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综观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也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反思,现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新教师岗位练兵课”的有关案例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下面分别从对教师建立知识体系结构、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中的教学手段进行反思。
1、关于教师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反思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与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真正的由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那么这种角色的转换,让教师关注的重点也随之转换,往往忽视了对知识体系结构的建构,其中包括: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纵所周知,数学学科知识是十分讲究准确、严密、规范的。但在常规课的听课调查中发现,我们教师自己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出现错误读法或说出不规范的数学语言。
如:一位新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过河》一课 ,为了让学生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其教学程序大致如下:
(1) 通过看情境图,理解题意。
(2) 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生独立解答完问题,进行小组汇报,引导讨论小括号的作用,领会理解运算顺序。)
(3) 教师小结
师: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4) 独立尝试书第19页“做一做”
5×(36-29) (83-35)÷6 94-(25+19)
(学生独立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说5乘括号36减29括号等于多少?
(学生顿时摸不清头脑,下面老师也带着疑惑不解的眼神,你看我,我看你。)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观察这节课,是不存在大问题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读混合运算时,没有根据算式的意义进行读解,而是只根据写算式的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读,让人听不清楚意思,并且误解题意。我们正确的读法是“5乘36与29的差”。 错误的读法传授给学生,只可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错误的知识,从而形成“首因效应”,最后影响终身的学习。事实上,我们知道,在科学领域里,来不得一丝知识的不确定性。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外,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无误的科学知识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科学的知识,只有把这四方面知识(基础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真正的构建成体系结构,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效率,那么,要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就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的积累知识,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需要教师间的经验交流等来完善其知识体系结构。
2、关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反思
新课标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现已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把“探究”视为医治百病的良药,不择时机,不择问题的要求学生探究。
案例: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在学生自主拼摆图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师: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你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生1:我摆的是三角形,我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3根小棒,我摆了2个,共用了3+3=6(根)
生2:我摆的也是三角形,我摆一个这样的图形用了3根小棒,我摆了4个,共用了3+3+3+3=12(根)
生3:我摆的是正方形 ,我摆一个用了4根小棒,共摆了3个,4+4+4=12(根)
生4:我摆的是房子,我摆一间要用6根小棒,共摆了3间,6+6+6=18(根)
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看这一教学片段,应该说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但是问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并不是让学生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而是让让学生探索怎样算出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而是让学生理解和认识乘法,并让学生在乘法和加法两种方法的直接对比中感受当相同加数个数比较多时,用乘法读、写、算比较简便。因此,理解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相关的几个概念: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才是本节课的重点。上述教学中,教师在关键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探究乘法的意义时,时间不足,导致本节课教学目标难以完成,教学没有实现真正的有效性。
除了不需要探究的问题花费大量宝贵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外,我还发现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完全不需要讨论,可是为了体现新的学习方式,还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二是没有与其他学习形式有效整合,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还没形成自己的想法就与别人交流,只有听的份;三是学生刚开始讨论,教师就喊停,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四是小组成员没有分工,学生同时在说,各说各的,没有倾听,讨论形式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五是交流反馈中常听到“我认为怎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样”,可见忽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因此合作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留于形式。如果没有自己的观点,就进行讨论、合作,会抹杀自主思考的习惯,变成人云亦云。合作交流前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合作中要有充分的交流时间,才能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让思维产生碰撞,生成智慧的火花。
3、关于对教学手段的反思
新课标下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现在小学基本上安装上了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也患上了“多媒体依赖症”。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课件质量不高,很多教师为了图方便,随便在网上找一个就用于上课;二是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有些教师的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内容只是一个简单的呈现;三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有些教师把整节课的内容全部在课件上呈现出来,教师变成了一个操作员和解说员,可以说就是一节多媒体展示课。所以并非每一堂优质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不一定使用课件的每一堂课都能评为优质课。
比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时,制作了一个动感很强的课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屏幕上翻过来、滚过去,听课的教师在教室后面看得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大多数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而另一位年轻教师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整堂课未使用任何电教手段,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剪、拼、想算、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有机渗透了化归思想,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由此看来,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全在于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技巧。事实上,有不少教学内容我们无需制作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设计脚本、搜集音像素材。我们只需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结合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境,然后辅之一些简易的教具、学具,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去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我们每位教师的执著追求,通过我们的反思,不断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的探究和实践,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⑵ 如何利用课件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教学艺术,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和学生,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自己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