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谁有小学五年级优等生辅导资料
《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教材编写者认为,理解这些目标,既要基于前两个学段的水平,又应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实现的学习任务。第九册教材是给刚刚进入第三学段的学生使用的,教师只有瞻前顾后,熟悉前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熟悉前八册教材,同时大略翻阅一下六年级的教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好第九册教材。
第九册教材秉承了前八册“培养兴趣、文化积累、学会学习、整体推进”的总特点,从选编课文、设计活动、安排练习等各方面拓宽并深化了学习内容。
第九册共10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为:马、奇观、变化、韵味、智谋、水、危急时刻、方法、面对错误、家园的呼唤。
1. 关于单元数量
第五册到第八册(中年段)每册都有12个单元,进入五年级(小学高年段)后,
为什么单元数量减少呢?这是因为,第一,课文内容相对加深了,要求提高了。表现在:
①课文内容时空跨度加大,涉及的问题广泛。例如:
时间 空间
《寓言两则》 战国时期 《巩乃斯的马》 新疆
《天马》 东汉时期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西藏
《古诗二首》一 唐朝 《红树林》 海南岛
《浙江潮》 南宋 《雨港基隆》 台湾
《成吉思汗和鹰》 元 《一个苹果》 朝鲜
《草帽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管道》 美国
《鸡毛信》 抗日战争时期 《枫叶如丹》 澳大利亚
《英雄赞歌》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生死攸关的烛光》 法国
《绿色千岛湖》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我们的错误》 坦桑尼亚
《这儿,原来是个村庄》 改革开放时代 《只有一个地球》 宇宙
②课文文化含量增大。比如,《中国一日》通过中国一天经济生活的几个数字,引导人们思索改革的意义和困顿等深层次的问题;还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名作,触及人性的许多问题,景物、人物、情节的描写都值得认真探究,学生阅读后会有大量想要交流的看法。
③比较前几册,文章体式的多样性更突出,而童话和儿童故事则减少了。例如:
《中国一日》 报告文学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议论文
《负荆请罪》 剧本
《黄河象》 科学推理故事
④要求提高了。比如,前几册在学习现代文的基础上对照学习古文片断,从第九册开始,则以学习古文为主,对照学习现代文。还比如,自读要学习写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比起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来,也是比较难的。
2. 关于体例
九册每个单元依然由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以保持教材的连贯性。但是有四点比较明显的变化。
①“语文天地”中不再安排“日积月累”,改为每篇课文后面有一栏“日积月累”,而且内容较少。这些词句并非如前几册那样表示保底的学习内容,而只是象征性地提示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字词句。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呢?这是因为,第一,前四年已经学习了读写中最常用的2500字,积累了不少词语、句子,学习了诸如多音字、同音字、多义词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在阅读和写作的大量实践中反复深入地学习它们,学会运用它们,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工具作用。也就是说,字词句的学习重点,要逐渐从量的积累倾斜到质的提高,倾斜到应用。更应与阅读、写作等紧密结合,不宜脱离阅读写作等实践活动单独大量训练,搞题海战术。所以,教材把“日积月累”与课文安排在一起。第二,随着学生的成长,每个人的心理词典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假如硬性地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某些学生就可能遗漏应该学习的内容,另一些学生又可能耗费时间学习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所以,教材没有划定统一的学习范围,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日积月累”的实效性。第三,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应当培养起喜爱阅读、主动阅读的习惯,又学会了摘录的方法,熟读背诵名作应该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所以教材中不再指定课文外要背诵的名作和名言警句了。
②教材不再单独列写字表,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如上所说,写字应当与书面表达紧密结合,单独列表则引导师生单独训练写字,缺乏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又增加师生的负担。其次,在第一学段(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已经学会了独立识字,经过第二学段两年的练习,应当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当他学会“认”一个字的时候,也应当能够知道怎么学会“写”这个字,“认写分流”的理念仅体现在会“认”的数量大于会“写”的数量,而不应当在能力方面存在差距。故此,教材不再分列“认字表”和“写字表”,而笼统地提“生字表”。再次,本册生字量比较少,只有143字,其中如“州”“尿”“津”等字不提写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也能写出来,而如“椭”“胚”“敖”等字则不一定非得立即会写不可,完全可以在需要使用时现学,这样一来,再列出写字表单独训练必要性就不那么大了。
