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8 05:25:48

㈠ 浅谈小学数学课如何利用课堂观察反思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版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权。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就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㈡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在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中要将以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就是针对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谈谈我对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几点看法。
1. 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思想与模式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来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国外教育专家就指出:“中国的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只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差,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许多时候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构建出高效新型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共同提升。
2.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有了起色,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形成的单一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出问题---介绍数学理论---分析课本例题---学生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能够开门见山能够带学生直接引入内容,但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小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许多时候会出现学生到最后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的情况。
其次,教师一直将学生当成“听课容器”,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难以与学生有效地沟通,不知道学生们喜欢怎样的课堂与老师。所有的知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形成互动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作为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小学生们来说,他们习惯了幼儿园轻松的教育环境,而坐到死气沉沉的课堂中,让他们有了枯燥乏味的情绪,这对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阻碍作用。
第三,教师教学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小学生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如果不能联系实际,他们很难理解课本内容,而一些老师为了追赶进度,经常以理论灌输为主,使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脱离,让学生们感到学习吃力。
3. 我在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3.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使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新鲜认知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来展示教学内容,这与学生心理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我们教学。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一般老师都会拿出一些人民币给学生进行展示,而学生平时就接触货币,因此没有多少兴趣可言。而我会利用多媒体,在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将一些生活中利用人民币交易的图片或者视频放给学生看,并且如果有富裕的时间我会额外教他们一些认识假币的经验,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2与生活相结合,理解数学意义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较为薄弱,许多时候单纯地靠数字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会感到很盲目,然而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如果单纯机械地用一些算式训练,只会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比如在学习估算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我在最初估算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去饭店吃饭,鱼香肉丝19元;家常豆腐8元;火锅鸡31元,一共约需要多少钱?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明白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立即算出大概价钱,加上有3个数量,难以快速得到精准的结果,因此就需要用上估算的方法。另外,我有时候会让学生提前调查本年级每个班有多少人,然后我会在课上提问如果四个班一起去公园,而只有两趟车,怎么办?学生们都会说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我让学生们说出来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自由搭配,不限条件),然后我又提出条件,每辆车只能坐限定的人,这时候学生就会排除一些搭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让学生参与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又能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并且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估算的作用,进而增强估算的意识。通过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且很快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能力,更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3.3与时尚结合,增进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教授数学知识,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当前一些课堂中,教师会树立起“严师”的形象,虽然维持好课堂纪律,却让学生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在私下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平易近人、活泼幽默,因此我会运用一些“怀型”(“时尚”的英文音译)的语言融入到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学生说话中都会夹杂一些网络用语,我也会试着去了解这些词汇,比如“这个题目出的真给力啊”“我们让这些分数开始pk(比较两分数的大小)”“我觉得这道题很简单,有木有?”等等。学生们很快被我幽默诙谐的语言所吸引,因而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语
新型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发散思维的园地。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成时期,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之路上走下去,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新世纪人才。

㈢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学
良好的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特别注意、重视,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能较快地获得关于它的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反之,如果感到无意义、没意思,即使勉强去做,也很难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努力本身也往往不能持久。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就是学生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在教学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在几何教学中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图片、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各种各样的几何体模型、教学演示图片,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物模型,通过物体的直观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的内容时,我利用教科书中引言的图形、“读一读”中的有关资料、生活中的实例(不规则的瓷砖铺在地板上)制成图片,进行演示。通过生活常见的图形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于生活,研究它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怎样学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参与是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一代新人,以实现和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主体参与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行为特征表现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综合体,既有认知心理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等,又有情意系统――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此,教师于教学中在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正面启发。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衔接处等地方提出问题。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抓住了“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因为它是“因式分解”中介绍的第一个公式,又是应用较多的一个公式,是学好其他内容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它,就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特点,再启发他们思考:怎样才能让式子符合公式的特点呢?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要把式子转化成( )2-( )2这种形式就能进行因式分解了,也就是要进行因式分解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迅速把一个代数式写成平方差的形式。再通过这方面加强训练:从数字的平方,如: 9=32,■=■■, 0.01(0.1)2 ,到简单的单项式,如:m2n2=mn■,16x2y2=(4xy)2, 再到复杂的多项式,如 9(a-b)■=3a-b■,层层深入加强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层层递进的练习后,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有了这个基础,再学其他的公式就不难了。
2.情境启发。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指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排除这种障碍和困难,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的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简易方程”和“绝对值”后,学生在解|x-1|=2这种类型题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减缓难度,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来思考:
(1)由于|2|=2,-2=2,所以2 与 -2 的绝对值都是。
(2)由于|a|=1,所以a=2或a=-2。
(3)如果|b-1|=2,把b-1看成问题(2)中的a,则有b-1=2或b-1=-2 。
对于方程|x-1|=2,同样有 x-1=2或x-1=-2 ,从而求出方程的解。
通过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容易理解,课堂上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连平时觉得数学难学的学生也争着发言。在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学得有信心,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落实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任何能力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离开了知识,无能力可言;反过来,学生的能

