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年级 >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0-11-30 01:18:09

人教版科学五上《什么形状更稳定》课件1.ppt

导学目标 1、设计抄3种以上拔袭图钉的省力方法。 2、初步认识简单机械的类型(杠杆、斜面、滑轮轴)及工作方式。 3、在生活环境中找到动物省力的行为。蜘蛛丝:滑轮;啄木鸟嘴巴:杠杆;老虎爪斜面 4、能举出2个以上使用简单机械提高工作效率的实例...

❷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PPT_百度文库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铁架台;铁丝(钢条)、热水;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教学过程】
引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教学后记:

❸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为什么一年有四季.ppt

我们先来分析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一种叫自转——地球自身的旋转,另一种叫公转——绕着太阳的旋转.
自转是绕着穿过南北两极的地轴进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离两极越远的地方转速越快.与两极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也就是24小时.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30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一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为147,100,000公里,这一点叫做近日点.七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为152,100,000公里,这一点叫做远日点.事实上,当地球在近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在远日点的时候,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这就说明,四季的变化与近日点和远日点无关.
那么四季的变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与公转有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如果地球是垂直的绕太阳旋转的话,太阳光线将永远直射在地球的赤道附近,而其他地方的地平面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也永远不变,地球上将不会有四季的变化.
我们知道,地球上某一平面气温高低与太阳光是直射还是斜射该平面有关.那么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假定有一束固定大小的光束,当他直射在某一平面时,他投射在该平面的光斑将是一个正圆,而斜射时,光斑将是一个椭圆,而且越斜椭圆越大,也就是说,斜射时同样多的光线照在了更大的面积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光束斜射时光斑区的光线稀一些,直射时光斑区的光线浓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气温要高一些,而斜射的地方气温要低一些.我们知道气温是决定季节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太阳光直射的地方,将是夏季,而斜射得最厉害的地方将是冬季,这两者之间的则是春季或秋季.
那么四季的交替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与地球的倾斜有关了,正是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太阳旋转的,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

❹ 小学科学上册五年级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课件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种外力对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结果,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和岩石。寻找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要学生正确说出土壤成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替,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难点: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❺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哪里下载,求下载地址!!!!!!