③ 前八册“语文天地”里面有一至二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以及教学时间自主处理这些自读课文。从第九册开始,“语文天地”里不再编写自读课文,阅读量应通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以保证。各单元主体课文(共25篇)后面有一至二篇拓展性阅读课文(共16篇)。拓展性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必读,字词句的学习可以放给学生自己做,教材不提要求。这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也可以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有较大价值的问题。有些拓展阅读的课文通过小“金钥匙”提出了教学要点,例如第八单元“方法”中的拓展阅读课文《管道》后面,就有一个小“金钥匙”:“快速阅读有许多方法,‘跳跃式’阅读就是其中一种:阅读某些文章可以忽略次要内容,如跳过引文、推理过程、图表等,直取核心内容。”这个“金钥匙”旨在辅导学生学习浏览,需要做相应的诠释、练习,不能简单地把课文放给学生自己阅读。另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水平以及教学时间,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选择某些篇目作为主体课文学习。
④有三个单元的“语文天地”是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第九册“语文天地”里面,分散的双基练习减少了,有三个单元(即第三单元“变化”、第六单元“水”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的“语文天地”只有三个综合性学习 活动。这样安排,体现了如下理念:
第一,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加强综合性,学生要在活动中听、说、读、写,观察、想象、检索,合作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第三,六年级教材安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九册、十册各安排三个,学生做尝试性学习,与六年级形成发展的梯度。
二、总体把握教材
学生是发展着的学生,五年级发展的基础是三四年级,又为六年级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教师应当从小学发展的整体把握第九册教材,承前启后,前四年所有的学习要点应当继续滚动前进、螺旋上升,在五年级得到提高,获得新的发展。
例如,教材从一年级起就着眼于培养学生经常阅读、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四年级时又曾明确总结了必须养成的三条阅读好习惯(见第八册),到了五年级,教材不再提这方面的内容,并不意味着阅读的好习惯可以不抓了,教师应当经常督促检查,定期组织图书会,把它作为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评价。
再如,第九册培养学生阅读时进行发散思维。教师备课时,应兼顾前四年的要求,启发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继续练习如何处理所提的问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见七八册教材)。如果不这样做,单纯抓发散思维,必定抓不好。
教师应经常翻翻前八册的教材,最好也能找来十册、十一、十二册教材看一看。在做第九册的教学计划前,应当对前八册的教学要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里特别提请注意下面几点:
① 单元文化主题的提升
[例1] 动物(2册)→鸟(5册)→可爱的小生灵→(6册)→马(9册)→龙(10册)→生命(12册)
[例2] 图画(3册) →音乐(7册) →韵味(9册) →美与丑(11册)
[例3] 大海(1册) →风和水(3册) →清清的水(4册) →雪(7册) →春潮(8册) →水(9册)
[例4] 家园→(2册)→塞北江南(5册)→特产(6册)→地名(7册)→家园的呼唤(9册)→母亲河(11册)
举这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要在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把握开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太窄太浅或太宽太深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② 积累
学生已经学过如何摘录,如何背诵(见四年级教材)。升入五年级后,要继续练习运用这些方法独立、主动地做语言材料的积累。教师要把积累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督促、检查、辅导学生,并做出评价。积累的对象,可以是生字新词,也可以是佳句、片段和篇章,也可以积累信息。这是“积累”的一层含义。
凡是学过的字、词(包括成语俗语歇后语)、句(包括名言警句和古诗名句)、文(包括诗歌),都不等于学“会”了,更不等于完全可以当工具“用”了。有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巩固学过的东西。但是这种练习巩固,不应当脱离语文实践单独训练,而应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是“积累”的另一层含义。
③ 学法
有些老师觉得不以传授知识点(包括各种标准答案)为主,就无所适从,好像把握不住对学生的要求了。这是因为他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较深,希望这些老师把教学的重头转移到引发学习的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学法、培养学习的好习惯等方面来,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学法应当纳入评价的范围。
识字的方法(第一学段学习)、学词的方法(三年级学习)、提问的方法(第七册)、阅读的方法(见第八册)、检索的方法(五册、七册等)、修改习作的方法(七册)、自我评价的方法……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升入五年级后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应该加强实际运用,逐渐达到纯熟的水平,成为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能丢下这些内容,由老师包办,或者简单地放给学生,任由他们随随便便做,以至无法保证学习的质量
下面分项提出教学建议。
三、关于识字、学词和练句
教材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怎么抓基础知识的学习,思路却与以往不同。
①主要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识字学词练句,学生已经学会该做什么、怎么做了。学了就要运用,在运用中继续体会,“用进废退”,学生自己不练习独立学习,由教师拖着学生跑,不但加重师生的负担,而且会把原来学过的东西也忘掉了。所以,务须要求学生带字典或辞书进课堂,每课书、每个单元都要像对待以往的作业那样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还要组织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查漏补缺。教材的相关指导可以查二年级下第11单元,三年级上有关的金钥匙。
