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小组合
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总纲,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具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自主学习、小组教学、探究合作的课堂改革教学观正在形成。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课改之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令人欣喜。但是,反思课改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却并不理想,无论是老师们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教”与“学”的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学得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学习的效果也应该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课改以来,由于在理论层面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了偏差,加之初期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不能有效落实,致使在实践层面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语文教育效率不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减。
一是狭隘理解削弱基础。部分教师对语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性质深入理解不到位,忽视了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不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视遣词造句的训练,反而为了实施人文教育,只展示老师如何深挖人文内涵。新课程改革提倡开放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对文本加强渗透、大胆整合”,有的教师由于对此理念理解的偏差,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表演课、科学探究课,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说”和“写”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是肢解文本淡化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都只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书,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形成知识碎片堆积,根本不顾课本编排的系统性,不能面向整体任务和聚焦核心问题,孤立了文本,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断章取义。
三是形式作祟表面自主。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语文课堂中的所谓自主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忙碌”,好像“被绑架”一样,按照交流、汇报、操作、检查的编程进行,很难看到学生的个体思考;有的课堂没有了教师的主导,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失去了“主心骨”。其结果是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上却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没有与教师的“主导”达到有机结合。
四是没有预设随机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中、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看到:“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分几部分”等随意探究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可操作性,适宜性,随机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五是缺乏指导无效合作。进入新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不管实际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每节课都要用上“合作学习”,表面上的热闹,“摆花架子”、“走过场”,徒有其形而不具有其神,随便4人组合或6人组合,讨论没主题,交流没规矩,缺乏合作学习指导,徒劳无益,其现状令人担忧。
六是脱离目标游离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尊重和珍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课堂上对于学生脱离文本的所谓“独特的体验”不敢否决,害怕一否定,就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师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的表扬充斥着课堂,导致偏离了课文原意,曲解了文本实质,脱离了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真趣。语文教学中,不能为了自主就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学生的独特感受应以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基点,努力实现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独特感受这两者的最佳契合。
七是情境缺位泛化体验。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只草草地读了一遍、两遍,有些甚至连起码的字都没认清、句子还没读通顺,课文内容更不清楚,老师就要学生谈阅读感受,交流体会。常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地说。有的甚至一节课下来,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进行完了再全班讨论交流,完全成了“自读自悟,个体体验”,有些课堂老师没说几句话,没发表什么意见,没有任何情境的创设,没有了重点,没有了中心,反而淡化了体验。
二、当今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发现和挖掘学生潜能带来学生身心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事业,不是知识的事业,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相同。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走进学生心理世界,理解学生成长特征,体验学生生存状态,把握学生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使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师生交往与对话更进一步深入。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内心需求。以下是笔者整理的当今中小学生的心里呼唤: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有一种独特的文人气质。他(她)喜爱读书,喜爱散发着芬芳的油墨。他(她)无须熟识文人墨客的身世境况,却能以自己的视角评价迁客骚人的文学内涵。他(她)言行得体又富有品味,哪怕长袍马褂的混迹于闹市,也能让这酒肉人生充满灵动的色彩。”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将语文融入生活。语文不该局限于课堂,汉语的博大精深源于生活并应归于生活。能够品出一个词的精妙,懂得说话的艺术,并将这份诗情画意融入真实丰富的大千世界,于举手投足间给学生以美的遐思,才是一位真正懂语文的老师。”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倾听。在教育走向模式化、规范化的今天,语文课是一片难得的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净土,允许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学生眼里有不同的色彩,他(她)愿意倾听学生口中不加矫饰的想法,然后会心一笑,略加点拨,学生便有“拨开乌云见明日”之感。课堂值得尊敬,需要严肃,亦不乏活泼,善于倾听的老师总能对学生那一点小聪明、小心思温和以待,成全一桩两全其美的乐事。“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我更愿意叫他‘先生’。‘先生’二字,总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头脑中浮现的,要么是一个捋着胡须和童子们一起摇头晃脑的慈祥老头,要么是身着长衫戴着眼镜站在三四十年代讲台上的学者。他应该有一个大容量的大脑,古今中外,从正史到轶事,从礼仪制度到新兴词汇,从上古神话到网络文学,凡是和语文有关的,都好好地在他的脑子里存着,至于其他的学科,也得略知一二,也就是说,他就像一部活的网络全书。”
从学生的期待中我们可以明白语文老师的不容易。有人说“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语文教材包括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贯穿着语文的全部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因而要有效地从事语文教学,就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语文这门学科,覆盖面最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自然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具有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及其他科学、人文知识,对他们才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一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缺位。传统教育,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培养,秉持“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来教育学生,以期最终“化民成俗”。传统教育,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指导兼督导,学生的主要功课是朗读和背诵,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传统教育由于有一套成熟的教材,使受教者语文功底扎实,常常是未到成年,写字、作文、思想已相当可观。传统文化书面语的优点在于端庄文雅,简洁精炼,妥帖适宜、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是它的行文标准,尤其是儒家文章,符合明道、传道的传统,历代都不允许淫思邪念和粗辞鄙语进入它的语用系统。我们欣喜地看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大量蒙学读物、国学书籍已在出版,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私塾式的教学,成立了道德文化促进会,办起了国学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此起彼伏,我们寄望于这样的语文教育。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就是借一篇篇范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作文,口头说为话,书面说为文。如果一个班的学生张口能说,拿笔会写,就一定有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张庆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课改过程中的窄语文、泛语文、非语文的种种现象,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坚持读背写,简简单单教语文。”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其实语文课就是识字,写字,就是朗诵背诵,就是教他们写作文,所以语文课上师生要潜心研读文本,不要一惊一乍。” 语文课一定要抓好语言文字训练,重视朗读、感悟,注重意文兼得。学语文就是为了“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提倡语文大阅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好的语文课标准就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课堂上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及教师的激情导语创设充满情境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去读去悟;读的形式应多样而灵活,如,初读强调疏通,要求读准、读顺、读通;精读课文时重在理解,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边圈画,边批注,读中求解,读中感悟;赏析课文聚焦品味,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培养语感,领悟写法,当堂练笔。在具体教学中,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训练点,以读代讲,以写代讲,以练代讲,让学生学会应用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写出佳句美文。
