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年级 > 小学二年级课文朗读怎么引导

小学二年级课文朗读怎么引导

发布时间:2021-01-04 08:08:48

小学二年级语文国学诵读如何教有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目的与意义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1、小学一至六年级,主诵篇目为《三字经》,辅诵篇目为古诗70首。
2、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3、关于梅兰竹菊的诗词(“行知路”上展示的为必诵)

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由语文教师、各班主任具体负责。
2、每天开展晨诵10分种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3、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4、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
5、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要努力体现国学教育特色。
6、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8、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9、创新诵读形式,积极开展诵读比赛。每学期以 “经典诵读会”、 “诵读擂台赛”、“情景剧表演”等开展比赛活动。
10、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所有语文教师、青年教师(45岁以下)参加诵读活动,学校于期末举行教师国学诵读比赛。

四、“梅兰竹菊”专题诗词诵读要求
1、班主任、语文教师组织学生逐首读背“行知路”展示的诗词。
2、要求学生利用“晨诵10分”、课间、课余等时间背诵。
3、引导学生拓展诵读相关诗词。
4、本学年记忆量要求:一二年级每个专题2首以上,三到六年级每个专题4首以上。

五、开展“文化名人史话、民族英雄史话”教育。
1、学校展示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故事,有语文教师、班主任带领学生逐条讲解。
2、开展拓展学习。
3、组织故事演讲比赛。
七、坚持开展“午练一刻”活动。加强学生写字训练的组织和指导。

附必读必背诗目录:
一 年 级
必背:
《草》、《敕勒歌》、《江上渔者》、《舟夜书所见》、《独坐敬亭山》、《忆江南》、《蚕妇》、《七步诗》、《回乡偶书》、《鹅》
二 年 级
必背:
《锄禾》、《悯农》、《春晚》、《绝句》、《风》、《登鹳雀楼》、《青松》、《春日》、《梅花》、《江村晚眺》、《丰乐亭游春》、《石灰吟》、《墨梅》、《望天门山》、《画鸡》
三 年 级
必背:
《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春晓》、《春雨》、《咏鹅》、《锄禾》、《悯农》、《静夜思》、《青松》、《登鹳雀楼》、《游子吟》、《回乡偶书》、《竹石》、《梅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江南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 年 级
必背:
《村居》、《鹅》、《锄禾》、《悯农》、《江上渔者》、《咏华山》、《静夜思》、《长歌行》、《登鹳雀楼》、《青松》、《春雨》、《春晓》、《江南好》、《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竹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夏日田园杂兴》、《清明》、《塞下曲》、《望庐山瀑布》、《绝句》、《滁州西涧》、《明日歌》、《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五 年 级
必背:
《鹅》、《努力》、《锄禾》、《登鹳雀楼》、《春雨》、《山行》、《枫桥夜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梅花》、《滁州西涧》、《望庐山瀑布》、《绝句》、《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小池》、《己亥杂诗》、《所见》、《寻隐者不遇》、《竹石》、《题秋江独钓图》、《石灰吟》、《墨梅》、《乡村四月》、《观书有感》
六 年 级
必背:
《滁州西涧》、《清明》、《塞下曲》、《望庐山瀑布》、《绝句》、《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卜算子·咏梅》、《回乡偶书》、《别董大》、《白雪歌》、《风》、《江南春》、《春日偶成》、《村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石灰吟》、《墨梅》、《鹿柴》、《早发白帝城》、《清平乐·村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竹里馆》、《游园不值》、《绝句》、《四时田园杂兴》、《望岳》、《赠汪伦》、《过故人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出塞》、《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翰)、《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江雪》、《如梦令》

㈡ 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34

一、指导用普通话正确地读——“磨刀不误砍柴功”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才算读得正确呢?朱熹在《训学斋规》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一要五不可”正是读得正确的最好的注释。在教学中我把朱熹的“一要五不可”稍作改动,变成“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并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正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用来评价自己和同学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求明确了,学生对自己读得怎么样就胸有成竹。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带着这标准当小评委、当小老师去互检互评,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检得特别认真,读得特别专心,学习的效果自然好。不要小看这“一要四不可”,这是培养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根本。“字字响亮”,这是低年级学生出声朗读的“信心指数”,许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胆小、方音太浓等因素,往往羞于开口,不敢大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朗读能力与说话能力。只有“字字响亮”才能“声声入耳”。我们的学生大都是农村的孩子,平时生活中听到大都是方言土话,很少有普通话的交流,致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规范,很难用普通话的词汇、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字字响亮”的朗读使“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再现了文章字里行间所渗透着、洋溢着的作者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等一切微妙、复杂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原有的口语系统与书面语言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断充实学生的“口语词汇仓库”,重构学生的口语图式,进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要做到“四不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绝非易事,必须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焉,则眼看不仔细,非错不可。所以“四不可”更是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与专心致志的学习意志力的培养。但是,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还必须过好“两道关”:

