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多少人为了我》说课稿
《有多少人为了我……》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设置的主题是:我的成长与他人。根据儿童发展的逻辑,要懂得自己的成长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劳动给自己带来的方便,从小要尊重普通劳动者。本课由四部分组成:“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小辨析”、“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
三年级的孩子,虽然从认识上知道劳动者,但对劳动者及其劳动缺少切身的体会,往往对这些人和事熟视无睹,觉得这些人做的这些事都是理所应当的,意识不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密不可分的生态关系,也意识不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鉴于以上认识,我选择了教材中“他们为我做了什么”“小采访”这两个环节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其中“小采访”环节安排在课前进行,课上组织小组汇报采访收获,对第一环节的教材内容我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进行了重构,第二环节根据学生认识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拓展。针对本课时教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2.体会劳动者的辛劳,尊重他们的人格,懂得感恩,并在自己的行为中有所体现。
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努力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切入口,重构教材。
第一环节“他们为我做了什么”,教材提供了三组图片,用清晨、白天、夜晚不停忙碌的人们展开一天生活的画卷,但是,仅靠教材所提供的几幅图片,如何能触动学生情感之弦?于是,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重构教材,采用了今天课上所呈现的这样一个家庭、校园、社会,三步体验模块。
第一步,播放成长照片,让孩子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全家人都为了我,第二步通过播放校园观察录像及学生课前采访的汇报,让孩子“零距离”观察、访问、体验,真正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校园里有多少人为了我,第三步是通过观看录像以及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说一说,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感知到社会上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多得数也数不清,深切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和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样以孩子现实生活为切入口重构教材,将孩子的成长照片,校园里、社会上的劳动场景,都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来,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抚摸,使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心灵受到震撼,对劳动者敬佩、感动之情也油然而生。
二、以学生情感体验为主线,补充教材。
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教材中的填空题《假如》,这个环节主要是采用“抽刀断水”的方式从反面激发学生去思考,假如生活中离开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生活会怎样?引发学生对劳动者与自己关系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人人为我”,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树立“现代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都不能少”的生态观。
在这个环节,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创设了夏日停电、旅途堵车、县城新貌这样三个情境,在营造的缺失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感悟到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都是不可缺少的,从而引发孩子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识。
三、以学生明理知行为目的,拓展教材。
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满怀感恩心,真诚送祝福”是鉴于教学目标第二点要求的达成而设计的,是前面两个环节活动的延伸和深入,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个补充拓展。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对劳动者有了直接的、亲近的、心灵的沟通后,敞开心扉,说真话,抒真情,以达到让学生对劳动者从接触——了解——尊重的感情升华,最后懂得感恩,并能用行动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认识,懂得要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顺水推舟,布置课后延伸活动,为下节课学习“我为人人”做好铺垫。
备这一节课,教案修改多次,每试教一个班级,我都要从搜集照片、组织采访、调整课件一一做起,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今天上下来,还有很多遗憾,总感觉如果自己能够完全抛弃活动教案,全心全意地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时调整教学,那样的教学一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教学上要有成功感,还需要不断的自我修炼,我会继续努力,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给予我指导与帮助。谢谢!
⑵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规则有什么用》说课稿
[教材分析]
1、课文第44页的“活动天地”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为切入点,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这一点正体现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这一理念。“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2、第45页“小记者在行动”,为学生提供了寻找规则的几种方法,即可以到现实生活中看看,找相关的人问问,也可以查有关的资料,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教材第46~47页,分别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让他们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找一找身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体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对人们(尤其是儿童)所提出的要求。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
[学情分析]
1、该教材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历经了两年的学校生活已经初步了解了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则,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形成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
2、在他们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也知道了一些如交通法规这些基本的社会规则。
3、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调查、搜集、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
4、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调查,并完成书面报告。5、学生对于许多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虽然有所了解,但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并不好,对于规则存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绝大多数孩子没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觉得遵守规则存在着一定困难,难以内化为自觉行动。
淘教案网通过调查和交流,感受生活处处有规则;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人们生活离不开规则。
[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意识,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教学难点: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并将规则内化。
[活动过程]
活动一:轻松游戏,发现规则。
1、做游戏,放松心情。
2、在游戏中发现规则。
3、小结:轻松做游戏,游戏有规则。有了规则,大家玩得多开心!
活动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则。
1、游戏中有规则,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可规则藏在哪里,你发现了吗?