三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老师来说,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角色的转换。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授之以渔”、“教学相长”。如果把每节课比作一次野外探险,那么老师就要把目的地位置告诉学生,再给他指出一条或者几条通往那里的路,剩下的事情就由他来做好啦。这里面包含两个问题,即课堂定位、协作引导。课堂定位,也就是这节课的意图是什么,要想让学生掌握或了解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协作引导,就是通过事例(方法)操作演示,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完善能力,倡导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学会学习应该成为语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门工具课,应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跟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合作的伙伴关系,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因为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这就是民主语文和人文语文理念的体现。
四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更要体现教师的“言传”和“身教”。对学生来讲,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一次情感的体验,心灵的洗涤,思想的陶冶。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正是缩短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学生尽快“身临其境”,促进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促使学生与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的最有效的路径。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教师情感融入文章的表现,而只有置情于文中,才能真正使学生身心受到感染,进而激活他们的情感细胞,渐入佳境;其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激情灵活的手势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教师用艺术性的肢体语言激活作品中鲜活的面容,去感染学生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随老师的思维跳跃,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效果;第三、精彩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的“下水作文”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真正做到示范引领,达成“亲其师、信其道”之目的;第四、丰富激昂的表情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绝佳手段,在课堂教学中配合抑扬顿挫的课堂语言能够把文章的意韵更好的表现出来,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五、信任、肯定、期待、鼓励的眼神是促使学生进入最好状态的催化剂,教师适时的点拨,不仅能使学生茅塞顿开,疑团尽释,还能使其鸿蒙初化,情感升华,认知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Ⅱ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新复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制、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主要是靠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完成学段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条件,因此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每课时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调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下县听课、调研中,发现现实中教学目标从设立到落实却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Ⅲ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索。作为教学主阵地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已摆脱了我们曾经难已割舍的情愫,正轻装上阵,走向光辉灿烂之路。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在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课堂不仅是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所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正如学生追求的“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碧蓝的天空,任凭我们翱翔;我们多么渴望,课堂像浩瀚的大海,任凭我们跳跃。
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是“助推器”。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育法一旦能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而“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赞赏。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意的微笑,一次热情的握手,一次亲切的抚摸,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滋润学生的心田,都会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在这里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舒展,使他们在“我是好孩子”、“我能行”的心态中找到自信。
课堂上教师即时的评价、点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发学生信心的手段。如在朗读中,教师就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位!”“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你读得最响亮!站起来时就要这样大大方方。”“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谢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这样的表扬,这样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雨,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高效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生成语文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交流,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大量“实践”,就得有大量的学生课堂活动。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而又充分,是新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在我们的教学设计意识中,应该理性地考虑到,“活动”是新课堂最直观最本质的特点之一。我们要设计、要创造、要探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求知求乐、益智启智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只有这样,以实践活动为板块完成的教学,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从而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氛围,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
合作探究是现代学习和工作的显著特点,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语文课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以合作探究为教学手段。通过合作探究,完全摒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媒体的合作等。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不断进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习惯,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同样,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探究,语文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也只有让学生充分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比如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就是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之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和能力的途径。可见,以合作探究为手段的课堂,将不断地带领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以拓展延伸为平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因为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又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要尽可能地去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课程资源。学生群体是一个最好开发而又最易被忽略的学习资源,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着学习资源,另外,社区的文化设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也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拓展延伸这个平台,让各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服好务。
新课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对新课程、新教材多个层面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激发学生的灵性,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Ⅳ 适合农村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Ⅳ 如何理解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主要是靠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完成学段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首要条件,因此强化目标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每课时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调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下县听课、调研中,发现现实中教学目标从设立到落实却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Ⅵ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新课堂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Ⅶ 如何深化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既是“深化”,那就是说你已经有了比较好改革做法,只是觉得与心中的目标还有差距,对吧?
