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
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主要是:⑴不敢自主参与学习。少数教师出于课堂纪律的考虑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不允许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参与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更为有害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受到压制,从学习效果来说,还会因为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影响到正确知识的形成。⑵不愿自主参与学习。在一些老师眼里,小学生是不懂事的,担心让他自己学会学不好,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托在手心,使学生失去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逐步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消极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组织学生讨论时,很多同学并不积极配合,甚至无动于衷。反正老师要讲的,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⑶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不知道怎样看书,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看书,何谈自主学习。正是因为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难于把握,才难于自为地进行知识迁移,对学习活动的过程结构缺少认识,才难于独立策划学习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展示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明确并真实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把自己变成“顾问”、“意见的交换者”、“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
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至少在一节课的开始,亮出相关教学内容的总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个大方向的“奔头”,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进而使他们围绕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手、口、脑,借助信息资料和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的暴露,,那些不懂的知识、错误的认识都摆到桌面上,探索奥妙的冲动,破解未知的乐趣,使他们的学习变为一种自我需求;学习中的合作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即使就是听老师的讲课,也是“有备而来”。
二: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方法,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可摄取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方面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规定好的路线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同时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倾斜,不但要给他们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Ⅱ 如何深化小学自主课堂教学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立足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三、科教一体,服务课堂改革。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大练兵活动。
五、展望未来,踌躇满志。
Ⅲ 小学生怎样探究课堂自主学习
【摘要】:探究学习以问题为起点,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美术课是观赏性及实践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 美术教师更应该放开手脚、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多看、多想、大胆的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获取了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视觉艺术 自主探究 观察能力 问题意识 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 学习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教学在自主探究的形式中开展,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最有效的途径。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角色,美术教师要真正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要积极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情景和课堂形式,而这些手段和形式的运用,都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上。探究学习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已经比较熟练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而美术学课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我认为我们美术教师更应该放开手脚、转变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看、去想、去画,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获取了知识,而且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一、 让学生尽可能去“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给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获得“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出示一些相关的大师作品或同龄孩子的作品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重在培养孩子的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寻找一种特殊的,开放的观察和解读世界的角度,让他们以个性独特的来描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们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这特有的魅力。上课时,利用直观教具导入和直观演示等形式,我在讲《红色的画》这课教学时,从欣赏感知入手,先欣赏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再通过学生的观察在进行讨论得出红色的画——以红色为主画的画,然后让学生进行辨别哪幅是红色的画,其实这是自我探究的过程,最后我又选择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童话故事插图和小朋友的画,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自然地认识到:红色的画就是以红颜色为主调的画。让学生观看,不仅提高孩子视觉对美的感受能力,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观看教师示范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它是教师通过形象的作画演示,使学生了解作画的步骤、要领和方法。因此,美术教学中的教师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直观感受,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美术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展示出构图、色彩搭配和谐优美的画面,更应该展示各种不和谐,不优美的画,这两种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两幅画给人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感受,学生会很明确的知道那一幅画美,而且印象深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运用多媒体的我们可以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培养学生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前提必须要让学生动脑想,想出自己不解的问题,想出解决的方法。我在美术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老师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在美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设机会,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然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家共同参与探究学习,共同进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卷入到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在饱含丰富智力因素与思想教育因素的知识处设问、在同伴认识矛盾的焦点处设问、在美术技巧的运用上设问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动手“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不仅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动手上。美术学科尤其如此。美术课探究结果的表达以作品展示为主,学生的思维通过语言来表达,更通过动手操作的作品来表现。学生自己动手画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无论绘画课,还是手工课,甚至欣赏课都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所以,探究性学习所达到的目的是手脑并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动手又动脑,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开放、体验为主要特征“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突破。它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体验的局面。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使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认识从而进行独立创造的一种方法。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能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既灵活又扎实的知识结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同样让我们感到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不够,以技能技法传授为重、以教材内容教学为本、以教师直接讲授为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革除现行课堂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时代的需要,是改革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心理学》
