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
1文言文两则 (孟子 列子)
学弈 (孟子)
两小儿辩日 (《列子》)
2匆匆 (朱自清)
3桃花心木 (林清玄)
4*顶碗少年 (赵丽宏)
5*手指 (丰子恺)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6北京的春节 (老舍)
7*藏戏 (马晨明)
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 (权鹏飞)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11*灯光 (王愿坚)
12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13*一夜的工作 (何其芳)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
15凡卡 (契诃夫)
16*鲁滨孙漂流记 (丹尼尔·笛福)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马克·吐温)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梁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叶永烈)
21*我最好的老师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
难忘的启蒙 (沙健孙)
老师领进门 (刘绍棠)
新来的王老师
忘不了的笑声
作文上的红双圈 (黄蓓佳)
依依惜别
给老师的一封信 (翁钦露)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给校长的建议
同学录
毕业赠言
古诗词背诵
1七步诗 (曹植)
2鸟鸣涧 (王维)
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5石灰吟 (于谦)
6竹石 (郑燮)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8己亥杂诗 (龚自珍)
9浣溪沙 (苏轼)
10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综合复习
1养花 (老舍)
2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3中华第一龙
4狱中联欢
5名碑荟萃 (王宏志)
6琥珀 (柏吉尔)
7智慧之花 (孙云晓)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生字表
中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相关知识积累
带*是略读课文
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采薇(节选)》优秀教案
如下: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
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从《小雅·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作于西周时期。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代,有三种说法。一、《毛诗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二、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
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岂不日戒,玁狁之故。’”
三、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现代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综上所述,此诗的创作时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
③ 急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6篇供选读的课文。本册要求学会8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4、学习习惯方面
(1)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和根据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
(2)养成先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3)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4)养成课外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读后写读书笔记。
(5)养成如实表达的良好文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A.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B.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的衔接。
我们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具体要求是什么?中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小学语文如何为初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恐怕是衔接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8年级”四个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有效克服了小学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课程标准“5~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来看,小学高年级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过渡?
(1)阅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习惯的衔接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对“阅读”教学衔接要点的对比和分析,对于另外几个方面来说,细致地研读课标,找出小学向中学教学目标的衔接要点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除了达成第三学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适当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准备,不仅搞好本学段过关,同时为向更高学段过渡做好衔接。
C.重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
建议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初中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D.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论是课标理念的贯通,还是教材内容的相承,真正的衔接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就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法上向中学过渡。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的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面对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课程,学习便力不从心。
教师从进入高年级开始,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怎样搜集资料,怎样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把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习惯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E.拾遗补缺,加强小学阶段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识字学词始终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求掌握有一定体系的语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如,拼音不准确、笔顺错误、错别字多、病句不断等。究其原因,并非是低年级时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少了,教师也往往忽视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学生出现“回生”现象。对此,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达成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为学生夯实基础,拾遗补缺,拼音、笔画、笔顺规则、查字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在严格训练、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送入中学。
F.做好学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消除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A.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B.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的衔接。
我们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具体要求是什么?中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小学语文如何为初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恐怕是衔接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8年级”四个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有效克服了小学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课程标准“5~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来看,小学高年级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过渡?
(1)阅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习惯的衔接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对“阅读”教学衔接要点的对比和分析,对于另外几个方面来说,细致地研读课标,找出小学向中学教学目标的衔接要点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除了达成第三学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适当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准备,不仅搞好本学段过关,同时为向更高学段过渡做好衔接。
C.重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
建议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初中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D.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论是课标理念的贯通,还是教材内容的相承,真正的衔接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就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法上向中学过渡。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的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面对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课程,学习便力不从心。
教师从进入高年级开始,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怎样搜集资料,怎样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把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习惯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E.拾遗补缺,加强小学阶段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识字学词始终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求掌握有一定体系的语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如,拼音不准确、笔顺错误、错别字多、病句不断等。究其原因,并非是低年级时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少了,教师也往往忽视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学生出现“回生”现象。对此,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达成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为学生夯实基础,拾遗补缺,拼音、笔画、笔顺规则、查字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在严格训练、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送入中学。
F.做好学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消除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教师的教学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总结
学生的上述情况哪些是教师教学问题?哪些是学生个人问题?
