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哈,听说51talk还有学唱英文歌的课程,课程使用的教材或是歌曲有哪些呢
学唱英文歌课程使用的教材包括最经典的Seasons in the sun、As long as you love me、Yesterday once more、Big Big Word等经典英文歌曲,以及 Hey Jude, I'm Yours等当下的流专行歌曲。学属唱英语歌也是提高英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还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个人觉得其它有趣的课程还有free talk和看漫画说英语
2. 怎么说冀教版中学七年级音乐教材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3. 听讲周杰伦的歌词进小学课本了
1:已经很早了吧,这事是去年3月份的事情了.
2:上海将周杰伦演唱的《蜗牛》和齐秦、动力火车等多位港台歌手演唱的歌曲收入《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被收入《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引起了广泛争论。
3:其实,早在2001年,《好大一棵树》、《水手》、《真心英雄》就被选入了上海“二期课改”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的《音乐》教材。
4:还有很多都进了,比如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与《大学语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入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
5:崔健的《一无所有》与深圳的中学读本
看看具体报道吧,其实我觉得这都没什么,现代教育应当包容+宽容~~~~呵呵
---------------------------------------
【前言】从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一首《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之列,同时被收入的还有《真心英雄》、《中国人》等多首港台流行歌曲。选曲负责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音乐教研员王月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蜗牛》的歌词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她还告诉记者,上海方面认为选择这些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热门偶像。“学生把周杰伦当偶像,《蜗牛》这样反映自然、友情、奋斗的港台歌同样可以教育人。”王月萍强调,进入目录的歌曲都是教研员对老师、学生多次调查研究后确定的。
网友留言:子虚乌有的“争议”
河南的网友赵光瑞细心的注意到:新浪网发布这条消息的时间是15日2时56分,到15日上午10时9分47秒止,该条新闻下网友贴发的评论是431条。估计您看到本文时,这条消息的留言已经突破2000条。如此巨大数量的留言意见肯定不会一致,于是有些媒体的文章标题就顺流而下:×××起争议。其实,任何一条新闻如果任人品评的话,都会有争议。当我浏览了这许多的留言之后,发现除了个别网友认为歌词隐含了政治诉求之外,从歌词内容、歌曲的入选本身来说,没有一条真正的反对意见。这么说可能有点拗口,也就是说:所谓的争议、反对意见,都是在外围兜圈子,对于把这首歌曲推荐给中学生们听,几乎没有人反对。
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几千个网友都在和风车作战,他们争论的自有他们的主题。只不过和“推荐歌曲”没什么直接关系。
音乐教育:何妨扔掉“爱国”这个筐
音乐、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一旦进入教材,有没有艺术特点、能否感染人并没有受到特别的重视,在这里所谓的思想性代替了艺术性,成了唯一的判断标准。而“爱国”似乎成了这个标准的代名词。在众多的留言里,很多网友的疑惑是:歌曲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为什么归入“爱国歌曲”呢?因为从歌词的内容看,顶多可是算“励志”歌曲,怎么看都和“爱国”沾不上边儿。不少留言认为:向中学生推荐优秀的流行歌曲自然无可厚非,可是为什么非得往“爱国”这个筐里面装呢?如果上海的教育管理部门能直截了当的推荐这首“励志”歌曲给中学生们听,我想网上留言的数量至少会减少三分之一。
有人解释说:爱国主义教育不应是一种说教,它应该同国家意识、民族情感有关,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寄托和体现,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国家向心力。因此,所有能够影响人们形成爱国思想的活动,都可以纳入爱国主义教育。 >>>即使如此,《蜗牛》也不能满足这里提出的“影响人们形成爱国思想”的要求。问题到底在哪儿呢?其实,症结就在于教育部门除了这个事关民族国家大义的标准再没有别的标准了。
