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我觉得,小学生学的数学比较简单,现在学生脑子都比较快,接受快,但不代表掌握得好,小学生题目都不会很难,所以很容易造成基础不扎实,题型一变,就不会了,而且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黄金期,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小学生应该在数学课上讲的难一些,进度快一些,适当的讲一些奥数题,来提升学生兴趣,加深对书本公理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对接受比较慢的学生可以同学互助,也可以请教老师,我想这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相信孩子的潜力和能力,
有些老师怕孩子们跟不上,讲的很细很慢,反而会无法掉dong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建立一些奖励机制,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仅供参考,觉得还行,请采纳,谢谢
② 小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是指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纪律以及影响自己和他人学习效率的不良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多种,大致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扰乱课堂秩序,例如喧嚣、推搡、低声私语、随便讲话等;一种是学习效率低,例如走神、意志力薄弱、抄袭、厌学等。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一)扰乱课堂纪律
1.大声说话,引起教师和同学注意
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在班级很安静的时候发出大声、怪声,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思路,分散其他同学听课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般会采取训斥的方式,意图制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的学生,但是有时会发现适得其反。学生在遭到训斥后,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扰乱课堂秩序。
2.侵犯他人,影响同学学习
“老师,XX拿我橡皮!”“老师,XXX打我!”这是小学低年级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状况。由于小学生的自控力等各方面都还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打扰别人的动作,不但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会影响他人学习。
3.动作亲昵,交头接耳
在班级里,一位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自己稍不留神的时候,就会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在女生中。教师发现后一般都会适当提醒,有的学生会停下来,但过一会儿发现教师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时,又会忍不住小声嘀咕。
4.摆弄物品,吸引周围同学注意
小学生有时会把小玩具、小布偶带到课堂上摆弄,其他学生会容易被这些新鲜物品所吸引。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的玩具或是漂亮的彩笔,都要比上课学知识有意思得多。自控力稍差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把玩具拿出来,趁教师不注意在下面摆弄,更糟糕的是,在其周围的同学也会受到影响,课堂纪律遭到破坏。
5.自我约束能力差,课上随便说话
小学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的情况,很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教师在忙于写板书时,往往一回头,会发现三五成群的学生聊了起来,那些本该认真看教师板书的学生在这段时间会被个别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影响,同时打断教师的思路。
(二)学习效率低下
1.上课走神,心不在焉
教师在课堂上总会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跟上自己上课的步伐。这些学生的眼神不对,或是呆滞,或是注意力在别处,往往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都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这类孩子“很乖”,不会扰乱课堂纪律,也不会打扰别人学习,但实际上他们没有学到知识,好像很认真,心却早就不在教室里了。
2.好奇心强,被外界事物吸引
课堂上还有很多“好奇宝宝”,他们不是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好奇,而是对与当前学习的知识无关的事物。如窗外树上的小鸟、前面同学鲜艳的发饰、书本上的插图等等产生好奇心。这种行为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听教师讲课,学习效率低。
3.意志力薄弱,学习能力差
学习是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小学生想要提高自己,就必须挑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简单的知识还能使他们提起一些兴趣,但遇到稍微复杂难懂的知识就立刻“缴枪”。有的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会再坚持一会儿,但是这种“坚持”很快就会结束。这是意志力薄弱以及抗压能力差的体现,很容易对不易懂的知识放弃。
4.抄袭他人作业,不动脑
大部分知识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掌握运用的,所以在小学课堂上,教师讲完新知识,一般会要求小学生直接做课堂练习,以求学以致用。有一些学生为图省事,趁教师不注意便抄袭他人作业。一堂课下来,真正做好练习的学生,知识上得到了巩固,而图省事的学生,却错过了最佳的练习时机。
5.厌学情绪,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课堂上种种不良学习方式导致一些学生最终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多,这一类学生也就放任自己,逐渐形成了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也不再努力学习了。
③ 如何观察观察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要做好课堂观察前的心理准备.每一个观察者首先应本着诚心、虚心、专心、细心、公心的诚恳态度,以学习者的身份来听课观察.2、要全身心投入.观察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听课效果,就必须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因为课堂是瞬息万变的,不可重复的,稍不留神就会错失一个值得研究细节.3、要掌握观察要领.观察课堂应从单一听老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注重多角度观察,注意观察实际效果,观察学生怎么学,观察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学.