这个时候,就是要回头检讨改革的各个环节,分析原始积累的资料和数据,找到问题所在。看看在观念、总体设计、各阶段操作等还应有什么创新,以求突破目前的成绩。
顺带说一下,有些同志都没有进行教改,就直接到达了“深化”阶段,这在论文写作中常见,所以,不客气地说,那样的论文简直就是“编”出来的,毫无价值,仅仅是为晋职加薪制造个机会。
Ⅷ 如何进行小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 案例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精心设计教学媒体
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版学过程最优化权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变革自己的教学设计行为。备课时,教师要系统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设计教学媒体。将教学媒体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教学方案的要目。
Ⅸ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革
现在信息技术给教育与学习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得到全面的优化
在计算机的智能性越来越强的前提下,教育信息网及资料库的建立可以作为人脑的延伸,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这就使以传授知识和记忆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传统教学中许多要我们记在脑子里的东西,现在可以储存在电脑里。因而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及时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根据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条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它提供的电子多媒体读物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计算机及网络的联想功能、非线型地组织和管理信息,给我们提供了高效的检索式阅读方式。因而阅读教学应从单纯的内容记忆或文本阅读技能的教授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检索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上来。 第二个方面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大量的更新 最基本的教学中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可以被计算机及网络所提供的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演示环境、辅助学习工具、师生交互环境等所取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完成学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就有了更大的可能。
Ⅹ 利用网络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哪些好处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趋深化,多媒体优化组合教学及电教媒体的重点运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寓知识于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等多种形式之中,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并扩大了训练容量,使学生开扩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训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
上侃侃而谈,学生被动地听,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效果事倍功半。培养的学生一般思想不够活跃,缺乏创造性。
2.教学方式的单一,不能实行因材施教。好的学生感觉进度慢,内容太少,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又感觉跟不上,吃不消。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是我们教学改革中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3.教学场地狭小、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学效率低下,一个教师只能给很少部分的学生施教。
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而网络具有很好的特点,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最有力的工具。
二、网络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以计算机为媒介,充分发挥计算机所具有的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存
储记忆等功能,通过人—机之间的交互活动达到教学目的,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为一体。替代老师讲解、板书、演示、辅导、出题考试等具体教学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的教学时间与空间深入研究教法,利用相应的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教给学生更适合于信息时代的新的思维和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做到既符合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又形象直观地让让学生同时使用视听器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的全新教学手段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了逻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对新知识的追求和兴趣。同时,网络教学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基于Internet网络的辅助教学,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以在课后的任何时间、教室以外的任何地点(只要能上Internet),链接到教师的教学主页,给教师发E—mail,加入BBS。因而,借助网上教学系统,既能辅助课堂教学,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三、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过程有较大的灵活性,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就是交互作用,即人机可以灵活地对话,利用计算机网络使这种对话从一对一发展到一对多、多对多,使交互作用的范围更广,信息流量更大,交互的方式也更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的情况下,随时通过网络上的学生机信号接收系统了解学生对课堂掌握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授课时间不再受限于课堂40分钟,授课地点也不受限于学校和教室,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方问教学主页,学习、复习、巩固每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分片教学方式和分点教学方式。所谓分片教学方式,就是在同一大纲、同一内容的原则下按深浅难易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把内容相同而表述方式不同的软件分别从网上发送到各片,并把软件运行的控制权也下放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适用于解决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分点方式主要是用于抽查个别学习点的情况,教师可以用学习屏幕、耳机或学习点桌上的指示灯提示被测的学习点,而根本不会干扰别的学习点,这样可以避免传统教法中传呼一个学生而转移全班注意力的缺点。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与传统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辅导已不再是仅仅批改书面作业,学生也不再为没时间找老师或找不到老师而发愁。E—mail可成为教师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成为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的有效方式。例如,通过个人电子信箱,学生可以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函给教师,教师则可以把解答和指导意见,复函给学生,而这一切均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且快捷便利。
四、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的现状。
学生做作业,可以一改以往只能独自一人闭门读书写作业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进行
交流互助。教学系统中的电子公告板,就是在网上设立的专题讨论区,有了这样一个专题讨论区,学生就可以在各自家中或其它地方,通过网络汇集在这里,对练习或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在线讨论,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对学生过行辅导和答疑。
完成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要使学生在完成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我们可以把各学科中每一个单元的习题先进行充分的优化、精选,然后按照内容的章节编成一个个的系列软件。在这些系统软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个练习题由浅入深地编进游艺机中,使学生枯燥乏味的作业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然后通过网络技术把作业送到一个个终端,这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就能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
从教师批阅作业的角度来看,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批阅作业的劳动强度。随着计算机向高级智能化的发展,计算机将最终代替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教师将学生作业从网上发送到每一个学习点让学生完成,每完成一个作业片断,教师回收一次反馈信息,反馈回来的信息包括学生完成作业的成绩和完成作业的情况分析。教师可及时把批改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订正和复习。考试和测试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回收各个学习点上的学生考试或测试结果和考试结果情况分析。
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将来越来越快,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将层出不穷。而通过网络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搜集、整理和存储这些知识,使学生不断地获得亲知识,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脚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出更多的有知识、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如不满意,欢迎随时追问。望君采纳,O(∩_∩)O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