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巧妙的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化学教学观要求提出的.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实践并反思这一教学策略,对化学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学回归“生活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的趋势.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顺理成章. “生活化”的化学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化学和学生的生活、社会密切相联系.让生活进入化学,让化学走向生活,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理念,而且在落实化学课堂“三维目标”和情感课堂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生活化”教学要求“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然后“从教学到生活”,再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如下: 1.新课引入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当学习者走进教室时,他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有理解和看法的有自主创造力的人.这时教师再巧妙创设情境,将学习问题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就会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案例1] 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是:我市新出土文物中见到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且金银器皿总是比其他金属制品要保存得完好,形成也比铁器早,这是为什么?生活中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哪些?若取某地的井水,略带浅绿色,有酸味,静置一夜,出现红棕色沉淀.其有关的化学原理又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当我们尝试把生活中的情景搬进课堂,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
2. 【化学与生活】这门选修课怎么样
化学与生活..一共来只点自三次名,三次没到你就挂了..最后是写论文,3000字吧好像 内容方面其实也OK 一开始有点哲学的feel再后来讲的东西都听贴近生活的,不过我也不清楚 之前我基本没去过几次[老虎流汗]
3. 求《化学教育》第6期让化学的课堂散发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盐”课堂教学设计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笔者从教学中发现每次教完酸碱盐特别是盐这部分内容后,经常会听到学生抱怨:“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酸已有几条,碱又有几条,现在再加上盐又有几条……”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感受就是这些需要背诵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原理呢?我们该如何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碳酸盐”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探索与尝试。
1教学设计的理念
化学来源于生活,传统教育把科学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学生固定在单一的“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致使学生忘掉了自己,远离了“生活世界”,于是教育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科学。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应力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2教材内容的剖析
从新教材的编制来看,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似乎在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就不作要求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重要的反应通性实际上还是有要求的,这些知识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我们像旧教材那样过于密集纯粹地传授这些反应规律,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将盐有关的知识“包装”起来,选用生活的场景、生活的问题来衬托和贯穿,让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有效地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的基本观念。
新教材中介绍了3种生活中常见碳酸盐的代表物——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这3种盐的介绍课本中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3种盐在生活中的用途仅仅只是几张图片的展示或简单一句话的说明。可见,教材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这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的。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组成上的共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过程与方法:从自然、生活等多种视角来认识碳酸盐这一类物质;通过性质实验的探究,认识碳酸盐的共性,由此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由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中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教学设计的思路
从“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开始,创设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碳酸盐,然后紧紧扣住“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这2条知识线,不断地把握教学时机,寻找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化学物质,切实感受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体验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感。
5教学的过程与分析
5.1再现历史,感知物质
(图片引入)圆明园遗址照片。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动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料。你们知道汉白玉石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发出惊叹,对此成分很好奇,很兴奋,互相询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是碳酸钙。)
(追问)请你说出碳酸钙的化学式?俗称?
(追忆历史)汉白玉就是大理石的品种之一,由于它洁白如玉、材质坚硬,自古以来就是上等的建筑物材料。但有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1860年,有2位强盗闯入了园内,他们在园内大肆抢夺、破坏,到处放火,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成为了碎片。
(教师适时有意“留白”,学生沉浸在悲愤的心情中。)
(教师趁势激发)圆明园的烧毁太让我们心痛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
(教师趁势联系实际追问)它的被烧毁,其实蕴含着一个化学原理。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过大火焚烧就碎了呢?你能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吗?
(学生情绪又高涨起来,积极思考,争相回答,并书写有关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再联系生产询问)这样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一般有哪些应用?
(学生作答)工业制二氧化碳。
(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呢?
(学生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笔者通过“圆明园遗址照片”展示到真实历史事件再现(这里借用了沪教版课题“石灰石的利用”中有关圆明园的材料),设置恰当的情境,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起了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
5.2实验探究、走进生活
(提问)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在物质的分类上我们把它归为酸碱盐的哪一类?
(学生作答)盐
(转入正题)今天我们再介绍生活中另外2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化学式Na2CO3,还有一种叫碳酸氢钠,它的化学式NaHCO3。
(学生思考1)请你们观察这3种盐CaCO3、NazCO3、NaHCO3在组成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都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补充说明)事实上碳酸氢钠NaHCO3在水溶液中先解离出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再进一步解离出碳酸根离子。由于这3种盐在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我们把这3种盐又称为碳酸盐。
(学生思考2)这3种盐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有什么样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积极猜想:可能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从3个实验中,你能获得启示如何检验某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呢?