④ 小学课堂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把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指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一种退缩性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敢主动提问、不敢回答问题的退缩行为等等。虽然这种退缩性行为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
二、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 规范不能内化。
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能够领会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总有些却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其主要原因在于是他们不能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的要求转变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从内心产生履行这些准则的自觉性。他们的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受到了障碍。因此这一类学生表现出了明知故犯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知道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是不好的,但就是经不起诱惑,想方设法背着父母玩电脑游戏。
2、 行为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般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个别学生非常的贪玩,不爱学习,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而且还要父母的监督下才肯写作业,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他的学习有了目标,比如学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求知欲,为了兴趣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也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3、 责任心不够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优越的生
1/5页
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同时还缺乏责任心。比如,小学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时马虎应付、敷衍了事,经常忘带红领巾、学习用具等等。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
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厌烦
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其它新异的刺激,以示对课堂和老师的不满。
?挫折与紧张的发泄。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会非常顺利地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经常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当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异常甚至问题的行为。
?寻求注意与地位。
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当他们发现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常常以问题行为来取得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注意,从而妄想争得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 (二) 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学生时刻都在受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会中蔓延,在小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电视镜头中的打打杀杀,粗鲁的言行举止中,小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潜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这些粗鲁、暴力的言行。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生活港湾,小学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庭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因素。
?隔代抚养
现今的社会,年轻的父母们经常会因工作的原因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小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为了年老的祖父们的职责。祖辈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教养方式。而且加上为隔代教养,他们对孩子时常娇惯、溺爱,纵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爱,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易导致心理失调,表现出诸多问题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顾他们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辄对孩子吼叫、批评,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缺少说理,总是靠打来“征服”孩子的不当,结果小学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别人,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有的父母经常当众批评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有的父母采取放养式的教育,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为所欲为”,没有一定的约束与管制,在学校大家庭中总不自在,容易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纪律。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言行举止和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例如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不良动机跟家长的错误引导有着很大关系。当孩子受欺负后,家长会引导:“别人打你,你也还手,这样,以后就没人欺负
⑤ 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存在着课堂教学模式化、单一化的弊端,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刻板僵化、教学模式仍然是凯洛夫的“五步法”,教学目标仍然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仍然是满堂灌,活动角色仍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难以完成。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由此,教师不得不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强制”下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1)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能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就得到发展,不适应的就不能得到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3)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4)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和体验。总之,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个“教师一学生”的单向模式,它的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
4.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教学密度和特殊教学密度。特殊教学密度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下降。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又过多,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的时间又过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班额大、差异大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跟不上,出现个体密度量小的情况,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低层目标,优生又会吃不饱,出现教学密度质差的情况。这是当前困扰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5.课堂教学缺乏情感。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功能,其实质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缺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的目标,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多年来,我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存在“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其具体表现:一是拖堂, 由于教师讲得多、讲得细,以至到了下课时间还讲不完,不得不延长上课时间;二是补课,由于课堂效益低,有许多问题本应在课堂上解决,但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就利用寒暑假、星期六甚至星期天补课;三是大量重复机械盼练习,每种题型都要模仿着反复练几遍甚至几十遍,所以,课外练习量特别大,为了满足学生的练习,学校不得不购置了两台一体化印刷机来印练习题,既费时费钱又增加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四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准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目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差,教学中存在着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五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呆板枯燥,学生老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愚公移山”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起到了一点提高升学率的作用,但其负作用更大。学生的近视率不断增加,不少学生都存在着心理疾病。而且,现在形成了一种越挤占学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教师就越挤占学生时间的恶性循环。怎样才能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要根治这种危害,关键在于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就要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补课,这就挤占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为此,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小学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决定)精神,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中更明确指示:“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2.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前,教师为了提高平均分、升学率,大多靠的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靠的是大量挤占学生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一天要上七节课,还有早辅导,晚自习,甚至还有家庭作业,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由于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背离教育规律,尽管师生双方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学生因伏案作业用眼时间太长造成的近视率高达80%,而心理烦燥不安、紧张、焦虑等心理疾病则更为普遍,有的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浙江省徐力弑母案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教学效益低是造成危害学生身心健
