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评课
本节计算教学的过程(流程)有共性的研究。从不同年级来看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本次教学体现了扎实的教学技能,能抓住计算课的本质。先复习口算、数的组成。通过对数的计算来巩固数的组成。
1. 复习的内容恰当。复习的内容可以是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本节课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2. 探究计算方法上,能让学生用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
3. 探究之后有相应的小练习。第2个例题教学后,有对比。通过对比后让学生了解清楚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
4. 重视直观教学,在板书上能体现思维过程。
5. 练习有清晰的层次、很有条理。
建议:
1. 在算法多样化、优选方法的时候处理得不够灵活。学生说出1+2=3,所以1000+2000=3000实际上就是千位上是1+千位上是2,所以是3千,在千位上写3,在3的末尾补3个0.
2. 例题对比之后的语言归纳概括的方法要准确。例如,3100-700 1500+1000 要看数的特点去判断是把他们看成几个百还是几个千。
3. 在表达方面,要培养学生讲的兴趣。在数学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语句完整、有序。在练习的时候多让学生讲。
4. 在练习方面,时间没处理得好。买礼物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做得比较仓促。
5. 在给出一组数,让学生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50+80=130 130-50=80这个形式可以用在其他练习中,不要急着体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6. 遇到3100-700= 1500+1000= 这些比例题难的时候,应该抽出来说说怎样想的?
再一篇:
老师将教材作为一个背景,一个舞台来使用,把整个教学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导学案指导的过程中,把学习兴趣发挥到了极致,使人人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共同交流,总结,提炼,整个过程中耿老师让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又达到表扬激励及榜样的作用。使每个同学都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不断发现,不断突破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从而实现自己学习上的最大价值,人人感到成功的快乐。有效调动全体学生敢于发现,善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想法,学会反思、修正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让学生当小老师。如教学例题500+800时,把例题变成了自主探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想法,即而继续让学生研究800-500和960-800,学生在小组探索过程中发现整百和整十的加减法,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其实,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老师也有少些不足。如:巩固练习时,应让全班学生参与,整堂课会很完美。
② 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的评课
上周听了一节《铅笔有多长》数学课,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气氛看还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蘧老师的课堂教态自然、语速适当、语言也亲切,板书非常合理。对于良好教师基本功的养成,老师还是下了功夫的。
二、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设计和思路还是比较清晰。
三、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看,课堂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四、从教学过程看。
第一环节:定向诱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已有的知识出发,自然流畅地转入新知识学习。门高约2(),一拃长约10()凳子高约4()一张光碟厚约1()。学生很快地说出了答案,门高约2米,一拃长约10厘米,那么凳子高约4( )一张光碟厚约1()。这时学生产生疑问,发现用已学过了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顺势引出“分米、毫米的认识”。
第二环节:自学探究。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这个知识。首先,出示一支铅笔,先让学生估测,再让学生去测量验证。让学生在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才引出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其次是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教师先让学生在米尺中找找1分米,再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体验1米有多少分米。整个新知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自主探索的这一新课程理念。
第四环节:反馈总结。练习设计很有层次,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最大的亮点就是“改日记”这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判别,发现日记中所描述的物体的长度与现实中反差非常大,觉得非常好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正,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对比比较,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知识的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这节课,我有几点异同的想法与大家商讨:
第一、教学关键抓得不够紧。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亲历测量过程,体验1分米的长短,进而突破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
第二、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稍有欠缺。教学中应多些关注学生估测、测量时的方法,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语言的表述要完整。
听了这节课,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谢谢蘧老师提供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1米有多上 评课稿 博客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一、情境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米的实际意义和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
教学准备:PPT课件、米尺三把
一、情境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你能用手指比划告诉同桌吗?
2、小结:大家讲得非常好。游乐园里真好玩儿,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也要到游乐园去玩,我们看看他们遇到什么情况了。 (PPT出示情境图)小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往里面跑,可是长颈鹿却被保安给拦在了门口,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因为游乐园要求“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那么1米是多长呢?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
①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那1米大约有多长呢?你们伸开双臂,我来给大家量一量。
②猜一猜:同学们,你能猜一猜一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师将米尺竖放,让学生估计,引导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再和米尺比一比,验证自己的猜测,看一看1米究竟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
④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认识1米=100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米尺,想一想: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有多少厘米? 生:1米有100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板书) ②给学生一把直米尺,让他们用短直尺量一量1米有多长?
