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进行新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从开抄展情景式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开展课外活动式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B. 谈谈如何发挥小学骨干教师在新课堂构建中的带动作用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习数学的主要阵地。教师是这一阵地的指挥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学法指导至关重要。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活动效果受其学科兴趣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些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学生不爱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教师提问题力求新颖,具有一定的梯度,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渴求找出其中的奥秘,积极地思维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教“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先提问学生怎样把自己手中的圆形纸片等分成16份,这时有的学生将纸片对折4等份,有的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圆周角的知识,用量角器等分,然后要求学生用剪刀分别剪开。教师接着问:“谁能把圆纸片分成的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一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许多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巡回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按要求拼好。紧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纸片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它们面积怎样计算?”这时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头脑里会积极思考、探索。这时,再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不但在愉快的活动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二、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在学习新知识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认识水平有限,往往是一片茫然。这就要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在传授知识的重点处,教师应针对重点,设计思考线路,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算理,掌握方法,抓住重点。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计算时,教材展示的是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是教学的重点,可设计如下有梯度的思考题:1、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2、和的分母不同,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为同分母分数?3、通分后算出差,并试归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理清了解题思路,较好地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法则。在教授知识的难点处,由于这方面的内容知识内涵丰富,综合性强,学生缺乏这种知识的感性经验,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有结构的感性材料,指导学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括,以其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教授乘法的意义一课时,学生对乘法的概念较抽象,教师可以列举相同加数连加让学生计算,孕伏思维,形成表象,从而抽象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在教授知识的关键处,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着重抓住新旧知识的主要关系,创设新旧知识的切合点,诱导学生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例如教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除数中有小数点怎么办?让学生讨论,掌握计算方法。三、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是学生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教师应该重点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全面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通过正确的思维途径,达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解决知识相关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等亲身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教学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先出示:1.找出5的倍数;2.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3.说说什么样的数能被5整除。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地概括出规律,即尾数为0和5的数都能被5整除。最终教学结果令人满意,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想学、学会到会学的方法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新时代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求他们想学和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有例题进行训练或推导,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题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填写内容的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去完成的;有的例题有“想一想”的内容,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有的法则、概念等用红色字表示,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和运用;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难点的突破口,要让学生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和归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柱表面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推导,就能长期巩固这一公式。这也是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内在紧密联系,让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而来的。只有通过数学解题思路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对例题的计算和推导,才能培养学生从想学、学会到会学的能力。五、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学法指导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常规性工作。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培养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如何巩固新课等等,针对每个环节教师给予学法指导,如:预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底边和相对应的高,这一难点若被攻破,就能达到预定的预习效果。同时在学法指导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阶段性学习目标,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注重机械性和生硬性记忆学习方法,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而新课标下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学习要有现实意义,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连贯性理解,这些都要求我们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向 “内化”式的学习方式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才能达到新时代下课改的要求。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指导学生的学法,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去揭示知识的奥秘,提高课堂效益
C. 小学生新课堂感言50字怎么写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我终于走进小学课堂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小学生。老师很和蔼,同学也很友善,大家都是我的新朋友。希望大家能够一直和睦相处,以后一起学习新的知识。快乐每一天,幸福到永远!
D. 青岛版小学科学《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答案
现在有一只没有刻度的空大烧杯,一只盛满水的小烧杯(没有刻度),回还有细线及一架天平(答包括砝码)。请你用上述这些器材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金属块的体积,写出具体步骤。(提示:1克水的体积是1cm³)1.测出盛满水的小烧杯的质量M1
2.将小烧杯放于大烧杯中
3.将不规则金属块用细线拴住,投入并浸没于书中
4.将不规则金属块拿出
5.测量此时小烧杯及水的质量M2
6.V(水)=V(金属)
M(水)=M2-M1
V(水)=(M2-M1)÷ρ(水)
E. 有哪位仁兄可以告诉我,这个怎么填被老妹小学一年级的新课堂给整无语了。
如图
F.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学校要建一个直径2米,深2米的圆柱形水池。
(1)水池占多少平方米?
G. 小学语文怎么进行新课堂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H.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英语新课堂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认识与调整,并将不断地摸索探讨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但是课堂教学这个传统教育的基座仍然十分顽固,“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有些学生们由于怕羞,不敢在同伴面前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观能动性,因此,面对学生的沉默我们必须想法设法调动英语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本人对如何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浅谈一下我的一点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要新颖
俗话说:“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是新课的“序幕”,科学合理的导入能培养学生兴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化他们听、说、读的能力,因此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英语环境之中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引入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的导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介绍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几种新课导入方法。
1.谈话导入法
谈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 开展英语“自由”交谈。比如小学英语第五册Unit 2 B Let’s talk 的话题是Sarah and Chen Jie谈论他们周末最喜欢作的事,该课的导入活动就可以作如下设计:师生谈论: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your favorite day? Do you like weekends? What’s your hobby? What do you do on weekends? 在师生交流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主题,这样的导入活动自然而流畅,通过师生间的真实交流沟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进入新课。
2.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法就是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通过游戏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变枯燥的复习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如在教小学英语第三册Unit 2时可设计Touch and Guess游戏,让学生触摸猜测学习用品,从而引发出新的词汇 Chinese book maths book music book等,使他们在玩乐中温故而知新。
3.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师在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4.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通过组织歌曲、歌谣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心境,而教师也运用课前一首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喧闹的课间转入到课堂上来。 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导入法、情景导入法、悬念导入法等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总之,小学英语新课的导入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即:集中注意——引发兴趣——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因此设计好“导入”这个环节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导入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真实场景,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因此如果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一味枯燥地呈现新单词、新知识,学生会慢慢地失去兴趣,导致学生注意力转移,这样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启动煳发展,教师必须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中来,现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直观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简单的教具来启发学生,例如运用简笔画教学,简笔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英语的爱好,比如在学习单词thin与fat时,教师在黑板上几笔描出像下面这样一胖一瘦的两个小人 thin fat 当学生在看到这些简笔画后,就会立即明白其含义,这样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单词地意思,引起学生学习新单词地欲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广阔地思维想象能力。
2.游戏法: 在课堂中进行游戏式教学,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比较好奇,且喜爱活动的特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整个过程中充满激情与欢乐。例如,在学习身体各部位的名称时,为了更好更快的记住这些单词,可采取“Touch your ____”游戏。教师让学生全体学生stand up,然后要求学生们听清教师的口令,当教师说:“Touch your head”、“Touch your face”、
I. 如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新课堂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信息技术;新课堂
我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学科名称已经由“计算机”更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一些课本上的操作,只有小部分学生会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尽管已经对学科整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的教与学上。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分道而行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将成为广大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新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在目前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应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教书”的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主动跳出只教信息技术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构建新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学校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受目前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时日。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课改落到实处。
2.构建新课堂是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不可能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其他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他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信息技术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2.新课堂是师生从事知识建构与发展的“实验室”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多数教师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因此,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学科教学整合也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因此,面对老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穿新鞋走老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J. 观看《中小学教育新课堂》的读后感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读文章读书的感觉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写读后感最好是实际写自己的感悟。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