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者教参设定学习目标?
关注本地区毕业测评的动向,需要适当补充哪些教学内容?
经过最后一学期的语文学习,我打算帮助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达到什么程度?
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过渡?
3、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A.中小学教学“断层”的原因。
(1)教材的因素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短,知识点也不多,教师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深,知识点也增多了,不仅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也各有难点和重点,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要记忆以外,更侧重分析和理解、概括与抽象。学生面对教材的不同要求,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此外,有的出版社只编写了小学教材没有初中教材,初中学生用的其他版本的教材,客观上造成了小学中教材的衔接问题。
(2)教学的因素
小学教师一般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常常是反复讲、反复练,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能过关;到了中学,由于教材容量大,课时紧,教师讲课速度一般比较快,许多知识只能点到即止,不会针对每个学生都作细致的辅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自觉性,学会自主学习。不少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无法很快适应,学起来自然感到吃力。
B.课标理念和学习目标的衔接。
我们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究竟要达到什么标准,具体要求是什么?中小学语文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是什么?小学语文如何为初中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问题恐怕是衔接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8年级”四个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目标体系,有效克服了小学和初中割裂的弊病,使二者成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从课程标准“5~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的“阅读”部分来看,小学高年级教师如何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做好向初中的过渡?
(1)阅读方式的衔接
朗读的重点在朗读的内容由课文延伸到各种读物;默读的重点在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略读和浏览的重点在于由初步学会,到熟练运用这两种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其他信息渠道方面,要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2)阅读能力训练点的衔接
重点在由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到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到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文体,重点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由叙事性作品及说明性文章,扩展到阅读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更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主体意识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更关注阅读实践对学生的人文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习惯的衔接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和健全的品格。
以上只是对“阅读”教学衔接要点的对比和分析,对于另外几个方面来说,细致地研读课标,找出小学向中学教学目标的衔接要点同样重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分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除了达成第三学段的目标之外,还应该适当为达成第四学段的目标作准备,不仅搞好本学段过关,同时为向更高学段过渡做好衔接。
C.重视研读初中语文教材。
建议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在细致研读本学段教材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初中的教材,切实把握初中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点,处理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D.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论是课标理念的贯通,还是教材内容的相承,真正的衔接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前面说过,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差异是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就应该注意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方法上向中学过渡。
叶圣陶曾经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的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不少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面对繁多的科目,繁重的课程,学习便力不从心。
教师从进入高年级开始,应该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前怎样搜集资料,怎样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怎样做好知识的梳理与归纳,怎样把已学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等。只有逐步掌握了这些方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在习惯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课后自觉复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勤记笔记;阅读时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读书看报;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书写工整、规范,行款格式正确;主动订正错误;勤于动笔、习于修改、乐于交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
E.拾遗补缺,加强小学阶段的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识字学词始终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则要求掌握有一定体系的语文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如,拼音不准确、笔顺错误、错别字多、病句不断等。究其原因,并非是低年级时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教材中这方面的训练少了,教师也往往忽视了相关内容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学生出现“回生”现象。对此,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达成本学段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努力为学生夯实基础,拾遗补缺,拼音、笔画、笔顺规则、查字典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可偏废,要常抓不懈,不断强化。在严格训练、讲求效益的基础上,让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具有扎实基础的学生送入中学。
F.做好学生升入初中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消除升入中学后学习语文的不适应感。
④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会给双方带来乐趣。
2、能力:
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相互理解并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
3、知识:
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缺乏对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的足够认识和必备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这一阶段面临的生理变化、心理变化是惶恐的、好奇的。
他们想了解却不敢了解。加上环境对男女身份地位的定位,更使得他们在遇到交往困惑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男女生的和谐相处会给双方带来乐趣,了解男女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做调查、做游戏等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卡片和红、蓝两个礼盒。 学生准备:课前思考男孩女孩有什么优势及男女生交往中有什么烦恼。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我眼中的男生和女生”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男女生交往不烦恼”、“好男孩好女孩”的教材内容。
⑤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共101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⑥ 人教版小学三至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