4.《教育学》
Ⅳ 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培养哪些习惯
一、先学后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时间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习惯也是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高中学生课外几乎没有预习阅读的时间及习惯。为了保证语文学习的时间和阅读质量,可以将学生应在课前进行的预习阅读环节放在课堂内进行。一篇课文,学生自己独特阅读感受与体验是任何高明的讲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学生进行的预习性阅读非常必要;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缺少辨别力,语文学习也就变成了全盘接受教师讲解的被动式学习,学生会逐渐丧失阅读感悟和思维创新。有些老师可能认为,如果在课内进行预习阅读,会占用好多课时,从而造成进度的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学生预习阅读之后,由于任务明确,有些预设教学环节就可略去,课堂教学节奏快,并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和学习效果。
当然,对于学生的预习阅读,要有具体的体任务和要求。首先,字词积累仍是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所以预习时先要圈点勾画有关字词,自己先用字典解决。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注重借助字典解决问题和学习,因此,在高一开学之初,我让学生务必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因为查字典,使用工具书也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心。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语境不同,词性、读音和意思也不尽相同,所以查字典时还需要判断,而判断的过程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也能体现语文学习中“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学科特点。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标记出自己阅读的难点和精彩点,同时提出有关问题,进行简单批注。教师巡回对学生批注情况进行检查,或每隔一段时间,把学生的语文书收上来进行检查,因为学生质疑、提问有时难免偏颇,失之肤浅,教师就要对学生提问的质量、批注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纠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阅读时的质疑、批注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形成阅读时动手、动脑的习惯,也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交流展示阅读成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当堂进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阅读结果,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体现。课堂交流与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小组内可以集中解决字词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与误区进行必要的集中,待后在教学中解决。对于课文难点和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是教师进行直接解答,而是把问题在课堂公布,让已经理解和学会的学生进行解答,当学生解答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可以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和思维碰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其实,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课文经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大部分内容自己已经能够读懂,只有个别之处需要教师的提示、点拨,所以教师尽可能少教,让学生多读,以此来培养起学生独立的阅读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以《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教学环节为例,经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交流、讨论,学生对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等人物形象及课文主题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学生没有注意到刘兰芝离别焦家时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别焦母时的言行等内容对刘兰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笔者把这些内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使学生对作品和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认识更为全面。
Ⅳ 小学生能否自主选择上课的权利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做主,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习进行自我设计,通过自身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一系列知识、定理、结论进行吸收、内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研究方法,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自主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来的教育变革、发展必然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必然性体现在:1、
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总观小学课堂,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依然秉承旧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唱主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产生这种现象不单是一方面的原因,以音乐学科为例。这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审美情趣,知识针对性强等特点,众多教师一致认为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音乐学习主要涉及音乐理论知识,不便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受它的指挥,教师花大力气去培养“无形”的能力不如着力于“有形”的分数,为求分数的最高效率的教学方式莫过于多做题。让学生自己探求新知反而效率较低,只能是“事倍”而“功半”。的确,某些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改变现状一方面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修改,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站在高起点看教育,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仅仅是单具有某一学科的能力,而是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正如在音乐教育中,不能仅仅着眼于“音乐知识教育”,要放开眼光,看到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培养正是对一个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一定的自主学习,学生才能更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掌握音乐,感受音乐,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形成主体意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达到目的,使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2、
发展学生个性的必然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的确如此,集体教学的弊端在于难以因材施教,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去学习,并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常常造成“一刀切”的现象,教师不能兼顾“优秀生”和“后进生”,顾此失彼,造成课堂教学较大浪费。然而集体教学的形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摒弃集体教学并不明智。怎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同时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呢?“自主学习”不失为缓解这两种学习方式矛盾的好方法。在学校集体教学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情况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对其进行内化。适当的时候教师给以点拨,这样既能发挥学生能动性,又兼顾集体教学的优势。3、
