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年级 > 小学四年级科学南极洲

小学四年级科学南极洲

发布时间:2021-02-09 10:16:35

⑴ 四年级下册科学地球上有什么课件

课标解读:
《地球上有什么》一课属于《新课标》里的“ 地球与宇宙”中“地球的概貌与地球的物质”这一范畴,具体内容标准是:1、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2、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活动建议是通过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进一步认识地球概貌。
教材分析:
为了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学会看地图,了解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为进一步认识地球奠定基础。本课设计了地球表面概况、识读地图、地球仪等相关内容作为学生探究主题,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
学情分析:
1、对于地球概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建立在对周围景物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基于这一学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太空影像图、识读地图、地球仪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概貌。
2、学生观察地球仪时,会获取一些感性的认识,而且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教师要将学生比较杂乱的认识进行整理,将相关知识点分类进行梳理。
3、对地图、地球仪的识读,涉及了许多新的科学名词、概念,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它们的确切定义,但仍会给学生带来困难,而且这些科学名词多为空间概念,真正理解起来也有较大难度。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跟进,多利用教具演示,多采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科学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地图、观察地球太空影像图、地球仪等,进一步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一下研究过程和结果。
2、了解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引导学生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认识经线、纬线、赤道、五带分布区域等。
3、了解地球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树立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地貌状况;识读地球、地球仪中表达的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经线、纬线等空间概念建立直观感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形图、乒乓球若干、地球仪若干。
教学评价设计:
1、地球表面最显著的差别是海洋、陆地分布,通过展示海陆区域分布图、认识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仪上寻找,并设计检测题随机指认等活动,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全貌的轮廓。
2、设计学生观察地球仪,交流分享发现,教师有针对性讲解,检测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找地图标识比赛等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二。
3、结合世界地球日,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猜谜语:“什么球,圆溜溜,背着高山和河流;什么球,圆溜溜,种着庄稼,盖着楼。”
谁来猜一猜?
从谜语中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上有什么?
地球的表面上还有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园。
(板书:地球上有什么)
【设计意图:用谜语来导入新课,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师在说谜语的时候,渗透了对地球的形状及地球上有什么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给学生一种方法上的提示。时间预设:3分钟】
二、探究地球上有什么。
1、谁来交流一下,地球的表面上还有什么?
学生交流。
可能会提出:高原、平原、海洋、河流、湖泊、沙漠、盆地、动物、植物、人类等
师依学生回答,归类板书。
课件出示视频——欣赏世界风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地球表面上有什么,再通过播放视频,将地球上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有一个较宏观的认识。时间预设:3分钟】
2、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感慨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身在其中的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应该怎么做?
学生交流:从太空上看地球或通过看地图或地球仪。
师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影像图。
从影像图中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会发现: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师统一认识: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设计意图:引用苏轼的诗句,让学生的理解产生迁移,教师适时出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影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时间预设:2分钟】
三、观察地图。
1、从地图中我们也能了解地球的概貌。
师出示世界地形图。
提示看地图辨别方向的原则: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这幅地图与我们平日看到的地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这幅地图上是凹凸不平的。
师讲解:这些凹凸展示了地球上的不同地形。
观察地图上的颜色,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地形图表面颜色不同。同种颜色有的深,有的浅。
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有各种颜色,在地形图中,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地,白色代表冰川。颜色的深浅代表地势的高低。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世界地形图,旨在与原有的认知地图相比较,直观地感知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多姿多彩,并引导学生发现地图上颜色所表达的不同信息,将知识点进行分解,为后面重点认识地球仪做一定的铺垫。时间预设:3分钟】
2、课件出示:海洋陆地区域分布图。人们人为地将陆地分为七大洲。
谁来说说有哪七大洲?谁还有补充?
学生交流。
根据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七大洲。怎样能快速记住他们在地图中的位置?
学生交流。
七大洲周围被什么包围着呢?世界分为几大洋?
师引导学生认识四大洋。
小检测:指认大洲、大洋。
