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的说课讲槁
《摆一摆 想一想》说课稿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5摆一摆,想一想。
本节课设计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地操作,进一步巩固数位及位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活动通过让学生把某一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数的特点,探索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整个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能通过找规律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数值的概念。
2、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猜想、验证、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悟100以内数的特点及排列规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合理性的同时,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目标,我将本节课教学重点设定为:怎样摆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教学难点:
1、怎样摆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探索100以内数的特点及规律。
2、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我将分四个步骤完成: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受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是本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再者,“趣”是低年级学生课堂的“调味品”,有了它,学生才愿学、乐学、爱学。因此,我是由学生喜欢的故事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动手操作示范,让学生知道,一个磁铁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它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两个数。
二、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一)个别学生尝试用2个磁铁摆数
个别学生尝试用2个磁铁摆数,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摆法,这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又快又不会重复和遗漏,着重从小到大和从大到小这两种摆法。
(二)同桌合作,用3、4、5个圆片摆数
1、生动手操作摆数
此环节我主要想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试摆圆片,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探索及合作交流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学生展示(请学生到指名到实物展示台上摆。先把4颗棋都放在个位上,是4;再移一颗到十位,是13;再移一颗到十位,是22;再移一颗,是31,再移一颗到十位,就四颗都在十位上是40。把刚才摆的4个数写下来(板演:4、13、22、31、40)
(三)、从1——5个圆片所摆出的数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归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能力。
重在引导学生发现:1、摆出几个数比圆片个数多1。2、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圆片个数。对于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和=圆片个数这个规律学生较难以发现。我是这样引导的:师:想知道老师在想什么问题吗,我在想呀,比如说既然2、11、20这三个数是由2个圆片它可以摆出,那么它们这三个数是不是与这2个圆片有关系呢,你说说看。2号同学起立,你的号数2用2个圆片表示出来,那你的2跟这2个圆片有什么关系呢?2=2,那11号跟这2个圆片有什么关系呢?20呢?(0+2 2=1+1 2=2+0)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和=圆片个数
三、验证规律,运用规律
学生通过发现规律后,我先让不摆圆片按规律写出6个圆片可以摆出的数,而后通过课件演示摆的过程验证所发现的规律。接着先猜一猜、再说一说7颗、8颗、9颗棋子分别能变出哪些数字,把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应用获取数学知识,让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猜一猜。我让学生做个小游戏——猜小动物的门牌号,正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2)课外延伸。
用10颗棋子能摆几个两位数?11、12颗呢? 回家自己试一试
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我和小树一起长】说课稿
http://www..com/s?cl=3&wd=%D2%BB%C4%EA%BC%B6%CA%FD%D1%A7%CF%C2%B2%E1%A1%BE%CE%D2%BA%CD%D0%A1%CA%F7%D2%BB%C6%F0%B3%A4%A1%BF%B5%C4%CB%B5%BF%CE%B8%E5&fr=ikw1000
③ 哪儿有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http://www.jcje.org/jcjy/down/2006/1026/soft_224.html
在这里找!回答!
④ 哪儿有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说课稿
《统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一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数据,已经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本课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统计策略、呈现统计数据,分析统计结果的顺序安排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领略统计的方法与策略。例题要求学生对混杂在一起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三种形状的学具统计归类,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从比较和交流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方便又清楚。然后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组织抛圆片随机出现正反面的数学活动,提供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经历统计过程。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既可以为今后高年级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打基础,又能为以后的生活实际服务,使学生感受学好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记录数据,并在交流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既方便又清楚。教学难点是学会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关键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计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用画符号作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把数据制成简单的统计表,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与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一、引入新课:
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一个装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学具的信封,让学生统计出每种形状的学具各有多少个?小组同学交流统计方法。
这里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激起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实践操作,探索统计策略:
1、让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说说书上小朋友的统计方法。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然后确定一种统计图形个数的方案。
2、学生分组开展活动,一人负责报图形名称,其他同学做记录。
3、汇报交流。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后,展示每个小组的记录方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讨论哪种记录方法能清楚有方便的得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4、数据整理。要求学生把整理出来的结果填入统计表,并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5、分析统计表。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一环节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统计,亲身体验统计的全过程。从中体会到用画“√”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这种记录方法方便快捷。同时学生在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三、联系实际,深化应用:
这里设计2个练习,第1个练习是抛圆片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花片朝上和花片朝下的次数各是多少次。使学生体会到随机事件的出现用画“√”的方法记录比较方便。
第2个练习是把6个学生分成一组,统计小组里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要求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把结果填入表中,并分析图中的数据。使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发展统计观念。
这两个练习,都以现实生活为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统计策略,意识到学习统计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上又学到了什么新本领?有哪些收获?呼应前面,然后师生合作归纳总结全课。不仅巩固了今天新学的统计方法,而且养成了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最后课尾设计了一道拓展题,统计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情况,2人、3人、4人、5人家庭分别有几户,再汇总,把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使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体会统计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如上所述,本课以学生参与统计活动为主线,学生在想想、做做、画画、说说的过程中,领悟到用画“√”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既清楚又简便,使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
⑤ 小学数学 说课稿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先通过两幅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推算体重帮助学生哇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学生通过“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本课题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1吨重物体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单位吨与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吨的重量观念,这也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题的教法与学法拟体现以下两点:
1.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推算,尽可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2.帮助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教学中,通过复习的填空练习、新知教学中的尝试练习、巩固阶段的综合填空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程序 ’
第一课时。
教具: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1.新课导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请学生说出老师的体重约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它们用来计量较轻物品的重量,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就要用“吨”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吨的认识”。教师板书:吨的认识。
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教学吨的认识。
(1)利用投影出示课本中的直观放大图,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图意。
(2)教师提问:汽车的载重量是多少?火车车皮的载重量是多少?计量这类较重物品用什么作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3)再请学生说一说在哪里看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先演示、提问,再小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层次,认识千克和吨的关系。
(1)先出示问题: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课本的直观放大图,并将图片逐一贴出。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数数(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1000千克就是1吨,1吨等于多少千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吨:1000千克。
(2)同桌同学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教师提问:我们班乎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40个同学的体重是1000千克,是1吨。) .