培养合作精神,体验合作情感的必然要求。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新奇事物的好奇心,他们并不仅仅是受教于成人,由这中好奇心所驱使,儿童自己也能进行探索性学习。在一定的环境下,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识新问题,并对新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认知。在好奇心的指引下,儿童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不单是局限于他所感兴趣的知识这一点,而是以该知识为中心,引起连动效应,在积极的心态下,对于周围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探索,认知。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自动会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并“爱屋及乌”,此举不仅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内化新知识,更能由此扩大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在儿童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思维的演变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因为这样的发现过程,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同伴间合作探讨,“合作”对动手操作和探索学习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动手操作时,伙伴们进行分工,并彼此经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互相提携、团结共进的,在这种后,才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知识由具体--抽象的思维过程,同时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体验这种人类有着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情感态度。
教师是“主导”。自主学习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由原来的主体地位退居“二线”,立足于“主导”地位。通常,人们理解学生主体地位时,往往是通过对教师与学生二者的相互关系去把握,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两对矛盾统一体紧密结合,认为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没有教,但“教”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前提、是基础;学只能是从属地位,被教所支配。同样地,对于教师和学生这对矛盾统一体,教师是主体,占主要地位,学生只能作为一种从属,由教师支配。基于这种认识,课堂上常常可以见到教师“一言堂”,而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局面。现行的教育理论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现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脱离教师主导而存在的。可以说教师并非用“教”来给学生的主体地位作基础,而是以“教师主导”给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一个平台。在课堂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课堂秩序,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的秩序井然、高质高效地自主学习。2、
教师是“引导者”。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地位由主动学习的活动本身决定。进行这项活动时,儿童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然而由于经历有限,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受到局限,他们所作的选择、计划、安排有时候可能与原意相悖。在成人的适当的引导下,可以避免方向性的错误,及时将他们引回正路。在课堂充当引导者的最佳人选当然就是教师了。在学校这个学习的大环境下,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的做出引导,辅助学习顺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3、
教师是“合作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教师不仅充当引导者,还是学生实践自主学习的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冲突,更不是两个不相容的对立面。学生实行自主学习实践时,不论是动手操作或是进行讨论,都需要有同伴合作交流。在同龄同伴合作,遇到难以逾越的问题,教师可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加入进来,师生共同探讨、操作,或许这种普通的合作行为能给学生们带来提示,突破难题。教师充当合作者时也或多或少的凸显引导者身份,但此时主要角色仍旧是合作者,在合作探讨过程中给予过多的引导,就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权利,从而不能更好了解知识演变过程,更不能深刻的理解、记忆这个知识点。教师作为合作者的同时,还应承担一种提供信息的任务。,
随着计算机、电视、广播、书刊及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的发展,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的途径、渠道、方式日渐多样化;教师要作为合作者一份子,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信息,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学习的原材料,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搜集信息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学会这种方式,培养自己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没有自主学习的土壤是不可能滋养自主学习的幼苗。自主学习免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为了更好的提供讨论空间,使儿童更方便地交流,课室座位要打破原有的整齐划一的“秧田式”排布,将几张课桌放在一起,形成类似圆桌会议的桌子摆放,方便了讨论的同时扩大了学具操作的场地。另外,这样摆放,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宽松的感觉,儿童一进入教室,见到的不再是整齐划一,压抑的环境,过于整齐的摆放就已经居高临下地灌输学生不许有异己的思想,必须听教师的讲解,所有行动听指挥。这样在心理上已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课室墙壁欢快活泼的布置也有助于在心理上,视觉上营造宽松、创造的心理氛围。另外,在外部辅助材料上,要求学生带上足够的学具,教师也得准备充足的教具,电脑、液晶投影仪等硬件也要齐备。在条件齐备的情况下,运动多种方式,学生更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自主学习。2、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引起学生兴趣的事物,才能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兴趣更容易引起儿童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导入新知识时,用常见的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到亲切、实用。教学时,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儿童,运用色彩丰富、有趣的教具。运用多媒体,形式多样地把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奥妙。同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让学生探索,发挥他们的主动性。3、
不能弱化教师的“教”。从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来看,小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比较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决不能弱化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育;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完全要学生自发地去学,等于放任自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过程,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那么在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中,仍需要教师的“教”,但这种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否则又走回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旧路上。这种“教”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学生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内容,然后教师作“点睛”式的讲解,并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全班讨论,集思广益,必要时作一定的引导。最后,通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应用中再次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总结起来就是“学-讲-练”模式,与传统的“讲-学-练”仅顺序不同,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所作的点拨,也正体现出创造性地“教”。
总之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的学习,我门就要力求让他们真正地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我与课改一路同行的起步。
Ⅵ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无为而为
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事的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永远与你在一起。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至关重要。
、教少学多
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获得感悟,得到内化),“授渔而鱼”,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最佳的教学的确不是依据教师的出色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主的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全部教育资源。包括学生自身的,学生与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性资源,去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因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达到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门。