【设计意图: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只有个别学生明确知道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基于这一学情,不能让学生盲目地直接从地图或地球仪上获取这方面的信息,采用教师依据海洋陆地分布图对照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时间预设:3分钟】
四、观察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地球是球形的,为了便于观察和了解地球,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师出示地球仪,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底座、支架、球面、旋转轴。
地球仪能转动吗?如何转动?
引导学生明确:地球绕假想的地轴,斜着身子向一个方向转动,地轴指向北极星,在地球仪上,地轴与球面有两个交点,分别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猜谜:“地球有一点,一走便是南”,你认为这是地球上的哪一端? (北极)“那地球有一点,一走便是北呢?”(南极)
2、从地球仪上找七大洲、四大洋。
出示地球仪,以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比较一下,找到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
学生活动。
交流认识: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并通过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对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全貌的轮廓。时间预设:4分钟】
3、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分组观察,在记录单上记下你的发现。
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组内交流。
4、交流发现。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可能会说出:有大大小小的国家;有许多线,上面写着多少度;有许多红色的线,上面有箭头;还有许多蓝色的线,上面也有箭头;陆地里也有蓝色的水;地球仪上有一条红色的线上有二十四节气、有赤道、有青藏高原、有虚线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组内交流,让学生自行去发现地球仪上有什么,然后通过交流共享,了解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程度,做到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讲,学生有疑问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重点去解决。时间预设:6分钟】
5、认识纬线及五带的划分。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各小组都发现地球仪表面有许多线。这些线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些线。
① 课件出示:纬线。像这样的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称作是纬线。
学生比划。
师提问:球面上,可以画出多少个这样的圆?它们指示什么方向。最大的纬线圈在哪儿?认识赤道,也称0°纬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看一看,亚洲在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
②认识另外四条重要的纬线。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和南极圈,在地球仪上用虚线表示。
人们根据地面接收太阳光线的照射情况,把地球分成了五带。
师讲解: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③观察地球仪边缘半圆支架上的刻度,引导学生认识纬度,并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五条纬线: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6、认识经线。
地球仪上除了有纬线外,还有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学生比划,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可以有多少条?它们都是什么形状?指示什么方向?
学习0度经线的规定——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是0度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相交的地方几内亚湾,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将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从0度经线向西读出度数。西经15度、30度……到西经180度,从O°经线算起,向东、向西各为180°。
0度纬线将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那地球上东西两个半球的划分是不是以0度经线为标准呢?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为了保持英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法国、西班牙)以及非洲的整体性。习惯上,人们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亚洲大部分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美国呢?
出示小练习。
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中国的半球位置: (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东半球还是西半球)
中国在部分地区在 (五带)
中国在 (大洲)东部, (大洋)的西岸。
7、认识图例。
地球仪上有许多红色的线,上面有箭头;还有许多蓝色的线,上面也有箭头;这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现地球表面事物,这就是图例。
引导学生认识图例。
明确: 红色箭头的线表示暖流,蓝色箭头表示寒流。
高度表:有不同的颜色表示。
认识比例尺,了解国界线、洲界线、首都、一般城市用什么符号表示。
小组比赛:根据老师的口令,依据地图的标识,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纬线,了解了南北半球及五带的划分,讲解经线及经度,通过让学生去观察、去体验,认识到东西半球的划分,并通过认识图例,寻找地理位置等,深入研究,提升了学生的认识。时间预设:12分钟】
五、只有一个地球。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可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谁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出示图片:人类的乱砍乱伐,过度放牧, 工业污染,过渡开采,造成地质塌陷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时间预设:3分钟】
六、拓展活动。
1、课后请同学们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主题做一份科学报。
2、做个小小地球仪。
可以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制作地球仪,在地球仪上简单涂上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等重要点和线。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拓展,引领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并在自制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思考:地球仪为什么是斜的?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是多少?……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的理念。时间预设:1分钟】

