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观察、搜集资料的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牛顿的贡献,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敢于大胆想象,学习像牛顿一样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大科学家牛顿曾经研究的苹果落地现象”,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我们也能像牛顿那样成为“科学家”。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直尺,装大半瓶水的大可乐瓶(瓶口穿好绳)
演示材料:神六发射及卫星绕地飞行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问号提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份礼物,想送给大家,猜猜它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没有猜对,到底是什么呢?看!(出示问号标志)喜欢不喜欢?
师:老师就把这份礼物送给大家。(贴黑板上)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给大家这份礼物?(生答略。)
师:真不错,我们想到一块了。我希望你们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因为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就是科学探究。许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就是从问号开始的。
(出示牛顿像)你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牛顿从小就注意认真观察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他非常善于问问题。
(出示牛顿树下思考图)同学们猜一猜,他想到了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要恭喜你们迈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知道吗,你们的问题和牛顿的问题背后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这节课就重点研究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板书课题)
2、联系生活谈现象。
你们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学生讨论、交流。
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想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是怎么解释苹果落地的现象吗?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
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出示游戏方法:一个同学拿着一根长尺,从高处往下丢落,另一个同学在下面接住。
同座位相互合作来玩这个游戏,比比看谁抓住尺子的次数多。但要怎样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呢?
学生交流后提出:丢尺子的同学,拿尺子的位置要一致,否则不公平。 老师补充:玩的时候还要思考,尺子怎么运动的,你玩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同坐学生进行游戏,并注意观察尺子的运动。
交流:尺子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简单的示意图画画吗?(引导学生学画尺子重力的方向示意图)在游戏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呢?(引导学生感受到重力使物体下落的速度)那么使尺子下落的力是谁给的呢?(地球)其实尺子下落的原因来源于地球对尺子的引力,这种力使尺子竖直向下运动直落地面
是不是只有尺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呢?(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使它们形成了竖直向下的重力)我们把物体受到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叫重力。板书:重力
你们现在能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了吗?
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认识离心力)
1、牛顿想:如果月亮就是一个大苹果,它为什么不落下来呢?难道它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吗?
2、大家都知道,将大瓶倾斜,里面的水会泼洒到地面上,说明水也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了,产生了竖直向下的重力。可是有没有办法能让大瓶在倾斜的情况下,水仍然不泼洒出来呢?
3、想做这个实验吗?好,大家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做的?(出示实验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
5、交流发现。思考:为什么水没有泼洒出来呢?
A、有绳子拉着大瓶,所以大瓶不会甩飞。
B、在大瓶飞速旋转的情况下,水没有泼洒出来。
6、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你能试着说一说这个道理是什么,并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小桶有什么联系呢?小组讨论讨论,并进行交流。
(揭示:大瓶在飞速旋转时有一种向外甩出去的力,我们能感觉到拉住大瓶的绳子绷得紧紧的,只要一松手大瓶就肯定飞出去。这种使大瓶向外甩出去的力,叫离心力。)
那么月球在围绕地球旋转时,会产生离心力,使月球不会落到地球上。而地球的引力也象根看不见的绳子紧紧拉住月球,不让月球甩出运转轨道。
今天的航天事业离不开这个解释。
7、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提问:为什么宇宙飞船可以飞出地球到太空遨游呢?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今天这节课中,老师也有收获,同学们送给我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大胆猜想,积极动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与发展这种良好的研究状态,努力学习探究,大胆实践,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学反思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红旗小学 崔方圆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 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的思想,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教材重组适当合理,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并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及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求知欲极高的学习状态中,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事实性材料,重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小游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地进行质疑问难,在这种“质疑问难”的情境下, 我们感受到“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
因此,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 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 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 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 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 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 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 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反思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一句歌词作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既提示文章的中心,又统帅全篇,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文章主体部分按照事物本来的条理,分析花形成红色的原因,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发展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设疑――解疑――总结的步骤将花红的原因一步步说清楚。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显,在解疑部分作者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问开头使得文章构成了一系列排比段落。该文的重点在于学习它的严密而精巧的结构安排,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解释说明科学道理。
文章虽然不长但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科学知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进化论等。课前我充分查找资料,巧妙设计问题,精心备课。主要抓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来进行教学,即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从设计流程与实施情况看,我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既从整体来解读文本结构内容,又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学习。学设计各环节的起、承、转、合,做到了自然巧妙,水到渠成。老师与学生的配合张驰有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做到了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把握,又有直观图形,形神兼备,使深奥的花色成因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给师生展示了画面精美,设计别致,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形象直观,拓展自然的一节优质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后,出示自学指导,梳理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拓展部分是说说文章标题用一句歌词的好处是什么,学生能指出揭示文章的中心和富有吸引力两点。在这一环节我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并给出了比较完整的答案,让学生的认识更完整。布置作业让学生以课文为例,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为什么”。然用当堂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整个教学环节涉及到了说明文的各知识点,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我上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感触颇多。虽然听课老师觉得这堂课还可以,但我仍有很多值得反思。