3.有利于推行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高中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中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场,也是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标准。课程改革必将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找到一种适应新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就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依据
1.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做到:(1)以系统加综合的观点作为处理教学工作的方法。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全面地研究其各类要素、结构、功能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从而创立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体系。(2)教学过程的优选。教师在具体条件下所遵循的,有科学依据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案的方法。(3)时间是衡量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最优化教学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在他们已有的发展区之内,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如果学习的内容超过了他们现有的发展区,那么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或者学生需要一定时间自我摸索。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调节,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概况目前,
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有山东滕州市教科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崇明中学的《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素质化效能的研究》、广西柳州市教科所的《高中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研究》、我省隆昌县的《优化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叙永县的《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课题,这些课题分别从教师素质、教材、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涉及,但都另有侧重,缺乏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研究可以填充这方面的空白,补充和完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概念界定: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的说,课堂教学有效性包含以下意义:
1.有效果:指对课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的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考察来衡量;
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即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好的效果;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
五、研究目标
1.探索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形成高中课堂教学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3.找到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参研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怎样根据教学大纲精神,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2.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怎样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法原理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场所。
3.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怎样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教学速度、教学密度、教学难度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调控。
4.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观,找到一个判断“怎样的课才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制定出能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因为本课题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所以,行动研究是最好的方法。本课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从个别案例中寻找一般规律。本课题还需要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所以,同时辅之以个案分析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的对象
威远中学高中二00三级、二00四级、二00五级的学生。
九、研究的周期
本课题的实验周期为两年半,即从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
十、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
1.准备参考资料。由主研人员分头收集近八年来的《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教育科学论坛》、《上海教育科研》、《课程·教材·教法》和课题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的讲话、专家学者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论著,以及与本课题研究相近的研究成果等。建立课题档案。
2.成立课题研究组织。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确定课题研究小组的主研和协研人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工,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任务具体。聘请专家为顾问,指导课题研究。
3.制定研究方案。由课题主研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
4.培训参研人员。在开题后即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内容以教育科研方法为主,突出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和资料的收集两个问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分工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
5.进行前测。一是对实研究前学生的作业量、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学习时间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二是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表”,并利用该表对实验前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4年12月)
1.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具体做法是: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介绍教育改革形势,讲解课堂教学理论;组织参研教师出外参观、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改成果;要求参研教师每期认真学习10——20篇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的论文,写出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以上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2)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本学科和至少两门其它学科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学大纲,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文化考试。
(3)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由特级、高级教师上示范课,由师培教师上汇报课。组织教师对这两种课进行剖析、对比,从中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培训教师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作用,掌握备课的原则,做到备课时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每期举行一次分组的备课专题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备课比赛。
⑵提高上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启发思维,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提出“师生互动”,突出思想方法。
⑶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设计提问应做到目的明确,启迪思维,简单明了;提问时做到创设情景把握时机,灵活运用提问方法,重视差异面向全体,运用语态增强效果。
⑷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重视基本概念,培养解题习惯,强调灵活运用,突出举一反三。在布置作业时,坚持做到不机械训练,不重复练习,不大量作业,不偏深偏难。要求教师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使学生每做一题都有所收获。
3.优化教学方法
⑴合理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是:在备课、上课、练习、辅导等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吃得好”和“吃得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层次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⑵创设问题情景。具体做法是:教师不拘泥于大纲,不囿于课本,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问题或源于实际的新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快乐场所。
