸一样,当个昆虫学家。 还有,那瓦片风筝是未来的建筑大师二喜的,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兰兰和红红的。所有的风筝中,要数小音乐家根子的最棒了,那是一架竖琴。说实话,见了他的风筝我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子都引来了。 最有意思的风筝要数芳芳的了。她直到现在还没决定长大干什么,所以只好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风筝的后脑勺上还拖着一条马尾巴似的长辫子! 在地面上,我们一边放线一边跑着,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㈤ 六年级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中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什么
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理拨下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文章以第一,二自然段开头是以景喻人,也是用春天的景色和风筝勾起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突出了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十分大,让作者至今还记得他。
(5)小学三年级风筝的理想扩展阅读
《理想的风筝》是2006年10月1月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叔阳。该书通过对刘老师的回忆讲述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㈥ “风筝是理想的翅膀”这句话的理解
想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树立一个理想 要有一个目标
叫我们从小要有理想,不能盲目的去“飞翔”
把握好自己的理想,把它做成风筝,让风筝带着你的理想勇往直前,实现你心中的理想。
㈦ 三年级课文为什么说风筝是孩子们理想的翅膀
风筝就像孩子内心的信念,,被风吹起,,就像有了翅膀,,
㈧ 哪些风筝代表哪些理想
古代图案比如 小孩放风筝 寓意 春风得意
㈨ 根据自己的理想创造一个风筝,并写一段话
风筝从地面缓缓升起,它的线被人们一扯一扯地慢慢向天空中飞去,望着它自由的身影,不经令人想起“两脚踏翻尘世路,以天为盖地为庐”的诗句。终于,在绚丽的空中展现出它飒爽的英姿。也许就像宋朝王龄写的《纸鸢》:“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鸟飞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搏鹏似尔难。”
一个人的命运不就像一面风筝吗?“风筝”经历了无数次地挑战,它才能扶摇直上,飞上蓝天,受世人的瞩目。在面对挑战时,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处理的,才会确定我们能否有所成就。“挑战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让我们把握住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去接受无数次的挑战。就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现代社会中的挑战更是激烈的,许多人每天都要面临无数次挑战。每一个人都必须有着鸿鹄之志,有勇有谋,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扎稳脚跟。所以要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勇敢、无畏。”
“风筝”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她要“飞向”蓝天,“飞向”白云,“飞向”世界各地,去战胜一切惊心动魄的挑战,去打败一切提心吊胆的困难。
㈩ 理想的风筝 课文 的主要内容给采纳
《理想的风筝》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