②密切联系实际
错别字、病句的问题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上无论交流什么,都要挤出时间可能让学生写出来,哪怕写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也比光说不写强。写完及时在全班范围内清查错字病句,再写。每次习作(包括自读的笔记、日记),都要组织学生首先检查错字病句,自己认为没有错误了,请别人检查,然后再交给老师批阅。那些带普遍性的错字病句,要发动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刚开始这样做可能会感到麻烦些,但是坚持做下去,就能养成习惯。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基本知识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效果才能更好,师生也才有可能从繁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
③教师有所作为
学生自主学习,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字词句方面还是需要老师指导的:
l 提出目标。例如,61页“金钥匙”提出了错别字率要小于1 %的要求。这个比例数,应当成为每个学生要求自己实现的目标,想方设法一定要达到。老师要从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培养习惯等方面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把他们的努力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七册第12单元最后有一个丁丁的个人总结,总结了预防错别字的常用方法,请老师们带领学生复习,不断实践。
l 四年级学习摘录笔记的时候,学生知道了要摘录生字、新词、重要的句子、优美的句子,但是“知道”还不等于“会”,更不等于摘录得恰当。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使学生逐渐体会到应当画出哪些字词句。以往这个工作是由教师做的:老师画出生字新词,自上而下地指令学生学习,学生被动地画词、抄写、做题,效果不好。只要辅导到位,这件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做。
l 加强检查。以往这件事也是单向进行的:老师出题学生做,老师判,学生处于被动受审的地位。我们提议由学生出题、学生判,老师可以印发一些题型供学生参考,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创题型。为了保证学生自检的可信度,可以背靠背评阅,可以封卷两人一组评阅。检查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例如举行类似知识竞猜那样的抢答、打擂台、百词大赛等,使检查评价的过程,也变成学习的过程。
总起来看,教材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二、三、四年级有三个大的飞跃,九册应提新的要求。希望教师们抽时间把前面的教材熟悉一下。
以上谈的是教材抓基础知识的思路。除了这些,五年级还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 书法欣赏
汉字是一门艺术样式,这是它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区别的显著特点之一。欣赏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系统的安排。一年级写字重在掌握字的结构、笔画和笔顺。二年级着力培养学生培养揣摩汉字的习惯,练习写好字的间架结构。三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注意写字的章法,即把横行的字写好。随着运笔逐渐熟练,教材还通过丁丁冬冬的对话提出了书写速度的要求。三年级开始,又加入了毛笔字的练习。五年级设计了书法欣赏的活动,还特别安排在“韵味”单元,意在通过欣赏书法韵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六年级“岁寒三友”单元还设计了举办书画展览的综合性活动……编写者追求的,是让学生把字写对、写好、写快。
五年级仍然应继续抓培养揣摩、模仿的好习惯。建议教学时,多组织生动有趣的书法欣赏活动,比如发动学生搜集名家字帖,在自己生活范围内拍照、拓写匾额、题字,定期在班级内轮换展品,举行展览;还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发言的时间里,指定专人讲大书法家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书法评议时,有意识地多用“韵味”一词。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书法规则(汉字书法原本没有系统的规则,主要是感受体会),也不要简单地让学生临摹。教材展示的是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毛笔字。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硬笔书法,但一定要书法好,而不能只是名气大。
书法欣赏的活动可以一直做下去,每次不必占用太多时间。
② 常用偏旁连笔
随着学生对“写”字需要越来越多,一般学生都希望学些连笔字,以加快书写速度,而且自我觉得连笔字更靠近中国书法艺术。但是教材不教,课堂不讲,造成许多学生虽然硬笔楷书基础不错,但连笔字横七竖八,自造现象严重,影响了交流表达。比如转着圈写“口”,或者合并为一竖折、二横折两笔。为了纠正写字方面产生的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使书写教学更适应实际需要,九册教材42页右下角呈现了9个常用偏旁的连笔写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红、仿写,并允许学生实际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他常用偏旁或独体字的写法,但应以学生自愿为前提,不应增加学生负担。
这项练习超标,可不做。即使做,也应适度,小学生首先应打好楷书的基础。
③ 对对子
节奏性强、讲究对称美是汉语的特点,对对子可以使学生体会汉语的音律美。对对子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体会词性,理解句法,等,比起单纯地搞语法教学要生动有趣得多,所以对对子自古以来是汉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使用“对子”而不用“对联”“对偶”等概念,一方面是因为避免各种复杂概念影响学生接受和练习,一方面是说明学生对对子只是做练习,并不像对偶句那样要求严整,也不像对联那样要求平仄韵脚,只要字数、词性大体对应就行,上句下句也可以重复使用一两个字。