一、说明文教学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才能谈得到掌握其他的知识。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更深地体会到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于阅读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置激发兴趣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说明文的学习才会充满乐趣。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我做了一下的设置。 首先从感官上进行刺激。阅读之前我给学生找了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花色花朵的图片例如石榴花图片和红玫瑰的图片红色是课文要说明的主要花色也是最美丽的颜色学生看到图片中艳丽的花朵视觉上受到一定刺激这对于提高阅读兴趣很有帮助。除了红色我还找到白色、蓝色、橙色、紫黑色等花朵的图片选择的图片既有颜色的代表性也注重了美感。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强,预习的效果也不太好,教师的课堂预设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的预期效果是学生能自主思考,顺畅地与他人交流,从他人的发言中引出新的思考,让空气充满思想。不过,学生困难学生仍然少有心得,难有疑问,难以参与到我的教学对话中来,平时虽有意关注这些学生,但在课堂上,出彩的机会还是被突出者占领。
我认为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在平时将方法传授给学生,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的职责是让学生们将他们的发现与过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由点及面,全面掌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备课要注意更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深挖教材,备课要更充分,考虑得更全面一些。
三、多媒体教学仍然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代替教师的授课。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时如果固定在在电脑前操作,学生在下面观看,有些学生觉得老师不注意他就开始分神。我在讲课时不断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倾听他们,指导他们,随时更好的感受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上课的步骤。否则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反倒从另一面促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不是放电影和看电影,展示电影,我认为只有处理好教师、学生、多媒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体现多媒体教学在中学课堂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然后而知困。”我要努力加深自己的业务修养,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思考的能力。每天能主动把讲课和反思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轻松高效地教书!
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教学理念的反思: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不能让学生只会解答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
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小学教育专业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其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二项基本功。
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努力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和讲、写、算、创、教、用、作、弹、唱、跳、画、练十二项基本功。
④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全语文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反思
让学生生动活泼的探究
——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如何围绕文本组织学生探究,这一直成为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难点,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找到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现以苏教版第七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来谈谈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既蕴藏着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可能消失的可变心理。只有维持儿童的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深入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形成积极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这就保证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伊始我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在远古时代,每到夜晚地球上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到,既不能做饭,也不能取火。只能以动物来充饥,只能以树叶来遮挡风雨。(电脑展示古代人的生活场景),许多人被子饿死,许多人被冻死。望着这样的悲惨的景象,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是谁为人类取来第一粒火种呢?
课前的这一富有儿童色彩的童话情境叙述,犹如一块磁铁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心,学生们纷纷被调动起来,萌发了探究的激情,从而激烈地想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为下面探究文本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优化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探究文本意境。
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儿童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探究的主题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盗取火种?为什么要盗取火种?虽然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角**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但是这些情境都不能抓住文本的主旨,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所以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合成一个整体情境,并将学生引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我根据文本内容,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阿波罗驾着太阳车从天空中以驶过的画面,也包括那凶恶的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肝脏动态场面以及当时的场景图,但是就是缺少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在教学时,我用制作好的服饰让学生穿上,分别扮演普罗米修斯和大英雄赫剌克勒斯,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与大英雄赫剌克勒斯的强烈的正义感。为了使电脑媒体与人物表演融合恰到好处,我让他们自己分别设计人物的语言,以便表演时增强效果。下面观看表演的同学,充当当时的古人,让他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被宙斯抓走后,以及看着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时自己的表情。这样表演者、被表演者与多媒体融为一体,增强了情境的感染力,为学生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强无畏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广远意境之中……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作用,他们的抽象思维也由难变易,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
三、凭借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促进思维发散。
学生们通过情境有情有意地感知文本,但语文教学绝不能以此为终点,还要在此过程上,竭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兴奋点的提升。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发情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儿童的创造性才易于突发表现出来。
学生在获得情境体验后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内容的探究一发不可收拾。现将教学中的一个片断记录如下:
生:“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去盗火,他怎么不向宙斯要火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想大家刚才在情境体验中就想问这个问题,是不是?
