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学生学业负担过大的案例及评论
构建学生心灵乐园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校从2002年开始逐步实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健全有关制度,培养了一支责任心强、能力强的工作队伍。在理论探究和实践工作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经验,2003年我校成功承办了建瓯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2004年12月17日《闽北日报》第二版头条报道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建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机制
2002年8月5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伊始,学校领导就非常重视对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和理论的学习,在学习和探讨中我们感觉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但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又没有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如何就更加显得重要,而旨在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为此,我们多次组织政治处、教务处、团委、少先队及各教研组有关人员和年段长班主任等共同研究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我们确立了“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工作方针: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教师的重视和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部门或是在某个场所进行的工作,也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学科渗透、咨询与辅导等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初一年段开设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此外还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校园心理剧表演比赛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个别咨询与辅导。学校设立了“悄悄话”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及开设心理咨询室,这些工作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的教师承担,每天安排1名教师负责接待来访的师生,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3、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效。在环境静化、绿化、美化方面下大力气,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美感和求知欲。近年来我校实施寄宿生午休制;投资近5万元修建了五个草坪一个中心花圃;在学生食堂及教学楼走廊里挂中外名人像和名言警句。
4、重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结合新课程改革,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5、积极开通学校和家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家访等途径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能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同时也使家长能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和影响子女,从而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建一个的良好环境。
三、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办公室,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的进行。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建立以政治处、教务处、团委有关人员及年段长、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每学期在选配班主任时注意把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教师作为候选对象。学校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及组织外出学习等,及时总结、互相交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近年来我校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人员的培训方面做了许多工作:①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证培训和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心理学的继续学习(近年来我校共有3位教师参加B证培训,有1位教师参加专升本学习,有1位教师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并要求积极撰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每学期组织两次集体学习,近年来我校教师共撰写论文26篇,其中省级以上汇编3篇、市级12篇);③邀请心理健康教育行家及市精神病医院的心理医生来校为师生讲解心理健康的知识(近年来经常请市心理学会秘书长曾建兴老师和市精神病医院郑立辉、叶金旺医师来校讲课)。
四、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工作目标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
七年级:快速适应初中学习,保持愉快的心境,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人交往,关心他人和集体,明确未来的努力方向。
八年级:学会自我管理与监督,重视意志力的训练,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在克服困难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从容自信地与异性交往,努力成为同学们喜欢的人。
九年级:自信心的训练与培养,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的锻炼,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不良情绪、焦虑心理,应对升学的压力,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理想与志向,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学校将要求教师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以我校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课题,今年我校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已被列为南平市教育学会课题。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学校要求教师每学年写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分析,便及时总结、提高和交流,每位班主任每学年至少开展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主题班会课,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出一本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汇编。
六、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活动、有载体、有抓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而这样的一种自我教育是建立在学生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进而达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挖掘潜能的目标。
1、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在动态跟踪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心理发展资料:新生入学时,做好最初的学生心理调查、在入学后的每个学期做跟踪测试、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学生个体心理咨询资料。我们在对学生的智力、情感、学习适应、个性特征等进行全面测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素质做出总体评价,并相应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测试调查有利于我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提供了依据,还可以让我们较早地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另外还有助于我们开展各种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和各类心理课题的研究。
例如:我们对初一、初二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共60个题目),根据测试结果,我们作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归纳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发现共性问题。发现初一、初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共有九个方面,主要为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质较差、合作与交往能力差、情绪起伏大等。
