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我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困惑:1、课内、课外如何把握资源的“度”?2、课内资源毕竟少于课外资源,怎样让两者更好的结合而不产生矛盾,不发生冲突,究竟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孰轻孰重?3、资源的运用会不会把一堂语文课上成科普课或其它类型的课,从而没有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点?
在广州中星小学跟岗学习的第三天,我听了中星小学陈康英老师执教的诗歌教学课例《七律·长征》后,让我对以往的这些困惑有了一些启迪。
《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红军长征是何等的壮举!但是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遥远,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还很有限,而且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水平有一段距离。基于对文本的细读和对学情的了解分析,陈康英老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厚感情。我整理如下:
一、运用文本的背景资源,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陈老师引导学生初识作者毛泽东、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缩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距离。
二、运用名家朗读的音频资源,为学生播下诵读的种子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七律诗中表现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首《七律·长征》的韵律和节奏美呢?陈老师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播放了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模范名艺术家的朗读,为学生播下诵读的种子,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运用图片、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演示,能使抽象内容直观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环节“细品诗意,感悟诗情”上,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陈老师展示了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引导学生体会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辛。理解“大渡桥横铁索寒”这诗句时,陈老师向学展示了当年寒光闪闪的铁索桥图片,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站在这13根铁索上,我看到了桥上 ,桥底 ,桥对面 ,那场面真叫人 。”紧接着,陈老师播放了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视频,通过多媒体演示,使抽象内容直观化,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在看视频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朗诵诗歌,在朗诵中升华长征精神。通过这样设计,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深刻地体会红军长征路上的艰辛,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运用课外的文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陈老师在课堂的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环节“拓展延伸,读懂诗人”,为学生出示了毛泽东同志的另一首革命诗歌《忆秦娥,娄山关》,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1、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用“——”画出来。2、讨论,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后还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毛泽东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样精心的设计,陈老师巧妙地运用课外的文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诗人毛泽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引导学生走向一个更宽广的文学天地。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陈老师的这样的课堂设计不正是很好地践行了叶老的这个语文教学观吗?不正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的精神吗?
【听课反思】
听了这节课后,我对“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地引入语文课堂”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自己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领会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和能力,有效拓展语文教学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对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在陈康英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这节课堂中,我发现:正是因为陈老师能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她的语文课堂多姿多彩丰富而实在,让她任教班级的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另外,我在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上,更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师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所以,我认为,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效地引进到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来,故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发现、判断和取舍的能力。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善于发现、正确判断和果断取舍的能力。二、组合、变通的能力。为了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的能力,要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转换、变通,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让课程资源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更有效。三、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店,走向社会、自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一片广阔而崭新的天地,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身边处处有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为语文教学引进源头活水,让语文课堂更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感受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⑵ 小学课堂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数学文本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专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属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 如何有效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专、调控、激励和评属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⑷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资源
语文教学要利用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的认知文本,融入人本,更好的领悟文本,从而借助文本培养学生能力,使教学环境更具动态,更有张力。农村小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但相对来说农村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涉猎的各种信息又比较少,制约他们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结合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课本资源、人才资源、课本以外的资源、多媒体辅助资源,充分发挥教师间的横向联系,注重创设情境,有引有导、有收有放,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的,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利用 资源 自然资源 课本 挖掘 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语文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先觉条件之一,只有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认知文本,融入人本,更好的领悟文本,从而借助文本培养学生能力,有了能力,又能更好的进行情境创设,使教学环境更具动态,更有张力,拓展学生知识,形成学生的能力。农村小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有着的地域优势,但相对来说农村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涉猎的各种信息又比较少,又制约他们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那么,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农村具有的资源,注重创设情境,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结合农村的特点展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结合农村地域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创设必要的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为教学做好铺垫。农村有着宽广的空间,农村的山水,农田村庄,动、植物,田间劳作的艰辛,成熟的喜悦,收获的场景等等都是很好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让学生很容易领会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能力,更好的推动教学工作。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是,农村学生对爬山虎比较熟悉,就可以用爬山虎的花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照观察,领悟文中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乐于领会。再如《初冬》一文教学,农村这种现象常见,就可以直接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初冬的场景,作为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结合文本,体会作者的描述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结合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在学习中进步,从而不断培养、形成学生的能力。 