这一层次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
第三层次,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6吨=( )千克,5000千克=( )吨,让学生试做。
启发学生想出:因为1吨是1000千克,6吨就是6个1000千克,所以6吨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个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吨。
(2)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
这一层次的设计,整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巩固练习 。
(1)填出适合的单位。 ·
一筐苹果重25( ) 一个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辆货车载重4( ) 一支粉笔重5( )
(2)匹配连线。
5000千克 2吨
8吨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吨
(3)计算:1280千克-1吨 6吨+50千克
72吨-23吨 93吨50千克-93吨
(4)完成练习十九第2~5题。(做在课本上)
练习形式多样化,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全课小结
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说课稿 比多少
一、教学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在先教学完认识10以内的数之后进行的。由于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10以内数的认识可以一起学,教学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关键是认识符号和掌握比较大小的基点是比多少,学生已有这样的学习基础,所以我认为这样处理教材是可行的。
二、教材版别: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教材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
3.引导学生从事简单的初步的统计活动,用象形统计图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及其含义,会根据所出示的“>”、“<”、“=”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符号卡片、投影仪。
六、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盒学具。
七、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
1、 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学生:喜欢。
2、今天动物王国里将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学生:好。
3、大象不仅是这场比赛的裁判,而且他还要评一评我们班是左边的小朋友表现好些,还是右边的,表现好就能获得一颗星。
(二)、 探究新课:
1、 出示图:
(1)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1:有小猴、松鼠、小兔和小熊。学生2:他们正准备参加运动会。学生3:有四个队参加运动会。学生4:有5只松鼠、4只小猴、4只小兔和3只小熊。
(2) 运动会就要开始了,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1:还有其他的队吗?学生2:他们将要参加什么比赛呢?学生3:哪一个队会获胜呢?学生4:我喜欢小熊,不知道小熊是否能获胜?
(3)多媒体演示:首先出场的是哪两队?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小兔和小猴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起进场。)学生1:他们排得很整齐。学生2:他们是一样多的。学生3:他们是同样多的。学生4:都是4只。小结:像这样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等于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和4同样多 4 = 4 等于你能读出这个式子吗?(先请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式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副板书)
2、 出示图:
(1) 第二场比赛就要开始了,由剩下的两队比赛拔河。
(2) 猜一猜:比赛的结果很可能会怎样呢?为什么?学生1:松鼠会赢。小学教学资源库 学生2:小熊的力气大,小熊可能会赢。学生3:松鼠的力气是很小,但是它比小熊多2只,胜负难分。学生4:松鼠有5只,小熊只有3只,松鼠比小熊多,松鼠赢的机会多一些。小结:5比3多,我们就说“5大于3”;3比5少,我们就说“3小于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比3多 3比5少 5>3 3<5 大于小于你能读出来吗?(请几名学生读出来。)还能说几个这样的式子吗? (根据学生回答副板书)
3、 比较“>”和“<”的区别:
(1) 说说“>”和“<”像什么?学生1:像鸡嘴巴。学生2:像鸭嘴巴。学生3:有一头都是尖尖的。
(2) 到底谁是“>”,谁是“<”?怎么区别它们?学生1:他们是相反的。学生2:只要记住其中的一个的样子就可以了。学生3:开口朝左边的是大于。学生4:开口朝右边的是小于。小结:开口朝左边叫做大于号,开口朝右边叫做小于号。(学生齐读。)
(3) 看“5>3”、“3<5”及副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5比3大,5和3中间就是大于;3比5小,3和5中间就是小于。学生2:尖尖总朝着3。学生3:开口总朝着5。学生4:开口总朝着大数。小结:开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
(4) 比赛:抢答说符号“>”、“<”、“=”(出示符号卡片让学生抢答。)
4、 书写“>”、“<”、“=”
(1) 写“>”:教师先示范写,再让学生评一评该如何写好。然后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2) 写“<”、“=”:先让学生说说写符号时要注意什么,再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将写得好的和有问题的练习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价。
(三)、 发展练习:
1、 出示图: ( ) ( ) ( ) ( )( ) < ( ) ( ) > ()
(1) 图上有什么?是几和几比?(学生口答。)
(2) ( )里面怎么填?(学生口答,并说道理。)
2、 操作学具:
(1)出示卡片,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 所填的符号。 4 2 8 8 6 9
(2)学生按要求摆:左边3个 右边7个 () > ( ) () < ()左边3个 右边?个(随你摆什么学具)( ) > ( ) ( ) < ( )左边?个(随你摆什么学具) 右边?个(随你摆什么学具) ( ) > ( ) ( ) < ( )小学教学资源库 学生先摆好,再指名说理由。
3、 整理学具、课间休息。
4、 填空: 4 2 5 4 3 1 > < < 为什么前两题左边都是4,但一个是大于号,一个是小于号呢?(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小结:因为第一个是4和2比,4>2,第二个是4和5比,4<5,所以不同。
5、 口答并且说明理由:5 >( ) 5 >( )>1 5 >()=1 6、思考:大象发现有几只小动物在比赛中表现特别好,为了鼓励他们,大象准备将给他们每只小动物一个苹果,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怎么办呢?你还有什么话想对小动物们说的呢?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几个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