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 1、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统观全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有没有统观全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全部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理解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数部分教学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分数初步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进行分析,从而,才能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练习题,但不要超越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所学的知识难度,加深钻研,细心琢磨教学目标,就不能偏离教材的要求,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甚至搞题海战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2、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如:在四年级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只有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才能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最佳结合点如何在开篇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如何运用最佳情境进行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几种你能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十几年来,教学研训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透彻地理解编教材编者的意图,那么他们在教学时,就能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
⑵ 小学数学主题式情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研究的教学反思
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应运而生的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大趋势。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构建新知,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五性。
一、探究情境注重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用数学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呈现出求知者渴望的状态,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但如果滥用情景教学,不分内容,不讲类型,千篇一律,“故事童话,游乐园,动物运动会……”,则使数学课堂变成表面热闹,形式丰富,但华而不实,思维肤浅的课堂。夸张的情境使学生游离于主题之外,原本的数学味没有了,也就失去了情境创设本身的意义。因此创设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讲究实效性。否则可以不用,但切不可滥用。
二、探究活动凸现问题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达到活跃状态。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与学活动,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教师应将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隐藏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再围绕问题开展活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运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再用一根系着小球的线在空中旋转,使其成为一个圆,学生观察思考后便知,这样的圆的周长用前面的方法来求肯定解决不了,又发现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有关……学生便自觉地投入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探究过程突出实践性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眼、耳、手、嘴、脑多感官参与活动,全频道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让学生不仅有探究的意愿,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实践,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克服“师代生劳”的现象,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的实践行为落到实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实践探索中主动发展。
四、探究形式体现合作性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这对于学生实现认知上的互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合作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讨,互学互动,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和方法。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每个学生的学具不够,肯定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而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一人肯定也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同样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学习任务、学习角色等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合作探究不仅是形式上的合作,更是思维上的合作。因此,教师应在理解算理、寻找规律、操作演示、分析推理、抽象概括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要善于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认知、思维、方发、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构成1+1>2的模式。
五、探究学习关注发展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信息、分析推理、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是他们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确定三大目标的同时,也要确定发展性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民主性,重视学生主体观;在探索材料上,留有更多地选择余地;在形式方法上,腾出更大的空间;在探究结果上,允许有不同的结论,真正意义上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
总之,在组织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评价过程观,让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⑶ 说说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不足有哪些
一、课前准备不足
1、没有对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的研读,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把握不到位,对本节课学生所要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和数学能力的了解不够准确,对知识的前后联系、本节课知识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没有很好地进行备课,所撰写的教案的使用价值不高。
2、对教具、学具的使用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如:有些教师在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连直观教具都没有准备。象这样该使用教具的没有教具可用,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活动的没有学具可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以致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直观——抽象、从简单——复杂的认知过程根本无法实现。
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安安静静。小组合作学习时,由于布置的问题和任务缺乏探究性,结果学生你看我,我看你,不知从何说起。
2、热热闹闹。小组讨论时学生非常活跃,争先恐后,无边无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却都不 理会别人的发言与合作学习的目标。
3、规规矩矩。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时,学生统一,规规矩矩地按教师布置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按部就班,没有自己的设想,行动和创造。
4、优生表演,个别学生休闲。小组合作实践中,优生指挥操作,发表见解,汇报结果,而多数学生成了听众、观众、接受者,个别学生则趁机谈天说地或玩起东西来。
⑷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在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中要将以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就是针对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谈谈我对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几点看法。
1. 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思想与模式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来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国外教育专家就指出:“中国的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只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差,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许多时候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构建出高效新型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共同提升。
2.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有了起色,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形成的单一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出问题---介绍数学理论---分析课本例题---学生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能够开门见山能够带学生直接引入内容,但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小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许多时候会出现学生到最后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的情况。
其次,教师一直将学生当成“听课容器”,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难以与学生有效地沟通,不知道学生们喜欢怎样的课堂与老师。所有的知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形成互动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作为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小学生们来说,他们习惯了幼儿园轻松的教育环境,而坐到死气沉沉的课堂中,让他们有了枯燥乏味的情绪,这对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阻碍作用。
