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在新形势下应当注重倡导关注学生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小学生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和飞扬起来。”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内容的形象,情感价值的直观体现是音乐课堂教学的要求,这也是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从音乐中体验美,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使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魅力。另外,现在学生的知识来源丰富,不仅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所以做为一名音乐教师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不光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拓,使许多抽象的音符变得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同时还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义。
当然,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因为用而用。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一节课仅仅依靠课件、视频、录音机来授课,而传统的示范唱、领唱、指挥、节奏,甚至于板书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感到这堂音乐课是不是谁都能来上,教师的个性,教师吸引学生的基本功,教师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学习的通通都不重要了吗?这就是,突然没电了,这课也别上了。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应当有个度,应当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新授课的运用,要有分寸感,要合理。
众所周知,音乐中歌曲的教学是学习的音乐的基础,从简单的音符开始,再到旋律的节奏感,最后到歌曲情感的体验,歌曲的拓展,这些内容使课堂内容极其丰富,所以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对于学生理解处理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教学一年级《小青蛙找家》,如果单一教学这首歌,相信学生也可以很快学会,但是学习的效果不会多好,所以,导课中,课件中传来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一猜,之后动画视频出现一片美丽的荷塘中,一片又大又圆的荷叶上一只小青蛙在歌唱。这样通过课件的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课堂的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之后的教学水到渠成。
接下来,就要谈度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按照这样的发展展开《小青蛙找家》这节课,不弹琴,不范唱,不打节奏,不用小乐器练习拍子,完全依靠课件、录音机,而教师只是一个将这些电子设备联接起来的人,有什么意义,学生是否可以真正从内心情感中体会到这首儿歌的可爱呢?所以,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恰恰不需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反复的范唱试唱,教师的丰富情感表现直接感染着学生;学生最喜欢的小乐器打击节奏,还有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游戏和角色扮演,边唱边跳边表演,这时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很快就体会到小青蛙欢快的心情了。
所以说,新授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掩盖住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掩盖住教师的教,学生是和人来学习,不是和机器,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情感价值在课堂上直接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真正受益的是教师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将学习方法渗透给学生,将音乐的美感影响给学生。
其次,欣赏课的运用,要内容丰富,要恰当。
当然,音乐课并非都是新授课,欣赏课也占了很大比重,这时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适当的多用一些,尤其是中高年级的欣赏课时,教师的讲解只能起到引导与提示的作用,而当学生达到一定认知能力的时候,体验音乐的美感就有了千差万别,如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感悟一般。
比如四年级《彼得与狼》这一课中,各种乐器的运用是教师拿嘴讲不清楚的,而且教师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本事,能将每一件乐器都熟练掌握。所以,当比较抽象的欣赏交响乐,配以合适的画面,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帮手。反复欣赏过乐曲后,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听里面都会出现哪些乐器,之后,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听和看各个乐器在单独演奏的特色与特点,让学生学着分辨,通过听和看还体验乐器的不同点与与众不同的特色。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体验乐曲的故事背景、创作情况以及所表现的情感,最后,再听,再看,从而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最后,可以通过引深,来体验作家其它作品。
所以,欣赏课大可多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未知的知识,从而体验来自于世界知名乐曲带来的美感和愉悦心情。
因此,基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位音乐教师,应该用个人高超的音乐素养来折服学生,让学生欣然地接受你音乐上的造诣,喜欢你的课,才能上好你的课,而信息技术手段只是一个助手,仅仅是应教学需要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仅仅是一样比较好用的教具而已,所以,音乐教学要处理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真正做到既使学生得到的美的感受,愉悦身心,获得知识,又让教师开开心心上好课,不断展示个性,激发教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吗?
