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根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简约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听课研讨随想
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怎么样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一线的老师怎么去做这是我这段时间思考比较多的。学校在这个学期开学以来,组建多个备课小组,开展了比如新教师上岗课,骨干教师引领课以及与园林学区的“同课异构”等听评课活动。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辟学科网上论坛,老师们将教学中的所思所做,所学所疑在网上进行交流探究。通过这段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这一系列活动,我反思着也实践着。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追根溯源”——读透教材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数学与交通》一课中,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乘除法,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收集的每分钟走多少米。是他走的速度,速度这个概念是要到四年级再进一步学习。还有62乘10学生会不会去计算……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去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后续的学习哪些内容是在它的基础上螺旋上升的。这样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追根溯源”式的挖掘教材,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二、“倾听声音”——读懂学生
两节《交通与数学》课中有一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先看第一个镜头。教师让学生课前调查上学中与交通中有关的数据。然后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坐公交车中付钱的数学问题:一个大人一元,一个小孩5角,三个大人和三个小孩多少元?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这道题是全班唯一公认没有疑意的题。学生把角当0.5元来计算。小数这个概念学生还只是一种生活的经验。并非数学课堂上所学,那学生为什么都会呢?因为这个问题来源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景,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亲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迅速高涨,学习气氛也自然轻松、活跃。
❷ 怎样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一、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要从研读教材开始
以往,教材总被视为“圣经”,一堂课都是围绕教科书进行,教科书中编排的顺序就是教学顺序,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课上教师所要教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陈旧的课程观念。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新课标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教学可以“任意施为”。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是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如教学四年级下册11课《种茄子》一课时,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植物的一生。让学生自由结组回家种植。过了几天一问,种茄子的学生少的可怜。于是我就将这个实验进行改动,让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大饮料瓶,在教室里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通过这一改动,使学生有了充足时间观察,同时将科学课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增强。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又保护和提高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让学生知道科学课学习不仅在课堂上,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二)教师应做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课程。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释疑。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讲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先提去年日本海啸、讲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可联系我国的航天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和课堂教学相联系的。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❸ 如何科学编写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导学案
科学编写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一、导学案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我校高效课堂的导学案采用一案一单,既一份导学案,一份学生达标测评单。在达标测评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设置为优、中、差三个等级的试题,因地制宜。
三、导学案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导学案的编制应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导学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导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昧做练习。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挖掘、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5、实用性原则。编写的导学案要从自身学生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
6、方法性原则。具体、明白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学。
7、课时性原则。每节课完成哪些学习内容,并注明课时数。
四、导学案编写要求
1、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
2、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整个导学案必须以学习目标为中心,紧扣学习目标的落实来设置学习问题和学习过程。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所有的导学环节和课堂检测及课后作业都必须和学习目标相对应,为目标的达成服务。
3、导学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一目了然,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
4、导学问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语文:设置的练习题中要落实字词等基础知识,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题目,要突出一两个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着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英语:识记新单词、新句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数学:掌握定义、公式等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每个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言简意赅,要合乎实际操作,有实效。通常一学时为A4纸正反面2个页码。
五、导学案构成“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学习小结等几个环节构成。
❹ 如何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本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高效性缺失的现象:
一、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
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二、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三、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四、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五、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
一、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再如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等等.这时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伴随着各种情感进行的,让学生带着最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关注过程.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地、整体地研究,袪除那些繁杂偏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三、把握评价.
科学探究并非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并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在课堂上评价方式应注意:1、口头、体态语言评价应及时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景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鼓励的话,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影响.2、可进行有形的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创意之星”、“小能手”、“小科学家”等活动使接受者感到光荣,更加积极主动,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3、也可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量化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在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得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总之,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❺ 小学科学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共性问题有哪些
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缺乏联想,需要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急于试验,试验起来往往出错,需要事先交流讨论试验步骤;写试验报告是个难点,但只要坚持写,试验就能过手不忘;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小动物,应该了解其生活习性,比较不同点,做好记录,注意不要伤害它们;学生对试验器材名称不关心,这也是要强调的等。
❻ 如何运用多媒体设备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小学科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在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加大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方式教学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对每一个活动进行再思考。“用教材教”则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富于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智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不完全一样,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因人而确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跳一跳摘到“最近发展区”的果子。我们在制定科学课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提高。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们可对探究活动做一些合理的调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充分有效地开展。在设计探究活动方案时,我们要尽量挖掘每个方案的价值,无意义的活动不设计,不容易落实的活动不设计。
二、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电教手段,可以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最高效的教学效果。如上《有趣的食物联系》一课时,播放与此有关的电视录像,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多种可能情况,通过教师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孩子获得了发散思维的方法,为他们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通过实景再现,孩子身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重点
一个好的课前准备只能说是一个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它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实施,每一课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我都精心去做。
利用实物教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上《点亮小灯泡》一课时,一上课,我首先出示了一个自制的直流电小台灯,并让它亮起来。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漂亮的小台灯吸引住了。然后,我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小台灯后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先分别请学生回答,大部分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但对于如何使小电珠变亮学生还不清楚。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才能让小电珠变亮的问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培养学生自行探究能力,掌握新知就成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了。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时放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反复实验、深入思考,用具体的、新奇的事物和有趣的、可操作的现象紧紧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磁铁有磁性》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磁铁接近物体,然后发现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或铁制品后,得出结论:“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叫磁性。”还通过让磁铁隔着物体吸物体的实验得出:“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这节课内容伸缩性比较大,实验材料可多可少。为使学生充分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学新知时,教师除了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圆形磁铁等;能被磁铁吸引的铁钉、铁屑、铁块、别针等,还得准备不能被磁铁吸引物体,如铜、铝、玻璃、木块、纸片等。再根据这两个实验的要求,把这些材料分别打印在一张大表上,在大表的最后留有空白表格,主要是为那些实验做得快的小组设计的,要求他们实验完表中的物体后,还可以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做实验材料。接下来,把两份表格分发给各组,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实验。学生看到这么多实验材料,非常高兴。虽然材料很多,但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表格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验,效果非常好。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磁铁不但能吸铁,还能隔着物体吸铁。
四、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是关键
三年级是科学学习的起始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可塑性非常强,为了追求高效课堂,我根据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要求,制定了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1.课前,科学记录本准备好的学生,加一颗星,没准备好的加一个三角。
2.课中,受到老师三次表扬的学生加一颗星;三次被点名的加一个三角;回答问题三个以上的学生加一颗星;科学笔记记录清楚整齐的加一颗星。
3.小组实验时,汇报交流有序且效果好的组,每人加一颗星。
4.小组实验完毕后,评出一位表现出色的学生,加一颗星。
5.下课前,老师再点出十名表现最好的学生各加一颗星。加星的任务由组长负责,加在花名册上,并告诉学生。
6.下课后,老师与加三角的学生单独谈话。
7.学期末统计,作为平时60%的成绩,再与期末试卷40%的成绩加在一起,构成一学期成绩。
经过一学期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理的自评、互评、教师评这三种评价方式,既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发展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之,高效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学有所得,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使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