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二年级作文读儒家经典,做少年君子
古人不远:孔子古人不远:孔子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
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
(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
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
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
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
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
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
求,从吾所好。”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
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
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
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
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
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
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
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虽说孔圣逝世已千年,但
他的留下的将会永垂不朽,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后人。
㈡ 小学2年级的一句话论语
小学2年级的一句话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 看见他的优点就像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逝的时间就像这河流一样,日夜不停。” 1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都不吃饭,整夜都不睡觉,全部用来思考,(觉得)没有好处,不如(把时间用来)学习。”
15、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 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 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 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 朋友,与花言 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16、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1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1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20、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2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2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㈢ 二年级学生适合看啥古文书
看弟子规或者论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㈣ 小学一二年级会学习到什么论语
小学一二年级不会学到论语,在一二年级的阶段主要是学习汉语拼音和识字,会学一些三字经,但不会学到论语,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无法达到。
㈤ 教给一二年级小孩的与生活习惯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最好是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
你就教弟子规呗,里面有不少都是与生活与关的,
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㈥ 二年级读论语合适吗
论语》是中国儒家思想具有特殊地位的一部书,它是记录儒家奠基人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的书,该书内容博大精深,但是也存在普通人不易理解的阅读难度,孩子只是二年级的语文水平,完全不能理解每一段所表达的具体意义,说白了就是完完全全的填鸭式死记硬背。老师说,孩子被论语是有用的,就算今天不理解,只要烂熟于心,以后在生活中就会慢慢理解其中的深意,现在的付出就是以后的受益。
作为家长,我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先不说以后是否真如老师所说将来受益问题,现在的孩子早早就已经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每天作业多不说,还要参加各类辅导班和兴趣班,每天从学校一放学,便开始花费大量时间用来学习,孩子本来该玩耍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现在每天又要花费大半小时来背诵自己根本理解不了的《论语》,时间一久,孩子心理上也多少有了一些逆反心理,学习也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中。
《论语》中有一段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孩子教科书上的解释是:学习要经常去复习,这不也是很快乐么!这个解释虽然现在的观点上也说得通,但是并没有说出学习的本质问题,这句是《论语》的开篇第一段,正是要多理解多琢磨,把它当大道理要不得。在《论语》所处时代的语境中,“学”,是行动发射。《尚书》中的解释,“学,效也。”,学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意思就是,所有的学习就是模仿,比如,孩子天生不会用筷子,后来会用了,是因为他在模仿中学习会了。习的繁体字是习字,上面是一个羽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习,鸟数飞也。”“数飞”的意思就是多次练习飞翔,小鸟从小一直练习飞,最后终于飞起来了。所以,这样来看,习的意思不是“复习”,而是“练习”。
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模仿别人去练习,虽然刚刚开始不太会,可是时间长了,还是学会了,自然也就开心了。
这样看来,孔子早就把实践作为学习的根本,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小学老师让孩子背诵《论语》,只是为了记住表面的字句,等到以后写文章时,引用其中一两段用来表现自己语文水平,但是孩子的记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学习没有反思和实践,空谈理论大道理是完全没有营养的。
㈦ 二年级下册论语,第二条和第一条
二年级上学期必背《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内说乎?有容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xǐng)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知之为知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8、观其志,观其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10、好之不如乐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㈧ 一年级的什么二年级的什么三年级的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内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容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㈨ 小学二年级要买论语,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必读古诗吗
这个不是硬性规定,可以适量给孩子们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