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使小学科学实际操作效率更高的实施方案
一。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①“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②“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③“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优势实现课堂增效。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语言加板书的传统模式,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遇,也是实现科学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因为对于《科学》这门抽象的学科而言,一味的让学生的思维在书本与黑板之间徘徊,既不利于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与探究意识又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科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所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适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Ⅱ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
小学科来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自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培养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部分教师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成绩一直不高。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效果不一样呢”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认为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因此,科学教师一定要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Ⅲ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3000字
浅谈如来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自学效率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对培养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部分教师对科学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成绩一直不高。为什么“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效果不一样呢”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认为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因此,科学教师一定要先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Ⅳ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也是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专分.它具用综属合性强、实验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之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理科类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成果不明显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
Ⅳ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游戏的教学。老师要多笑,与学生们多亲近,免得发版生尴尬。多权找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死板教条。给学生以自由畅想的空间。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我是个学生,只归纳出这么多,你可以跟你的学生交流哦!
Ⅵ 如何使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效率更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变通教学中引导环节,如讲故事、变魔术、做游戏、猜谜语等,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三年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实验探究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探究,是最为重要的。
1、有效性的引导
如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探究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是有效科学探究的保证。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交流,收获知识。学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2、围绕教学做实验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掌握规律。
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3、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明确观察任务
在实验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再根据具体的实验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如果教师不加指导或指导不明确,学生往往出现无目的、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他们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觉新奇或有强烈刺激的现象,而放过了实验目的所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二是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尝、借用工具观察等等。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当然,在每个实验中观察也有侧重,而且,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都可以用这些器官去观察的。
(2)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教师需要事先动一番脑筋。
总之,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加上认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师适度和合理的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变得目标不明确,偏离方向。因此,教师要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选择合适的策略,引导实验探究,确保实验探究有效开展。
三、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3]
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评价。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
四、改进教材,有效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但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教材的不断更新,有些时候教材的设计以及编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们还是照本宣科,一尘不变地进行实验教学,那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进再进行实验可能效果会好得多。如:
1、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观察那一端铁丝先掉下来。该实验存在的缺陷:一是火柴不容易固定住,学生用花费较长时间在固定火柴上。二是在实验操作中,给铁丝一端加热时,会出现多根火柴同时落下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改进方法:可以教师自制蜡环用来代替火柴,教师只要学生在铁丝上每隔一端距离放一个蜡环就行,实验中学生会很直观的发现蜡环会依次融化掉下。这样就很容易理解热的传递方向了。 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做到每次都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实验现象明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见,
2、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要求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预测一下,纸巾会被浸湿吗?这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是在实验时总存在着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该实验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纸巾容易浸湿,影响实验效果。二是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跑的现象不够直观,三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三是一堂课下来桌上堆满了纸巾,浪费严重。 改进方法:用大号漏斗和小块塑料泡沫(涂上红色)代替纸团和杯子做实验。实验时,先用手按住漏斗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然后放开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气从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来,表明水进来占据了原先空气占据的空间。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即可以重复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实验的缺陷,使空气占据空间与空间水被替换的现象显而易见。 实验证明:实验教材只是一个工具,必须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
五、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向课后延伸。