(学生归纳总结)检验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
(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联系生活追问)家中有什么物质能代替上述实验中的药品?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分析]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每学到一知识点就应设法引导学生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所见所闻相联系,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活跃课堂、延伸课堂、激活知识、发展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背景,把应用与学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带到生活中去,使实验变得有现实意义,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价值。
5.3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补充归纳、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珍珠、贝壳、牙膏、珊瑚、千奇百怪的溶洞、大理石、汉白玉作品等。
(联系生活)碳酸钙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相互交流)用途:①做建筑材料(展示华表、大理石地面图片);②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展示相关药片标签图。
(学生思索生活)你知道碳酸钙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用碳酸钙与胃酸中盐酸反应原理。)
(过渡)除了碳酸钙可以治疗胃酸,碳酸氢钠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
(展示图片)碳酸氢钠片药片说明书。
(学生聚焦课件画面、文字,分析碳酸氢钠治疗胃酸的原理。)
(过渡、提问)碳酸氢钠除了治疗胃酸过多以外,还有哪些用途?
(投影图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
(介绍)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
(学生思索生活)碳酸氢钠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提供信息: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馒头、面包、糕点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
(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碳酸盐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小孔原来是二氧化碳住过的小房子。)
(过渡)除了碳酸氢钠可做发酵粉,碳酸钠也可用于发酵粉。
(展示实物、投影图片)方便食用碱包装袋。
(联系生活、教师介绍)碳酸钠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玻璃生产等;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口碱。
(学生感悟碳酸钠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提问)碳酸钠属于盐,但为什么俗称纯碱?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碳酸钠化学性质可能呈碱性。)
(实验探究)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观察思考)从这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顿悟: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
(化学史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事迹
(小组合作)以我们现在所学的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为例,并结合前面所学到酸、碱有关性质的知识,从中概括出盐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补充实验,完善盐有关的性质。)
(反馈练习)略
(感悟与收获)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分析]从化学回归生活,这一回归是理性的升华,是知识的应用,是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
6教学反思
不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原本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显得那么苍白,那么僵化,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化学的学习是那么的索然无味,看不到学习它的价值,只是觉得这是一堆需要拼命记忆的符号。化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化学的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高效地建构知识,激活知识的生存与应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灵性,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化学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刘英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1
[2]魏雯,陈益,陆真,化学教学,2006,(7):28-29
[3]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2-237
[4]李惠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24-27
4. 如何利用课上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素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初中化学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会导致学习非常的吃力,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提升学习的速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习方法总结
4、俩本
在学习初中化学的时候需要准备‘俩本’一般是错题本,将平常练习当中的错题全部都记录到其中,第二个是好题本,对于一些好的题目,以及技巧需要将其记下来,经常的查看,在考试之前看看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的技巧,可以将以上的技巧运用到自身学习当中,这样会使自身的学习有所提高,并且会更加热爱化学。
5. 如何将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化学要充满乐趣才会被学生所接受,初三学生对怎样学好化学往往不知所措.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的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点繁杂,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感到化学难学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讲.我根据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从事化学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基本的学习方法,供参考.
做好课前预习,预习能使学生获得对预学知识的心理准备,能带着疑问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预习不仅包括新课内容还应包括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令新的知识点有存在的依据和联系.
认真听讲和记笔记,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时,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学会记要点,但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听讲和思考,顾此失彼.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的地方,这样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判断是非.
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但若只看热闹,不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但一部分同学架手架脚,不能全身心投入.事实上,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 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的目的及意义何在
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化学是一门是实用的学科,它与数学物理等学科共同成为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区域,化学是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培养不断进取、发现、探索、好奇的心理,激发人类对理解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当今,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总之,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
7. 化学与生活课程目标是
1.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内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容常见物质的性质,体验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课题研究,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体会化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 如何在《化学与生活》中进行有效教学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化学教学观要求提出的.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还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实践并反思这一教学策略,对化学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回归“生活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的趋势.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顺理成章.
“生活化”的化学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化学和学生的生活、社会密切相联系.让生活进入化学,让化学走向生活,不仅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新生活”的理念,而且在落实化学课堂“三维目标”和情感课堂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学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
“生活化”教学要求“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然后“从教学到生活”,再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流程如下:
1.新课引入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当学习者走进教室时,他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有理解和看法的有自主创造力的人.这时教师再巧妙创设情境,将学习问题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就会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案例1] 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学引入的情境设计是:我市新出土文物中见到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且金银器皿总是比其他金属制品要保存得完好,形成也比铁器早,这是为什么?生活中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哪些?若取某地的井水,略带浅绿色,有酸味,静置一夜,出现红棕色沉淀.其有关的化学原理又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当我们尝试把生活中的情景搬进课堂,采取“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
9. 《生活与化学》选修课感想
一小时时间已过,估计你已经会说客套的话了。。
o(∩_∩)o...哈哈,哈哈。。
10. 化学与现代生活这门课程讲了些什么
《化学与现代生活》以生活实际为背景,包括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与营养、化学回与药物、清洁品化学、答化妆品化学、家居装修化学、家用化学燃料、衣料的学问和珠宝首饰化学9部分,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编写过程中,《化学与现代生活》不仅注重呈现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有关化学反应原理,以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而且插入一些相关扩展内容,使《化学与现代生活》趣味性足,可读性强。
《化学与现代生活》可作为高等院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公共选修课教材,也可作为高师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硕士教材和家庭读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