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教学背景分析
“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提出的问题是学生常见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然后让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体积。在比较水的体积的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同的容器进行测量,操作方法不同,比较的标准不同,无法进行比较。于是就有了测量水的体积的标准工具——量筒的产生。最后,运用量筒规范测量水的体积。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经历量筒这种测量液体体积工具的发明过程,学习正确使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设计思路
教师首先提出“哪个瓶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后,尝试画刻度、测量水的多少,对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真正理解杯子上的刻度线,即测量单位的产生和意义。当学生全面地认识测量工具,理解标准测量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测量过程中,巩固使用量筒的方法,学会规范使用测量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了解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量筒发明的过程,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教学难点:
经历量筒发明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课件,动画:量筒的使用
2.分组实验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胶水、记录表。
表一:用自制刻度线测量的结果
1号瓶中的水
2号瓶中的水
3号瓶中的水
水的多少
表二:用量筒测量的结果
1号瓶中的水
2号瓶中的水
3号瓶中的水
水的多少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
一、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你认为哪个瓶子里的水多?为什么?
学生发言。
谈话:怎样才能证明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多方面进行思考:
1.水会流动——水多,流动时间长
怎样比较水流动时间的长短?如把水倒入有小孔的杯子中,比比谁先流完。
2.水有重量——水多,更重
怎样比较水的重量?如用手掂一掂。
3.水有体积——水多,体积大
怎样比较水的体积?用容器来比较水的体积(用大杯量、小杯量)。
4.加同样的有色物质在水中,比较瓶中水的颜色深浅。
……
学生全班交流。
谈话:同学们想出了好几种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更简便?
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选择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学生利用选择的方法进行实
『贰』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怎样加快溶解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首先我来给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里面装 有同样多的水,同时分别投入两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比另一个烧杯里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
师:怎样使溶解较慢的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二、讲授新课
师:我还是用这样的一粒高锰酸钾,放在这么多的水中,怎样使高锰酸钾溶解得快起来呢?你有什么好办 法?
生[,1]:把它研成粉末。
生[,2]:把高锰酸钾放到热水里。
师:同学们想出了两种加快溶解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实验,来 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首先取两个大小相同的空烧杯,老师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用热水是否可以加快溶解。
现在,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叁』 三年级科学上册《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谁流得更快一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液体是会流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课通过对不同液体的流动快慢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会流动,液体自身的黏度会影响它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流动这个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学生通过问题、猜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的认识液体的基本性质,以及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打下扎实的基础。教材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设计流动比赛,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比赛规则、设想比赛方法,理解公平实验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其次是运用简单方便的材料进行验证比较、实验后对液体流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思考。最后是液体和的固体的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的基本特征。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及知识储备上已经形成一定基础,但由于刚接触科学学科三个月左右,对其相关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还不够熟练,特别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控制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因此在本课以及今后的教学中还要重点注意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液体都会流动,流动得快慢受到液体黏度的影响。
2.通过小组活动,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别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2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1块塑料板、3个滴管、带有刻度的纸杯、面巾纸等。
四、学法、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重难点,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知识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研究实践活动,确立公平的比赛规则及比赛方法。在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并内化,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凸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结合我校(导学、互学、练学) 的“三学”模式,本节课我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导 学】 这周,我们班上举行了冬季长跑赛,同学们还记得吗?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要进行一次比赛。不过这次同学们不是参赛队员,而是当裁判员,好吗?那么谁是参赛的队员呢?你们想知道吗?(教师出示水、油、洗洁精)是这三种液体,那么这三种液体谁“跑”得更快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板书课题) 【比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而学校在前一段时间刚进行完秋季越野赛,再次提起那次比赛学生们还同样激动不已,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发,所以我在开课伊始以要进行液体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亲身经历,主动探究 《课标》指出:“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在课堂上,我注重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比较这三种液体,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你认为哪种液体流的更快?为什么?请将你的猜测记录在书中的表格了。”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在平等轻松的课堂上,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猜想,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思考,然后说出哪一种液体流动的更快的理由,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设计流动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
学生对三种液体谁流的更快有了一个初步的猜测,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是比赛就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进行,那么你认为这三名队员在哪进行比赛最好呢?(比赛方法)比赛时应该注意什么才能保证公平呢?请本次比赛的裁判员——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再进行讨论。”
【首先给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向和时间,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比赛方法和比赛是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这样既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补充、完善一些不完整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根据汇报板书:比赛方法及注意问题)】
“有这么多比赛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你选择的方法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呢?” 【学生在选择方法的同时,明确这种方法所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的进行实验。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设计实验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不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比赛方法和比赛规则,只要能说出道理教师就应对学生们的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实验验证,分析整理 【练 学】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同学们一定都着急了,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小组选择好的方法进行公平比赛,比赛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将比赛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
.............................