建议教学时:第一,加强对对子的欣赏。比如从学过的古诗中撷取精彩的联句,指出成语、俗语中的对子,从文物景点、在节日时寻找对联。组织学生交流,反复诵读。第二,二字对、三字对是保底要求,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任意做,注意不要太难。第三,开始时不必全班铺开,把先开始做的拿来,大家讨论做修改,使对子尽量有意境、有韵味,然后诵读、抄写,在激发起兴趣之后再鼓励每个学生尝试做一做。
这个练习活动可以细水长流地做,作为学词、练句的一种方式。
四、关于阅读
在阅读方面,教材一贯重视积累,而不过多地费劲“深挖洞”;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而不追求记忆标准答案;重视学会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而不是围绕阅读的结论下功夫。在这些方面,前四年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主要是:
① 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② 会分类处理所提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所提的问题。
③ 学会独立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④ 学会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并用来自读。
⑤ 学会查找目录的三种方法,检索资料,帮助阅读或开展综合性活动。
⑥ 培养每天阅读、读书动笔、阅读时翻查工具书等好习惯。
因为具有了独立阅读的基础,进入高年级后,阅读课上更多的应是学生自读写笔记、交流讨论、评价、自己复习,从总趋势看,教师的讲解应逐步减少,尤其是不应像原来那样设计问题、安排阅读步骤、统一标准答案,一味地牵着学生走。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上述几条,但还不能综合起来、全面掌握、灵活运用,也就是说,还不能完全实现独立阅读。五年级的老师们应熟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熟练掌握独立阅读的技能,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
第九册在课文后面的小金钥匙中,还提出了新的学习要点,主要是:
1. 发散思维的练习
第八册指导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及
表现形式。本册28页则是引导学生符合逻辑地发散思维:
“是什么”可以发散为“不是什么”“属于什么”等。
“怎么样”可以发散为“可能是怎么样”“如果条件变了会怎么样”“不可能是怎样的”等。
“为什么”可以发散为“为什么不”。
小金钥匙的内容,只起启发引导的作用,教学时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限制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在阅读时是否积极地进行思考。学生可以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可以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提问,可以针对层次线索提问,可以针对写法提问,甚至可以针对词语提问……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应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逐渐使学生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问题提出后,一定要组织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把主要问题弄明白,至少要比较明白。有的教师仅满足于学生积极提问,把其余的教学时间用来推进自己备课的教案上,致使学生的问题得不到重视,不但影响阅读质量,而且挫伤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 写好自读笔记
教材特别重视自读笔记,其地位应高于以往的答题作业,不但需要讲解指导,而且应该检查督促,自读笔记应当是评价学生阅读的重要参数。这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第一,写自读笔记,确保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读为基础。自读笔记写下的,是学生自己阅读的感受体会和理解,这是有效阅读高质量阅读起码的要求。第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写自读笔记,可以防止忽略感受理解的过程而死记标准答案的倾向。第三,写自读笔记时,学生要分析判断整理自己的思想认识,要遣词造句有理有据地说话,这也是练习表达的机会。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写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升入五年级后还要坚持记这两种笔记,养成习惯,终身受用,并以此为基础学习写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
A 提纲笔记
·写提纲笔记有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得对文章的总体认识。为说明性的文章作提纲笔记对学习各门学科知识都有比较大的意义。第九册教材第二单元、第六单元对如何写提纲笔记做了指导。第二单元指导写简单的提纲笔记——只到段不到层。第六单元指导写比较详细的提纲,但只涉及第二层的内容,即把课文分几个大的部分,每一部分再分几个要点去整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细分自然段内的层次,或者只自己示范,不要求学生这样细分。三单元至第五单元应加强写简单提纲笔记的练习,为过渡到写较复杂的提纲做准备。
阅读写事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提纲笔记,但画情节曲线可能更直观。如果教师感到有困难,也可以用文字表述,写段落提纲。不应要求学生掌握“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等概念,只练习画曲线。
·好文章总是文气连贯的,段落间过渡自然,常常不能生硬地划分出段落来。学生练习写提纲笔记,只是为了帮助自己阅读,并不是为了追求考试的标准答案,所以教学时,教师应掌握“合理”的原则,不必限制学生必须如何如何写,也不必要求全班都写得一样,但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各自所写的提纲,在比较分析中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