Ⅶ 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自主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从备课预设、组织学生预习、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加强课堂训练等多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师生默契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完成学习目标层面,而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学内容的尽可能丰富,也不是教学难度的最大限度挖掘,而是在适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学习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新型的“我要学”,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然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那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呢?精心备课,将课堂预设设计得全面周到。很多年轻教师对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抱有一种不情愿的心态:我经历了这么漫长的学习经历,积累了那么多数学专业知识,却要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知识点简单,学生学习能力差,简直是大材小用。教师的这种心态直接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轻视,认为无需备课也能将知识点很有条理地讲授给学生。这种错误的观点,是教师迈向高效课堂的最大阻力。小学数学知识点虽然简单,但是如何根据学情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哪些教学策略,最大程度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却是值得每位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
教师要精心备课,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学情为指导,认真研读教材,科学整合知识点。对典型的例题不但要能熟练解决,还要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思考以学生的水平和思考习惯会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能不能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方法。教师的课堂预设还全面而灵活,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而定,要有一定的预见性,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与自己预设不同、甚至相悖的情况,预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防止课堂突发情况出现,教师无法应对,导致课堂教学程序无法进展,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全面而精细的课前预设,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
充分预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尤其是三年级以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且学习内容逐渐变得复杂。预习,不但能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相应的迎接心理,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而且在学习前大致确定了学习的重难点,尤其是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当然,这里所说的预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致浏览课本,而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预习题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来思考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测量》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解决一系列的预习题目:(1)请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你家的客厅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观察使用尺子上的长度单位,你认为该用哪个单位呢?)(2)测量你家茶几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下来。(思考:使用的长度单位与客厅长宽的长度单位一样吗?自己拿不准,可以向家长询问。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
(3)测量你使用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怎么选择长度单位很重要哦。我想你已经懂得怎么寻求帮助了吧,)(4)测量你使用的橡皮的长、宽、厚度,并记录下来。(这么小的东西,该用什么单位呢?老师也不知道了,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预习题目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启发性,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习环节中。即使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能引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后,课堂学习中参与热情会更高涨,思维深度也会合理增加,合作探究才能更加充分,目标突破才能更加顺利,课堂教学效率相应得到提高。
适时调整,保证课堂教学流程顺畅得当: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但是,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合作、参与。相反,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技巧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照自己的课堂预设,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于简单,仍然停留在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就要通过追加问题迅速将学习活动引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发现教学预设过高,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则要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尤其是生生合作环节。
小学生年龄小,即使教师出示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其真正意义,也不懂得围绕目标学习和思考,因而,很容易造成
Ⅷ 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指导方法有哪些
创建优质高效魅力课堂,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一个共识。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多数教师都在进行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程改革试验,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存在着不少误区,要么是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要么是假以自主学习之名,让学生进行一些毫无价值的讨论交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评价少,或者不作任何评价,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不是完全依赖别人,而是独立自主地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自觉行动。因此,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的事情。
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呢?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只有更新观念,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学习的氛围,让他们自由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学生素养才会全面协调发展,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一、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先做好自我预习。
预习作为开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按照“读课文——识字词——解文意——理脉络——思问题”的预习步骤,指导学生做好每天的课前预习,使学生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学习主动权,做到课堂学习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果。对学生预习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形成机制,决不能草草了事,流于形式。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了问题,会感到新奇,就有了更多求知欲望,产生了自学的兴趣,在课堂中做到自觉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用心去思考、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准备,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灵活有效地应用于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用精彩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来组织好每一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发问,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老师更要做到有“抚”有“放”,要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1.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光是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会使学生终身受用。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多引导,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2.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要想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技能,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爱因斯坦曾说过:“勤劳的汗水加珍惜时间再加合理的方法等于成功。”他向我们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反复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课文,互相学习,交流讨论,自主完成课堂的学习。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会学”。