1.过好“汉语拼音关”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拐棍,只有正确、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声、韵、调及拼音方法才能为学习普通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教学切忌马马虎虎,要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每一个字母的发音,由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逐步达到“直呼”的水平。由于受方言音的影响,我们南方的孩子往往n、l不分,有些孩子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发不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气力突破难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过好拼音关。对于一些发音有缺陷一时又难以纠正的孩子,不要在课堂上太刻意去纠正,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最好在课外单独给予辅导,坚持天天练,慢慢改,稍有不慎这些孩子以后就不敢读得“字字响亮”了。

2.把好“识字学词关”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入学前他们生活在纯方言交流的环境里,普通话的词汇贫乏,开始学习说普通话时完全是“鹦鹉学舌”。一年级刚入学时,课堂上我发现好些学生坐在哪里发楞,对我讲的话无动于衷,一脸茫然。问其故,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老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究其因,普通话的词汇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事物对不上号。有学生在用“果然”造句时竟说:“我家院子里的果树上长着许多果然。”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学词关”。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原因是,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我们要做到“字不离词”,要指导学生区分单字词、双字词、多字字词以及一些短语,逐步建立词语的概念。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词语教学的环节,我们一定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正确熟练地读好词语,读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充分感受每个词语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虽然要过好这两道关,费时又费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学生流利、有感情读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在低年级我们就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底子打好了,以后学习的路就走得轻松了。

二、指导流利地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流利,顾名思义,就是说话读文章像小溪流水一样通畅无阻,叮咚悦耳。读得流利,正确是基础,对则通,通则顺,顺则流利,这是一个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读得流利”其实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熟读”,这样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能流利地朗读下来,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尽管反复练习,总读不流利,读起来往往拖腔,一字一顿,常回读,破词破句。这固然与学生本身的语感能力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但我认为更离不开我们平时扎实有效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读通句子

在正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得指导学生反复读好难读的句子,才能保证学生流利地读课文。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出现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时,凡读得不正确、不流畅的句子,绝不放过,要让读的学生再读,一直读到读得合乎要求为止。一些难读的长句子,可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画出停顿,通过教师领读,让全班反复读,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训练视读广度

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了朗读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读得疙疙瘩瘩,不流畅。在实践中,我仔细观察学生的朗读,发现那些读得不流利的学生是视读广度(心理学把读者一瞥之间所看见到字数称为视读广度)的差异造成的。一般孩子的视读广度最多可为4-5个字,最少还不到1个字。所以有些孩子开始阅读时只能把一字一词作为阅读单位。如朗读“我们爱祖国”这句话时,一开始大都孩子会读成“我-们-爱-祖-国”,由此造成了拖腔、回读、数读等现象。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儿歌、韵文和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等训练学生的视读广度。

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有些课文的段落、长句子比较难读,我就根据文本的内容,把它改成字数基本接近学生视读广度的诗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训练学生视读广度的同时,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我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做到“眼比嘴快”,就是做到“看”先于“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嘴巴读前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后一个词或短语,嘴巴在读前一行最后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行第一个词或短语。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目光游离于书外的学生,就是读得不流利,就是没做到“眼比嘴快”的学生,及时提醒。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指导有感情地读——“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读得有感情是对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这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元的,既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既有读者自身的情感,又有读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情感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读进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学生与作者耳与心谋,不但知道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真正做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大家都说,有感情的朗读是读出来的,是学生在读中“悟”出来的。但低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朗读技法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但要做到“无招”,先得“有招”。

1.范读引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是指导其有感情朗读的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有些孩子把教师读书时的表情、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孩子会把教师读书时的一些弊病也学了。有一位教师有鼻炎,没读一句课文都有吭一声,抽一下鼻子,结果一些孩子把这毛病也学了。所以教师的范读一定要规范,在备课时一定要反复练习,使范读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示范。有声有色的教师示范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课文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2.感悟词性

要培养低年级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就是培养孩子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感悟能力。我们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图式。在语感敏锐的学生的眼里,读到“春天”二字,不单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是一个“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见到“幸福”二字,心底就会涌起温暖的感觉。低年级孩子对于某个词语感情色彩完全空白的,其敏感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逐渐培养起来。例如学习“幸福”一词,低年级的孩子在没学习之前,对“幸福”一词并没有感情色彩,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才对其有了感情色彩,以后听到读到“幸福”一词才会引起感情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语:“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是啊,只有学生心中有了“词的音响”,才能弹奏出“句篇的动人乐章”。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找一些词义、感情色彩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来对比朗读,感悟词的“音响”。如“幸福——痛苦”、“笑容满面——愁眉苦脸”等,引导学生通过调节朗读的语气、声高来感悟这些词的“音响”。