③汇报量的结果
3、量一量
A量一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量一量黑板有多长?门有多长?
B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学生三人一组 分三组
师提示:先将木直米尺的“0”刻度线对准教室的一端然后量一米打个记号,一直量到教室后如果不是整米数,就是几米几厘米。 一组量完可再找同学组成一组继续量。
C、汇报量的结果。
D、认识米的作用: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准备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棒太短,测量起来太麻烦。
(2)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遇到它。(板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铅笔长约17( ) 橡皮长约3( ) 毛巾长约60( ) 旗杆高约8( ) 丝瓜长约35( ) 房子高约3( ) 一辆公共汽车长9( ) 图钉的长大约是1( ) 课桌高是70( ) 李老师的身高是175( ) 一棵大树高约15( )
2、 计算:15厘米+8厘米=( )厘米 16厘米-9厘米=( )厘米 6米-5米=( )米 1米5厘米+1米3厘米=( )米( )厘米
④ 小学二年级数学退位减法评课,有分!~
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与组织的策略
——专题研讨活动综述
常州市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庞松筠
根据上次课堂教学调研和平时听课情况的反馈,发现我们部分老师对数学练习课的教学存在一些困惑和一些问题。比如:对练习课的功能认识不足;对练习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对练习课缺乏重视,应而对练习课教学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练习课变成习题课、作业课,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没有充分发挥每一道练习题的价值。尤其是新教师,对新授课的教学比较重视,也基本掌握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但对练习课的教学就没有把握,不知如何上。在平时的随堂听课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今天是上的练习课“没听头”,下次上新授课时来听吧。那么数学练习课是否就真的“没上头”“没听头”吗?其实数学练习课也是很有讲究的,也值得好好研究好好设计的。
基于以上的情况和思考,我校小学部进行了一次对数学练习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的专题研讨活动。学科组安排董玉华和凌丽萍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一节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课》和一节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研究课,邀请全校小学数学老师和湖塘实小部分数学老师听课,并参加评课。同时围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有必要对练习课教学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进一步研究设计和组织练习的策略,提高练习课的实效。”这个专题进行自由讨论。通过研讨,在场的广大老师都不同程度地找到了困扰自己教学工作多时的一些疑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了一次思想观念领域的革命,并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一、 练习课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课型,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具有“巩固技能、反馈评价、形成策略、解决问题、拓展思维”的功能。练习课在三种课型中占有重要比重,例如在第十二册教材中,新授课占47%,练习课占35.6%,复习课占17.4%,练习课占三分之一之多。
二、 练习课的教学结构(或者教学模式)
(1) 基本训练 两节练习课都是计算练习,教学一开始先设计了口算练习,以训练学生的口算技能。
(2) 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两位老师都很明确地宣布本课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3) 检查复习新授课的知识 一般采用板演练习,能及时发现问题,信息得到反馈,,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调控。
(4) 课堂练习 这是练习课的主要部分,一般设计专项练习、针对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几个层次的练习。
(5) 作业评价 包括练习评价,贯穿在每个层次的练习中。
三、 练习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2) 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
(5) 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6) 练习的分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7) 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8) 练习设计中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四、 练习设计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 练习课也要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习题的单调或者说习题的模仿与套用等,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等,所以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练”为“乐练”的境界。
(2) 练习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课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要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得到满足,有收益。
(3) 多一些问题解决,少一些机械操作。新课程标准指出: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4) 用足用好每一道练习题。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排意图,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要根据班级特征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教材里的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对每一道习题都要用足、用好、用到位,发挥习题的价值。
(5)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交流时间。练习的组织要避免“匆匆过场”的现象,教师组织练习时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总之,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识练习课的地位作用,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做到精选、多变、巧练,通过点——线——面的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形成网络。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