第三,教师教学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小学生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如果不能联系实际,他们很难理解课本内容,而一些老师为了追赶进度,经常以理论灌输为主,使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脱离,让学生们感到学习吃力。
3. 我在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3.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使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新鲜认知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来展示教学内容,这与学生心理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我们教学。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一般老师都会拿出一些人民币给学生进行展示,而学生平时就接触货币,因此没有多少兴趣可言。而我会利用多媒体,在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将一些生活中利用人民币交易的图片或者视频放给学生看,并且如果有富裕的时间我会额外教他们一些认识假币的经验,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2与生活相结合,理解数学意义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较为薄弱,许多时候单纯地靠数字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会感到很盲目,然而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如果单纯机械地用一些算式训练,只会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比如在学习估算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我在最初估算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去饭店吃饭,鱼香肉丝19元;家常豆腐8元;火锅鸡31元,一共约需要多少钱?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明白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立即算出大概价钱,加上有3个数量,难以快速得到精准的结果,因此就需要用上估算的方法。另外,我有时候会让学生提前调查本年级每个班有多少人,然后我会在课上提问如果四个班一起去公园,而只有两趟车,怎么办?学生们都会说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我让学生们说出来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自由搭配,不限条件),然后我又提出条件,每辆车只能坐限定的人,这时候学生就会排除一些搭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让学生参与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又能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并且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估算的作用,进而增强估算的意识。通过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且很快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能力,更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3.3与时尚结合,增进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教授数学知识,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当前一些课堂中,教师会树立起“严师”的形象,虽然维持好课堂纪律,却让学生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在私下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平易近人、活泼幽默,因此我会运用一些“怀型”(“时尚”的英文音译)的语言融入到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学生说话中都会夹杂一些网络用语,我也会试着去了解这些词汇,比如“这个题目出的真给力啊”“我们让这些分数开始pk(比较两分数的大小)”“我觉得这道题很简单,有木有?”等等。学生们很快被我幽默诙谐的语言所吸引,因而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语
新型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发散思维的园地。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成时期,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之路上走下去,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新世纪人才。
⑸ 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考核表的填写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巴班斯基在怎样评价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效果时指出:“学生的行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个性中的优良品质数量和参与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教养水平等可使我们对教育效果做出结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能获得最准确的评价。”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以下是我在实施、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对数学课堂评价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创设和谐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在教学中,我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用笑声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从而让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严谨,如我和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用一根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使它的面积最大?接着让同桌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一根长为5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后,分别记下它的面积、长、宽等数据。然后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这些长方形排列,接着集中观察这几组数据,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规律。然后再小组讨论,是否能发现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猜测到当围成一个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最后全班汇报,交流结论。学生在操作期间,教师有意识地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是否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交流时教师认真地对学生这些方面的表现也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课堂观察和记载,可以促使教师更关注和了解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行为,也有利于教师作出正确、及时、恰当的评价,让课堂充满平等、民主、安全、愉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寻找激励时机,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1、瞬时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评价,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能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中学习了“含义和方法”后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我们的教室,在你我的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你愿意把它们请出来吗?请出来后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或者请同学、老师来解答。
生1: “认认真真学习”中“学”字的笔画数是“认”字的笔画数的2倍。用算式表示8÷4=2。答:“学”字的笔画数是“认”字的笔画数的2倍。
师:你认为他说得怎样?
生2: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完整、又流利又清楚。
生3:我觉得他观察能力真棒,连字的笔画数都数得那么准确,说明他不仅语文学得好,而且数学也很棒。
……
师:现在谁能帮老师一个忙,让老师也能快速解答第一小组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
生4:我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其实只要这样想:9里有3个3,也就是9是3的3倍,用算式表示是9÷3=3。
师:谢谢!噢,听明白了,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看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非常佩服你们。
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无穷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更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延缓评价,创造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
下面是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1/2。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意见分歧很大。对此,吴教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让学生按不同的意见站成两队。
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开个辩论会嘛!认为正确的同学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位同学,吴老师给他们提供一张圆纸片。一名同学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向反方振振有词:“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1/2吗?”反方同学见状沉不住气,急于要反驳表达,吴老师也给了反方两名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同学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同学示意:“像这样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也占1/2吗?”就这样,两队还是僵持不下。
师: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队伍中去。
正方一些同学陆续站到反方那边,最后还剩下2名正方代表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你们不服,说明理由啊!
生(正方):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片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1/2吗?
生(反方):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1/2吗?
生(正方)……
师:正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好,看来是否占1/2关键要看是否把圆纸片“平均分”了!