⑶培养研究能力。具体做法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研究性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学会怎样查资料、怎样制定研究计划、怎样实验、怎样分析数据、怎样提炼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⑷暴露思维过程。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暴露成功的思维过程,也要暴露失败的思维过程,更要暴露如何转败为胜的柳暗花明的思维过程,或者要“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思维过程,不仅讲知识是什么,更要讲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不仅讲怎样解题,更要讲为什么要这样解,不仅讲结果更要讲过程,不仅解“什么”,更要讲“为什么”,不仅讲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更要讲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⑸教会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选择和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优化课堂管理。
⑴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理解与微笑带进课堂,通过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学生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
⑵营造课堂氛围。通过贴科学家画像、贴名言警句、写奋斗目标等措施来布置教室,以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幽默、风趣、机智的教学语言艺术来制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⑶控制教学节奏。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一张一驰,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5.优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运用动态和音画效果来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创设情景;要运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加强信息交流。
6.优化教学评价
探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科学评价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准则,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尺。
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现状是怎样的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严重破坏了教师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而且也妨碍学生自身及他人的正常学习。在新课程改革进入攻坚阶的今天,提高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
⑦ 小学课堂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序号 论文题目1 浅谈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2 福建小学地方性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4 厦门市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5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6 浅谈小学“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7 美国小学教师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启示8 小学习作评改的策略研究9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分析及其启示10 中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启示1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1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和的问题与对策13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14 试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特点及其培养15 当前语文课堂评价的误区与矫正16 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的影响17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策略研究18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19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20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21 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22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23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24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25 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26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27 新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误区初探28 浅析中国现代母亲教育29 关于课堂提问以学生为主体问题的思考30 传统个别化教学与网络个别化教学之比较31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32 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33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34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35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36 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37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38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39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40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41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42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43 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44 论推广少儿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和成败关键45 放飞语文课堂 开辟求知天地46 “任务驱动型”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构建47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造型之比较48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49 中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与启示50 台湾电视节目对大陆中小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51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误区初探53 厦门市民办小学现状调查与研究54 新课程背景下讨论法的探索55 关于小学生视野中优秀教师的调查研究56 小学教师“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57 感悟:词义教学的新策略58 中日生存教育的比较及思考59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结构材料”的研究60 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类研究61 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应用与设计62 农村小学开设科技活动课的初步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63 21世纪中小学健康教育新思考64 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 小学古诗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67 信息时代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68 浅谈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和策略69 关于小学口算教学的几点思考70 台湾小学教师教育的优势及其启示71 小学数学生成性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2 小学生家庭作业布置的误区及改进策略的研究73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74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75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76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77 试论当前小学的科普教育78 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探究79 试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80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小学生的影响81 浅谈互联网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82 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教育功能——高等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小学教师素质之见83 “概率统计思想”教育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84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85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86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87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88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89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90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91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92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
⑧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综合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教育失策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失策直接相关,甚至有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因而决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教师的失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教育观、学生观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将升学率作为指导思想,把分数作为唯一指标。教学上搞题海战术,无休止地上课、补课、考试,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而且,学生会因考试、课业负担过重、同学间的剧烈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样神经整天就会处于紧张之中,得不到调整就会产生脑功能失调,出现干扰学习的问题行为,如注意力涣散,多动。
2.管理的缺失
