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季羡林作品小学五年级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㈡ 小学学过哪些季羡林的作品
《夹竹桃》
㈢ 小学五年级季羡林的文章有哪些
《小苗与大树的说话》(人教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人教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㈣ 季羡林有哪些作品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版级下册)
《怀念母亲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9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小学生张钫采访季羡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
㈤ 小学教科书五年级之前季羡林的作品叫什么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内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夹竹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9课)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小学生张钫采访季羡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课) 不好意思。。五年级前的。。知道的好象没有。。
㈥ 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过那些季羡林的课文语文
爬山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㈦ 小学课文中季羡林的作品
有,叫:听雨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㈧ 我们五年级以前学过季羡林的什么文章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时间久了之后就会淡忘,而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的这件事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看到了好多伙伴都会骑车,我也想骑。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非常爽快的答应了我迫不及待地冲下楼,幻想着很快就学会了。我兴奋地来到车库,妈妈推出自行车,用扳手拧松螺丝,压低扶手和坐凳,让我试一试,刚好。妈妈把螺丝拧紧。放好扳手关好车库门。我们来到院子里。妈妈先骑给我看。我看着妈妈像飞燕般在院子里骑着,心里好不羡慕。真想骑上车,自己也去“飞”一圈,过过瘾。该我学骑车了。妈妈在后面扶着,跟着车子跑。我坐在坐凳上,手握扶把,脚踩着踏板,眼睛看着正前方,两只脚使劲地蹬。自行车一会儿偏左,一会儿偏右,一会儿几乎要把我给摔下来似的。胆战心惊,猛地跳下车。回头一看,妈妈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趁机说:“妈妈,休息一会儿吧!”妈妈点点头。我吓怕了,心想:自行车怎么这么不听话,要不是妈妈扶着我,我的屁股恐怕早就开花了,我还是不要学算了!但看着妈妈的认真劲,我又不好意思说不学。、休息片刻之后,我又开始骑了,这次,妈妈说:“现在扶起来比刚才轻松多了,看来你学骑自行车的悟性还是比较高的,只要多加练习,应该不会很困难的……”又过了一天,妈妈去上班了。我扛着车子来到楼下小区,先开始学滑行。虽然是秋高气爽的十月,但这原来看似简单的动作也忙的我汗流浃背,车子好重,左摆右晃,我练了好久才掌握了平衡。正准备学骑车时,我听见了一串悦耳的铃声,抬头一看,一个比自己矮很多的小姑娘正熟练地骑着自行车从我身边穿过。我羡慕极了,心想,我都十一岁了,难道还不如她,别人能,我也行!想到这儿,我立马抬腿跨上车座,两腿刚一离地,扑哧一下,连人带车摔了个实实在在的“大马趴”。一身土,两手通红,浑身上下到处都疼,我爬起来卷起裤腿一看,呀,膝盖出血了,我刚要咧嘴,又赶紧往四周瞄了瞄,还好,没人!我撒腿就往楼上跑去。“我不练了!”回到家我自己大声地抱怨着,抱着膝盖使劲地吹着。忽然,我又听到了那一串串清脆的铃铛声,好像在嘲笑我。我感到很气愤,一不做,二不休,继续练,我给膝盖贴上了一块创可贴,连忙飞奔下楼。一次、两次……也不知从车子上掉下来几次,更不知趴在地上几次。终于,我能够安稳地骑在车上了,哈哈!我学会骑车了。当爸妈回来时,我像轰炸机一样飞快地直冲向他们,大声喊着:“爸妈我会骑车了!”妈妈脸上充满了惊奇的笑容,仿佛在夸我:“女儿,你真棒!”通过学骑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㈨ 季羡林有啥作品是要小学课文的啊。。。。
《自己的花来是给别源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以上这些都是在小学文章中出现的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