吴老师对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没有轻易揭示正确答案,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富有竞争意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解和意见的统一。我认为,吴老师采用“静观其变”教学策略比即时的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当教师延迟评价从而延长了思考的时间后,使学生有了独立自主进行思考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联想,有了思考的真正自由,有利于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养成勤于钻研的习惯。
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自信。我们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意见”,走到学生中间,走到学生的心中,以我们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学生构建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让他们在数学的王国中自由地遨游。
三、多角度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除老师评价外,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与教师等可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平时我还常组织学生开展自评、小组评。例如:平时在探究、验证过程中,常以二人小组或四人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除自己评外,还进行小组互评,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评,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等等。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们学习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中的条形统计图时,我课前要求学生调查一个单元住户一星期丢塑料袋只数的情况,要求学生在调查之前先估计每家一星期丢塑料袋的只数,并把估计的和调查的数据记录清楚。等到一星期后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算出平均每家一星期丢塑料袋的只数是多少,并提出预测:“一栋楼60户一星期丢塑料袋多少只?根据这些情况,你想到什么?”学生非常兴奋,先快速地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计算出平均每家一星期丢塑料袋的只数,预测出一栋楼60户一星期丢塑料袋只数。接着就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况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多数学生从对能源浪费、保护环境、环境恶化等方面发表了个人的看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发言,我就围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方面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肯定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责任心,表扬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有创见的学生。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不仅让学生对考试成绩感兴趣,而且懂得如何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因此,我为自己的教学制作了几份评价表,定期发给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一是学生自我评价表(1、在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2、在学习中你最感到枯燥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二是小组评价表(1、该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培养互学精神和自信心’2、该同学在学习方面有什么有待改进的地方?),三是教师评价表(1、该同学在学习方面最令人欣赏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2、该同学在下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总之,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只有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教学评价中,才能促进数学教学充满生机,用“评价”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追寻。
⑹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实践角色扮演教学
角色扮演教学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角色扮演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回施,符合《新课标》的“答启发性”教学的理念. 本文结合教学案例,从利用角色扮演激趣、促进学生的探索式学习、加强学生间的评价与交流等三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课堂实践角色扮演教学的途径.
⑺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1、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才能统观全局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有没有统观全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全部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理解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分数部分教学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分数初步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进行分析,从而,才能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练习题,但不要超越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所学的知识难度,加深钻研,细心琢磨教学目标,就不能偏离教材的要求,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甚至搞题海战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2、只有教师理解得深,才能深入浅出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如:在四年级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四个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1)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2)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3)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4)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这些问题如果课前教师对这部分教材做了研究,理解得比较透彻,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点拨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只有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才能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准备题和例题进行分析、研究,努力理解编者这样安排的意图,分清例题的主次再确定教学重点;同时,还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例最佳结合点如何在开篇的教学情境中体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如何运用最佳情境进行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作为教学的开篇,提出的问题是,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几种你能赢?这样,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几年来,教学研训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内容,认真地研究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透彻地理解编教材编者的意图,那么他们在教学时,就能从教材的全局出发,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二、改进教法、注重生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级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也有几条大家可以共同遵循的规律,以下几条仅供借鉴: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一节时,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在具体的实例中,找出百分数的话题,教学时,可让学生先汇报提出有关百分数内容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出问题,巧设悬念,探究新知,学生感到新知不新,理解到位,突破了教学难点。2、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学具,使学生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获得较牢固的理解了的知识,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造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打开思路,想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发现的基础上,重点与学生探究、验证,首先引导学生做实验前的准备,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实验要求,小组商量活动方案,小组汇报活动方案,然后合作实验初步推测,学生在小组实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将各组的意见展示出来,最后师生共同推理、验证、归纳:打开盒子,看到盒子里的球,联系刚才的实验结果,你明白了什么?可能性的大小到底和什么有关?如果给你一枚一元钱的硬币,将它掷出,结果会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三、超越教材、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师生共同努力解决了学生学懂的问题,刚刚完成教学任务的三分之一。因为“懂”,只是学生把教材的新知识弄明白了,这并不等于学生真正掌握了新知识,他们往往离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有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当堂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训练的效果,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性 训练时要防止盲目地多练,否则多而杂,抓不往关键,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并不好,训练的内容防止脱离实际,追求偏、难、怪的现象,从每节课来看,应该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训练,反对那种脱离教学内容,急于追求拔高的训练,教师只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有机地整合,做到心中有数,适当地调整教学预案,训练的针对性才强。2、训练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一节新课,课堂最好有十至十五分钟的训练,特别要注意训练题的数目不要过大,应用题的语言叙述和题目结构要清楚简单,不要在数字语言上干扰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的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口述或口算一些问题,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但要注意训练题的形式,避免学生死套书上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自编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阅历的习题,以便能看出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掌握得非常顺利,耐用效果非常良好,这时,教师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引出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例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问题,大家合作交流解决,真正使本节课内容升华。3、不同水平的学生训练时应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的效率是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个实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在训练中也应经常安排两套作业,这样做,教师花费的时间和气力都比较大,但是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效果上来看,还是比较好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搞好每节的基本训练外,还要注意上好复习课。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更不是让学生单纯地做题就能奏效,在复习课中,除了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弥补知识缺陷的工作以外,师生应当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所学知识做一番总结归纳整理的工作上,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做,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使学生记忆掌握,而且对旧知识进行了一次深化,这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教学和研训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最重要地一环是改进课堂教学。但改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又与能否吃透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教师对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得好,又善于体会理解编者的意图,再有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教学方法,那课堂教学一定会生动活泼。我相信,只有我们教师肯于动脑,能花力气,不断学习,勇于实践,一定会掌握课堂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