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年级数学下册 什么是面积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三、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1、观察比较。
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比大小)
2、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3、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四、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1、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4、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六、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七、总结
面积的意义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重要的启始概念,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年的教材将“面积”定义由原先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
Ⅲ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2、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评析:借助拍手歌的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
二、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揭示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摸一摸,说一说。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物体,桌子、凳子、练习本、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三、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1、观察比较。
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比大小)
2、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3、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四、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1、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2、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师:为了方便大家比较,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4个小方块、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4、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五、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六、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七、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把面积概念独立教学,目的是改变以往偏重面积计算及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面积”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材中所提供的大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的面,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二、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用剪拼、数方格、重叠、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三、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Ⅳ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面积”的认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面积这个概念,它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比大小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进行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从而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好铺垫;三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这个数学事实。
针对教材编写特点,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时,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丰富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本节课的教学还要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作为重点,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必须以学生自己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各种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动的过程中自觉体验、感悟,特别是“估一估”、“摆一摆”的活动,学生借助学具“图章”和“硬币”摆满长方形和正方形后,能清楚的感受到长、正方形面积的含义,这样就使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体验到创新的愉悦。在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的比较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形时,鼓励学生设计的图形既要准确又要有创意,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是课堂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
【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学习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及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经验。有初步的实践活动的经验,能主动地研究问题,敢于创新,有初步地独立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初步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面积”这个词语,对于面积的学习有迫切的需求,更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但对面积的含义并不能说清楚。可见,对学生来讲,要建立起清晰的“面积”概念还比较困难,很容易将“面积”与“周长”混淆。
因此为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学具(剪刀、五分硬币、印台、印章、透明方格纸、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等)。教学设计力图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把“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变成学生亲身经历的、实实在在的、生动的体验过程,力争使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另外,在本节课中借助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评价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策略,学生能从中学到估测的方法,分享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在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直观估测能力,发展空间知觉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积极探究,从而体验到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创新的愉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面积含义
1.谈话引入
(教师板书“面积”)
①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听过“面积”这个词吗?你认为“面积”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②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观看课件演示:一块草坪,铺满青草,感知草坪的面积
(借助直观观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物体表面的大小
①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小?
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比这本数学书的封面大?
(借助学生的联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体会到物体的面有大小、并且是可以比较面的大小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感受到什么是“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小结:这样的面还有很多,我们刚才比较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
②请同学们拿出香皂盒,任意选出两个面比较它们的大小,要求先用眼睛观察,也可以用手摸摸,然后再比一比、说一说。
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这个环节借助香皂盒学习,既突出了面在体上的数学事实,又隐含了两个长方形比大小的方法,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三个图形,请同学辨认。(教师板书:封闭图形)
任意选出两个图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4.揭示概念
(学生交流后,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
物体的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教师板书的同时,请同学说一说什么是面积。)
(为使学生对面积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教学设计时分为两个层次,由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表面逐步过渡、抽象到平面图形,体现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
教师说明: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今后再说面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积”这个词,能做到吗?
