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乡村生活作文四年级400字。
我爱家乡的野菊花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景色宜人。那里有碧绿的高山,有清清的小河,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尤其是那秋天的野菊花惹人喜爱。
秋天到了,漫山遍野开满了金灿灿的野菊花。远远望去,山头像是戴上了一顶金色的绒帽;而田埂上呢,像是给大地镶上了一层金边。微风拂过,一阵阵扑鼻的花香像要把你带入一个童话般烂漫的世界。走进细细一看,那一朵朵,一簇簇的野菊花时而在秋风中手舞足蹈,仿佛在说:啊,秋天真美呀,我真快乐。时而点点头,好像欢迎来往路过的行人。阳光照耀下的野菊花开得更艳丽了,和着反射的阳光,感觉黄得刺眼,黄得可爱。这时野菊花的香味更浓了,引来了一群群辛勤的蜜蜂,嗡嗡嗡,好像在说:“这花真香,我都不想离开了。”
野菊花不仅美丽,而且用途很多。有的小孩子们常常会把它摘下来,绕成一个个漂亮的花环,戴在头上,美丽极了。有的把它摘回家插在花瓶里,点缀房间。还有的把野菊花晒干,装进小布袋里做香囊,挂在床头,芳香四溢。干菊花叶常常被大人们用来泡茶喝,甘甜可口,清热解毒。
我爱家乡的野菊花,它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用处。
Ⅱ 枣园小学四年级2班成绩
第二次月测奖励名单
勤奋奖:
一(1)班 李子昱 1人
一(2)班 蒋子健 郭子涵 于 淼 王雨婷 武默儒 5人
一(3)班 胡 骞 么雅菡 付润泽 贾子晨 陈雨佳5人
一(4)班 刘涵 刘煜 佟欢3人
一(5)班 肖嘉 王屹炀 胡玉竞3人
三年级一班:无
三年级二班:辛 欣1人
三年级三班:无
三年级四班:汝佳桐1人
四年级1班 王瑞 谢一鸣 尹浩然 王逸菲 洪家豪 尹宇凡 刘雪彤 马静一 刘梦晴李雯雯10人
四年级2班 毛康雄 袁瀚 阙聪逸 席佳航 韩诚煦 徐一达 李梦晴7人
四年级3班 曹挚 刘欣怡2人
四年级4班 肖翔宇 赵明明 何玉洁3人
五(1)班 张淼 王健 刘天怡 吕帅 焦金龙 刘诗雨 杨一铉 顿然 王雪儿 李添伊 葛天豪11人
五(2)班 李响 秦昌浩 李欣 张佳帅 张良博 刘小琦 杨雪瑞 张玥
关鑫 杨天华 李畅11人
五(3)班 白嘉赫 张浩 王海阳 张笑通 林明卓 许志远 姚路远 夏梦菲
周冬阳 连欣然 赵英淑 陈昊天 刘洋13人
五(4)班 刘定鹏 张苏雅 温庭月 王林鑫 赵龙瑞雨 王 陆 郑倩 刘磊8人
六(一)班: 杨潇涵 马春澎 于淼 吴文杰 申遇琛 柳柽 杨海欣
宋紫琪 毕宁 张思羽 赵阳阳 崔爽 皮珊珊 康思琦 宫楚凝 张聪 汤晶猗 季萍 居平湖 康玮泽 常时雨 张海旭 赵孟浩 杨创 曹家琪 季东越 段文卿27人
六(二)班 王宇飞 晁昊 赵明轩 张欣宇 曹伟 郝赫 司雨 杨金铭 张琪 张紫嫣 郭浩然 高畅 李天怡 张羽欣 张晶 马铭岳 李雨晨 胡欣舸
常天宇 张阳 朱畅21人
六(三)班 马天骏 王嘉奇 裴岩 王石 周明赫 肖尧 刘奔 王哲
康昕然 杜若男 王俪锦 周梦妍 李静瑶 曹梓静 刘雨萌 王彦 王泽慧 李嘉怡 薛宽 张可亦 刘思远 孙梦雯 张泽晨 陈帅
邬乐乐 常思清 刘佳辉 周浩桐28人
六(四)班 张雨桐 高 炎 陈世兴 高天昊 李伟光 刘彦泽 翁昊晚 吕雪慧 乔平萍 赵殊妍 张思博 艾欣雨 康静怡 齐雪涵 王 佳
申中瑶 柴嘉敏 张 璐 牛纪东 侯 丹 谷靖雨 俞晓涵 孙研哲 白嘉月24人
蜜蜂奖:
一(1)班陶子涵 李远航 索骁驿 王 皓 赵 蕴 吴 朗 闫俣萌 于景淳 鄢俊宇 闫丛霄 贺江岳 郑 欣 吕梓萌 崔艺莹 史千禾 曹心语 张欣妍