生:(齐说)是的。
师:哪位同学已经思考出答案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只要细心再读一读课文,就能找到。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
生:(开始认真读课文,一会儿,不少学生抬起头)
师:谁知道了,先来回答。
生:我认为宙斯是不会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的,宙斯那样凶残,说明他缺乏同情心。这从他惩罚普罗米修斯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有道理。
生:如果宙斯把火种给普罗米修斯,他看到人间烟火袅袅,怎么会立刻追查盗火者呢?他那样生气,肯定不会把火种给人间的。
生:其实,课文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要是宙斯肯给的话,人类就不会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了。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要火种宙斯是不会给的。
师:(惊喜的)真的吗?具体说说看。
生:这一段说普罗米修斯“决心”为人们盗取天火,“决心”就说明有困难要克服,如果要给的话,就不用“决心”了。
师:太好了。同学们,你们从课文的情境体验中感受这么多的东西,你们真会学习。
……
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这是教师凭借文本情境,恰当的引导所产生的结果。
巧设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探究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问题”的单一形式,针对了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文”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⑤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怎么滚的最远教学反思
“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是教材安排在本册第二单元“直线、射线、角”后的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拖到了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结束才进行教学。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拖,竟然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回顾组织这次活动的全过程,我觉得以下一些做法比较成功:
1、保证活动材料。如果不能提供合适的材料,那么,活动是绝对无法开展的。活动之前,我一直在考虑这次活动需要的材料怎么准备的问题。测量长度用的尺可以从其他班借米尺,三角板学生有,用来垫木板的砖是不需要的,有一名学生扶着就行了,可以滚的东西就多了。可教材要求用30~50厘米长的木板来搭一个斜坡,木板准备起来并不方便,因此一直在考虑,有什么可以替代。因为中秋节过去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些中秋月饼的包装盒材质比较硬,而且长度也差不多,就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月饼包装盒,这样就解决了木板这个大问题。
2、分工合作明确。这次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很强。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很难完成这次的实验。因此,在通过回忆生活情景的基础上,我马上提出了问题“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最远?”,让学生明确这就是这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随后,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28页的最后一段文字、下面的四幅图及第29页的上面一部分内容,明确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依次是:搭建斜坡、滚动物体、测量长度、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其中前四项是要分散在室外完成的。我问学生:“这些事情你一个人能完成吗?”学生表示不能,需要几个人合作。这时,我让学生根据前四个步骤考虑至少要几个人,学生认为5个。考虑到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必要指导,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全班47名学生按照自然组分成了8组,有的组多出来的1名学生可以协助测量等。具体的分工有学生自己商量决定。在随后的实验中,我明显感觉到了这样分工的好处,各小组的学生忙而不很乱,看他们合作得挺愉快,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一直很担心的纪律秩序等问题都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3、提前预设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成为一个思考周密的设计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的特点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于这次活动的地点是有变化的,室内—室外—室内。第一阶段的室内指导很关键,因为到了室外,学生分散后,再要指导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对于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先进行了预设。例如,物体滚出去时被阻挡而停下了,怎么办?物体滚歪了,怎么量长度?这些都通过学生的交流来解决。对于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有些学生马上想到了刚学过的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板”平移,还有的学生认为把滚的物体平移比较方便。我心里暗自高兴,看来,活动拖到现在进行也不是一件坏事,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不正是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目的之一吗?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这个问题反而不容易解决了。
应该说这次活动的效果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但我也有一些困惑:
1、我的提前预设是否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滚歪了,怎么量的问题是否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时自己发现并想办法解决?
2、由于各小组完成实验的时间不同,对于最后数据的汇总和结论的得出已经没有时间了,只能利用另外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数学实践活动的高效呢?
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苹果为什么落地》教学反思
上完了示范研究课《苹果为什么落地》,让我高兴的是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探究,比我课前的预想好多了。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研究的主要是物体为什么下落的现象。物体落地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生活中这种现象虽然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感受不到地球吸引力的存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举例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了解牛顿的贡献。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活动导入:我先让同学们小组玩投球入杯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将兵乓球准确投入纸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物体为什么会落地的,进一步明确地球上的万物都受到了引力的作用。第三个环节让学生比赛抓尺子的游戏和给苹果画方向图,体会重力的速度和重力的方向。第四个环节通过游戏实验研究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我紧紧握住系着一小桶,小桶里放上兵乓球,原地旋转使小桶快速旋转起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兵乓球为什么不掉出来,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离心力。我尽量安排多而精的学生活动,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带领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操作中交流。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为学生依次呈现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的地球引力,都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重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反思这一堂课的教学,由于对学生前概念了解不够,活动停留在了表面,还没有做透。在教学中,有些突发的教学契机,被我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在这里,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只有抓住每个生成的信息,及时地“放大”,才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