3.角色转换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甜”,没有“苦、辣、酸”,在学习课文时,许多孩子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境中,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朗读课文时往往声音干巴巴的,读不出感情。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习课文,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才能使学生读出感情来。根据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幻想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就是在阅读一些以第三人称写的情感性较强的文章时,让学生动笔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我”,进行“角色转换”,这一转换,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快把自己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如在学习《小鹿的减法》一文时,学生对小鹿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理解不到位,我就请学生把课文中的小鹿或弟弟改成“我”,这样学生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员,许多问题马上迎刃而解,在朗读课文时更是绘声绘色。

总之,对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的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才能真正让孩子“读”有所得,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㈢ 怎样让小学二年级学生朗读好课文

课堂上可以分段读课文,理解课文。再布置家作让学生们回去读五遍课文,让家长签字签“已读”。第二天来上课时,抽查读课文。读得不流利的人,自己站起来读,让同桌下课后帮助他(她)读课文。背课文如果让孩子们多读,早读午读,课文要让同学们分开读,这样就比较有比赛的氛围让孩子们争着读,还留下了还印象。我是一名6年级学生,老师我还比较了解。小孩要哄着来,不过低年级孩子会比较怕老师,最好给他们留下好印象。

㈣ 小学二年级语文低年级朗读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教学中怎样指导教

朗读应达到的要求:(1)正确读准每一个字,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或根据地方方言特点指导容易读错的音。还要读准轻声、儿化、变调。(2)读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和表达的语气;读好长句子中词语间的停顿和难读的句子。(3)流利朗读,并有一定语气。 低年级读书是应该有个层次的,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正确读──流利读──理解读(或有感情读)。 对于低年级来说,朗读的要求不是很高,能正确读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渐达到流利,有感情。这个“有感情”也只是“读出合适的语气”“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这个要求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需要老师的示范和点拨指导。所以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举几个成功的例子: 例一:《画家和牧童》 师: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是怎样说的?请你们读读课文,画出他说的话。谁来读读? 生:读“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 师:如果去掉几个字,你们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我愿意听到你的批评,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了?” 生:这样说,好像戴嵩没有礼貌。 生:我觉得少了“很”字,好像戴嵩不是特别真心愿意听到批评。 师:那戴嵩真的愿意听到批评了? 生:是啊! 师:那好,请读读他的话,看怎样说也让牧童知道他很愿意听到批评,面对批评一点也不生气呢? 例二:《画家乡》 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我们看看他画的画,看他家乡的海到底有多宽有多蓝? 生:他家乡的海看不到边,非常非常宽。 生:大海像蓝天一样。 生:大海非常蓝,像蓝色的宝石,还好像透明呢! 师:所以课文中说: 生:读“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你们读出了海的蓝,海的宽。能再读一遍吗?让我们再欣赏一下他家乡的大海的美丽吧! 例三:《三个儿子》 生:读“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他嗓子好。 师:好到什么程度呢? 生:谁也比不上他。 师:你是这样读的,“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想听听老师怎样读吗?看看我们谁读出了她妈妈要说的意思。 师:“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怎样读是夸他? 生:老师这样读是夸他,说他谁也比不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1、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感情如何来调度动?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首先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例如:今年这学期一、二、三年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课文,全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出很多课文中所写到的春天美景的图片或者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郊外找春天等,上课伊始把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他们不禁会发出阵阵赞叹声,因势利导,这麽美的春天,同学们谁能通过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呢?我想学生会争先恐后地举手的,每位同学都会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2、老师的范读也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久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钻研教材,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带学生进入意境。例如:去年我在召市小学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二年级《两只青蛙》,当小青蛙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爬出井口看到了多彩的世界,小青蛙当时那种惊奇、兴奋、喊叫、、、、学生自己练读时老是没找到感觉,老师适时的进行了范读,学生马上领悟出来,朗读由原来的平平淡淡变成了有滋有味起来。并且学生还读出了不同的理解。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的是小青蛙坚持自己的决心,不断沿着井壁向上爬,跌下来,又继续爬,其中有个同学朗读时速度读得很慢,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读,他说小青蛙爬井壁很困难呢,又爬得慢,所以我就读得慢,虽然慢但读的语气很坚定。而另一个同学读时就读得稍快,他解释说,小青蛙很想快点爬出井壁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他的心情急切,所以快读!多么贴切的解释!可见现在的小孩领悟力都很敏锐,关键在于我们老师怎么去启发他,点拨他。相似的课堂情节,在去年我们县举行的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一小陈敏老师的课堂也有出现,课堂上老师不止一次地进行范读,就在老师指导同学们读“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在老师的激情指导下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更有感情的朗读着,其中有一个女同学读得精彩极了,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因为这句话里有几个连续的动作,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一样,这个学生抓住了几个动词重读并用较快的语速读完这句话,语感是那么的好,并说出了这么读的理由:当作者看到父亲冒着寒霜雨雪纹丝不动地站在教室外面旁听家长会,作着那种震惊、激动、感动以至内心阵阵隐痛等待复杂情绪喷涌而出,所以感觉要这么读!听!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他以完全浸润在课文的字里行间的,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里。此时,已不是人之文而是我之文呢。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例如:去年我听一小骨干教师李代珍老师上的《松树和青藤》一课,当学生用一般语气读小杉树而小青藤的话后,老师指出没读出人物的特点来,然后点拨指导并亲自范读:小杉树是踮起脚,嚷嚷着说的,应读得快点,大声一点。而读小青藤的话应抓住“幼小”、“微弱”、“请您”这几个词用非常友好而礼貌的语气,很轻柔的声音读出小青藤的话。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老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但是对学生所出现的明显的错误也不能一味的夸奖和称赞,这一点在我们很多年轻教师的课上易见,明明学生读错了字,读得也不是很好,还一个劲地夸真棒真好,这种单一的大而空的评价形式,极不利于学生读懂、读好课文的。好的教师应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不经意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这样既成就了学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心领神会。 三、创新求异,方式多样 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老师的轻声示范或者是借助媒体的范读,但无论是放录音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宜用范读。如:你们听了范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而当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范读中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的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慎用齐读,因为有学生会“滥竽充数”并易产生唱读的不良习惯,这在我们乡下学校常见。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有些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用的非常精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内容作用很大,直到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领悟文章的要旨。例如:二小的王莉老师代表龙山参加湘鄂边区优质示范课活动时执教的《丰碑》一课,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第七自然段中“塑像”、“镇定”、“安详”这些重点词语反复吟咏,感悟体会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老师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了革命的胜利,军需处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棉衣让给了别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他的死是从容的,是无所畏惧的,当他看到战友们在继续前进时,他无牵无挂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同学们心中丰满起来。这是通过对重点词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与灵性跳动。

