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品质

发布时间:2020-12-19 04:53:37

小学语文老师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应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现代教育的开拓者,是现代素质教育这一出大型艺术表演的“导演”。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可以像一名 “导演”,那么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多元的能力。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养成能力,提高素质的主渠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是新形式下课堂教学改革给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当前语文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好学”的气质、充盈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那教师应该如何当好这个“导演”呢?指挥好这一出戏呢?通过《名师课堂》的学习、研究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以下素养:
一、具备亲切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情感教学语言。
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热情地去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次,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大脑产生兴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积极活动。
二、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因材施教。
魏书生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兴趣、情感和需要、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
三、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自我、与时俱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能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师。
第三,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第四,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小学语文教师,老师的“三笔”字要写得好,只有这样,学生的自然就好。语文教学可说是集德、智、体、美、劳、五育于一炉,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具备科研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对自己主管或任教的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应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要学习研究本国、本省、本地区的教育历史,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的历程,还要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钻研教育科学及关联的科学知识,如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找出规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长发育规律。

②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态度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一些心理障碍。如,习惯于教师讲,不爱发言,形成惰性心理;有了问题完全依赖教师、同学和参考书,张口就问,翻开书就抄答案,依赖心理严重;人云亦云,有从众心理;自卑胆小,怕人笑话,有畏难心理;机械记忆,学而不思,守旧心理;“热闹是他们的”,没兴趣,心理封闭。这些心理障碍,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思考,不爱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并纠正不良的思维态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掌控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它,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一条“传输带”。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课堂思维的训练,往往要通过语言“对话”的形式来完成。依据思维规律,有目的地反复训练,不断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使思维主体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就是以思维为主线,以对话为思维载体的阅读教学新课型,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这一教学策略。
这里的“对话”是多方位的,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个过程,使之“和谐高效”,真正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呢?首要的一点在于精选、优化对话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思维对话”的扎实有效。
1.自主阅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阅读文本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在读中去感受情、领悟意、把握文本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的阅读才能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沃土。
2问题阅读法。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是思维敏捷和灵活的结果。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1)连环发问。连环发问如击鼓传花,目的就是通过激励,促使学生全员紧张、兴奋起来,激励思维活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2)精当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带动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设计问题时,要准确分析学生的思维现状,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设计难易适度、有自由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有路可循,能较快开展逻辑性思维活动,并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3.联想、想象阅读法。阅读中联想和想象,可从眼前事物发散到其他事物,联系起相关的不同知识和实践领域,或者再造全新的形象,从而使阅读体验更丰富。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思维的广阔性,还能提高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
4.质疑阅读法“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阅读中质疑,学生将逐渐树立“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锤炼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在质疑能力的训练上,可指导学生采取以下做法。(1)从自己有疑处起疑。(2)从遣词造句谋篇等方面质疑。(3)从个性情感体验等方面质疑。(4)不拘泥于已有的模式或他人见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
参考《语文课堂如何提高思维品质》教学期刊,希望能够帮到您

③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课堂的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课堂的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

一、分析学生不会倾听的原因

高效果的课堂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学生不会倾听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身原因,二是老师原因。

(一)学生原因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没耐心听别人讲话,即使是在强迫倾听的时候如果旁边的一个新事物是小学生没见过的,那他就不会再听你的话而把注意力转向了别处。

小学生一般没有倾听的习惯所以也不会有倾听的态度。有的是因为长久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有的是对于课堂知识的不喜欢。这样的倾听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继而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

小学生从小时候起就没被教育进行倾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人帮忙指导他学着倾听,久而久之,即使小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倾听,如何倾听。

(二)老师原因

老师上课的时候,话语说的过多,没有主次之分,这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去听,学生不明白听课的主要内容在哪里,老师也没有及时去引导学生去倾听重点,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倾听的不重视。

