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三年级英语可以做哪些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课题可以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字母书写、构建实施小学英语阅读课的基本框架、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等等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关于课题研究的事项问题你可以来亿百出版网看看。
⑵ 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迁移能力小课题
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
理论依据:当人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靶问题)时,人们往往想起一个过去已经解决的相似的问题(源问题),并运用源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程序去解决靶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策略被称之为类比迁移(analogical tansfer)。在一些情况下,类比迁移发生在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的两种不同的概念领域,这种类比迁移称为不同领域间的类比迁移(between-domain analogical transfer);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类比迁移发生在相同或非常接近的概念领域,这种类比迁移称为相同领域间的类比迁移(within-domain analogical transfer)。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类比迁移是解决所有新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更有甚者,认为它是解决新问题的唯一方法。虽然这一极端观点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它足以说明类比迁移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地位。
现实意义: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促进知识迁移的过程;另一方面,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正迁移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新知,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实际情况:迁移不是自动能形成的。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本身并既不能保证它们对后续的学习能产生正迁移,也不能避免它们对后续的学习不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规律来指导学习,就具有了一定的探索价值。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科学、正确地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我们的探索过程。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迁移情景。
找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教学使知识顺利地实现正迁移,尽量避免负迁移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提高课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找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明确孩子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新知与旧知的不同,预设这些不同有可能造成的负迁移,在教案设计中突出这一块,尽量把问题消灭在新授课中。
我们在专题研究中,着重探讨了以下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迁移:
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数的大小比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具体内容详见资料中的教案设计和反思。)
2、重视乘除法的意义,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计算方法的迁移。
在小学二年级的学习中,小朋友们知道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简单的计算。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除法有平均分和包含两种意义。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时,都要根据问题选择适合的方法(乘或除)。要做出正确地选择,就必须应用乘除法的意义做出判断。小朋友在熟悉了乘除法的意义之后,对于没有学习过的乘除法计算,可以在算理、算法上进行类比迁移。
二年级学习除法后,小朋友能计算口诀表内的除法算式,超出这个范围的就不行。如:有24本书,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分几本?小朋友们都能正确列出算式24÷2。但在计算时,小朋友背2的乘法口诀,没有2×( )= 24,不能得出结果。
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把“分”的情境和除法“平均分”的意义结合起来,可以在算理和算法上进行迁移。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这道题是在做什么事情?生:分书。
师:怎么分?用什么方法解决?生:平均分,用除法解决。
师:一次把24本平均分成2份,不知道结果。那可以先把24本中的20本拿来分,怎样列式?20÷2=10(本)
师:还剩4本没有分,这4本怎么办?生:把这4本再平均分成2份,4÷2=2(本)
师:每个班先分到10本,再分到2本,一共分到10+2=12本。所以24÷2=12(本)。
由此为启发,学生又想到了先分12本,再分12本;或是先分18本,再分6本等等。
学生有了这个经验以后,四年级学习分配律时,理解这样的算式(20+4)÷2=20÷2+4÷2就不困难了。
同样,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年级下册没有学过,但练习中有涉及。运用除法“包含”的意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有200本作业本,每个班分25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200中包含了多少个25?列式200÷25,不会计算。引导学生想多少个25是200,25×( )=200。问题迎刃而解,小朋友们还能初步体会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年级学习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一次单元检测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小明一分钟大约读125个字,那他18分钟大约读多少个字?从乘法的意义得出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计算18个125相加,算式:125×18,小朋友不会计算,因为他们只有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而这是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怎么办?联系乘法的意义。从这个算式的意义入手,要算18个125相加的和,先算10个125相加,即125×10=1250;再算8个125相加,即125×8=1000;最后把10个125和8个125加起来,就是18个125,1250+1000=2250。
学生的这个经验为四年级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了基础。
3、引导“反思”,培养“悟”性,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迁移。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是学生具备数学素质的前提。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悟”性。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我们在实践发现,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价,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有效之举。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之一——反思,主要指学生主体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及思维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分析评价所选择的解题过程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方法是否能推广,并从中领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增强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如教学“9加几的加法”,师生以计算“盒子里有9只杯子,盒子外有3只杯子,一共有几只杯子?”为原型,经过操作、观察、分析和综合、概括,得出了如左图的数学模型:9 + 3 = 12 然后引导学生反思,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思维过程,即“看到9,想到1,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再加2等于12。”当学生领悟了这种“凑十法”的思维模型后,就可以迁移到“8加几”、“7加几”……大大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如,在二、三年级中,解决租车、租船问题时,我们都是采用列表的方法。在表格中列出所有的方案,最后选出最合算的方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种解题方法叫做“逐一列举”。小朋友在掌握了这种解题方法后,就能运用来解决其它问题。
4、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研究表明,如果教学情境与日后运用知识的情境相类似,那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容易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尽量多获得一些“实况性”的学习机会,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