张子璇 姜铱铭 付君宇 孙晴 王诗睿 孙鸣远 于浩琪 张 一25人
一(2)班 兰天宇 王 文 李乐阳 邝 达 宁茁然 郑天骏 何亚玲 张子琪马笑颜 蒋静蕾 王孜烨 王晓钰 薛仲轩 李 际 于清雅 李天爱
马丽媛 张鹤洋18人
一(3)班 徐凌宇 牛 吨 吴月芃 李 毅 张 赟 马马骏 吴祎璠 赵昕尧 汪梓涵 张 蕊 李思宇 常宇然 霍耔月 陈 玥 贾紫萱 张 宇 宋珊珊 周毅隆 段轶凡19人
一(4)班 王思文 叶家瑜 郑一诺 田轶嵩 何欣怡 路哲 杨帆 刘玉鑫 崔梓研 赵心雨 郭秣 王子墨 李耀微 秦岩 高诺 田帅 金聪婕
陈东泽18人
一(5)班唐佳怡 乔宇珂 郭天宇 安雨荷 任之皓 张鼎 仲一宁 张子茗
段云天 李耀丞 柳祈嘉 黄心怡 赵彤怡 李思瑶 孔望15人
二(1)班:刘纪新 邬 京 魏晓龙 李云峰 张浩驰 杨淼舒 李佳音 李欣宇
倪千婷 洪硕蕊 杨婧萱 梁 齐 李若涵 周逸辰 冯祎琳 夏雨晴 16人
二(2)耿宇涵 高纪暄 李 彧 王铭川 徐 寒 何雨卿 符宇桓 麻可
赵卓然 沈雨萱 李浚彤 钱昱璐 张 煊 邢安琪 张艺姝 杨 诺 张雨莹 李齐腾腾 王 雨19人
二(3)郑博中 贾才贺 李响 王旻浩 陈漫华 林旭 刘一凡 刘卓
朱星玥 刘萌哲石雨欣 王紫暄 郭梓怡 霍然 韩雨辰 李煜
王一鸿 催卓僖18人
二(4)班: 李北琛 胥京辰 李 涵 王铭刚 李念韵 刘世龙 李韵铮 高 航
侯璎朔 唐雨茵 于子洋 王欣彤 穆容川 张心怡 周 到15人
三年级一班:王晨冰 高心怡2人
三年级二班:任 毅 刘政豪 毛思茜 李可昕 肖雅迪 贾 梓 6人
三年级三班:陈思泉 李思嘉 赵怡然 赵晗钰4人
三年级四班:沈雨晨 张菁菁 谭 越 孙雪婷4人
四年级1班 姜啸晨 吕昊 靳昊玉 张书婧 马玛琳黄迪 李芝颜 耿少康 汪相友9人
四年级2班 许佳一 崔珺 任婕 赵萌 高雅欣邹鑫妍 王田冉 刘家鑫 刘朝阳 李慕林 张潇 孙瑞烜 陈政道 贺天宇 王海阳15人
四年级3班 李安洛 刘世豪 凌奇 凌童 赵亚迪 张嘉华 章硕 韩泽正 王远东 刘波 周佳仪 刘娜 孙哲 孙潞 冯颖杰15人
四年级4班 张明晓 张志庆 张思杰 张子恒 马涛 韩雨轩 赵雨蒙 杨洋 郭晓彤 路佳艺 蔡腾渐 李蕊12人
五(1)班 张虎园 裴文旭 龚子洋 季阳 张展施 李京 张坤 田悦鸣 郭雨馨 周委 雷墨迪11人
五(2)班 刘念 王鑫 秦思琪 周吉 张金鑫 闫昊6人
五(3)班 孙凯明 何若仪 方溢清 田靖 蔡澍钰 陶莹6人
五(4)班 张帅 陈旭 汪宇辉 赵佳文 石彤 张麒 辛碧容 季祎妹 李兴林 9人
六(一)班:张子文 石孟鑫 徐冉阳 崔毅 周金 张浩 6人
六(二)班:舒强、邢伟豪、汤家鸣 刘瑶、郭尧、刘祎晨、王晓
于宁、李琳、李坤、白雪涵、信思燃、陈昂13人
六(三)班:刘淼、李大帅、李子白、樊鹏程、郭文雨、缪佳黛洁、王墨林、刘子晔、冯瑶、汪宇奇、苏琦绅11人
六(四)班:张子威 范思航 焦志鑫 付子超 张 旭5人
蓓蕾奖
一(1)班 李知非 王 振 高学辉 熊美希4人
一(2)班张闻达 王智冉 宋子飞 王梓诚 张乃戈 付琨怡 6人
一(3)班吴 凡 柳昂希 尹伊君 孙羽彤 王浩喆 付献慧6人
一(4)班 张宇森 李鑫洋 崔小雨 王尧 弋世豪 胡新哲6人
一(5)班 张来功 张特 张峻铭 陈卓 张鹏宇 吕兴 张东林 宋宇鑫 王若为 孙蒙慧 田硕 刘家琦 付俊伟13人
二(1):李春旭 杨思远 陈俊舟 周奥伟 王添 朱海丹 张小一 王佳雯
韩学纯 陈晓雪 刘芮辰 冯铭轩 樊志轩 陈浩然 辛炳轩 郑成秀
李永萍 王铭轩18人
二(2)孔博熙 刘益扬 宋元一 王 贺 沈学知 孟哲羽 赵 滢 胡 杨