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中必做实验有多少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计划及教案2010-08-2911:07:10|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计划及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我们居住的星球,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6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二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二、活动分析和建议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活动时,可能还会碰到新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研究教学活动这样设计的意图,根据我们活动的设计意图来确定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向,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移。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绘制我们自己的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包括从他们的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的原理数据、整理分析、交流汇报等。虽然看似是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其实在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小学生毕竟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整个单元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我们的探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措施1、强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四、课时安排:1、我们的生长发育1课时2、地球2课时3、地球仪2课时4、地图2课时5、建立“地球档案”2课时自由研究2课时1我们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2.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2.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3.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4)提问:(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2地球(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3地球仪(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4地图(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教学目标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8.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三、综合运用。1.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2.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四、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5建立“地球档案”(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构造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构造。(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5)学生交流讨论。(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3.建立“地球档案”。(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三、拓展延伸举“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主要内容

主要材料:

“溶解”单元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专器材:带有橡皮帽的属注射器;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声音”单元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

“天气”单元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

“我们的身体”单元模型:人体结构模型、人体骨骼模型、心脏模型;其他器材:哑铃、吸耳球、大约1米长的塑料管。溶解
谢谢!

⑷ 为什么南北极和地球其他地方的温差大

首先,我们知道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巨大的冰盖使之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终日散发着寒气,迅速冷却着空气。 其次,白色的南极冰盖像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反射回空中了。而北极由于不具备像南极这样规模的冰盖,从而也就不会散失掉如此巨大的辐射能。 第三,众所周知,南极是一块大陆,在它的周围,围绕着茫茫的南大洋。南大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被海冰封冻的,有些甚至还长年不化,这样就大大阻碍了海水与空气之间的交换,使南极四周的海面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温度。 第四,南极是大陆,周围环绕的是海洋;北极是海洋,周围环绕的是陆地。这个根本的区别导致了它们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大陆吸热多,但散热也快,所以,南极大陆的储热能力很差。而北极是海洋,海水的储热能力远远超过了南极大陆。所以,这个地形上的差异导致了南极比北极寒冷得多。 第五,南极是世界的风极,那儿连绵不断的大风最终也能导致极度的寒冷。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南纬40~60的很强的西风环流,使南极地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风的“屏壁”,从而大大地阻碍了热带地区的暖气流进入南极洲。同时它的海流也环极绕行,不受大陆所阻。然而北冰洋则不同,它的风和海流都被限制在一个内洋盆中。北冰洋虽然是一个大陆包围的海洋,但在格陵兰岛东面的格陵兰海和挪威海形成了这种大陆包围的一个大豁口,它成了大西洋进入北冰洋的一个主要通道。总之这种地形,尤其是在冬季,有利地促进了暖空气从大西洋向北的运动。可见地形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气流和洋流,而正是这种流的不同,又加强了两极地区气候的根本差别。 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还有南极是陆地北极是北冰洋。南北两极的十方面差别。

⑸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主要可以做两个实验:1、高锰酸钾溶解:器材:高锰酸钾、小勺、烧杯、水。结论:紫色液体云雾状散开。2、酒精灯的使用:步骤:打开灯帽,用火柴自下而上斜点灯芯,在外焰加热,完后用灯帽盖灭,拿起再盖。
四年级科学上教学要点:(教育版)
天气
1、 天气符号:(太阳)晴、(云、半个太阳)晴天多云、(一朵半云)阴、(一朵半云下面斜点)雨;风:(小旗下垂)0、(小旗飘起来一点)1、(小旗飘起来)2 。
2、 温度:用°C表示摄氏,用°F表示华氏。
3、 温度计的使用:轻拿轻放;液泡朝下;平视。
4、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更准确。
5、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小草、小纸片飘向的相反方向就是风向。)
6、 八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7、 风向标的制作:把硬纸剪成箭头箭尾,插入吸管两头固定,用大头针穿过吸管中点插到铅笔的橡皮擦上。
8、 雨量器的制作:在纸条上按10毫米间距刻上刻度,将纸条固定在透明的玻璃杯上。
9、 把雨量器放在阳台上测量(天):10毫米:小雨,25毫米:中雨,50毫米:大雨,100毫米:暴雨。
10、云分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11、积云像棉花,低黑下雨;层云多满天,灰暗下雨;卷云棉拉丝,冷天出现。
12、天气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
溶解
13、能溶解的物质有:盐、糖、醋、酒精、胶水(慢)、高锰酸钾等。(可蒸发分离出来)
14、不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子、食用油等。(可过滤出来)
15、固体、液体、气体:有部分可溶解和会沉浮。(空气可注入到水中)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摇动、粉碎、加热、加大溶剂。
17、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紫色液体云雾状散开。(实验:烧杯、高锰酸钾、小勺、水)
18、酒精灯的使用:打开灯帽;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灯芯;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拿起再盖。(实验:酒精灯、火柴)
19、喝生态水比喝纯净水、矿泉水安全健康。
声音
20、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1、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振动。
22、声音的强弱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3、声音的传播:在固体中传得最远,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近。
24、耳朵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25、呼吸系统:鼻孔、气管、肺。
26、声带:女性短,音尖高;男性长,音粗低。
我们的身体
27、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28、成人骨骼有:206块,其中:头:29块,躯干:51块,手臂:64块,腿脚:62块。(婴儿骨骼更多)
29、骨骼作用:支撑保护;关节作用:灵活动作;肌肉作用:帮助运动。(人体有600块肌肉)
30、体育运动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31、运动会加快心跳和呼吸。(因为需要更多的氧气)
32、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肝胃、小肠、大肠、肛门。
33、器官联系:空气、呼吸器官获得氧;食物、消化器官获得养分;帮助运动。
34、运动之后应多喝水。

阅读全文

与小学四年级科学南极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