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作业,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数学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的反复练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考虑作业量大小,忽视作业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作业,忽视作业的多样性。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外打工的也较多,平时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于是,也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问题,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这种不良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有效学习,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与困惑,笔者曾进行一定的调查并深入地思考,并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业认识缺乏深度。 对于教师来讲,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家长来讲,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学习成绩,于是除了老师布置2—3中课外作业外,家长还会给自己的孩子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这种作业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导致盲目的“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作业设计缺乏灵性。
(1)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为方便期间,一般作业的布置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于优等生无论从作 业的时间看,还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看,都处于非常轻松地状态,导致学业上有“吃不饱”的现象,而学困生作业的时间和作业的难易程度都处于非常坚难的地步,整天埋头于这些非常难的作业,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做不对又得不到教师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师的谩骂。长些以往,这些后进生对数学失去信心,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从家庭作业布置现状来看,现在我们小学数学的家庭作业从内容上来讲, 基本上以同书本配套的数学作业本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度地同步练习。但这些作业内容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的,这样的作业虽然使大部分同学掌握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优秀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对于中下生来讲又过于困难。如此的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违背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理。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基本上都是计算或列式解答, 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作业本或补习卷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长此以往,这种清一色的练习型作业,缺乏理解、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易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
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❸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作业,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数学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的反复练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考虑作业量大小,忽视作业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作业,忽视作业的多样性。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外打工的也较多,平时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于是,也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问题,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这种不良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有效学习,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与困惑,笔者曾进行一定的调查并深入地思考,并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业认识缺乏深度。
对于教师来讲,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家长来讲,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学习成绩,于是除了老师布置2—3中课外作业外,家长还会给自己的孩子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这种作业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导致盲目的“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作业设计缺乏灵性。
(1)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为方便期间,一般作业的布置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于优等生无论从作
业的时间看,还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看,都处于非常轻松地状态,导致学业上有“吃不饱”的现象,而学困生作业的时间和作业的难易程度都处于非常坚难的地步,整天埋头于这些非常难的作业,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做不对又得不到教师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师的谩骂。长些以往,这些后进生对数学失去信心,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从家庭作业布置现状来看,现在我们小学数学的家庭作业从内容上来讲,
基本上以同书本配套的数学作业本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度地同步练习。但这些作业内容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的,这样的作业虽然使大部分同学掌握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优秀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对于中下生来讲又过于困难。如此的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违背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理。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基本上都是计算或列式解答,
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作业本或补习卷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长此以往,这种清一色的练习型作业,缺乏理解、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易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
3、评价模式缺乏人文。
作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批完作业,往往忽视一种人文性的评价,认为数学不是对就是错,这样的批改、评价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三、实施的计划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作业(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业(homework)。
早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中“正业”即正式课程,“居学”即课外作业。
本课题所指的“课外作业”是指学生不在老师直接监督下,在课后所完成
的作业;“有效性”是指确实起到效果并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我校学生课外作业的现状,结合现状,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课题的实施与展开提供科学的依据。
2、通过实践,在课外作业优化设计、多样化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又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广大一线教师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可借鉴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
3、通过探究,探索出多样化的课外作业评价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一些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实际问题。
5、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主要分成四大块的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部分教师、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以及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数学作业的批改,对数学作业的情感态度以及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进行深入反思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为实验版本,如何提升课外作业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1)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
(2)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发展性
3、如何批改和评价作业,促使每位学生最大的发展。
传统的作业批改,特别是数学作业的批改,只有两种结果,“√”或是“×”
没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学生不喜欢作业的另一个原因。我们思考作业批改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决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
尽管家庭作业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往往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出现或蔓延,通过各种措施,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原因,并加以总结,形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导研究活动。
3、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然后总结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取班级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连续观察,并按时间进程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
5、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1.9—2011.12)
(1)第一阶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2)第二阶段: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1—2012.12)
(1)第一阶段
①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了解当前课外作业的现状,并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②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组员讨论,制定一份具体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
①通过家长会、我的学习我做主行动月活动、校通讯等方法,解决不完成作业和不能完成作业的这两类特殊情况的学生。
②阅读有关课外作业的相关资料,在课外作业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等方面加以设计,并进行实践操作。
③通过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改善课外作业的评价模式。
3、总结阶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②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六)实施计划的框架结构
❹ 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研究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啊,你是数学老师吧。我也对这个研究非常干兴趣,初步的结论是:
题的内数量:容每一个知识点需要练习15-20题。不然就不会真正领悟知识。
题的结构:10题直接题,即直接应用知识点。5-10题转一个弯的题,即先求已知条件,再应用知识。如果有拓展的题就更好,这些拓展的题是用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