赵楚珂 穆思旗 马禹宁 韩 悦 桂思淼 冀 雯 戴苏启佳15人
二(3)张津鸣 唐永锟 刘春炟 陈孟超 周辰啸 马沄昊 李若水 马宇
张泽轩 刘思琪 闫嘉悦 刘德琪 张璇琦 李梓萌 周灵贝 侯雨汐 孙晴暄 陶雨濛 18人
三年级一班:冯恺翾 李翔哲 任子龙 曹雨菡4人
三年级二班:李睿泽 林江霖 逯 昊 张宇清 商兆洋 程显宇 张霍艾妮
何苑宁 贺婧琦9人
三年级三班:李建哲 武祎文 李笑寒 皮晓潇 赵晓越 孟语暄 贾梓慧7人
三年级四班:杨佳兴 姚清泉 隋雨飞 李润峰 高禹珲 谷秦雨 相辰飞
张晓萱 黄国兴 魏佳文10人
四年级1班 苏子含 马泊煜 崔莹雪 马晓燕 谢爱同 张宏英 严家逸 于洋 张晨
李思哲 黄敏 张大智12人
四年级2班 张明伟 严家成 程彤彤 陈紫阳 汤子莹 马语蝶 刘皓冬 7人
四年级3班 陈笑宇 耿雨轩 靳华润 邵逸菲 王亚妮 汪相阳6人
四年级4班 陈中伟 解康博 吴一格 张金玥 封静 武宇杰6人
五(1)班 程媛冰 张一崇 张雨桐3人
五(2)班 贾赞辉 单禹 王子敬 宋越 张逸豪 张囯梅 徐凯浩7人
五(3)班 刘丹 臧曦 黄晓迪 徐晓初 黎家琦 曹琨6人
五(4)班 赵鹏 易梦辉 毛月 孟怡林 熊月琪 贾欢6人
六(一)班:何炳辰 柳梅芳 雷宇3人
六(二)班:丁宝乐 牛若凡、赵辰、周蔷4人
六(四)班:张 鲁 尹 晴 刘 佳 姜祎帆4人
Ⅲ 石麟小学五年级二班语文老师殴打学生
首先,受害人应当及时报警,然后做法医鉴定,根据鉴定结果来决定打人者的法律责任。
一、如果鉴定是轻微伤,公安机关对打人者进行治安处罚,并承担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费用。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二、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若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不管是公诉还是自诉,都可以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医疗等费用。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民事赔偿的范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Ⅳ 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学过的爱国的课文有哪些
1、《狼牙山五壮士》,收录于沪教版四年级上册13课和鲁教版四年级下册14课,作者沈重回。原名《棋答盘陀上的五个神兵》。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首长,签署的训令中,正式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詹天佑》,讲述了詹天佑在政治背景黑暗的情况下,不怕困难,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后终于修建完京张铁路的故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留下了一个伟大工程。