B. 谈谈为什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聆听,欣赏与表现活动
音乐欣赏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所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
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快乐地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难题!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通过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优化欣赏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一些浅显的做法。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
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安静聆听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学生逐步增加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以及各种音乐要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艺术表现力,仔细聆听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安静的聆听音乐,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的音乐要素,在分析处理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现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并渗透于各个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感受音乐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提高技能,这一点是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聆听音乐,让学生自由地“画”
音乐欣赏课不一定只坐在那儿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动起来。学科综合是一个让学生动起来很有效的办法,正如音乐新课标所说:“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把握好“度”让它更有效地为音乐欣赏课服务。在我给学生欣赏一段音乐时,会让学生边听边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三、激励学生充分地“演”
音乐和舞蹈是擅长抒情的艺术,舞蹈在创作表演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的。舞蹈通过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情绪、旋律等,它具有可视性,能更直观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释音乐,使人更容易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欣赏、感知音乐的目的。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通过动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对乐曲的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感。例如,在欣赏《打字机》时,请学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模仿各种各样的打字动作,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在用打击乐来表现乐曲速度的快慢。还可以结合故事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进行情节性的故事表演。在欣赏《鸭子拌嘴》过程中,当学生知道乐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窝、鸭子拌嘴、鸭妈妈劝架
、友好回家,老师提问:“根据这四个情节,怎样表演?”学生说:“老师扮演鸭妈妈,两个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鸭。”然后集体逐段讨论,逐段表演。接着,请小朋友以三人为一组分配角色、戴上头饰。音乐一起,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体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再如《胡桃夹子》,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音乐主题,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走进音乐,喜爱音乐。全身心地投入在感受和体验的音乐表演氛围中。
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
音乐欣赏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聆听去辨别、去感悟、去想象,通过眼睛去发现、去寻找、去进行创造性体验。这种让学生既看得开心又听得过瘾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若运用得巧妙,是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如《西洋管弦乐器组中的木管乐器组》一课,知识性和欣赏性都很强,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大了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将木管乐器组的乐器变成了四兄弟,它们一个一个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介绍自己,它们一会儿说,一会儿“唱”,一会儿又拥抱在一起“合唱”,孩子们的眼睛和耳朵都忙坏了。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影响力之大。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积极引导,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优化音乐课堂结构,全面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如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更快地融入体验音乐的情绪,发挥想象的空间,能说则说,能舞则舞,能奏则奏……充分发挥学生专长,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课的小主人,是我们每位音乐老师都值得深思并努力去探讨的课题。
C. 浅谈如何提升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快乐地参加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既享受到音乐盛宴,又学到音乐知识,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一、从学生游戏中来
我们的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小学的音乐课上,特别是低年级音乐课上要求齐、准、象,教师比较满足于唱歌教学标准化、模式化,教师教、学生学,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老师一遍遍教,学生一次次练,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
正因为许多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于偏重艺术音乐教育的使命,致使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能不能把孩子们从座位上*放出来呢?作为一名有心的教师,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们做游戏,发现他们在游戏中常用口诀法。做找领袖 等游戏时,他们边玩边念口诀,如: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 种方法。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我就将此运 用到音乐教学之中来。
二、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 开阔音乐视野
教学内容的延伸也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素材的大量积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巩固了知识。流行音乐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还在课堂上大胆引进流行音乐,拉近了学生和音乐课之间的距离。除了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延伸,课外的网络学习、民间采风等也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理解音乐文化多元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与人类生活同在,让生活的内容注入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角色便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助者。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玩,虽然他们的知识面和联想力还不够丰富,但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特别是自我表现欲望非常强。当聆听一段欢快的音乐时,高年级学生面呈喜悦,低年级学生则是手舞足蹈地动起来。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突出特点,是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性。