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候,设置的问题太多,学生答完之后,老师也没有补充说明,这使得学生的倾听效果受阻。而且老师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失去了倾听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闲谈,不讲课本知识,课本之外的话语繁多,唠叨话语过多让学生产生厌恶之感,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反而在学生心里失去了说服力。

二、培养倾听的方法

(一)对学生的倾听意识进行强化

西方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一张嘴。这句话明确地指明让我们学会倾听。老师要给学生讲述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别人可以拉近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倾听别人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倾听别人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不断更新。倾听是一项技能也是一个必需品。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是通过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实现。倾听老师讲课,配合老师的授课节奏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二)明确知识重点,让学生学会倾听重点

当一节课里,老师传授的知识点过多时,学生就会分不清重点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书本的内容也许比较少需要老师自己去补充,然而有的知识是小学阶段难以掌握的,遇到听不懂的学生会自己停下来思考,继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知识,老师可以展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不仅会听到也可以用眼睛看到。

(三)设置奖赏制度

小学生的爱好简单,思维简单,对于小学生的倾听习惯,老师可以设立奖赏制度,对于听课认真的小学生,老师可以奖励大红花或一支漂亮的笔等迎合小学生喜好的物品。老师对于表现好的小学生要提出表扬,让小学生获得喜悦和成就感。老师善于观察小学生,了解小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赞赏,使学生越来越懂得倾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倾听的好处。

(四)专门训练倾听

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堂进行文字游戏接龙,一个学生组个词,下个同学用结尾那个词作为开头再进行组词。或者老师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传语游戏,学生排成人数相同的几排,给每个排头的学生一张纸条,然后第一个学生趴在第二个学生的耳朵旁悄声传递,接连如此。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话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听”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习惯。但是光听不思考,学生的知识就不会得到深入研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就要从小学生开始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深思品质

(一)设立问题情景

提问题是帮助孩子训练思考的最好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出其不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有意设立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问题情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性,慢慢地学生的自主思维性也会提高。

(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创新是考验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准则,所谓思维灵活性是指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一个事物,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往往比较单一,老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不同侧面,要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对于问题进行不同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对于课本知识,学生不会提出质疑,这种思维压制学生的想象力,鲁迅敢于对几年来的封建文化做出批判,小学生入社未深,对于一些知识不理解但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有的知识都不是自古有之,是被人所发现再不断修改保留至今。小学生对于知识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质疑之词,老师不能斥责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查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结语

小学语文是充满各种画面感的课文,那些课文可以帮助小学生去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模样,小学生学会倾听语文知识不仅会积累文学常识还可以自己创作文章。小学生学会思考不仅可以训练思维感而且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老师要学着帮助学生去解决倾听的困难和改善小学生不善思考的习惯。

④ 潜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心得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终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结合我教学实际,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2.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一)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
A.教材方面:
①拼音板块: 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
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
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
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
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
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
B.课外阅读方面:
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
C.生活方面:
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二)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A.教材的分类整理:
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
例如: ①成语的分类整理:
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
②句子的分类整理:
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
③古诗的分类整理:
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
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 关联词合成句子等。
B.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
⑴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
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
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
③红军长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
⑵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
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
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死_悲;_头_尾。)
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
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C、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
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
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
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
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三、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所采用的某种方式、手段、途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独立地探索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让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应成为语文学习创新的主旋律。学习的方法是多层次的,