(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意识的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二、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正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接近)
1.用正方形的面积分别和这三个图形的面积进行比较,哪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比较大?(教师语速要慢,强调“面积”,暗示学生思考什么是面积,怎样比较这几个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比较。
(在比较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到图形面积大小差异明显的,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并制造矛盾冲突,长方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相近,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内心自然生发出寻找比较策略的需求,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为学生自主、主动的探究过程。)
2.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到底谁的面积大一些呢?看起来,我们要想一些好方法,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你打算怎样比较?(每人拿出图形)
教师说明: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借助一些学具。
活动要求:
(1)先看看有哪些学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动手操作,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如果选用相同的学具,也可以合作完成。
(3)比较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比较方法。最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收获,分享研究的成果。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不断吸纳他人的观点,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较中的优势。)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小结:比较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另一种摆硬币、印图章、方格图等都是借用了一个统一的面积作标准,通过它们数量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渗透方格图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做了有益的铺垫。)
三、设计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1.观察并数一数
教师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
学生观察后直接口答
2.试一试,自己设计
(1)画一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提出要求:
要求画的图形要准确,面积应等于7个方格,还要有特色,有自己的创意。
(教师充分地引导学生理解活动要求,在设计图形的过程中,加深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学生不仅可以按要求画出图形,还可以富有自我设计的特色,体现个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创新,提供时空,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我的想象力、创造力,富有个性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会激发起学生创新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内心深处会根深蒂固的形成创新的意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把“创新”作为一种习惯。)
(2)学生独立设计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虽然每个人画的图形面积都是7个方格,但它们的形状不同。)
四、试一试,比一比
教师出示几组图形,请学生分别比一比每一组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最后,出示一组方格数相同,但面积大小不同的图形。
1.学生独立观察,进行比较。
2.全班交流: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思考:为什么方格数相同,而面积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测量的标准不统一,就无法比较。要用同样的标准去量,国际上就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这些面积单位就是我们今后要继续研究的新问题。
(在学生比较的过程中,再次理解面积的含义,同时感受到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的优势,以及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的前提条件,同时在本节课的尾声揭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研究的欲望。)
五、全课小结(略)
Ⅳ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
三年级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集体备课
一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通过对熟悉实例的感知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3、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5、通过“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建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二)课时子目标
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与画图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学会动手操作、分析,与人合作交流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二课时《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构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3、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4、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初步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第三课时《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4、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四课时《铺地板》(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3、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1)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物体的表面、表面的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计算面积做准备。
(4)突出重点的策略:面积的概念分成两部分,教学时刻将这句话拆成两句,再用“或”两城依据。教第一句时可多让学生摸摸物体的表面,感受面与线的区别,在观察物体的表面有大小的区别。第二句话时画出既有封闭又有不封闭的几个图形让学生选择,在涂色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只有封闭图形才能有面积,不封闭的图形可涂出去,面积无法测量。
2、第二课时《量一量》(面积单位的认识)
(1)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2、分米2、米2等面积单位,并感知他们的实际大小。
(2)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厘米2、分米2、米2的实际大小。
(3)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并为面积的计算做准备。
(4) 突出重点的策略:通过估、摸、量、比、做等活动,建立1cm2、1dm2、1m2的正确表象。用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受1cm2、1dm2、1m2的大小,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实际大小。
3、第三课时《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长、宽、边长、面积。
(3)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通过学习面积公式,为将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面积及其他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4) 突出重点的策略:多让学生说面积的计算为什么用“长*宽”计算。即“先沿着长铺几个小方块,要铺满整个长方形要铺几个几,所以用乘法算。”
4、第四课时《铺地面》(面积单位的换算)
(1)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 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在学习“铺地面”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了解面积的含义,也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巩固前面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4) 突出重点的策略:
①重视单位换算与实际背景的结合。如:一个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在地面上铺边长2分米的方砖,一共需要多少块?让学生体会到单位换算是实际的需要。
②体会单位换算的实际需要。用正方形面积公式去推导1dm2=100 cm2、1m2=100 dm2。也要让学生多说“因为1米等于10分米,先沿着一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铺1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要铺满1平方米的正方形要铺10个10,即100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花园长15米,宽10米,如果把这个花园用篱笆围起来,所围的面积有多大?需要多长的篱笆?”解决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考虑“所围的面积”与“需要多长的篱笆”是指什么(求什么?),其次再考虑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怎样求?)。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的认识)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策略多样化。
(2)原因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实际物体表面的大小的认识不了解,缺乏对平面图形大小认识的空间观念。而且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是有难度的,他们会跟周长的概念互相混淆。
(3)解决策略:复习时先复习什么是周长,再来学习面积。要让学生区分周长是指边的总长,面积是指表面的大小。学生在举例的时候不但要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还要说出面积就是铺方格,再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并说出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四条线段长度的总和。
