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
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 0C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❷ 谁有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搜“一点通教学网小学”, 有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免费
❸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第一单元教案怎样写
第一单元教的什么?我不知道,所以只能找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有用! 第一单元 :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教材分析】 1.单元类型:能力训练单元 2.教学目标:初步经历系统地建立模型的过程,体会模型在解释中的作用,为本学期的学习打下技能与兴趣方面的基础。 3.教材结构: 本单元有两课,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连贯的整体,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这种分段,把它们看作是一篇完整的课文也是可以的。 第一课《制作宇宙模型》是指导学生在现有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制作一个力所能及的宇宙模型,在模型的科学性方面并无太高要求,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式制作即可,它是第二课的基础;第二课《修改模型》是针对前一课发现的问题,拟订修改方案,并对模型进行完善。 4.能力训练重点: 建立模型。 搜集资料。宇宙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资源。 展示交流。本单元有两处展示模型的环节,都是有必要的。第一次制作模型后,属于内部展示交流,同班学生互相学习、提出建议,收集修改信息;第二次是在模型改进后,可以扩大交流范围,在校园公共场所展示学习成果。 5.教学难点: 知道除了物理模型外,像数学公式、图表等也可能是一种模型(概念模型)。 制作概念模型的难度很大,本单元不作太高要求,知道即可。 充足的资源是制作模型的保障,教师要提前搜集一些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学生分析】 模型有多种多样,学生接触的不少,特别像飞机、汽车模型等。但是,为了解释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而系统地制作一个模型,却少有体验。更没有了解到模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生现有水平层次上制作一些粗浅的模型还是可行的。 【教学流程】 制作模型——交流——修改模型——再交流 【教学用时】 初步计划用二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搜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制作模型的工具:橡皮泥、牙签、A3纸、笔、棉线、砂、剪刀、胶水、细铁丝、即时贴标签纸、标志牌 科学展示场地(大小要适合4个班学生码放作品,最好是一间空置的教室) 科学记录本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理解模型在科学探究(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 能制订计划。 知道一些浅显的天文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4日,在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大会上,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使太阳系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即行星数量由原来的九颗变成了八颗。 二、自由发言 1. 针对这一事件,请同学们谈谈对太阳系的认识。 2. 教师播放投影,增加同学们对宇宙的感性知识。 三、情景模拟 1. 提示:假设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奇妙的宇宙很感兴趣,你怎样用最简便的方式向他介绍宇宙的情况?宇宙太大,你可以只介绍其中一部分。 2. 独立思考后,模拟小朋友提问的场景:一个“大同学”试图向三个“小朋友”解释宇宙知识。 3. 听取各组的汇报,并针对同学们的描述给予评价。 评价重点:简洁易懂。 4. 教师引导:用什么方式来解释好?(模型能帮助自己的表达,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 四、制订计划 1. 什么是模型?我们见过哪些模型? 2. 阅读教材P2,思考:制作模型要注意些什么? 3. 制订计划:名称-器材、资料-分工-步骤。 4. 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制作模型 【课时目标】 1. 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2. 能在交流中吸收有益的建议,重新修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明确本课教学任务 教师提示:制作模型的目的是便于解释与理解。 二、开始制作 三、互相参观、评价 1. 制作方:每组留一名解说者,解释模型的含义,并记录同学们的合理建议。 2. 参观方:给对方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评价标准:看得明白。 四、小组讨论 1. 参观的收获。 2. 其他组提出的建议哪些是可行的。 3. 制订修改模型的计划。 五、修改模型 六、举办宇宙模型展示会。地点:(自定)。 【课后反思】
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册编排了《凸透镜》、《这是怎么回事》、《认识自己》、《太阳地球月亮》、《生物与环境》、《信息与生活》、《研究与实践》等七个单元。
二、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以凸透镜等为对象,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第二单元以生活入手探究传导,对流、辐射、第三单元以我们的身体生理的研究,人本生理的奥秘,第四单元通过对昼夜变化,月相等交替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像,第五单元以学生熟悉的植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分析进行科学的探究,第六单元旨在相互联系,第七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理解地球,月亮等宇宙之间变化的循环规律。
三、教学要求
1.利用凸透镜等为对象,建立事间的联系。
2.从生洗入手,了解热会使物体形态,形状发生变化。
3.以人体为切入点,了解人体器官的卫生保健。
4.通过观察昼夜的变化,让生建立宇宙空间概念。
5.以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为切入点,用辩证的观点理解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道理。
6.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
7.利用实践实验,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改善人们的生存的环境的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联系实际,以整合信息为主要手段,重点强调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分析解决问题,落实,引导学生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反思探究活动的探究目标要求。
五、教学课时
单元 课时
一《凸透镜》 3
二《这是怎么回事》 5
三《认识自己》 4
四《太阳地球月亮》 6
五《生物与环境》 6
六《信息与生活》 3
七《研究与实践》 2
共 29
❺ 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我来填:(每格2分,共30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个小时。
3、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 。
4、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______________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______________。
5、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__________,受冷时体积___________,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____。
6、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7、热总是从___________的一端向___________的一端传递。
二、我来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5分)
( )1、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 )2、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 )3、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4、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 )5、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 )6、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 )7、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 )8、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 )9、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 )10、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11、午时三刻表示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 )12、相同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 )13、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 )14、铜砝码能漂浮在水银上。
( )15、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三、我来选择:(每题1分,共18分)
1、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 )
A、摆锤的重量 B、摆绳的长度 C、摆动的幅度
2、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3、“傅科摆”可以证明…………………………(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4、以下方法中,改变物体的( ),不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
A、自身的重量 B、体积 C、颜色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是……………………( )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7、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C、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8、下面的( )可以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
A、往水里加盐 B、水倒掉一些 C、水里加纯净水
9、子夜是指( )
A、晚上9点到11点 B、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C、凌晨1点到2点
10、水在变热的过程中,( )没有发生变化。
A、温度 B、体积 C、重量
11、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它们是( )
A、银和水银 B、锑和铋 C、铁和铝
12、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 )
A、《天体运动论》 B、《天论》 C、《八十天环游地球》
1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来达到上浮和下沉。
A、轻重 B、大小 C、体积
14、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5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位同学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 )有关。
A、大小 B、轻重 C、形状
15、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B、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16、一个物体放入甲水槽时浮的,放入乙水槽时沉的,说法是正确的是( )。
A、甲水槽里装的可能是清水,乙水槽里装的可能是盐水
B、甲水槽里装的可能是盐水,乙水槽里装的可能是清水
C、甲水槽里装的可能是色拉油,乙水槽里装的可能是盐水
17、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之所以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断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18、下列物质中,( )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强。
A、空气 B、水 C、铜球
四、我来连线(共8分)。
在清水中是沉的
蜡烛 马铃薯
橡皮 回形针
木块 小石头
铁块 咸鸭蛋
在清水中是浮的
五、我来解决:(共29分)
1、如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①时,北半球阳光 射,是 季;南半球阳光 射,是 季。(8分)
2、有一团沉在水里的橡皮泥,要想使它浮在水面上,你有办法吗?(6分)
①
②
③
3、一杯是盐水,一杯是清水,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办法把它们区分开来。(9分)
①
②
③
4、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