政府部门的名义推荐新歌而且是流行歌曲给中学生,这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并不常见。以前向青少年推荐的爱国主义歌曲,往往局限于题材宏大的革命歌曲、革命电影,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相距遥远,往往不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更无法真正领悟。推荐者认为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歌曲和影视作品,到了青少年这里却往往显得“曲高和寡”,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过来,青少年非常喜爱的歌曲和影视作品,却难入推荐者的“法眼”,难登“爱国主义”的大雅之堂,以至于爱国主义教育与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皮,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这次的改变源于对学生状况的切实了解。正如有关负责人所说:“学生把周杰伦当偶像,《蜗牛》这样反映自然、友情、奋斗的港台歌同样可以教育人。”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颇为明智的。除了《蜗牛》,《真心英雄》、《中国人》这样已经不再流行的歌曲也进入了育人者的推荐之列,虽然有点姗姗来迟,毕竟表明上海教育部门的视野更宽阔了。有的网友就说:这样的歌曲入选,比总是唱哪些老歌强得多。如果一到学校的演出,唱的总是《打靶归来》、《学习雷锋好榜样》,固然不错,可总觉得和这个时代的氛围有点远。而且确实有很多流行歌曲负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怀,不少词作者表现出了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如卢国沾的《万里长城永不倒》表达的是一种民族的忧患与觉醒;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了一个惨烈的人与环境、人与生命的故事;郑智化对台湾社会的关注,使他的歌独具悲剧的力量,塑造了许多“堕落天使”的形象,写出了这个时代迷惑的你我,也写出了你我对这个时代的迷惑;崔健对一代青年精神世界的关注与表达,使他的歌分量厚重而博大。
这次教育者对《蜗牛》的青睐,应该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转变,就是把教学的材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果说这个转变还有什么不彻底的话,就是那个“爱国”的帽子有点大了。太严肃、太重大的主题往往会造成学生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畸形行为方式,这种不太正常的方式往往比哪些严肃的主题更深刻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中小学生喜爱当代流行歌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我们总能听到他们或忘情地低吟,或纵情地吼唱;在他们的作文里还时常跳跃着歌曲里时髦的句子以及大量的运用仿辞做成的标题。正视这个事实,而不是用爱国的主题却培育出阳奉阴违的学生,才不会违反了教育的初衷。
课外素材:不作推荐又怎样
我们注意到,这个消息是从上海市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传出的。流行歌曲被“扶正”多少改变了我们对德育教育板着面孔教训人的印象。这让我们不由得联想起不久前金庸小说入选中学语文读本、刘翔事迹进入上海小学课本的事儿。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和正在进行中的社会生活结合的越来越紧、越来越及时,应该是好现象。比起几十年、十几年不变的课文来,应该说是进步不少。
清华大学附中教师韩军有同感:“我们的语文教育太庄重,太沉重,太严峻。”领袖报告、涉及复杂时代背景的政论充斥教材,相反,谐趣的、幽默的、亲和的文章,从小学到高中24册语文教材中能找出几篇?
金庸小说进教材,一位十六岁的高一学生也对记者谈到:“选不选根本无所谓。”他说,初中时他就读完了金庸全集,《读本》里的东西他很少看。也就是说,通俗文学进课本也好,流行歌曲变成“爱国曲目”也好,这在教育理念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转变,可是对学生的思想可能并没有这么重要的意义。想想《真心英雄》、《中国人》大概是十多年前的流行歌曲了吧,周杰伦也早就为中学生们熟悉了。如果这次我们再来采访一个上海的中学生,想必他们也会像上面那个同学一样,认为推荐不推荐他都会主动的学唱。
在金庸小说该不该进课本的争论中,一个旅美的学者讲了他的孩子在美国受教育的经历。美国的小学根本就没有语文课本。他们认为艺术课、历史课都可以锻炼孩子们识字、写作、分析的能力,何必单独开设一个语文课来学习听说读写呢?而且,阅读、写作和具体的历史、艺术内容结合起来往往比单纯的学习语法、文法效果显著的多。学期结束,一个13岁的孩子自己办了一张读书报,有书评、有简介,还有访谈录、图书出版消息、漫画,满心欢喜地要跟同学比,根本没意识到他是在学英文和写作。
联系到这次的“歌曲推荐”,也可以问:如果不推荐又会怎样?其实上文已经提到,不推荐学生也在自觉的学习、哼唱。比起依教材按部就班的学校教育来,这更有点“自我教育”味道,而且往往“自我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教育大。这就意味着学校的推荐,对于实际的教育效果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但依然有不少人为之叫好,这可能是看中的“歌曲推荐”背后表达出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这也是上文一再说明的。