❺ 如何提高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 结题报告
在小学阶段,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现代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要做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尤其要提高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更是我们教学研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亲身实践和总结,认为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结合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确地说是他们对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读不懂题,导致读完应用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或者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注入到实践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钱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被题目中的数字所迷惑,脱离实际去想,把题目理解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钱买东西,是最常见的事情,但当把这一幕买东西的情景叙述成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完全脱离买东西这一现实情景,只是题目中的数字在脑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实际情景与应用题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应用题解答出来。例如,第四册数学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小诗拿5元去1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钢笔2元一支,练习本3角一本,售货应找回多少钱?此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看题目就感到难做。我讲课前,布置学生用5元把题目中的文具买回学校用,在讲课时结合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把实际情景与题目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想,他们会知道“1”支钢笔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题目解答出来:3×5=15角=1元5角(买练习本用的钱),2元+1元5角=3元5角(买钢笔和买练习本总共用的钱),5元-3元5角=1元5角(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二、根据应用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应用题虽说是题目变化多端,种类繁杂,但大多还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在答题时会少走弯路,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介绍几种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1.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就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条件,直至均为已知条件为止。综合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么,直至得出题中问题为止。例如,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速度是45千米,4小时到达乙地,回来时比去时每小时多走15千米,回来时用了几小时?这时就可用分析法:回来的时间=回来的路程÷回来的速度,回来得路程=去时的路程=去时速度×去时的时间,回来的速度=去时速度+每小时多走的,就可从问题推导到已知条件,也可用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可综合运用,由条件向问题或由问题向条件或同时进行,这样就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于学生顺向思维,寻找等量关系、理清思路,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灵活选用方法解题。例如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这条路的1/3,第二周修这条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这条路有多少千米?这道题用算术方法找分率对应的具体量就比较难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关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于接受。在用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尝试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较,从中找出简便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图示方法
图示方法是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来揭示问题的实质,显示数量关系的一种策略。常用的有线段图、几何形体的切割等。例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运用图示可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画8个圆表示全是鸡,圆上画两个线段表示鸡脚(式子为2×8=16),与题意相比少了十只脚(26-16=10),因为每只鸡兔相差两只脚(4-2=2),在圆上再画两条线表示兔子就要画五个圆(10÷2=5),这种简单示意图与算术方法相结合使问题更直观化,更易于理解。
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商品买卖……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中的应用题则是生活在数学中的体现,它是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实现生活化,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需要对学生长期培养,只要我们对此重视,加之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学生解题能力就会有大的提高。
❻ 如何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 结题报告
一、结合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确地说是他们对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读不懂题,导致读完应用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或者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注入到实践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钱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被题目中的数字所迷惑,脱离实际去想,把题目理解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钱买东西,是最常见的事情,但当把这一幕买东西的情景叙述成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完全脱离买东西这一现实情景,只是题目中的数字在脑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实际情景与应用题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应用题解答出来。例如,第四册数学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小诗拿5元去1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钢笔2元一支,练习本3角一本,售货应找回多少钱?此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看题目就感到难做。我讲课前,布置学生用5元把题目中的文具买回学校用,在讲课时结合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把实际情景与题目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想,他们会知道“1”支钢笔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题目解答出来:3×5=15角=1元5角(买练习本用的钱),2元+1元5角=3元5角(买钢笔和买练习本总共用的钱),5元-3元5角=1元5角(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二、根据应用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应用题虽说是题目变化多端,种类繁杂,但大多还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在答题时会少走弯路,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介绍几种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1.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就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条件,直至均为已知条件为止。综合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么,直至得出题中问题为止。例如,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速度是45千米,4小时到达乙地,回来时比去时每小时多走15千米,回来时用了几小时?这时就可用分析法:回来的时间=回来的路程÷回来的速度,回来得路程=去时的路程=去时速度×去时的时间,回来的速度=去时速度+每小时多走的,就可从问题推导到已知条件,也可用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可综合运用,由条件向问题或由问题向条件或同时进行,这样就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于学生顺向思维,寻找等量关系、理清思路,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灵活选用方法解题。例如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这条路的1/3,第二周修这条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这条路有多少千米?这道题用算术方法找分率对应的具体量就比较难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关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于接受。在用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尝试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较,从中找出简便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图示方法
图示方法是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来揭示问题的实质,显示数量关系的一种策略。常用的有线段图、几何形体的切割等。例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运用图示可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画8个圆表示全是鸡,圆上画两个线段表示鸡脚(式子为2×8=16),与题意相比少了十只脚(26-16=10),因为每只鸡兔相差两只脚(4-2=2),在圆上再画两条线表示兔子就要画五个圆(10÷2=5),这种简单示意图与算术方法相结合使问题更直观化,更易于理解。
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商品买卖……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中的应用题则是生活在数学中的体现,它是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实现生活化,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需要对学生长期培养,只要我们对此重视,加之科学的方法做指导,学生解题能力就会有大的提高。
❼ 如何提高小学高段数学错题订正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有效性
说到订正作业,
我想所有的数学老师肯定都和我有一样的深刻体会:
往往是
“
为了订正而订正
”
、
“
不及时订正
”
、
“
反复订正
”
的现象广泛存在,
教学中我们经常
会发现一道题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做过,
批改后我们也讲评过,
做错的同学也订正
过,
但是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
许多学生仍会出现和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
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有关。
而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冶学生的
“
学习误差
”
积累的必要手段。如何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的有效性呢
?
仔细分析我所带班级学作业订正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
型:
1
、认真订正型:学生认真分析自己错题出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以便下次
不会出现类似错误。但这样的学生在全班学生中所占比例是少之甚少。
2
、
直接订正型:
学生在订正时,
不是先从自己原先做的过程中找错在哪里?
为什么做错
?
而是直接把原题当作
“
新题
”
再重新做一遍。
3
、反复订正型:有些学生在订正中只求快,不求对,拿到本子就匆匆订正,
匆匆上交,往往一遍两遍订正不对,至少要到第三、第四遍才订正对。
4
、投机取巧型:部分学生在订正判断题及选择题时,只是根据老师的批改
结果进行推理来订正,如原来是
“
对
”
的,现在就订正为
“
错
”
;原来是
“
错
”
的,现在
就订正为
“
对
”
;原来选择
“A”
是错的,现在就从其他没选的选项中再选一个。
5
、动机不良型:部分学生为完成订正的任务,就通过问同学答案或抄袭别
人的作业等方式而进行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