四、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先去花大量精力解决识谱问题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教育小学生的一种基本方法是从他们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来。我在 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一歌时发现,学生们很爱唱这首歌。但因为他们识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视唱 歌词。他们爱画画,也爱认画,我就以画代词。《洗手绢》的第一段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 衣,我也来。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画一个红太阳,再画一朵白 云彩,然后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的头像,最后画一个十分可爱的小女孩的头像代表我。一年级的小学生 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着,一会儿就把这首歌背唱出来了。
五、从另一事物中迁移过来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也能解 决许多难题。例如,我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竖笛有它固定的指法。这指法,看得见,摸得着,吹出音来竖听得清。吹准,比唱准易。于是我就让学生 先吹,后唱。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 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六、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器乐教学可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息浓厚,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可介绍其他乐器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后欣赏乐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D.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进行乐理知识教学
1、多种方式激发兴趣
2、实践与理论结合
乐理知识作为音乐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知识,包括音准、节奏、节拍、音区、音色等,这些知识是学习声乐、器乐、舞蹈及创作必须要掌握的。
因此通过书本和视唱练耳软件的结合,可以很好的教学学生乐理知识,包含14种教学活动:音程比较、音程辨认、音程歌唱、和弦转位、和弦进行、辨认音阶、节奏视唱、 节奏模仿、节奏默写、节奏错误检查、旋律视唱、旋律模仿、旋律听写等。超过2000个练习和课程将帮助您更好地识别、 录制、播放和视听。
还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使得学习乐理事半功倍。
E.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是教师在 教学中一直 追求的, 小学生正处于发展 时期 , 在新课 以及新理念的教学模式 下, 需要培养学生的 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适应不 了现在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 , 进行创新教学 如在学习“ 森林晨光” 时 ,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敞开心扉 , 用 自己 的心独立 的去感 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从而唤起无尽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 ,可 先不告知学生这个曲目的名字, 让学生听完之后,为这 首曲子取名, 当播完此 曲子后 ,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 自己 的意见, 充分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进行取名 。 有的学生为这 首曲子取名为 “神奇的大森林 ” 有的取名为 “动物世界 ” 还有的学生将此取名为 “醒” 让他们说 出 自己取名的原因 。尽管有很多学生都是在听 的过程中断章取义 , 选取歌词 中 某一个词语当做名字 。 但是他们也动了脑筋 ,学生解释取 名“ 醒 ”的原 因 听后 感觉是各种动物睡醒 后的叫声。就 取名为“醒 ”虽然, 这位学生的取的名字与原名不一 样。 但 是是通 过想象得到,敢于创新 , 是难能可贵的 ,此 对其进 行表扬, 肯定学生的想法, 将可很好地培养其创新意识 。
二、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改革传统的唱歌教学方法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寓 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体方式如下。
1.抓住学生学习新歌的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范唱、直观教具以及音响 效果与视觉形象的刺激等导入形式,创设学习新歌的情境,使学 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发声训练力求形象化、趣味化,尽可能与歌曲结合起来
传统的发声曲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往往达不到训练目的。而 给发声曲填上合适的词或将发声训练与学习歌曲结合起来,效 果就好得多。例如发声曲1234|5-|555|555|5432|1-‖教师配 上趣味化的词,如“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还可不断变换动物的名称和叫声,再加上模仿动作, 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创作。
3.学唱乐谱要充分发挥学生听与记的能力
唱谱是学生感到 最困难的,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 要从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处在听力的 最佳时期,可在反复听和模唱中学谱;高年级学生则可分乐句视 唱,个别程度好的学生可带领全班唱谱。让学生靠听和记忆来学 谱,在某种意义上这比视唱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4.采取节奏、歌词和歌谱相结合的学歌方法
传统的唱歌教 学是先学节奏和歌谱,后唱词。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这种教学 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也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歌曲中 的词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将学词和学曲有机地结合 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歌词的朗读,让学生在语言、语调的变化中 体会旋律的变化。例如在教《我们一起来唱歌》时,我先让学生 随着歌曲伴奏,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这样既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降低学谱的难度,又能让学生通过歌词的朗读,去体 会旋律变化和歌曲的意境。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很轻松地 学会歌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谱的自信心,而且极大地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5.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用艺术感染教育学生
音乐是情 感的艺术,它最容易激发感情、表现感情,而人的感情也最容 易随音乐而变化。教师在教歌时,要注意挖掘歌曲的内涵和感情 因素,以情带声、以声表情。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热爱音乐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教师和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学生就更加愿意和教师相处。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师的“爱 心”“师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热爱学生的 心,要注意师德修养,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其次要建立“爱” 的教学环境,在教学环节中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每一个人的想 法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在遇到学生不正确的想法和问题时,教师 应和蔼可亲地采用引导的策略鼓励他们走向正确的轨道。教师要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 更好的发展,学生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有了和谐的师生关 系,自然也就有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 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 积极学习。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 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 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他们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 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有时侯,看似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 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 从教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前进 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追求音乐的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音乐教师 长期的努力和实践,也需要我们共同的探讨和研究。让我们迎着 新课程改革的强势东风,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 音乐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吧!
