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记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20-12-22 01:11:27

① 乡村少年宫活动记录 信息技术的谁有呀发一个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名称:乒乓球 指导教师:丁延顺 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活动时内间 时 分至容 时 分 活动地点
活 动 过 程
活动内容:
训练重点:
1、观看专题片“乒乓球的辉煌”,强调训练纪律。
2、球感的训练
1)颠球练习
2)对墙击球练习

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
活动名称:乒乓球 指导教师:丁延顺 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活动时间 时 分至 时 分 活动地点
活 动 过 程
活动内容:
训练重点:
1、观看专题片“乒乓球的辉煌”,强调训练纪律。
2、球感的训练
1)颠球练习
2)对墙击球练习

备注

备注

② 学习计划怎么写

新的学期即将到来,为了使下学期的学习成绩进步、各科成绩优异、不偏科,在此做新学期的打算,如下:

一、做好预习。预习是学好各科的第一个环节,所以预习应做到:1、粗读教材,找出这节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并复习这些知识;2、列写出这节的内容提要;3、找出这节的重点与难点;4、找出课堂上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听课。学习每门功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听好课,听课应做到: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2、听课要特别注重“理解”。



三、做课堂笔记。做笔记对复习、作业有好处,做课堂笔记应:1、笔记要简明扼要;2、课堂上做好笔记后,还要学会课后及时整理笔记。


四、做作业。1、做作业之前,必须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认真复习,理解其确切涵义,明确起适用条件,弄清运用其解题的步骤;2、认真审题,弄清题设条件和做题要求;3、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步骤;4、认真仔细做题,不可马虎从事,做完后还要认真检查;5、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积累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6、遇到不会做的题,不要急于问老师,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要在复习功课的基础上,要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理,多方联系,理出头绪,要下决心独立完成作业;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些需要背的科目,要先背再做。


五、课后复习。1、及时复习;2、计划复习;3、课本、笔记和教辅资料一起运用;4、提高复习质量。


做好以上五点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持之以恒。

③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记录的填写模板

一、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的先锋官
在以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当学生遇到搜集资料的问题时,第一而唯一想到可能就只有查书和问老师。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孩子们能知道的甚至比我们多得多。他们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1.遨游网络,撷取信息
“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四大指定领域之一。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搞高他们搜集信息、辨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我们开展的许多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需要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如我们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上网冲浪查找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成为孩子们的首选,他们遨游网络,撷取相关信息,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说实话,学生从网上查找到的资料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不仅查找到了多种节日,它们的起源、发展,还找到了相关的一些风俗及不同地区的习惯与传统的不同。当然网络是开放与自由的,甚至还有些垃圾信息、色情信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在浩瀚的网海中汲取所需营养,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们的互相监督无疑也会为他们自己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2.音像设备,捕捉资料
搜集、积累和保存资料对开展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除搜集书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资料外,对于实际生活的一些富有价值材料的搜集,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有些“现象”与“镜头”又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稍纵即逝、可遇而不求的。如何将它们永恒地“记忆”下来呢?录音、录像、照相等信息技术都是值得我们鼓励孩子们使用的方法。自我校开展《美在校园》活动以来,这些四年级的学生们对于这些音像设备已不再陌生,孩子们拿起DV机、照相机、录像机即时“捕捉”活动收获的点点滴滴。
二、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都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探究、理解和建构信息技术的有关原理和方法,更需要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设计制作作品等技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认知活动结果。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提高技术实践能力。避免脱离思考与探究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教学的整合不仅可以体现各学科知识的协作和渗透,而且体现了师生间对习惯性的课堂模式的突破,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可以令教学方式由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譬如网络环境就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网上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学习、研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对话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创建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重要条件。如《美丽的叶子》这一主题就是由四(3)班的孩子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主提出的,他们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重新组合了新的小队,确定了各自的研究计划与主题,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自主提出要创办各小队的活动主页的大胆想法,并亲身参与其中。随着各小队创建的网络平台日趋完善,我们课堂上的汇报逐渐形成了学生自主浏览各队网页、各小队自主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网络平台的创建可以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打造自主的信息化环境。
2.变“接受学”为“协作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无论是活动方案的设计、分工,还是活动的具体实施,以至于活动现象的分析与交流,到最后交流活动收获,都离不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时甚至是家长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种交流与合作的范围还会不断扩大、深入。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其终身的发展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网络平台的创建突破传统“师讲生学”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新型学习方式。面对网络,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教师能得到的,学生也能得到,优生能得到的,差生也能获得,学生在网络中享受真正的平等。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媒体自行探究、思考和集体探讨,有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技能。
网络平台亦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活动成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将学生的活动日记、收获卡、小制作、小发明、书画作品、获奖证等成果利用拍照、扫描、资源整理等信息化手段上传到校园网站进行公开展示,也极大激励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的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将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民主。
1.打破评价教师包办制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多元方式。”因此,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社会力量。
为此,我校专门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一块综合实践活动版块,方便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之间、活动小队之间的互评,还可以让教师、家长和其它社会人士参与其中,参与者可以通过上网浏览相关的资料,对被评价者每一次主题活动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而学生个体则可随时进入网站进行查询和了解,以便修正今后活动中的言行,开展网上交流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使评价贯穿活动始终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同时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它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确保学习质量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机制。综合实践活动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价值判断。如在《服装情结》活动中,我们除了在学生的采访卡、收获卡、活动记录单上设立了“留言板”、“某某对我说”的评价项目,各小队还为自己的小队主页创建了网上留言板,同学、老师、家长和其他人士可随意在留言板提出疑问与小队的同学交流,还有随时对各小队的同学及时的评价,真正落实了评价的过程化。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应注重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为学生进行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信息技术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助推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得力助手,信息技术将极大的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快速发展。