一节课只有40分钟,下课铃一响,便意味着本节课课堂探究活动必须终止,但许多实验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教学效果的。如四年级下册《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2、将生活变课堂。
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地方
1、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2、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
3、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
合理地设操作过程、基本的实验方法选定以后,紧接着就要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些操作细节的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努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
Ⅶ 如何提高学生课后作业效率
写作业之前应该先复习,磨刀不误砍材工嘛。这样,学生不会在写作业的时候浪费时间看书,自然就不会慢罗。而且,在写作业的时候浪费时间看书会影响作业的质量,因为学生只是匆匆忙忙地看了一遍答案来应付作业,没有认真做作业的心理;要是复习了再做作业,就等于又复习了一遍,考试的质量就不会差的很了。
Ⅷ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小学生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对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内、观察能力、思维能容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鉴于班级容量大的实际情况,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的课堂效率就成为了一个及待解决的问题了。而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在默默的探索着进行各种有效的尝试,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了一些体会。
Ⅸ 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麻烦告诉我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都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①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②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③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优势实现课堂增效。
在目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一般都是语言加板书的传统模式,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遇,也是实现科学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持。因为对于《科学》这门抽象的学科而言,一味的让学生的思维在书本与黑板之间徘徊,既不利于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与探究意识又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掘科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所以在《科学》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自身特点适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该做到:
1,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质为核心。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领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所以一切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此为核心。我们要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兼容。使抽象、枯燥、单调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PPT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尽快进入我们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实现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教学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要注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科学》课堂上,总会有很多的实验、观察、实践等活动,但是我们农村小学目前实验室条件有限,有些实验没有办法完成的,从而使科学实验的准确性、形象性、自主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这时候只有借助多媒体填补这个缺陷,通过多媒体教学起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叶和花》这课中,其中的难点就是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对于这样讲不清摸不着的抽象知识点,只有利用多媒体演示植物利用叶子为自己制造食物的过程。将微观的世界慢慢放大放慢,使学生们直接观赏植物的制造食物过程,这样孩子们更加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而且在课件演示过程中还了解了植物叶子的光合作用。
3,做到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这一点很容易我们所忽视。做不好的话很可能将一堂科学课变成一部科普电影了。因此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不宜过多,不能一味讲究时髦,从头到尾贯穿运用,过大的信息量,会造成媒体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电脑屏幕上,忽视甚至来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造成消化不良。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才能使各种教学方法各得其所,各司其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四、利用当地的实际情况特征与小学科学结合实现课堂增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在教学这样的课程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气候特征、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特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目光停留在书本中,只传授给学生综合的科学知识。应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书本知识在自然界的真实体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结合地理优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课时候,我就把这个知识点定位在我们周边的水这一范围上面。只有让学生从身边的水观察做起,才能引起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对地球的水关注。我首先带领他们到学校不远处自来水厂,实地参观自来水制作过程,让他们知道保护我们身边的这条河流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生活的大水缸。回来途中又到一个小池塘观察,临近深秋池塘长着厚厚的水草,水是黑色的还有点难闻的味道。我告诉同学们这是因为附近生活的居民乱倒生活垃圾以及农田过度使用化肥的结果。对于水的保护,他们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也知道在我们这个地区要做到哪些实事,才能保护水资源。推而广之让学生知道保护了本地的水资源也就是对地球水资源的保护。
(二)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开展科普活动。由于我校地处偏远集镇,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特别是频繁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很严重,大风天气漫天飞舞此景甚为壮观。我在教学《塑料》这课时,开展了小小环保员科普活动,我们走上街头义务宣传人们多使用布袋、竹篮等,还进行了塑料袋清理活动。回到课堂要求同学们回家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彻底改善孩子们和他们家长的环保观念。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尝试在班级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站、绿色广角等。
五、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与小学《科学》知识互补实现课堂增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我们不能孤立地教学小学《科学》课程,应该紧密联系利用小学其他学科为《科学》教学服务。
第一是科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家励志故事,这当中有很多涉及了一些自然界的科学知识。通过对科学家的认识,进而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潜能。在学习《国旗升起来了》这课中,讲到了滑轮原理,我随机引入学生们马上要学习到的语文课程《詹天佑》,我告诉孩子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要把沉重的枕木运到山上面,詹天佑就是运用了很多滑轮原理才能办到。这样的课堂设计既通过詹天佑的故事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和潜能又为今后的语文课学习做好铺垫与伏笔,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就是让科学和数学课的融会贯通。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例如在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必须要引入数学当中的体积和重量的概念,才能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而同时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又比如《测量》这课中就为数学提供很多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更为直观感受数学和科学知识。
最后应该提到的是科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运用,例如把美术中的审美能力运用到科学上面来,有时候也能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例如结晶树枝的制作实践活动中就要引用学生在美术课学到的审美能力,以便能够让学生创作出更为美观的结晶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