2、第二课时:《量一量》(面积单位的认识)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建立1厘米²、1分米²、1米²的表象,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2)原因分析:受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空间知觉限制的,对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认识较少,没有建立起单位面积的概念, 学生还没有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学生还没有掌握一些解题的策略。在应用时会错用了长度单位或误用错误的面积单位。
(3)解决策略:先结合具体的测量、动手“做一做”的活动,去感知厘米²、分米²、米²等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再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① 如在教学中不断渗透长度与面积的对比,帮助学生强化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及求周长需要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需要选择面积单位。
② 如在教学中要渗透对比的解题策略,例如小手帕的面积是4( ),可以选择身边熟悉的物体面积来作参照物,如选择平方厘米可以拿指甲盖对比,选择平方米拿黑板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抽象的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空间知觉。
③ 通过看、摸、说、想等方式感知1cm2、1dm2、1m2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清楚地看到每个面积单位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第三课时:《摆一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原因分析:学生会对面积公式的推导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应用时正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会互相混淆,也会与周长的计算互相混淆。
(3)解决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推理等活动,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一是让学生直接估算长方形面积;二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的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是在“试一试”中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难于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可以利用长或宽的长度来代替摆方格数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这里存在一个数学上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思想,例如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去摆刚好每行摆4个,摆了2行。在这里长和宽指的是长度,而摆的小方格是以单位面积来计算的,它们之间是怎样转化的呢?在教学时会停留在表层的公式推导:长和宽的乘积刚好等于摆方格的总数,从而得出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这是利用了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去观察发现“量边长计面积”和“摆方格计面积”两种方法之间的“数字对应”关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总数”相等。只需要从数字对应来理解就可以了。从而也让学生感知到公式的必要性,因为“量边长计面积”比“摆方格计面积”方便,不用“背”着单位面积去测量,只需要尺子测量出图形边长就可以求面积了。
4、第四课时:《铺地面》(面积单位的换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原因分析: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不足,不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就直接计算;尤其是用字母表示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漏写“平方”或“2”,学生容易受长度单位进率的影响在面积单位换算时出现错误。
(3)解决策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直观地做图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单位换算,从而体会到单位换算是实际的需要。
(特别是土地面积单位)首先让学生感受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会安排以下内容:画一个长3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然后平均分成4块,将其中的一块涂上颜色,同学们,你们知道涂色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动手去操作--遇到困难(不够1平方分米,怎么表示?3/4不会计算,没有学过)--怎么办?
用一张画了很多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透明投影片放在所画的长方形上,引导学生把这个面积为3平方分米换成300平方厘米,然后来计算300/4,来求出涂色部分的面积是75平方厘米。这样学生就会充分感受到面积单位的换算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例如“铺地板”时求能铺几块,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单位的换算外,还需要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求方砖块数就是求地板面积里包含几个方砖面积;计算总面积时需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求总面积就是求几个方砖面积的和。
5、第五课时:练习课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正确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原因分析:学生对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容易混淆,导致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不符。
(2) 解决策略: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并运用知识。② 灵活地处理教材,首先用课件安排了一个游戏“数人数”,利用几个不同的方阵队伍,让学生快速说出总人数是多少?(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乘法意义和生活中的经验很快就知道最快的方法是:总人数=每行人数*行数)这个安排是为了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的。接着直接利用课本p46练一练第4题(1)小题: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它们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它们的面积又是多少呢?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反馈的信息来看,90%的学生都很快的发现了规律:长方形面积=长×宽。为了验证学生的这个发现,再让他们去完成p45的内容。发现两种做法:一、直接用尺子去量长、宽,然后长×宽计算出面积来。二、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但只是沿着长摆了一排,再沿着宽摆了一排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找到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以后再也不需要拿着面积单位去测量了,只要知道长、宽就可以了。
6、第六课时:《数学游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的数学事实。
(2)原因分析:学生的空间直观感知能力较差。
(3)解决策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动手操作画出多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7、第七课时:《实践活动》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合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
(2)原因分析: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考验学生的掌握能力。
(3)解决策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交流,分享数学活动的经验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五、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策略1: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就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机会。教材中的量一量、比一比、估一估、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最好过程。同时,教师也要创设充实、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策略2:注重估测活动。通过探索、交流、比较和评价,使学生从中学会估测的方法,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事实上估测活动不仅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策略3:联系实际,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要创设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再发现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面积计算公式,并联系实际,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的习惯。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的。
六、练习题分析
1. 教材中的练习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第1课时:《什么是面积》
1、 书第40页:画一画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并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其形状可以不同。
2、 书第41页:第2题要提醒学生在数格子时,要注意不满1格的情况。
第2课时:《量一量》
1、 书第44页第1题: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常见物体面积大小的数据。
第3课时:《摆一摆》
1、书第46页第1、2题:(要注意学生容易疏忽的面积单位)
2、书第46页第4题:引导全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认识:所摆出的三个长方形尽管形状各不相同,但面积都相等,都等于12平方厘米。
第4课时:《铺地面》
1、书第49页第1题:先让学生明确题中是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具体的判断。
2、 书第49页第3题:先指名说一说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时,提醒注意计算面积时,所得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计算周长时,所得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
3、 书第49页第4题: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反馈时:教师可提出:如果把问题改为“可剪成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个?”该如何算,让学生再次练习。
4、 书第50页第8题:本题关键是怎么样计算客厅地面有多少块地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把几种不同的算法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选择。
5、 书第50页第9题:展示不同的算法,并汇报解题思路。
6、 书第50页第10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然后再进一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2.练习卷中常出现的错误.