㈥ 如何提高二年级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课前带领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注意字音、句子的读法。在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课前勾出生字词,把读不好的字音、句子多读几遍。

2、利用早自习,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多字、不丢字。教师利用早自习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就是难点,对于这些地方让学生反复读,通过多种方法,如:范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方法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课文读通、读顺之后,就要注意感情朗读。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注重范读、领读,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范读时,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能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自由读、指名读、领读、同桌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变换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获得不同收获。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读出感情,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4、课后多加练习。学过的课文如果不及时复**也会忘记,读起来也会感觉生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及时巩固,多加练习,甚至一些短小的课文要达到熟读能诵,并利用早自习和每天在家读书半小时的时间复习,久而久之,如果学生长期坚持,朗读水平会大幅提高。

5、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竞赛,通过比赛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后,可以开展一些朗读竞赛,如: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比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评选出优胜奖;还可以举行“挑战赛”“擂台赛”“讲故事比赛”等,适时奖励,给他们加一颗小星星或发一张奖状等。

㈦ 如何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普通话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是二年级语文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相当小,理解水平很低,这是他们的朗读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抓好生字教学,为朗读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重视抓好生字教学。二年级语文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读生字,另一类是会写生字。这两类生字都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第二类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教学时,我对这两类生字注意区别对待,把握侧重点。对认读的生字教学,我着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拼读,知道每个生字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念第几声,如何拼音。练习拼读过程中,当出现读音错误时,我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正音,这样,确保学生能够把每个认读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对会写的生字教学,我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拼读,把字音读准确之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够说出每个会写生字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偏旁部首,笔顺怎样,同时教给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好看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书写,把每个会写的生字字形记清楚。这样,学生把生字学会了,解决了字音问题,朗读课文的“拦路虎”就给扫除了。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知道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对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都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与学生讨论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练习熟读课文,这是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保障。在进行了课文教学之后,我就鼓励、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和晚上的时间对所学课文反复练习朗读,敢于大胆开声读书

阅读全文

与小学二年级课文朗读怎么引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