网络文库里可以用下载卷购买,效果很不错的。

❻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免费课件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②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③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植物残留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新鲜土壤、干燥土壤、放大镜、烧杯、药匙、玻璃棒、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酒精灯、三脚架、铁片、玻璃片、试管夹、滴管、课件等。
【课前交流】(5分)
1.观察老师,你在老师身上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一列同学,按高矮分分类,可以分几类?怎么分?
3.讨论:怎样才能观察得更仔细些?
4.根据表现进行奖励。(最优秀的小组和最优秀的同学)
(以上活动根据课前时间宽裕程度决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知道了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等作用,岩石破碎的现象叫风化。岩石在风化的作用下碎裂,继续风化,碎裂成小石子和沙,如果继续风化,会怎样呢?(更细更小的微粒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土壤。)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研究土壤,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25分钟)
1.根据你平时对土壤的观察,你认为土壤中有什么?(适当板书)(2分钟)
2.这是一些土壤,你打算怎样观察?(5分钟)
3.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用肉眼观察记录好的小组可以到老师这里领取放大镜,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4.交流观察新鲜土壤的收获。(板书:水、沙子、动植物残留物等)
5.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干燥的土壤,借助牙签,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4分钟)
6.交流土壤颗粒的观察发现:(结合学生发言板书:沙砾、沙、粉沙、黏土等)地质学家对这些颗粒进行分类:直径大于2毫米的颗粒称为沙砾(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小石子);直径小于2毫米大于1/16毫米的称之为沙;直径小于1/16毫米大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粉沙;直径小于1/256毫米的称之为黏土。让我们一起称呼它们。
7.如果把这么土壤倒入水中,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2分钟)
8.把干燥的土壤倒入水中观察。
9.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板书:空气等)
10.让我们来搅拌一下,你觉得要注意什么问题?小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让土壤颗粒随水运动,然后静置在一边。(教师适当示范)(2分钟)
11.师生共同搅拌,并指导。
12.好,我们让它们静止一段时间吧。
13.土壤里还有我们没发现的物质吗?再来看老师做两个实验。(5分钟)
(1)加热土壤。用酒精灯燃烧放在铁板上的土壤,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什么发出臭味吗?这是动植物的残体和分解后物质燃烧发出的气味,我们把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叫做腐殖质。(板书:腐殖质)
(2)加热浸泡土壤的液体。师生对比实验:首先用滴管取几滴土壤溶液(清水),将取来的土壤溶液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点燃酒精灯,用夹子夹着玻璃片在酒精灯上燃烧,直到水分蒸发完为止,那在加热的过程中,要先均匀加热玻璃片,不要先集中加热,以免玻璃片炸裂。好,现在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两块玻璃块上留下的斑迹有什么不同?就是土壤溶解在水中的盐分。(板书:盐分)
14.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烧杯里在流水的作用下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是怎样的顺序?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最上面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是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3分钟)
15.现在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教师总结并投影出示土壤概念,强化土壤是混合物。)(2分钟)
三、土壤和生命:(6分钟)
1.你们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2分钟)
2.想一想: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它们又为土壤做了什么?(2分钟)
3.阅读小结: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不仅提供了栖息地,还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必需的养料,而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生活。
4.那么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分钟)
5.因为土壤和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而人的衣、食、住、行又和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同意吗?
四、总结引伸:(2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是呀,土壤的作用真大啊!让我们以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结束本课吧!自由朗读65页的诗歌。如果时间不够,学生回家读。
【教学板书】
土壤中有什么
黏土
粉沙
沙 水 空气 腐殖质 盐分 动植物残留物
沙砾(小石子)

❼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怎样移动重物》

《怎样移动重物》
本课主要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玩跷跷板)引入新课的学习,即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个平衡尺的研究活动,着重利用好多种图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杠杆概念。具体来说,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两条主线进行教学:
一是围绕跷跷板(平衡尺),设计了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研究活动,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前者的平衡是在平衡尺左右两边放相同数量的钩码(1个),让学生体会到相同重量的物体在平衡时的特点,即左右两边的钩码离支点的距离相等;而后者的平衡是在平衡尺两边挂数量不等的钩码(左边2个,右边若干个),从而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深层次的思考,并在相关的活动中总结出杠杆的若干特征,如杠杆在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什么情况下是费力的等;
二是加强杠杆知识的巩固运用,即通过分析一系列生活中杠杆工具,从而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和掌握。
三在帮助学生研究、理解杠杆的过程中,加强图例的运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分析杠杆、理解杠杆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❽ 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小米粒水中游》

活动准备

教科书展示的一男生煮稀饭的情景图,有两层含义:一是提示学生应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二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煮稀饭时米粒在锅里的游动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课前对生活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为课堂探究做好心理准备。

教科书中还展现了香、小米的图片,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课前准备。

活动过程

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小米粒为什么会在水中游起来?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首先展现了一幅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情景图。学生正在用加热的方法使小米粒在水中动起来。两位学生边观察实验现象边进行交流。目的是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出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的方法,并进行观察实验,从中发现加热过程中米粒随着水温的上升而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各自的发现,初步认识对流现象。卡通提示“注意安全”,意在提示学生使用酒精灯和火柴要规范,注意安全。

本活动隐含两个训练重点:一是“想办法”。使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的方法应该有很多,但此部分还隐含着对实验方法的制约,即:不能用手摇,而让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这样,引导学生想到生活经验,用“给水加热”的方法来进行实验,从而达到进行水的对流实验的目的。本环节设计体现了教科书空间大、注意创新思维培养的特点,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实验现象。即小米粒在水中游动时的路线是对流的方式。

本环节在设计上体现了让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法、自主选择研究材料的思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欲望。

