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生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
背景是写作者兴致勃勃地来到钱塘江边,他被眼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深深震撼着,他仿佛看到了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巧妙结合...观潮结束后。
他回想起汹涌的潮水发出滔天巨响、岸边的看潮的人群齐声惊叹,他的内心以为那震撼人心的场景深深触动......终于,他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平静,一定要把这壮观场面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观潮》
作品别名 《喜看今日钱塘潮》
创作年代 现代
作品出处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作者赵宗成、朱明元
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课文分析
《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网络-观潮(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Ⅱ 小学四年级上册观潮
闷雷滚动
浩浩荡荡
Ⅲ 四年级上册观潮的课文段意
第1自然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
第4自然段----描绘大潮来时声音和远处景象
第4自然段----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
第5自然段----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
《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Ⅳ 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课观潮
钱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伟的景观啊。从八月(农历)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潮水越来越近,如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 ,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艘战船分列两边;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像山崩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就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去。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Ⅳ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的十五个生字新版
观潮生字:
cháo 潮: 潮水、 浪潮、 涨潮、 退潮、
chēng称:称为、 称号、 称呼、 称赞、
chèn 称:匀称 称职、 称心
yán盐 :食盐、 盐水、 粗盐、 盐业、
lóng笼: 鸟笼、 笼子、
lǒng 笼: 笼罩、笼统
zhào罩: 笼罩、 口罩、 外罩、 罩衣、
méng蒙: 蒙蒙细雨、 启蒙、 蒙面、
mēng 蒙:蒙骗、 发蒙、
měng蒙:蒙古、蒙蒙细雨
bó薄:薄雾、薄情
báo薄: 薄脆、薄冰、 薄板
wù雾:雾气、 大雾、 烟雾、 薄雾、
áng昂:昂贵、 昂首东望 斗志昂扬、 激昂
fèi沸:沸腾、 沸点、 沸水、 人声鼎沸、
Ⅵ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观潮的资料
我国 最大抄最壮观的潮汐是钱塘袭江潮,潮头高达8米左右,潮头推进速度每秒达近10米,其壮观景象,汹涌澎湃,气势雄伟,犹如千军万马齐头并进,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实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在杭州湾流入东海,河口外宽内狭,宽处达100千米,狭处只有几千米。海水刚进海口,水面宽,越往里就越受河流两岸地形的约束,海水只好涌积起来,并且越积越高,加之钱塘江流出的河水受到阻挡,又促进水位增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当后面的海水不断涌入时,就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的壮观景象。
Ⅶ 四年级语文观潮课件(状元大课堂)
没看懂什么意思?
Ⅷ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主要内容
南宋文人周密观钱塘大潮后写下的著名文章《观潮》,本文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第1段写潮来之壮。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分别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进行了描写。最后一句引用了著名诗人的诗句,有力的烘托了潮之壮。
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Ⅸ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潮资料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1: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3: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4: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5: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6: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