2、 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农村小学生更愿意直观的感受,课本人手一册,我们可以根据情况以课本为载体,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课本资源,借助文本中的插图,一些注释,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让学生能在质疑中去交流,通过交流再更好的领悟文中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如《静夜思》的教学,书上的图,能看到皎洁的月光下,作者站在窗下静思的场景,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入手,创设情境,想象作者在想什么,从而,让学生融入古诗文中,去体会,在回到插图中去升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能力。 3、 充分学生中人才资源。 农村语文的教学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通过特长的展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很快的融入文本中去,积极参与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程,使创设教学情境更有效,资源运用更合理。如《草原》,可以从班级会唱蒙古歌曲的学生唱歌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使学生领会文本的内容。 4、 注重挖掘课本以外的资源。 农村小学教师更要注重挖掘课本以外的知识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无处不在,需要教师能及时捕捉,恰当运用,使农村课堂教学情趣盎然,充分展示学生,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乐于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并且主动参与到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使课堂变成立体式、全员式的空间,这些课外的资源可以是本课的人物故事、历史背景,也可以是事件后续情况等。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以先给学生讲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的情况之一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真实感受当时的情境,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能力。 5、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资源。 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情境变得开阔,使很多情境变得有声有色了,农村在多媒体教学上虽然有些改善,但是完全达到那么完备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也是将来发展的趋势,有了教学多媒体的辅助,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就会好一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在网络时代中体会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情境,分析文章。领会思想,打开想象的空间,真正走出课本,形成能力。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学,因为时代的久远,场面的激烈,学生不可能有这种感受,只能通过文本去想象,如果有多媒体的介入,播放激励的“飞”、“夺”场面,就会有直接的感官感受,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文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效果会体现得更为明显。 6、 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横向联系。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采用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给学生一个更“宽”的情境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创设的不同情境,丰富各学科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它学科的一些教学资源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入手点。如结合“品德与生活”科的感恩教育进行《师生情》的教学情境创设。再如《快乐的节日》把歌词变为课文,我们就可以通过音乐课的歌曲资源来创设情境等等。这样的多学科、多方面、多角度资源互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总之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恰当的结合“农村资源”、“利用农村资源”,尝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引有导、有收有放,使之与教学紧密联系的,有了这些教学资源的融入也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片开阔地,给学生更多更好的展示机会,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农村这个“情境”中不断的得到能力培养与提高。
⑸ 如何利用文本让小学语文课堂互动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本互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版篇佳作,展现了作者权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体验,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丰富其精神世界。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和体验学习的乐趣
⑹ 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专有效教属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⑺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上好一堂高效的课,可以体现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而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能体现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与智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热浪的冲击,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仅是教材编写者面临的问题, 更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一、 紧扣课本,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配套读本、 教学挂图、 工具书、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 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 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 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 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l. 科学地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是教材中的知识点, 而忽视了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 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 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学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 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 敢做, 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相融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我把游客怎样进洞,又如何出洞,这一路线制成动画,学生一见如故。在课堂上,一个学生进行大胆质疑,他说:游客进洞出洞是由工人拉进拉出,而且惊险不已。那么洞里的哪个工人又是怎样进去的呢?这个学生的质疑,引起了老师的震惊,学生的轰动。学生无意中学会了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思考,又通过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利用教学媒体凭着自己的智慧给学生一个精彩的课堂,一是学生喜欢,二是学生对这门功课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二、 联系生活, 创建环境资源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现在也提倡“大语文”:即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确, 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 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不断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才会充满活力。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使课堂过于沉闷。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 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1) 把社会融入课堂。与大自然相比, 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 更生动。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 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 但我们可以把社会融入课堂,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二条渠道:一是想象式。首先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然后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提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 “上网的利与弊”、“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 (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 是语文课堂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唱一支歌、 观一幅画、 演一场戏或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 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 3.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 将校园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用来作为语文教学课程资源, 以熏陶学生,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三、 加强渗透, 整合学科资源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 关注书本, 忽视人本, 强调个体, 缺乏合作, 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将音乐、美术、科学、数学都变成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四、 组织实践, 开发地域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1. 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 富有人情味儿, 处处洋溢着 “真、善、美” 的气息。 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园,荆门历史;饮食文化如:盘龙菜、惠峰酒;曲艺文化,采莲船、花鼓戏;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都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2. 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 动物、山川、 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 既可以利用丰富的物产和秀美的山川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