3.通过课堂教学,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要及时给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例如我在检查古诗文背诵时,因为课文内容难度不大,我便放手给学生们,让他们独自诵读、检查,再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讨交流,大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就会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要做好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把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回顾一遍,举一反三,加深印象,让知识得以巩固、得到拓展,并有所创新,更主要的是养成积极主动自学的好习惯。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作业,细心培养并做到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便养成了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加强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自学能力,创立了“自主、轻松”课堂模式,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优质高效魅力课堂的有效性建设。现在学校每位教师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并在课堂达标活动中展现出强劲优势,而且有数名教师在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了佳绩。这就表明,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在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Ⅸ 如何创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较深刻的记忆,使课堂达到高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解邻里一家亲时,教师在上课开始请一位同学讲自己家和邻居发生的小故事,同学娓娓到来,很快就把其它同学的思维拉到自己家与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中,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使课堂很快的活起来,动起来。
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吉林雾凇、西湖全景、九寨沟风景、黄山四绝等我国各地比较出名风景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3、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例如家乡的节庆一课,同学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很多节日了,在上课伊始,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知道的哪些节日,怎样过的,然后再让同学们找出各个节日的特征及由来,学生们根据自己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很快乐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4、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
在本课教学中,范老师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如在电脑中看到新闻全运会召开,电视里了解了我县第三次公路汇战,报纸里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身边的老师告诉第三中学开学典礼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了解了各种信息,为本节课辨别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还有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 ,利用猜迷,游戏创设情境等等 ,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
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随之转化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欣喜的发现、有对抗激烈的争辩,有对课本的质疑……这种学习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范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身边的媒介了解各种信息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上自己感知了本课内容,然后依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相互探讨,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虚假信息。如得话费,中奖先打钱,相信街边吆喝卖药的小贩等等,还有的同学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演起了小品,虽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学生们通过自说,自讲,自演,反映了个别人对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现象,在教师的进一步点拨下,学生明白了在获取信息时,要注意分辨,增强了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在了解了知识点滴和孩子们进一步交流活动下,学生知道了网络是一个虚似的世界,存在着危险,注意网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利用传媒安全有效的获取信息。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验中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被广大教师认同和采用。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品德与社会课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分组的原则是4-6人一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交流资料时,老师提示学生:先对收集的资料分类,如有重复的保留一份,资料如果较多,选择主要的汇报。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探讨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孩子们真真正正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四、迁移拓展,思想与行为高度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重视的是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节课,范老师设计了去著名景区旅游,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身边的媒介,去电脑上查找,去书中查找,问老师,问身边的人,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教师把本节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扩展,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知行统一。
五、总结要活,以活跃拓宽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这些都是从理论引阐述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达到自主高效,那么我们
具体到课堂步骤: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自主学习 动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归生活(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5评价引导,情感升华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产生惊讶,疑惑或问题,进而为寻求解答而产生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愿望 。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教育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趣的方法有:视频资料,做游戏,谈话,讲故事,猜谜语等等。
二、自主学习,动情明理
这一环节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看书,先了解书中的内容,中高年级需要事先搜集资料,资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看电视,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应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探讨,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应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这样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现在掌握的资料内容,要设计探究题,比如辨析,说说你的想法,你认为他们做的对吗等,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或者收集的资料进行研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激情小结。
四、回归生活,有效拓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实现知行统一。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
1、情境模拟,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生动,直面,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动是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征,比如: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德育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形成和发展。
3、现象分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对话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已有知道,与他人与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学生在对话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从而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焕发生命活力。
五、评价引导,情感升化 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Ⅹ 小学英语自主课堂教学设计从哪几方面入手
1、备教材,研究教材内容,清楚教材内容的走向;
2、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状况,学生能达到什么水平;
3、备课堂,要充分预测课堂会出现的问题,能掌控课堂。
最重要是体现和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教师知识作引导,要放手学生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