一贯的教育标准比如“四有新人”等等,是一些原则性的标准,未免显得空泛和遥远。而且,教育实践多是拼命把学生拉向这些标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不是标准有问题,而是学校实施的方式有问题。有理想就一定要言必称“爱国”?有道德就必然不许男女学生在一个食堂就餐?有文化就非得要受题海战术的折磨?有纪律就意味着不能上网、不能谈结交异性朋友?青少年本来叛逆心理就很重,再遇到一些并不合乎教育规律的所谓“规定”,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歌曲推荐”,包括刘翔事迹进教材,所隐含的意思是:教育者开始更多的考虑受教育者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教材的设计不再从一些抽象、枯燥的教条出发,而是从鲜活的社会现象和艺术形式出发;不再是“人皆可为尧舜”似的道德说教,而是培育合格公民必须的能力和素养;不再把学生喜欢的都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因势利导、寓教于乐。希望我们的没有误读这次“歌曲推荐”事件发出的信号。
结语:从口号到行动
一位IP为218.108.29.*的网友在留言中说:应该抛弃所谓的流行和经典的观点,从歌曲本身的意义去评价。如果听过这首歌的人,我想都会认为这是一首不错的励志歌曲,使人上进,不畏曲折。我们不能只是在嘴上喊着“爱国”,应该把爱国主义的教育体现在行为上。
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往更多体现在了对选用教材“意义”的关注上面,或多或少忽略了教材本身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这在语文教材和艺术教材的选择上尤其明显。正如上面的网友所言:少空谈意义,多关注小说、歌曲、电影本身;少依赖教条,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这远比关注课文的作者是否通俗小说家、推荐歌曲的词曲作者是否流行歌星重要的多。爱国不能光喊口号,教育光有原则也不行。爱国要行动,教育要有效的方法。蜗牛爬的很慢,但《蜗牛》未必不能促进教育理念的快速变革。
人民网 2005年3月17日
4. 关于母亲节的歌曲
1、《世上只有妈妈好》,谱曲:刘宏远,林国雄,填词:李隽青,蔡振南,歌曲原唱:萧芳芳专,谢小鱼。收属录于专辑《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原声带)》中,1958年发行。歌曲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厚爱,作为插曲曾经出现在2部弘扬家庭伦理道德的电影中,即《妈妈再爱我一次》和《苦儿流浪记》。
2、《母亲》,谱曲:戚建波,填词:车行,张俊以,歌曲原唱:阎维文。收录于专辑《母亲》中,发行于2004年。这首歌曲原本是由北京兴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喻乃哲教授作词并谱曲,张俊以仅仅是挂名!
3、《烛光里的妈妈》,谱曲:谷建芬,填词:李春利,歌曲原唱:段品章。收录于专辑《眼睛里的海》,发行于1988年。
4、《妈妈的吻》,谱曲:谷建芬,填词:付林,歌曲原唱:程琳。收录于专辑《小螺号》中,发行于1980年。讲述了非常朴素的、中国式乡村的人文情怀,表达了一种来自乡村母子之间的真挚感情、反映底层文化、草根文化。
5、《听妈妈的话》,谱曲:周杰伦,填词:周杰伦,歌曲原唱:周杰伦。收录于专辑《依然范特西》中,发行于2006年。2006年因其歌词传递了正能量,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入选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实验国民小学一年级教材。
5. 我去参加书法比赛落选了,爸爸鼓励我说别灰心,要什么只要你有恒心,每天坚持练习,一定能成功的
是这样的,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没有绝对的胜利者,谁也不会是常胜将军。胜利的原因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适合了就可以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不过,这次不成功,下次可以成功,只要你努力。
6. 周杰伦的《蜗牛》的简谱和歌词
《蜗牛》歌词:
填 词:周杰伦
谱 曲:周杰伦
歌曲原唱:许茹芸,齐秦,动力火车,熊天平
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随着轻轻的风轻轻地飘,历经的伤都不感觉疼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汗,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我有属于我的天,任风吹干流过的泪和汗
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蜗牛》简谱:
《蜗牛》的创作背景
《蜗牛》是周杰伦在自己事业处于低潮时所创作的,当时周杰伦还未正式出道,整天就是帮其他人写歌,心情非常不好,于是决定写一首歌勉励一下自己,同时也为了鼓励年轻人能够像蜗牛一样为了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往前爬。之后许茹芸听了周杰伦为别人所创作的作品,感觉很特别,就联络公司跟周杰伦邀歌,于是周杰伦就把这首《蜗牛》给了许茹芸演唱。
社会影响
2001年,《蜗牛》选入了上海“二期课改”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的《音乐》教材,被收入励志歌曲单元。
2014年6月,语文出版社修订的新版教材小学一二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通过教育部验收,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收录《蜗牛》。
7. 谁不说俺家乡好小学音乐教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版求.(2)分析权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