㈣ 如何有效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 重视课堂组织,让课堂充满激情

  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学习

㈤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素质形成的主渠道。
每一位教师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往往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和学生素质的培养。
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那么,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我就结合一年级《认识钟表》一课,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认识钟表》一课中,
老师可以借助课件演示钟表的形成过程,出示“生活中的好朋友”---各种各样的钟表,让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走进钟表的世界,对钟表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学生想了解钟表知识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练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找朋友的游戏”和“乘车游戏”,融钟面知识于游戏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巩固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其次,用好教材中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这节课教材特别注意选取了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小朋友起床”的情景作为教学主题图。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由观察小朋友起床,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图中钟面的特征。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提问是师生在课堂交往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获得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四个特点:
1.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借助不同样式的钟表情境,问学生:
“看到这些钟表,你想到了什么?”“你知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戴手表?”(师出示7时钟面后)“这是李老师早上出门的时间。看看钟面,你知道老师几时出门吗?你怎么看出来的?”这些看似比较随意的问题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第一个问题利于教师及时的了解学生对钟表的认知情况,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钟表的作用,通过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较好的了解到学生对钟面时刻的认知情况,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发现钟面上的一些特征,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
2.问题要有层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三个问题循序渐进,有坡度。随着这个“渐进的问题阶梯”,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发展,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时刻,在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独立动手拨以及说说拨拨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会认也会拨整时刻,进一步感受整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
3.问题应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完例题中的8时、3时、6时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不同时刻,提问:“观察这些整时刻,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少数学生可能会发现整时钟面的特点,但又不善于表达。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再问“仔细观察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你发现了什么?”,在这样问题带有启发性,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发现整时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系,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4.问题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总之,恰当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促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参与。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钟面,感受时针与分针。利用儿童爱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积极思考、大胆表现的机会,如:
四、创设参与与交流的空间,促学生主动发挥。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在这节课中,老师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一起观察钟面,在组内交流认时刻、拨时刻的方法,共同探究整时刻钟面的特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主动发挥。
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在这节课中,老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掌握新知,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不断的激励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㈥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浅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教学
一、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以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例,为了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创造的成功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组合作用不同形状的实物搭一搭,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献上一份礼物.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我都给予肯定与赞赏,学生们看见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赞许,一股成功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课前我以争当“小博士”为活动情境,请学生调查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先去生活中获取新知识的素材.教学时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对人民币的认识,因为学生们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我先让每个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说,然后让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上台说,介绍时他们兴致勃勃,有的从颜色、图案、大小等特点上介绍人民币,有的介绍有关识别假币的知识,还有的说起外国货币的名称和钱币发行的历史.听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介绍,我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他学生也发出了赞叹的声音,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参与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先后对着大哥、二哥的房子使劲一吹,结果大哥和二哥的房子都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跑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牢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兔子的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并在其间得到经验,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得到新的经验.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现实的解读.因此,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我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同学们,你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亲手分一分,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立体图形的概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从他们熟悉的实物中分离出来.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形成的过程.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学“长短”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学具袋中的物品,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然后通过操作探究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如,教学“9加几”时,我先出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同学听.学校运动会这一情境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初步感知全景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提出有关计算的问题,把计算问题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使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同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在全班说说自己的算法和想法,针对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重点说明“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凑十”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这样的过程,将原来由教师讲解的计算过程交给了学习小组去讨论,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形成了算法的雏形,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计算方法和老师一样或是更为简便时,他们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的移情,进而达到对大自然奥秘、事物固有秩序的尊重,甚至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关注.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更是用“心”去学习,用心灵去体会,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㈦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㈧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抓好课堂教学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要使学生对数学愿学、乐学、会学,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关键在于搞好课堂教学管理。

㈨ 浅谈如何有效的评价小学数学课堂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呢?