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学习线段、射线和直线时,都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斑马线、射灯、铁轨作为原型,通过对这些原型的认识抽象出数学模型,总结出这些数学模型的特征。
再如,教学统计初步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调查、收集全班学生的身高信息,并制成统计表,求出平均身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必须思考可以根据哪些知识统计、怎样求,从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生若能经常把学习情境与解决问题的情境统一起来,那么所学更能致用,并在用的基础上促进数学能力的迁移。
5、利用变式把握关键特征,克服负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的做法是: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然而“负迁移”往往是防不胜防的。
适当安排一些反例能帮助学生注意先前没有注意的新特征,了解哪些特征与某些特定概念相关或无关。恰当的反例不仅可用于知觉学习,还可以用于概念学习。对何时、何地和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理解,即知识条件化,可通过“反例”的运用而增强。
数学学习中,学生很容易犯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这是非本质属性负迁移的结果。作为克服这类负迁移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常常运用反例或辨析题制造认知冲突,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利用反例、辨析题、变式题进行教学都属于变式教学的范畴。反例的特点是改变对象本质属性而保持非本质属性不变,辨析题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安排变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把原先所没有注意的非本质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区别加以澄清,从而尽可能避免非本质属性泛化的错误。变式题的运用在于提高解题学习中迁移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三、我们的收获。
我们小课题组的老师努力学习,不断反思,在我们辛勤的耕耘下,有一些收获。
我们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把指导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等,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引向推理或想象的活动中去,从而促进迁移的发展。另外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提高迁移的发展速度,而且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少讲精练,使学生有规律的利用时间,学习时精力充沛,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使自己全面发展,培养多种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系统地掌握知识,又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第一,思路清晰,教学时注意瞻前顾后,从而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紧密的特点,可用旧知学会新知;第二,教师不断地运用迁移理论,从整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易学易掌握;第三,由于迁移的运用,学生学习新知不知新,旧知不觉旧,总能感觉轻松愉快,学习兴趣浓厚;第四,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由于迁移能力不断地运用,学生联想非常广泛,通过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第五,学生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不但算法掌握得好,而且能正确的表达算理和分析过程,总之,运用迁移学习数学新知,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知识学的扎实,理解透彻,数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⑶ 小学语文三年级研究什么课题好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材上有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展开一下
⑷ 如何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的小课题研究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从一张试卷的分值来看,几乎70℅的内容离不开计算。一直以来,计算课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望而生畏,对于计算是退避三尺,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处于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方能有效发展。下面结合三年级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在教学中,计算练习可设计成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学生的胃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了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起到了保障作用,寓教于乐,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年级的计算与一二年级的计算对比,跨度非常大,一二年级的计算都是一步计算,能口算甚至听算,一次决定对错,而进了三年级,随着知识的深化,学生学习的知识明显变“难”,例如,要计算56×86必须计算8次才能得到结果,而且这8次里还有两次是乘加得结果,要想做对,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无效。因此,乘法口诀、20以内加减法等基本功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算理必须清楚。先乘,后合并,思路不能乱。
实践发现,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三、重视基本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1.重视口算训练,打牢计算基础。
口算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口算关系到以后能否顺利学习和掌握多位数加减法、乘除法和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第二学段都强调要重视口算。因此,小学计算教学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
例如,10以内数的分解、2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要达到脱口而出,这对提高计算准确性起关键作用。只有提高了口算技能,才能促使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计算。
2.加强估算训练,开拓学生思维。
估算是对运算过程或结果进行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能力。估算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进行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估算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加强“天天练”,能促使学生不断积累计算经验。
天天口算、适量笔算、对比训练,能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地积累计算的经验,形成技能。
四、有效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的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要想提高练习的效率,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都会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总之,多样化的练习不仅丰富了练习的内容与形式,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的做法是:在课外每天都布置一定数量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让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于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不错不漏。
2.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让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字迹端正、做到不潦草,不涂改,保持作业整齐美观。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4.让学生养成估算验算的习惯。教给他们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让学生养成相互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在做好自查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互查,然后上交学习小组长复查,对于出现的问题随时指出,帮助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⑸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题整体感知文章写了我和乳娘之间的哪四个方面的内容又
我觉得三年的语文如果真的能做好,能做到多少年的时候在4个方向,如果方向不对的话,他的东西也不对。
⑹ 小学3年级数学课题
长方形的周长相当于3条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两条短的拼起来刚好是长
所以18÷3=6得到一边的长
6×4=24得到正方形的周长
⑺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育研究课题有哪些
建议个: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初步培养
⑻ 湖北小学三年级语文为什么和广东小学三年级语文不一样的课题
省和省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差别还很大,不要问原因,我们说的不算,只能按照要求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