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一年级上数学表格式教案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册全套教案,共114页,这里无法全部复制,你到我们网站去下载吧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数一数………………………………………………约1课时
比一比……………………………………………… 约2课时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分类…………………………………………………约2课时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认识钟表……………………………………………约2课时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总复习………………………………………………约4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NO: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②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的教案怎样去备课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前已初步明确前、后、左、右、上、下位置关系,有了一些实际的经验。尤其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这些位置与顺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学中要安排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有时会说不全或遗漏表示方位的关键词。尤其,“左右”的相对性在学生的思维上还是一片空白。
有人认为,这个内容“太简单,不必教”,而且“不像数学”。其实,所谓简单,只是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而已。“前后、上下、左右”实际上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型”,“空间定位”既实用又很有学问,比如:在空间物体定位需要几个条件?在平面上呢?当然,这不是一年级学生能讨论的,但小学阶段就要打下一点基础。这类问题既有“数学味”又是学生可以学好的。
1.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上下”与“前后”是学生接触较多的确定物体位置的概念,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教材分别呈现了他们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叙述“森林运动会”与“小动物的位置”,引出“前后”与“上下”的概念。由于呈现的情境内容丰富,所以,每个学生在叙述小动物的位置时,可以利用他们的经验进行充分地叙述。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叙述语言的规范化,并让他们理解“前后”与“上下”的含义。对于“左右”的认识,教材也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习惯着手,通过学生在课堂举手的情境引出“左右”。这样,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身体肢体中来辨认“左右”的位置。
为了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材创设了同一物体可能产生不同位置的情境,即物体摆放的位置是相对的。如甲、乙、丙三件物品按从上到下摆放,那么,甲物品与乙物品比较,乙物品摆放位置是在甲下面;乙物品与丙物品比较,乙物品摆放位置是在丙物品的上面,所以说,乙物品摆放的位置是相对的。同样,前后与左右的位置也存在着这种相对性。因此,教学中让学生认识这种位置的相对性,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
2. 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在本单元的设计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子上摆放着几样文具,学生在说这些文具的位置时,就可以有多种的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可以根据当地的习惯,因地制宜地补充一些适应当的活动内容。如让学生在做操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左右”;又如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看一看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带领学生到商店内看一看物品摆放的位置;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里物品摆放的位置等。通过这些活动,扩大学生对物体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前后》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 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前后。教师不要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观察、模拟、游戏等。在各种活动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一)活动一:我的前后
1. 请同学介绍自己。
2. 请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同时,介绍前后桌的同学。
3.老师自我介绍。
我是一(七)班的数学王老师,我的前面是一(七)班四十名可爱的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板书“前后”。写完“前后”这两个字,我发现刚才我向大家介绍错了。我前面是黑板,我的后面才是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
4.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5.根据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交流。
当我面向着你们站,我的前面就是同学;我背对着的方向是我的后面就是黑板。如果我面向着黑板站,我的前面就是黑板,我的后面就是同学们。我还可以面朝什么方向站呢?我的前面是什么,我的后面是什么?
6.我的前后明白了吗?你们的前后是什么呢?
全体起立,面向老师,说一说,你的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向后转,看一看前后有变化吗?换个方向再说一说你的前后是什么。
⒎你站的方向不同,你的前后一样吗?
(二)活动二:排队买票
1. 课前笑笑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今天动物园举行一场动物运动会,她要去现场做采访报道。你们想跟着笑笑一起去看看吗?
2. 到了动物园门口,笑笑首先在做什么?(电脑演示图1。)
3.笑笑排到哪儿,她前面有几个人,她后面有几个人?
4.你在你们组里排第几个,前后都有几个人?谁在你的前面,谁在你的后面?
5.这时淘气跑来了,他想排在笑笑这里买一张票,你们认为可以吗?(电脑演示图2。)
6.淘气跟笑笑说:他今天是百米赛跑的裁判,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他要赶快进去,要不然来不及了。如果你是笑笑会怎样做呢?
⒎根据学生的意见,淘气排在笑笑的前面(电脑演示图3)。笑笑的位置有变化吗?只有笑笑一个人的位置有变化吗?
⒏笑笑到底是怎么做的呢,笑笑想了想她是这样做的(笑笑排到最后,电脑演示图4)。笑笑的位置又有变化吗?你们猜一猜笑笑这样做是怎么想的。
③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人教版
第一课时: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较)
(二)、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要求学生把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
在梨片(5个)下面摆苹果片,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摆好后回答:梨片有几个?一个苹果片对着一个梨片……,有没有多余的?梨片和苹果片怎样呢?
(三)、教学“多些、少些”?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猪头图片、木头图片。)
2、一个小猪头对着一根木头比,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头?有没有多余的木头?是小猪头多还是木头多?谁多谁少??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长代表回答。教师板书:多、少。
教师说明:木头多、小猪头少,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头多,小猪头比木头少。学生模仿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图上还可以比什么?(随意比较)
(四)、操作(“做一做”第2题)全班同学动手操作,1名同学到投影仪上操作。
1.第1行摆5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第2行摆几个○?
2.第1行摆4朵红花,摆的黄花比红花少1朵,第2行摆几朵黄花?
二、运用新知
1、第1题: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
3、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
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多而红珠少。介绍你的方法。
三、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知道在比较时,一定要一个对着一个比,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板书设计: 和 同样多
多 少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多少》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④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1.案例是一个实际来情境自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⑤ 小学一年级数学一共有多少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P24教学内容及P25练一练
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 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正方形磁片。
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李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李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李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
师:大家再猜猜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
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老师接下来做了个什么动作?(老师将两手中的铅笔做合起来的动作),谁看清楚了?
生:李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
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合起来我们就说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大家一起来说:李老师一只手有3支铅笔,另一只手有2支铅笔,李老师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表能现的真棒,那现在请大家用小棒代替铅笔,一支手拿出三根小棒,另一只拿出两根小棒,然后把他们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呢?
(2)探索数法,数一数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
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
(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的非常棒,小熊猫也来到课堂参加活动啦!(出示课件:熊猫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
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 一共有多少只熊猫?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
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
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
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
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
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3+2=5表示的情境吗?比如我一只手有3个苹果,另一个手有两个苹果,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就用3+2=5表示。谁能像这样再来举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1、摆一摆,算一算。(P24)
(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师:老师用方块代替桃子,请大家用小棒带替桃子跟着老师一起摆,先摆一个桃,再摆三个桃,一共是四个桃,就是1+3=4。摆好了吗?谁来告诉老师这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
(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李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
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
2、猜一猜。(出示课件)
一天李老师在动画片上看到了一幅画:李老师看到画就想起了加法算式,看谁和老师心有灵犀,想到一块去啦?
学生回答:2+3=5
师:为什么呀?
学生回答。
师:还有吗?
2+3= 5 1+4=5 4+1=5
师:同学们还真是和我心有灵犀,太棒了。
3、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题)
师:下面我要看一看,我们同学会不会根据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 人物:图上有一个小孩,两个大人,一共有多少个人?1+2=3
b) 水果:一个盘子放了一个梨,另一个盘子里放了2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2=3
c) 小孩的一边又两个凳子,另一边有三个凳子,一共有多少个凳子?2+3=5
d) 窗台上左边有四盆花,右边有一盆花,一共有几盆花?4+1=5
(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加法问题,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到处藏着加法问题。下去之后请同学们再收集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生活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七、 板书
一共有多少(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