二是分年级比较研究。如:自信心方面,初一年级学生平均得分比初二年级学生平均得分高;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到了初二时反而对自己的学习缺乏自信心。又如:在进行“遇困难时是否愿向他人意求助及如何求助”的调查时,初一年级学生中明显表现出对他人帮助的渴望及求助方法的简单明了;初二年级学生中希望得到他人帮助的渴望就没有初一学生那么明显,反映出其内心复杂的一方面。从问卷得分来看,初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较初一年级更多、也较为复杂,尤其表现在:1.成人感强烈;2.思想不集中;3.反抗性强;4.总是注意周围的人;5.焦躁不安。其中1、2两方面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混乱与矛盾;3、4两方面主要是缺乏自我评价标准。原因可能有两方面,既可能来自于学业负担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也可能是青年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现象,需进一步研究。另外,初二学生在以下方面较初一学生为好:1.记忆力减退;2.站起来就头晕;3.不想见人;4.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其中1、2可归结为身体素质的提高;3、4归结为多一年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培养兴趣上的提高。学生当中除了普遍性问题外,还有个别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悲观;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3.身体倦乏;4.缺乏决断能力。这些问题表明这部分个体在生活态度、基本情绪、自主性方面较其他学生明显落后。由此看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更有针对性和个体性。
另外,我们对各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了有关方面的心理测试,分析出各自的心理特性、不同教师(同一学科)教学风格差异与学生个性发展、学科成绩间的关系、同一教师授课的不同班级间学生心理特性对教学的影响。也尝试从学科的学习策略、倾向与思维训练,辅助方法等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对偏科学生进行有效辅导。
2、开展主题教育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分别开展实施了:2002年“正确认识自己”、2003年“你会与他人合作吗?!”、2004年“五种爱心”等心育工程。每年学校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了许多新新的内容,如:学生心理测验、角色模拟、“校园心理剧”等,尤其是“校园心理剧”,内容新颖,方式奇特,互动性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校园心理剧”即授课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矫治功能的剧情,将学生存在和预设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写成剧本,让学生来演,学生根据剧情预设的内容,把自己及其周围同学、亲人身上发生的心理上的烦恼表演出来,让学生通过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问题,演员学生与观众学生通过剧情表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消除内心矛盾、困惑,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由此使一些学生摆脱了“心理阴影”,广大学生更加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肯定自我,同时萌发更强渴望对外交往的热情。这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心育活动开展,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3、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我校在开展心育活动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我展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及相互交流等。例如:在开展“小制作——泥塑、布贴、纸浮雕、手工”活动时,学校只确定活动主题,具体的创作要求及时间不限定,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进行思考与制作。另外,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与一位学生结对子共同来完成一件作品;在活动的结束时,学校会举办一次大型的作品展示活动,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由学生自己担任现场解说或是发放学生自己准备的解说词等。学生在动脑、动手及与教师同学进行合作的过程获得体验,同时当学生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得到他人的认可时也获得平常无法体验到的快乐。我校曾经有一位男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表现也非常不好,经常因违反纪律受到批评,所以该学生的家长非常生气失望,也不管孩子的事甚至也不来学校,父子关系非常僵,在一次小制作活动中老师发现这位学生做泥塑时非常认真且手法灵巧,便邀请该生一起来完成一件作品(作品主题为“童年的记忆”),在师生的努力下完成名称为“卧牛”的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来这位家长到学校看见了自己孩子的泥塑作品,这位家长会心地笑着对老师说,没想到我儿子还有这一手,我真小看了他。此后,这位父亲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他们父子的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一件小小的作品,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4、重视个案的咨询与辅导工作。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每一封学生来信、每一个学生电话、每次学生的咨询,辅导教师都要认真进行回复并按要求进行记录,对于个别特殊情况要及时与工作组进行联系制定相关辅导计划。近年来共收到学生来信近300封、电话达300多人次、学生咨询600多人次。通过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耐心帮助、疏导,切实使许多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消除隐患,并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变化实行跟踪教育和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2004年3月份,我校初三的一位女学生陈某,由于患上一时无法治愈的疾病必须离校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这给原本品学兼优非常有望上重点高中的陈某带来极大的痛苦,渴望求学与疾病的无奈使得陈某内心充满了压抑和悲观失望,每当陈某想到昔日的好友将要到高中学习时,陈某更加伤心至极。就在这时我们心理辅导教师走近了陈某,面对真诚的辅导教师,陈某含着泪水述说了近3个小时,此后,陈某与我们辅导教师交上了朋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专门为陈某制定了辅导计划,一方面耐心地帮助陈某分析目前的情况,鼓励陈某尝试在家自学;一方面学校安排师生利用周未时间帮助她学习。如今她已不再埋怨自己,也对明天充满了期望,在家疗养期间还自学完成初三下期的课程。通过一例例的个案的辅导,我们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认识到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给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今后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业务能力。
5、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学成的主要阵地。而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例如:采用“班干部竞选上岗”和“班干部轮换制”相结合的形式来让学生管理班级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和能力参与竞选“值日班长”、“卫生责任人”、“文明礼仪监督员”、“信息报道员”、“学习互助小组帮教员”等职务,并在经过一段时的适应后进行调整,同时每周在班内做好的小结和评价,这样使得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互相沟通、合作管理、共同分享。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在指导这项工作时,就可以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组织团体内的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里需要我们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最大限度做到少说教、少讲大道理、不批评、不指责,尽量减轻团体成员的心理压力。
6、帮助学生建设“小天地”,让学生的心自由飞翔。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开创了一片“小天地”,如:刊物——《青春快车》;文学社——《流星雨》;广播——“青春之声”广播台;专栏——《开心乐园》。在这些“小天地”里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尽情表现出来;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等。同时这些“小天地”又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给学生们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