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年级人教版下册的拟人句
1.鱼儿在水中清闲地散步。
2.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3.蟋蟀在草中弹琴。
4.山君在树下打呼噜,睡懒觉。
5.花儿在风中弯着腰。
6.风在轻轻地拍打着水面。
7.蝴蝶在空中跳舞。
8.星星在空中眨双眼。
10.树在风中絮絮低语。
❷ 三年级拟人句
1、秋天迈着沉复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制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呢!
3、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4、一盆盆花草从冬天的沉寂中睡醒来,抖掉全身的枯枝败叶,重新换上了新装。
5、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
6、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7、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8、几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像一位位美丽的花仙子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9、它们睁大眼睛隔着薄膜探索外面的世界,就像我睁大眼睛隔着玻璃杯寻找它们。
10、春姑娘穿着彩衣,身批彩带,带着明媚的阳光、艳丽的花朵,翩翩舞到了人间。
❸ 三年级的什么在什么拟人句怎么写
1、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
2、小草儿受到春雨的爱抚,露出了笑容。
3、春天来了,春姑娘迈着轻快的步子走来了。
4、百灵鸟在树枝上唱着动听的歌。
(3)小学三年级拟人句扩展阅读:
拟人化作用:
1、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❹ 拟人句的例子三年级
1、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2、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3、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4、蝴蝶、蜜蜂在花丛中跳着迷人的舞姿。
5、小草儿受到春雨的爱抚,乐得露出了绿色。
(4)小学三年级拟人句扩展阅读
造句方法:
扩词法,先组词扩词,然后用短语造句。
词意法,先用词语的意思造句,然后再把词语“代换”进去。
反例法,有些词语造句极容易出错,可以采用“反例法”。
情境法,造句时,可创造一些情境。
❺ 比喻句子、拟人句子.小学三年级的
比喻句:
大象的耳朵像扇子。
一轮弯月像一把镰刀。
从树上落下来的银杏叶好似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黑雾中翘起的船的艄尖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一轮圆月好似一个圆盘。
❻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里有哪些拟人句
1、风一吹,小树在向我们招手.
2、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3、.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❼ 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比喻句拟人句
比喻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的感情点题。
(7)小学三年级拟人句扩展阅读
课文共4个自然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晰。
第一自然段写了学生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三自然段写了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既描写了学生学习和玩耍的情景,又用小动物的活动进行衬托,展现出校园的静和动。
第四自然段以赞美的文字点题,以景物的描写结尾,意味深长。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连续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
❽ 小学生拟人句大全
1、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2、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3、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4、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5、今天,太阳好害羞,躲在厚厚的云层后面,迟迟不肯露面。
(8)小学三年级拟人句扩展阅读:
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句话出现比喻词的时候,这句话就成了比喻句,不是拟人句了。总之,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它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