2、生自由说,教师归纳出规则存在于不同生活领域。家庭生活有规则 学校生活有规则 社会生活有规则
3、让我们看看书中的小记者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了哪些规则?翻开书本46页。
4、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调查资料。
5、全班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分享(师适时归纳寻找规则的方法)。
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守规则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有时还会造成恶果。 你们知道哪些因为不守规则造成危险的事吗?
7、小结: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真重要,少了它可不行。一些法律法规还专门保护我们少年儿童,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活动三:实践活动,体验规则。
1、四个小组比赛:规则大展示
(1)制定规则
(2)按规则展示
2、一起感受规则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吧!(观看录象)
师配音:有了规则,我们的笑容更灿烂;有了规则,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了规则,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愿大家都成为守规则的小天使!3、总结: 规则在哪里?处处有规则。人人守规则,生活更美好。
4、有规则地下课。
[板书设计]
家庭
生活中 处处有规则
学校 (做个文明小公民)
社会
这就是我的说课过程,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人们生活离不开规则。
[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意识,认识规则的普遍性。
2、教学难点: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并将规则内化。
[活动过程]
活动一:轻松游戏,发现规则。
1、做游戏,放松心情。
2、在游戏中发现规则。
3、小结:轻松做游戏,游戏有规则。有了规则,大家玩得多开心!
活动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则。
1、游戏中有规则,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可规则藏在哪里,你发现了吗?
2、生自由说,教师归纳出规则存在于不同生活领域。家庭生活有规则 学校生活有规则 社会生活有规则
3、让我们看看书中的小记者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了哪些规则?翻开书本46页。
4、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调查资料。
5、全班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大家交流分享(师适时归纳寻找规则的方法)。
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守规则不仅给生活带来不便,有时还会造成恶果。 你们知道哪些因为不守规则造成危险的事吗?
7、小结: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真重要,少了它可不行。一些法律法规还专门保护我们少年儿童,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活动三:实践活动,体验规则。
1、四个小组比赛:规则大展示
(1)制定规则
(2)按规则展示
2、一起感受规则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吧!(观看录象)
师配音:有了规则,我们的笑容更灿烂;有了规则,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了规则,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愿大家都成为守规则的小天使!3、总结: 规则在哪里?处处有规则。人人守规则,生活更美好。
4、有规则地下课。
[板书设计]
家庭
生活中 处处有规则
学校 (做个文明小公民)
社会
这就是我的说课过程,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⑶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说课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字总动员》说课稿作者:姚金霞 日期:2010-5-24 21:28:11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数字总动员”。课题是自我开发的,适用于小学五、六年级。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
数字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生活中数字是无处不在。但在学生生心目中,为数较多的学生对数字的作用仅局限在数学学科之中,对数字的意义、作用了解得还比较肤浅,没有深入地去探究。“数字总动员”这一活动主题,我将数字在多个学科领域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途,综合起来,潜移默化的渗透出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对数字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的广泛用途,识记一些常见的、重要的数字,懂得它们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情趣教学法,激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情境中,增长知识,发现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活动课,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字的广泛应用价值,增强对数字探究的兴趣。
三、活动内容
本节活动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板块的活动内容,依次是:应知必会——说数字;日积月累——忆数字;回眸历史——记数字;一试便知——写数字;畅所欲言——谈数字。
“应知必会”板块的内容,是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字。如,学生守则、规范各有几条;国土面积、民族、人口分别有多少;语文学段目标中的一些具体数字;常用的电话号码,应急电话号码;长辈的生日等等。
“日积月累”此项内容是展示学生的积累,回忆学过的含有数字的成语,含有数字的古诗文句子,我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国际性的节日时间、及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时间,简便的四则运算等。
“回眸历史”此项内容的设计,我着眼于中国的近代历史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从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到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我中华30万民众惨遭杀害,铭记这些令人屈辱的数字;解放以来我国历年来遭受的一些自然灾害,铭记那些令人的惨痛数字;从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到2008年8月8日——8月16日,我国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51枚,金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铭记这些令人兴奋的数字。
“一试便知”是让学生写数字,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发现,看似最简单不过得写数字,是非常容易出错的,从而警示学生在写数字时一定要慎重,不可麻痹大意。
“畅所欲言”这是给学生设计的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将自己了解的有关数字的知识与同学、老师交流。在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必将呈现出数字的无穷魅力,也将会产生许多有关数字的新问题,进而把学生对数字的探究引向深入,生成新的活动内容。
四、活动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激趣的教学方法,如在进行“日积月累”这项活动内容时,我设计了“上刀山”“下火海”“虎口拔牙”的闯关活动方式,来增强活动得趣味性;“一试便知”和“畅所欲言”我采用组与组间相互挑战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把活动推向高潮。
总之,通过本节活动课,使学生地感受到,数字的研究价值是无限的,数字的魅力无穷的,直至本节活动课结束,学生仍有余兴未尽的感觉,有兴致将此活动主题延伸下去。