4、《芦花荡》,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5、《我的战友邱少云》,革命回忆录记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革命故事。该文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潜伏的地方被敌人炮火打着,自己被燃烧了起来,但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经过,歌颂了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Ⅳ 石王小学六年级甲班同学
王磊,男,12岁,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桔柑学校四年级学生。 地震突然袭来时,王磊积极配合老师,紧急把同学们疏散到了操场。在剧烈晃动中,学校围墙随时可能倒塌。此时,站在围墙跟前的4位同学却浑然不知。王磊箭步冲上前去,大喊“快走”,用尽全力将这几名同学推开。同学们安全了,3米多高的围墙倒塌了,王磊被压住了腿。老师们迅速扑上去搬走水泥砖块,将王磊解救出来。因左小腿已成粉碎性骨折,不得已进行了外伤性截肢。 曲柄年,男,14岁,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二中七年级学生。 地震发生后,曲柄年看到学校不远处有2名小学生和一位送孩子上学的老奶奶被压在废墟里。他立刻跑上前去营救。没有工具,就用稚嫩的双手不停地刨、不停地挖,把被压的学生从废墟中救出。这时,有几名小学生站在学校前的台阶上,不知道随时都有被砸伤的危险。他立即上前,拉着他们跑到学校操场。从学校出来后,他又看到几名被地震惊吓的小学生趴在小树上不敢动弹,赶忙上前把他们扶下来,带到安全地带。 韩贵霞,女,15岁,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东山乡石家山小学六年级学生。 地震发生之际,韩贵霞迅速冲入二年级教室,搀扶起弱小的同学,带领大家往外跑。因教室里还有学生,她再次冲进教室,抱起房婷燕同学,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几个被吓呆的女同学仍没跑出来。面对马上就要倒塌的教室,韩贵霞第三次冲回这间教室,拉着她们跑了出来。在学校,她积极和老师们清理校园安全隐患,把学习用品从废墟中翻拣出来送还给同学。周围有小同学或小伙伴时,她总是提示他们,到安全的地方玩耍。当她得知地震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时,就和小伙伴一起,用铁锨、镢头清理水源,看管牲口,防止水源破坏。 童世强,男,13岁,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六年级学生。 地震来临时,童世强不顾个人安危,直奔教室右侧的村党支部活动室。他知道,那里还有学前班的儿童正在休息。房子里的32名儿童,最大的6岁,最小的只有4岁。童世强抱起一个孩子就往院子中央跑,放下后又马上折回抱第二个。一个、两个、三个……身高不足1.6米的童世强咬着牙,拼着劲坚持,先后有7名孩子被他从屋内救出。当他把最后一个孩子救出时,拱门墙倒塌。在童世强和他人的拼力抢救下,32名儿童无一伤亡。
Ⅵ 四年级班级口号
班风:团结拼搏、追求卓越。学风:知行统一、创新发展。
Ⅶ 石莲子新庄小学五年级二班的成绩表
心灵的选择 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十几年,虽总在加 强情操的培养,但是有内的时容候,仍然很难做一 些性命悠关的大决定。生存,还是毁灭,这是 个问题。莎士比亚的这个疑问困扰了古代无数 的哲人。 他人的利益重要,还是自己的利益重要? 为了祖国是...