许多教师过于将注意力放在学科内容方面,忽视自己在课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实际上,学生中问题行为的出现与任课老师在课堂管理上的不当和失败密切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1968年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离出教师的3种管理行为:随机应变、专横与惩罚。学生的7种行为是: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探索、求成、助人与凝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以及求知特征成正相关,教师的惩罚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求知和助人的特征成负相关。相反,教师的专横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求知和助人的特征成相关。
3.教学的偏差
教师不认真备课或根本不备课;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教学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表明,教师的威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学生越不易产生问题行为。
(二)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大量的问题行为同学生的身心状况直接相关,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也因其身心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性别差异
学生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低年级中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孩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在纪律问题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违反纪律的现象或次数也更多。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直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三)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许多心理学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2.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大众媒体获得的。学生受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
3.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二、处理课堂问题的基本原则
课堂问题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出自的对象也各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法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且运用时要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冷静性原则。冷静性原则是处理课堂问题最基本的原则。唯有冷静,才会想出处理问题的好主意、好点子,惟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发生课堂问题,教师思想必须保持冷静,用理智驾驭情感。就是在学生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到不急躁、不厌烦、不发火。绝不能为了让学生害怕,出口气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
②处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说的课堂问题“冷处理”。具体表现为明示与暗示以暗示为主,当众批评与个别谈心以个别谈心为主,课堂问题以课下解决为主,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尽量避免与学生直接冲突,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批评,甚至变处罚为体罚,例如罚作业、罚值日、罚站、殴打等等,这样违纪学生不但不会反悔,还会产生心理上的对抗。结果是压而不服,容易从违纪走向违法,也导致教师自食恶果。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直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三)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许多心理学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2.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大众媒体获得的。学生受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
3.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二、处理课堂问题的基本原则
课堂问题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出自的对象也各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法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且运用时要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冷静性原则。冷静性原则是处理课堂问题最基本的原则。唯有冷静,才会想出处理问题的好主意、好点子,惟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发生课堂问题,教师思想必须保持冷静,用理智驾驭情感。就是在学生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到不急躁、不厌烦、不发火。绝不能为了让学生害怕,出口气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
②处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说的课堂问题“冷处理”。具体表现为明示与暗示以暗示为主,当众批评与个别谈心以个别谈心为主,课堂问题以课下解决为主,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尽量避免与学生直接冲突,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批评,甚至变处罚为体罚,例如罚作业、罚值日、罚站、殴打等等,这样违纪学生不但不会反悔,还会产生心理上的对抗。结果是压而不服,容易从违纪走向违法,也导致教师自食恶果。
2. “治病救人”原则。解决课堂问题的出发点在于使学生认识缺点,改正错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批评的语言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大一样。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批评教育时,教师语言一定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要用火热的爱心和真挚的诚心善待学生,要坚信只要正确疏导,他们一定会幡然醒悟,弃旧图新的。
3.巧妙性原则。无论发生何种情况,教师都必须积极思考对策,力求变被动为主动。视具体情况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从而绝处逢生,云开雾散,柳暗花明。
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确处理的原则,选择的解决方法不适宜,小事也会变大,闹得不可收拾。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作出一些与课堂要求不符的行为,姑且称之为课堂问题。虽然事因不大,但如果处理不当,教师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后果严重,以致于对簿公堂。那么如何正确的处理好课堂问题呢?我认为,除了要把握好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几个原则之外,还要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
第一类,“放任法”,即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施加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出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它,看待它,并努力替学生的错误寻找“合理性”。如果问题的负面影响较小,出事的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出现的问题却属偶然,且学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无须小题大做,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
第二类,暗示法,也就是间接提示、批评正在犯错误的学生。可分为静态揭示法、语调变换法、“借题发挥”法、表扬法、直接提问法等。
1.静态揭示法,即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引起学生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认识,如凝望、摇头、摆手、走近学生等以提醒学生,迫使其在无形的压力下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语调变换法,也就是运用适宜的高音、音强和语素、停顿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当教师讲解问题时,可突然加速语调,可突然加重语调,提高声音或减慢节奏,突然不语,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3.“借题发挥”法,教师发现课堂问题时,可结合教学内容“即景生情”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
4.表扬法,表扬好的就是间接批评了差的,如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就看准时机,表扬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或表扬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5.间接提问法,当即提问正在犯错误的学生,提问的问题一般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而与学生的缺点无关,只要中止了学生的行为,即可达到了目的。
第三类,明示法,可分为明确强调法,“施行处罚”法等。
1.明确强调法,有时学生是由于对教师的讲解不甚明白而有意无意的干扰课堂秩序。如不按教师的设计思路回答问题,胡蒙瞎侃,教师应立即强调所学的内容。若遇个别学生趁“混水”之机故意向教师发难,教师要及时纠正。否则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也会被搅的一塌糊涂。
2.“施行处罚”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个别不求上进,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严厉批评、写检讨、警告等。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明晰其类型、原因、运用什么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控,以改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⑨ 如何对待小学生课堂的提问
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出的问题是教学中已涉及过的,请学生相互帮助解决。由教师讲,容易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请学生讲,使讲的同学感到所学知识已掌握,为能“表现”一番而感到高兴,提问题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已掌握而着急。这样,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能促使少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当然,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说不清楚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或换一个角度加以分析。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和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极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课堂活动的主角是学生,“问题”来自学生,“问题”的解决也应该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应点拨、指导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和互动来解决问题。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后面学习的内容,由教师作启发性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