⑤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首先,拓展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人格。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最后,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走进语文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篇文章。教师应该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课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而且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画小说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同时丰富了学生情感,健全了人格。
三、让学生开拓视野,学会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要拓宽,不能仅囿于有限的几本教科书,从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教科书。因此,我们在上好语文课的同时,应意识的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从中体察社会、体察生活,丰富人文情怀,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例如:多读名篇名著。我们现在要读的不仅限于课本,还需涉及各个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名人作家们留下的经典。读经典就是读人生。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快捷、浮华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张狂的功利心态。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多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有助于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多关注社会生活,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广泛了解。可以叫他们放假回家的时候,多看看民生新闻,多看看报纸,引导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们有的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有的为弱势群体而忧伤,有的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的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有的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应该看到,语文学好了,情感也必将得到升华。这是因为在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被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感染,心灵受到碰撞,品格得到陶冶,获得了美的熏陶,加深了对人类的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感情变得更加细腻。语文教学应该担负起升华学生情感的重任。这种生命的体验远比获得一点知识来得重要,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⑥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态度和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态度是提高思维品质的前提,所以必须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排除不利于积极思维的一些心理障碍。如,习惯于教师讲,不爱发言,形成惰性心理;有了问题完全依赖教师、同学和参考书,张口就问,翻开书就抄答案,依赖心理严重;人云亦云,有从众心理;自卑胆小,怕人笑话,有畏难心理;机械记忆,学而不思,守旧心理;“热闹是他们的”,没兴趣,心理封闭。这些心理障碍,都直接导致了学生不愿思考,不爱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关注并纠正不良的思维态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存在于学生大脑中的思维,对于教师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法掌控的,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训练它,就需要找到一个载体,一条“传输带”。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课堂思维的训练,往往要通过语言“对话”的形式来完成。依据思维规律,有目的地反复训练,不断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使思维主体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就是以思维为主线,以对话为思维载体的阅读教学新课型,充分体现了“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这一教学策略。
这里的“对话”是多方位的,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个过程,使之“和谐高效”,真正提高学生活动的思维品质呢?首要的一点在于精选、优化对话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思维对话”的扎实有效。
1.自主阅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阅读文本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在读中去感受情、领悟意、把握文本思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充分的阅读才能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沃土。
2问题阅读法。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是思维敏捷和灵活的结果。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1)连环发问。连环发问如击鼓传花,目的就是通过激励,促使学生全员紧张、兴奋起来,激励思维活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2)精当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带动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设计问题时,要准确分析学生的思维现状,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设计难易适度、有自由度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有路可循,能较快开展逻辑性思维活动,并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⑦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包括个体的思想品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认知等要素。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文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文字的美,锻炼小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的处理问题。在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享受。下文将从具体的实践过程,详细分析如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在语文教学准备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前的准备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认识。教案编写时,要注重对问题的设置,在课前预习阶段就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小学生独自去进行课文的阅读,发散自己的思维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做能够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使其独立思考,根据相应的问题去阅读文章,培养其文化素养。例如在《乌鸦喝水》一课的预习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这只乌鸦?由于小学生还处在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所以老师得到的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这样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本身就更有趣味性,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不要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应挑选一些优美的诗句或是一些有哲理的句子,让小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或是自主思考,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学魅力,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培养其认识美、发现美,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赠汪伦》一课的学习时,可能学生对诗句独立进行解读,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去想象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体会李白与汪伦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以及桃花潭美景。在这个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想象中当时的情景,将画赠给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除此之外,在教学时还可以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诗句中的美景。

四、在课后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只让学生去做课本上的习题,而应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上去进行课后作业的设置。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与待人接物的能力。在进行课后作业的设计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思考,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滥竽充数》一课的课后作业布置中,应对南郭先生、齐宣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南郭先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让学生进行思考,并且指出他错在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一点评,不正确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使学生得以改正,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使自己的学习能力真正的提高,而不是学习南郭先生那样钻空子,最终还是会被发现。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小学语文课堂的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哲理性、教育性的,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在工作中更好的去执行。

五、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课程、写作课程以及口语交际课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教师需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在阅读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水平选取适当的文章,文章要蕴含一定的道理,对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进行引导,要选取语句优美、能够引起小学生兴趣的文章,对其进行一定的培养。并且可以适当的使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视频、音频或是播放图片的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革新。阅读课上可以给学生播放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

⑧ 小学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应变能力 反应能力 判断能力 分析能力 会简洁语言。
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品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