Ⅷ 惠民县石庙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成绩单
如果学校的成绩发布到网上了,需要知道网址; 若没有发布到网上,去山东内省惠民县晨光容实验 小学,问学校的相关老师,去查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问题请追问,满意请采纳,谢谢
惠民县\中心小学,成绩单,四年级
如果学校的成绩发布到网上了,需要知道网址; 若没有发布到网上,去山东省惠民县晨光实验 小学,问学校的相关老师,去查询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有问题请追问,满意请采纳,谢谢
Ⅸ 赵堤镇邓楼中心小学四年级二班张鹏同学语文数学英语考多少分
赵堤镇邓楼中心小学不挂网公布此类信息。
如有合法需要,
建议直接询问学校办公室、教务处或你的班主任。
祝你好运。
Ⅹ 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
从一加到一百
高斯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故事的第一手资料常来自高斯本人,因为他在晚年时总喜欢谈他小时后的事,我们也许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许多人都证实了他所谈的故事。
高斯的父亲作泥瓦厂的工头,每星期六他总是要发薪水给工人。在高斯三岁夏天时,有一次当他正要发薪水的时候,小高斯站了起来说:「爸爸,你弄错了。」然后他说了另外一个数目。原来三岁的小高斯趴在地板上,一直暗地里跟着他爸爸计算该给谁多少工钱。重算的结果证明小高斯是对的,这把站在那里的大人都吓的目瞪口呆。
高斯常常带笑说,他在学讲话之前就已经学会计算了,还常说他问了大人字母如何发音后,就自己学着读起书来。
七岁时高斯进了 St. Catherine小学。大约在十岁时,老师在算数课上出了一道难题:「把 1到 100的整数写下来,然后把它们加起来!」每当有考试时他们有如下的习惯:第一个做完的就把石板〔当时通行,写字用〕面朝下地放在老师的桌子上,第二个做完的就把石板摆在第一张石板上,就这样一个一个落起来。这个难题当然难不倒学过算数级数的人,但这些孩子才刚开始学算数呢!老师心想他可以休息一下了。但他错了,因为还不到几秒钟,高斯已经把石板放在讲桌上了,同时说道:「答案在这儿!」其他的学生把数字一个个加起来,额头都出了汗水,但高斯却静静坐着,对老师投来的,轻蔑的、怀疑的眼光毫不在意。考完后,老师一张张地检查着石板。大部分都做错了,学生就吃了一顿鞭打。最后,高斯的石板被翻了过来,只见上面只有一个数字:5050(用不着说,这是正确的答案。)老师吃了一惊,高斯就解释他如何找到答案: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一共有50对和为 101的数目,所以答案是 50×101=5050。由此可见高斯找到了算术级数的对称性,然后就像求得一般算术级数合的过程一样,把数目一对对地凑在一起。
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高斯(Gauss 1777~1855)生于Brunswick,位于现在德国中北部。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泥水匠,母亲是一个石匠的女儿,有一个很聪明的弟弟,高斯这位舅舅,对小高斯很照顾,偶而会给他一些指导,而父亲可以说是一名「大老粗」,认为只有力气能挣钱,学问这种劳什子对穷人是没有用的。
高斯很早就展现过人才华,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七岁时进了小学,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对学生并不好,常认为自己在穷乡僻壤教书是怀才不遇。高斯十岁时,老师考了那道著名的「从一加到一百」,终于发现了高斯的才华,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从汉堡买了一本较深的数学书给高斯读。同时,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岁的助教Bartels变得很熟,而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师高得多,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数学。
老师和助教去拜访高斯的父亲,要他让高斯接受更高的教育,但高斯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像他一样,作个泥水匠,而且也没有钱让高斯继续读书,最后的结论是--去找有钱有势的人当高斯的赞助人,虽然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找。经过这次的访问,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织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讨论数学,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顾父亲的反对进了高等学校。数学老师看了高斯的作业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数学课,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驾全班之上。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轶事
华罗庚(1910——1982)出生于江苏太湖畔的金坛县,因出生时被父亲华老祥放于箩筐以图吉利,“进箩避邪,同庚百岁“,故取名罗庚。
华罗庚从小便贪玩,也喜欢凑热闹,只是功课平平,有时还不及格。勉强上完小学,进了家乡的金坛中学,但仍贪玩,字又写得歪歪扭扭,做数学作业时倒时满认真地画来画去,但像涂鸦一般,所以上初中时的华罗庚仍不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而且还常常挨戒尺。
金坛中学的一位名叫王维克的教员却独有慧眼,他研究了华罗庚涂鸦的本子才发现这许多涂改的地方正反映他解题时探索的多种路子。一次王维克老师给学生讲[孙子算经]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其二,五五数剩其三,七七数剩其二,问物几何?“正在大家沉默之际,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家一看,原来是向来为人瞧不起的华罗庚,当时他才十四岁,你猜一猜华罗庚他说出是多少?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我长大了行不行呢?他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