课堂教学是一个严谨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目标、教学、学生。其中,目标是评价的标准,教学是评价的内容,学生是评价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根据学生的反映来评价教学,它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可见,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对课堂评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数学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是成功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种教育艺术,灵活运用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体现评价艺术,激发 学生的兴趣呢?以下谈谈本人的一点体会: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及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在评价中总是去评价老师是如何的能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结构设计的是否合理、老师在处理突发问题是的机智灵活、语言表达的是否流畅、数学用语是否严谨等等。即使关注的是学生,也是看学生是否能达到老师的教学目的。这种课堂的评价多采用目标式评价模式,却忽视了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过程等其他方面的评价,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通过对学生评价来评价课堂的效果,我认为除了评价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在课堂上对学生喜不喜欢参与数学活动的评价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应当给与鼓励。教育首先是一种赏识教育,在课堂是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在课堂中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具有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或不合时宜地作出评价,可能就会压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做法和想法,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妨首先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们才不会背负着心理上的包袱去上课。当学生们在课堂上遇到疑问时,就会敢于向老师提问,及时地解决学生们心中的疑问,而不是以往的“你教我听”的现象,这样才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对学生这种课堂学习的评价也是对老师一个侧面的评价,是否真正的能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在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参与到数学活动的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可见,在课堂上学上参与教学的程度是如何的重要,这也就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那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将会变得无比轻松。
(一)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情景中进行评价
20世纪70年代兴起与美国、目前盛行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法”是最具合作性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们通过动手、讨论、交流等合作的形式,来获取知识。这也是适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但是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例如:在分组摆图形求面积、分组摆正方体求体积等一系列的合作活动中,每一组的同学中总是由其中的一、两个同学代替整组的成果展示,这样就阻碍了其他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总是被动的去观察,于是,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变成了直观感觉,只能被动的接受意见。我觉得这样从侧面也反映了老师在教学中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这样就造成一小部分人的动手能力强,而另外一大部分人缺乏实践能力,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教学效果当然不好。通过对学生的动脑能力评价,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立性,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较佳的灵感状态。我在评价中注重寻找学生思维的发展点、连接点、生长点,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思维。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合作性的评价同样成为了对课堂评价的标准。
(二)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小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同样又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

㈩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程标准》共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这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般人提起数感,总感到它是比较玄乎的。也有人质疑,像“数感”这种因人的感觉而异的、较“虚”的东西有必要作为核心概念提出来吗?一些老师也感到,数感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不好把握。这些情况说明,有必要加强教师对数感的认识。
什么是数感?“数感”一词的英文表述为“Number Sense”,可翻译为多种意思,如感觉、感官、理念、意识、领悟等。例如:认为数感是“关于数字(量)的一种直觉”;数感与语感、方向感、美感等类似,都会有一种“直感”的涵义,具有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或认为数感包含感觉、知觉、观念、能力,可以用“知识”来统一指称,这一知识是程序性的、内隐的、非结构性的。《标准实验稿》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实质就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这主要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范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所做出的要求,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感培养的几条主线。一是关于数与数量。在小学低段,儿童对数的感悟是从数数学习辨认各组实物对象的多少开始建立的,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第一步就是数数,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高,学生经历了更多的对数意义的感悟,如对分数、负数、有理数……的感悟,并形成对数的各种表征方式的理解,这是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二是关于数量关系。它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另一个层次,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理解了所学数的意义及表征后,他就具备了理解一定数量关系的基础,如学生在学习分数概念后,就建立起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感悟,依赖于具体情境或图形,会分辨两个分数的大小。随着他们数感的增强,学生年级的升高和数系的扩充,学生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也会逐步提升,最后达到对具体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的整体把握。三是关于运算结果估计。它是数学课程中所占学时较多的内容,过去更多关注运算法则的掌握和运算技能的训练,其实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以此发展学生的数感应成为我们现在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课程标准》在“数与代数”部分多处提到估计及估算的要求。如,“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第一学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子上面图,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第二学段)。所以,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反映的是学生对数学对象更为综合的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一些问题进行估算;能了解负数的意义.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问题,建立起对负数的数感。
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相连,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知上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 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弄清楚自己的学号、地区邮政编码、汽车牌照号、身份证编号的规律和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第三,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加之相互交流,这对强化他们感知思维,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如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

阅读全文

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