F. 如何看待中小学音乐课堂改革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1-127-01
目前,社会上都流行着这样的一些说法:“音乐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是副科,又没有升学压力。”这是从一些学生家长和其他一些相关科目的老师口中传出,甚至干脆上到音乐课时,语文或数学老师就上班去做他们的事情,即使上也是按旧模式教他们学会一首歌,如果再遇到纪律不好的课就强压下去,我想这并不能单纯的怪老师或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的这种教育制度纯粹就是为了升学考试。你说在这样的大局势下,学生能静下心来听你的音乐课吗?回答肯定是“不会”。因此,针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已迫在眉睫。
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执行,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应该在意识上接受音乐、喜爱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儿童,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更不应该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具体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1 给出表现权
给出学生(一部分)权利。过去老师的权利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疑问。我认为老师的权利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你看长期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老师苦恼的问题。有些老师说,一堂课四十分钟,有二十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有的老师干脆用叫棒指着学生叫他们坐好,就为求有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你说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人心弦的旋律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好若干倍。
1.2 给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老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这种发展性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性评价成绩会更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2 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来说:应该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音乐教学环境
要做到这一点,从目前的现状来说,还是不容乐观的,这是个长远打算。因为上音乐课如果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学生在原来的教室里,由于受到空间限制,不容许他们有自己多余的动作,这样他们就会受到约束,所以说从上课场地就应该改变,到一个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桌子,老师可以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围在一起,甚至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与他们用商量的语气,这样不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心情也得到彻底的释放,让学生感觉到我们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教学氛围中,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设高度自由的想像与创造的环境,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要做到上面这些并非易事。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老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老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老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老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老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老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平等和谐的、宽松愉悦的课堂。
3 愿生活中永远充满歌声
社会、学校应该有计划的组建业余合唱小组、器乐队小组,这些成员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的。学生应该在平常的生活中留心音乐,可从电视上、报纸上、录音机里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你的生活就永远充满歌声、充满美。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全新的世纪呼唤全新的音乐教育,让我们面对“陈旧”的音乐课堂大胆的说“不”,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对我们新的课堂说“是”。 面对新世纪,让我们共同期待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G. 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什么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一、音准问题
在歌唱教学中存在两个较普遍的现象:1、全班齐唱时,总有一些同学的音调不准,听起来很着急。2、学生独唱时,很多学生不够肯定也不够自信跑调的现象严重。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有的学生总觉得音找不准,唱完上一句,下一句的起音就找不到了;还有的学生心理清楚怎样唱,但是一唱出声就不对了。歌唱教学中音准问题严重,使学生的歌声缺乏美感,音准问题不解决,怎能让歌唱深入学生的内心?怎能让歌唱激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久而久之音准问题还会使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二是教师对学生歌唱音准的关注率很低,面对学生歌唱时音不准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师认为这么一点音准问题是很正常的,便忽略了;而有的教师则是关注到音准问题了却没有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也就跳过去了。在歌唱教学中请学生独唱的机会少,检测少给学生唱歌的时间不够多。导致学生在歌唱时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不够强。
解决音准问题的对策
(一)、常规聆听。培养学生会聆听、会比较、会评价、会调整的音乐学习习惯。
(二)个别检测。培养学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1、在歌唱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演唱,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2、学生单独演唱时找出错误并纠正;3、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歌唱知识技能欠缺。
中年阶段(3—6年级)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步理性,所要掌握的知识由感性到了理性,此阶段的唱歌教学不但要与读谱知识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在唱歌中对呼吸方法、发生技巧等知识逐步的掌握和运用,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合唱教学,要求学生在节奏和曲调上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解决歌唱知识技能的对策。
(一)呼吸训练形象化
1、用画线条来表示呼吸的强、弱、长、短。
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线条,在画线的同时让学生发出“si”的声音,并引导学生根据线条的粗、细、长、短用线条的走向进行呼吸练习。
2、用手势等动作来指挥学生的呼吸
教师时快时慢做两手掌打开收拢的动作,学生随着教师的动作的变化进行气息控制训练。
(二)读谱与音准训练生动化
H.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这个小学的话,应用题课练的话,这个小学的话首先看到这个英语课的时候,它有相关的这个统一的安排的,这个国家相关的教育局的话,它有一定的安排教材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