⑷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⑸ 我要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分享的快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分享的快乐》。本课从人与人之间互动和共生共存的角度,让学生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为以下三个: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互相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三、教学重难点三年级的学生仍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五、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一两件自己喜爱的物品。我将准备西瓜、橘子。以及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五个环节:(一) 歌曲导入,缩近距离(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四) 回归生活,体验快乐(五)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下面我依次为大家进行介绍。(一) 歌曲导入,缩近距离课前,引导学生唱《拍手歌》,上课伊始,随机引出话题:“同学们,听到大家愉快的歌声,老师的心情也变的轻松愉快起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一份快乐和别人分享,你将有两份快乐。(教师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快乐。”这样一开始,就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与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 合作交流,感知分享这时我会适时引入活动一“我们的分享日”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突破。首先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喜欢的东西。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畅谈感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好东西和别人分享才快乐。最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比感知分享的快乐。我会先将准备好的西瓜让一个学生吃,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吃橘子。让学生分别畅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 共同体验,分享快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二:“同学们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来画一画、拼一拼,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形成新的作品。”在小组展示后,我将相机提问“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如何?”最后出示萧伯那的语言进行总结(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从个体之间的分享扩展到集体生活中。 (四)回归生活,体验快乐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在学生感悟到分享是一种快乐的基础上,我将随机出示课本33页的图画,“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不,这些孩子碰到了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假如你帮助了他,他会怎么想?” 这样,让学生懂得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把自己的东西分给他人一些,或者借人用一用,也是一种分享。最后我还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和别人分享快乐的事情。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分享的理解。(四) 故事延伸,共享快乐新课程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在这一环节,我会先给学生讲《盲人点灯》这个故事的开头,而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结尾。在此,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明确分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享不仅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七、板书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出了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八、 教学理念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身边的规则》2007-12-11 16:25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4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四课《身边的规则》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的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是外部的道德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内在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品质。
规则来源于我们生活中,怎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规则的概念呢?我决定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让学生总结出要想让游戏顺利地进行,必须讲规则。这样处理,将生活实际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然后我紧紧围绕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将规则明朗化,细致化。潜移默化的使规则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头。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生活离不开规则,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规则的意识,逐步将《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学校规则内化。
三、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课程,注重活动性,倡导在活动中发展,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制定游戏规则,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班规.借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 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针对小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我以游戏导入,引导他们从自己喜欢的游戏入手,从中寻找规则,从而建立规则的概念。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游戏?你能说说它们是怎么玩的吗?
1、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游戏的玩法.
2、看来,每个游戏都有它不同的游戏要求。其实这个要求就是这个游戏的规则。
师:生活当中处处有规则,今天我们就和规则交朋友。导入活动课题。
2 调查交流、感悟规则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出重点,我引导各小组从生活中不同的角度寻找规则,帮助他们把对规则的理解具体化、生活化。其中着重引导学生针对小学生守则内容发现学校规则,进行正反两方面理解.进一步强化规则的重要性。
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社区、公共场所去寻找规则.
2、引导学生分别从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不同方面说发现那些规则。
3、如果我们不遵守这些规则,又会怎么样呢?
教师小结:规则存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啊,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会造成混乱也会出现很多的危险,因此大家一定要守规则啊!
3 拓展延伸、制定规则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守规则,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步骤,
第一大步是:让学生从游戏规则的制定入手,明白规则是靠大家共同制定的,也要大家一起遵守。让他们从活动中体会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带给我们快乐。
第二步、让学生为自己班级制定规则。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同时将,《小学生守则》内化于心。
我是这样设计
1、我设计了装小球游戏,让学生商量制定游戏规则。
2、学生谈玩游戏中的体会和感想。
师小结:看来什么事都要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玩出开心玩出快乐!
第二步:
1、我们学校每年都会评出优秀班集体,要想成为优秀班集体,我们班还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班规。交流讨论。
4 自我评价、发出倡议
“听听激动,做做不动”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做做能动”也是我这节课要研究的。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及引导学生向学校发倡议这两步,使学生对规则的认识由以前的“他律”逐渐上升为“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