④ 怎么提高个人信息技术能力的听评课活动记录

听课、评课是有效进行教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听课、评课活动都流于形式,教师在听课评课时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在听课环节,或者只记载知识步骤,忽视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或者记载简略,缺乏对自身教学的启迪;或者只凭感觉,不管课堂要素与学生达成效果。在评课环节,或者怕评的重了得罪人,或者随大流,看别人先怎么说;或者停留于感性认识,缺乏一定的理论层次;或者泛泛而谈,缺乏对课堂教学亮点的提炼;或者就事论事,没有可供借鉴的建议。兼职教研员在听课、评课时应怎样起引领作用呢? 听课前应准备什么?盲目听课与有所准备听课,效果大不一样。首先应以学习的身份来听课。听课时要做到五心: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听课前应做好如下准备:①熟悉教材,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和教学的重难点。②明确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③勾勒出这节课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评课提供参照体系。④回忆自己是否教过/听过这节课,有什么困惑与问题。听课时应侧重什么?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在教师讲了多少,更在学生学会了多少。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教”,变为同时看学生“学”。做到边听边看。听教师是否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学生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看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老师的功夫就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听课时应关注四个方面:①关注教学环节设计。听课时要注意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什么时候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时候学生交流练习?什么时候质疑讨论归纳?②关注重点难点突破。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引导、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③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怎样与学生积极互动?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④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听课时要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如何设计板书?听课后应做些什么?①整理好听课记录。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记录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的时间、学生学的时间。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记录情境的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和组织活动的方式等。②做好课后分析。听完课后应及时分析这节课的特点,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方面。并针对这节课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合理化的建议,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评课时应注意什么?①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一节课或一位教师的优缺点时,要评出好在哪里,差的原因和怎样改进。遇到优点少缺点多的课时,可适当归类,抓主要的说,或点出缺点的根源,具体意见宜在下面交换。②要采用多种形式。通过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起到推动教学的作用。集体评议时,善于从不同侧面看问题。有经验的评课人都注意“点出特色”,对教师产生激励作用。③要有理有据。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想让老师对你的评课心悦诚服,可以通过分析教学片段或细节的现象,找到问题的结症所在,指出理论依据,然后给出好的建议,让人豁然开朗。④要区别对象。注意教师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对年长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师应含蓄、客气;对年轻的或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教师则可坦率、真诚;对新教师,第一次评课要以鼓励为主。

⑤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组学习培训记录怎么写

有人说:“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
因此,网络教学研究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信息时代的降临,既是对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更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了满足二十一世纪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以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将信息技术合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80年代初,当第一批微机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课堂出现时,就有人兴奋地预言:计算机将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场革命!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场革命在学校里始终没有发生。究其原因,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造成教育领域信息化步伐滞后的最主要原因既不在经济,也不在技术,而在陈旧落后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他们也不惜用大量的油墨,把课本印的漂漂亮亮的,创设了一系列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从这也可以看出,图片在现今低段教学上尤为重要性。而这些资源的利用,更离不开教学媒体的参与,如实物投影等。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因此是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现今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了解我们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来改进课堂的教学,因为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受大家忽视的问题。
1、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用于支持课堂教学的。由于多媒体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因此人们在提到运用多媒体支持课堂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
比如,在一堂《祖国到处有欢乐》的课堂教学上,有位老师大量地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播放了《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歌曲,课上还让学生看了许多图片、录像等,课后还不忘来个呼应,播了一首《娃哈哈》,当然部分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这堂课虽然内容很丰富,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为学生学习起帮助的却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反而浪费了学生的不少学习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课堂的需要而定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这么“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样似乎充分体现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却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未脱离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只不过是“开新车,走老路”。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忽视其它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甚至出现了没有教学媒体无法上课的例子。
三、发挥媒体优势,克服课堂弊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A、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 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 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 教育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的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的可行性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生活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浙教版第四册的《夏天》,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张夏天的图片(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让学生看图说话,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随后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自身的认识,领会书上的用意,进而学习“雷雨前”的部分。在教学“雷雨时”的那部分时,我则是采用了对当时画面的再现,通过声音的聆听、图片的欣赏、语言的讲述,渲染了“雷雨时”那磅礴的气势,以及雷雨到时的先后变化顺序,能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引入了一个优化的教学气氛,这堂课也有了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仿佛被带到了“雷雨时”,亲自与它零距离接触,体验也就会更深了。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和广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取得成功。
在课堂的提问中,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同学,我往往会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等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多安排一些让学生能努力“跳一下能摘到的苹果”,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浙教版第十册的《绿》这一课,品读、感悟、体验西湖的绿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教师采用了观看录像的方法,在复杂处还采用了停顿解释的方法。让学生的动态的图片感知中,体会绿的美,绿的不同,绿的层层叠叠。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在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文意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夏天》课件制作过程中,笔者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阅读、回答、问题探讨,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训练时,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讲述图上的内容。再出示课文,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之后,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还用换位的方法,问问:假如你就是柳叶、小花、湖水、小鱼,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做一回柳叶(小花、湖水、小鱼)等。你还会说些什么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看图说话的能力,而且通过图片、文字与计算机进行“对话”,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这种参与型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利用目的性,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青蛙的眼睛》这课后,学生已经知道了青蛙眼睛的原理,还知道在动植物身上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科学技术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对动物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观察、研究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这样就把课堂引到了课外,延伸了知识的学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方法,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这也不再是一堂简简单单的语文课了,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学课,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很有帮助。
四、引发的思考
1、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
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

阅读全文

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动记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