二是教科书展示以“画出小米粒水中游动的路线”为引领的空白框,意在提示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暗示了实验后的表达与交流过程。

此部分还配有一个资料卡,以水为例解释了什么是热对流。目的是让学生对热对流有一个比较准确地认识,以便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科学结论相对照。此资料卡仅是一种辅助性的结论展示,学生的表达只要能说明现象即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二: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寒冷的冬天里,学生在有暖气的房间里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的情景图。房间里靠近窗子的地方有暖气片,暗含着暖气片安装在房间的一角,却能使整间房子变暖由此提示学生想到“为什么”,提出探究活动的主题:热怎样在空气中流动。图中一生手里拿着的冒着烟的香,提示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利用烟在房间流动的路径,感知空气在房间中流动的路线。卡通语言“看看烟往哪飘”、“放在不同的地方试试”、“用纸条试试”提示学生在房间的不同方位、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空气流动的方向。由于暖气片周围的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所以烟会飘向暖气片的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到空气的对流现象。

在图的下方展示以“房间空气流动图”的空白框,显示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提示学生将探究活动进行总结,获得结论。

此部分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实验现象,在水对流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推理出空气的对流。达到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目的。

自由活动

以“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活动指向,呈现了二幅图:一是煮稀饭的图并配问题“怎样让稀饭热得快?”。二是生炉子的图并配问题“怎样让炉火更旺?”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两幅图也仅是一种提示,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拓展活动

提出了一个活动指向:查阅资料,了解太阳的热进怎样传到地球上来的。热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已针对前二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究,由于小学生认识热辐射有一定的困难,不利于进行课堂探究,因此,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课下自主了解,即让学生对热传递有整体认识,也培养了学生通过信息资料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做热对流实验;能利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3.知道液体和气体主要靠对流传递热,了解热对流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活动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对流有初步的感知,可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煮饭或烧开水的现象,使探究提至课前,为课上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此外,还要准备卫生香、小米或替代品。教师也要做相应常规器材的准备,如烧杯、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等,有条件的可以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保证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过程

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导入探究活动,如:“给水加热,可以把水烧开。那么,热是怎样在水中传递的呢?”以此引入本课的探究活动。

活动一:

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想办法让小米粒游起来。”然后让学生自由说出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搅拌、用嘴吹、加热等等。这时,教师提出一个条件,“如果不用手碰杯子,能想办法让小米粒在水中游起来吗?”。此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进行创新设计。如果学生想到了加热的方法,老师可鼓励学生利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实验,如果学生不选用此方法,只要可行,可让学生去试一试。教师对勤于思考、擅于提出方法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表扬。

确定了实验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组装实验器材,并提醒学生还要注意协调分工,注意安全,防止火柴烧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等。

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活动。可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束,首先让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交流认识。然后让学生画出小米粒在水中游动的路线,此环节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要求千篇一律。对于画得特别好的,通过展示相互借鉴。对于学生画的路径是否是正确的,可借助资料卡内容制成课件或借助液体对流演示器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

活动二:冬天,房间是怎样变暖的?

通过前一活动的学习,学生对对流已经有了明确地认识,可利用知识迁移,首先让学生猜测: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由于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创设情景进行实验,如在教室内提供热源,用点燃的香进行实验,使香离热源有一定的距离,仔细让学生观察烟飘动的方向。最后,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热源把热传给附近的空气,这些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比较冷的空气压力大,就会流过来占据这个空间;流过来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空气又流过去占领这个空间┄┄就这样,整个屋子里的空气会在不断的流动过程中逐渐变暖。最后引导学生画出房间的空气流动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由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现生活中利用热对流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或解决某些问题。如解决下列问题:如何让稀饭热得快一点?如何使炉火更旺?空调的百叶扇朝向哪个方向能使屋里凉得快?冰块放在箱中的什么位置可使食品保鲜效果好?等等。也可以将以上问题利用图片展现出科学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让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大量的相关资料,利用擂台赛、抢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阅读全文

与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