『肆』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课《土壤里有什么》。
本课是《土壤和岩石》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运用多种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学会观察,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得出结论,了解土壤的成分。
为此,我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的信息源。
2、情感态度目标: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增强保护土壤资源意识。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
虽然孩子们对土壤不陌生,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0岁左右,他们心智尚幼,对事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动手能力也不强,老师要适当引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引导学生设计出有效的实验方案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打算通过准备的实验器材进行引导、“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说“动手做”是本课的灵魂。
本课看似内容较多,为此要求学生课前采集土壤,并做好采集记录,教师准备以下工具和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坩埚、土壤、盛水的烧杯、玻璃棒、卫生纸,外加一条湿毛巾,准备擦手。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环境中去采集土壤,并做好观察记录,现场录制视频资料。
本课注重对学生科学技能的训练,即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精心设计实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本课的教学步骤就是按照这一理念设计的。
下面我来具体介绍一下课堂的每个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视频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课堂播放利用课前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采集土壤的视频,让学生回忆亲历采集过程,激起孩子探索的兴趣。)
同学们课前都采集了土壤,采集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记录表格一)
同学们发现的真不少,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那它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板书课题:7、土壤里有什么)
二、实验探究:
1、预测:学生预测我们挖来的土壤里有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课前,学生已经历过自己采集土壤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推测出土壤里有枯枝烂叶、动物尸体、垃圾等,有的学生会质疑早都烂没了。】
你很有想法,那么他们哪里去了呢?【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为下一步的方案设计做好铺垫。】
2.设计研究方案。
关于土壤的成分,这些是我们通过观察和猜想得到的,土壤里是否真的有这些物质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物质吗?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对,猜想需要实验来证明)你想利用你面前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想法吗?你认识这些器材吗?谁愿意帮老师介绍一下?【学生初次接触这些器材,仅凭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如酒精灯可以加热,玻璃棒可以搅拌,滴管可以吸取液体等等。教师因势利导,简单介绍各种器材的用法,并将坩埚、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组合起来,让学生了解这几种仪器的通常用法。重点是演示酒精灯的用法,强调酒精灯平放,使用火柴点燃后及时甩灭火柴,使用完毕要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为防止下次打不开,要重复盖一次。】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共同设计出你们最想知道的内容的研究方案,并完成记录表格二(课件呈现,学生合作设计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我为学生呈现器材并讲解器材的用法,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了一些隐性指导,有效的暗示了学生。】
3.交流设计方案。
商量好了吗?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交流,投影展示,注意引导孩子表达的条理性与准确性。)
(学生设计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如土壤中水分的探究,有些可能直接摸,有的可以放在卫生纸上握、挤压等;之前的《空气在哪里》一课,学生已然知道粉笔之类的物体如果在水中会出现冒气泡的现象,那就证明有空气存在,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将土壤放入水中,看是不是有空气的存在;对于设计沙和黏土分层的实验,学生可能交流筛子筛,或者洗沙或者搅拌沉淀,只要能说明原因,都给予表扬;通过烧土壤的办法试试是不是有腐殖质。)
【在这儿师生要一起把实验方案设计的明明白白,而且还要适机引导学生先进行表象观察,然后置入水中发现气泡,再进行搅拌,静止,观察分层,由于沉淀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会引导学生科学统筹安排时间,去做验证腐殖质的实验,让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的有条理性。因为验证无机盐存在对孩子来说较难,如果学生没有设计出研究无机盐方案,在此,我不强教给学生,暂时给本堂课留个空白。】
同学们真棒,想到这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如果现在就开始研究,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己提出注意事项,教师课件呈现适当补充。)
【在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
4.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现在我们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实验”了,刚才我们一起想出了这么多研究土壤的方法,请各小组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土壤,比一比,看哪个组实验完成的多,发现的多!
(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大约需要10-15分钟。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在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能也会有其他的发现。如,学生在对土壤加热时还可能会看到有“热气”冒出,这说明土壤中有水分的存在,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5.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
现在就请各小组来展示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好吗?
学生汇报用卫生纸握土壤,发现卫生纸变湿,说明土壤中有水分;把土壤放到水中,有气泡冒出,证明有空气;把土壤加热,会闻到一股烧糊的气味,教师解释,动植物在土壤中腐烂后形成的物质叫腐殖质;土壤沉淀,发现分层,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细的黏土;如果有的小组发现玻璃片上的水烧干后有“脏”的痕迹,我会告诉学生那是溶于水的物质——无机盐;如果此时,孩子还未提出无机盐的验证方案,我会引导学生“沉淀后的上层水,仅仅是水吗?还有没有其他的物质呢?”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去研究,得出土壤中有无机盐这样的结论。(教师板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提醒学生重点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土壤里有空气、沙、黏土、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构成的。土壤的成分可真丰富,它就像一位母亲,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间,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它无私地奉献着,那我们应该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那我们面前这些土壤怎么处理呢?(学生自由回答)
四、引导学生拓展活动,把课堂研究拓展到课下
说得真好,有了我们这些小卫士,相信土壤妈妈一定会越来越美丽。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想知道吗?(想)你可以搜集、查阅相关的资料,把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记录下来,做成资料卡。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老师帮忙。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把课堂的研究拓展到课下,激发学生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同时也要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帮助,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甩给学生便什么也不管了。】
『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植抄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2.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陆』 小学三年级科学:《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你知道吗?并简单说说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很多灵感或习惯都是在点滴的记录中逐步培养的.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样来描述呢?学生汇报.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现在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自评: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仪器,仪器的介入增加了验证的准确性,正确使用仪器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柒』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抄标
科学探究
1.会用简易雨量筒来测量雨量。
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量筒的结构和用途。
2.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
教学准备:
雨量筒的实物或模型、自制简易雨量筒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猜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导入部分的三幅图,提问: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二.活动 测量雨量
1.出示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观察,使他们了解其构造。
2.明确: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3.指导制作雨量筒。
(1.)看图。
(2.)所需材料:大可乐瓶、剪刀、刻度尺等。
(3.)讲解制作步骤。
4.自制雨量筒。
5.交流、评价。
6.教师教给学生测量雨量的方法。
7.雨量等级表
(1.)明确:人们根据雨量的大小,制定了雨量等级表。
(2.)学生熟悉雨量等级表的划分。
(3.)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所测雨量的等级。
8.布置作业:下雨天用自制雨量筒测量雨量并填写教材第24页的记录表。
三.指南车信箱
1.学生自由阅读。
『捌』 小学三年级科学哪种材料最硬教案
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回材的编写意答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如何公道地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呢?首先是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其次是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选择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