判断题:
(1) 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
(2) 面积相同的图形的周长相等.( )
(3) 一个正方形铁片,它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8厘米. ( )
(4)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片一定是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
应用题:
用边长是13厘米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长方形的周长以及它的面积.
Ⅵ 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什么是面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
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练习41页的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0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Ⅶ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为了直观认识面积的含义,教材在安排上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硬币、手掌、树叶四个实物面积比大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对面积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概念,又使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特别是感知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更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作好铺垫。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知道了图形的周长,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且已经具备了初步观察、评估、验证的能力,具有摸一摸、比一比等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1. 参与认知过程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 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习好本节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1.课上我采取与学生合作互动的方式完成导入,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 的课堂氛围,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体会物体表面有大有小,对于封闭图形的理解,我通过在课件演示封闭图形并让孩子指出面积,感知封闭图形的面积,并利用种草种不完来解释不封闭图形没有面积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面积形成的过程。 2.在探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时,是先让学生体会观察法和重叠法之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不同的方法,优化画格子法。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本节课练习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最后的创意大比拼,诣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基础上了解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片树叶。 【学具】 硬币(一角和一元)、一平方厘米的塑料片、10×10透明胶片、直径为2厘米的塑料圆片、彩笔、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附页2中6)。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数学书和信息书)同学们熟悉这两本书吗?它们什么是一样的?学生会说到是大小一样,追问:什么大小?指的是哪里?学生会尝试说出是面一样大,或是会用手摸书的封面来解释。然后,师对全体生:我们大家都来摸一摸,再来说一说,数学书和信息书的封面一样大。 生:主动去摸一摸,然后其他学生也来摸。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面”上来】 师:那这两枚硬币呢?有什么不一样吗?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师:这是老师的手掌面,你们的手掌面在哪?谁想和老师比比手掌面的大小?哈哈,我的手掌面大。这两片树叶有面吗?(在展台展示一名学生摸的过程)谁的面大,谁的面小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刚才摸到的都是物体什么?(表面) 比的又是什么?(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虽然本课没有要求对物体表面的概念进行探究,但仍然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中,从物体的一个面开始,让学生认识到物体一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时是由多个面组成的。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结合具体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慢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说。 师:课本封面的大小呢?(多指名几个人说)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其它面的面积?并用学生举出的例子比面的大小 (3)看一看、说一说。 屏幕展示书上四幅图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 师:这些图形能通过摸来感受它们的大小吗?这些图形有大小之分吗?那也就是说这些封闭平面形也有面积,谁能说说它们的面积是指哪里呢?有什么办法能够把面积呈现出来? 生:指出面积,课件演示(用单一颜色涂色) 师:为什么是封闭图形呢?(课件演示将一幅图擦拭一些。)若这里种草,能种完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封闭”一词】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出几名学生描述) 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学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4)联系生活拓展。 谁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学习中还见过哪些物体表面、封闭的平面图形面积吗? 先小组说,再集体交流。(帮助学生完整表述) 小结:看来面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普遍的,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看老师——自己尝试——创新举例”一系列实践,认识面积的概念,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2.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出示两个大小悬殊的三角形比较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再出示41页练一练第一题。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四种方法:折叠、用圆形图片摆、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 。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然后是用圆片摆的;最后是数格子的;……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验证过程必须科学、认真。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练习41页的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0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达到充分吸收掌握的目的。】
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39页——页。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面积、量一量、摆一摆、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学法引导】
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五、 总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