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道德建设是育人成材的基础。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要让孩子们能够从寓言中领悟哲理,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故事中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潜移默化的浸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准备充分。
无论是一个好的交易,还是一个先锋模范人物,为孩子上一堂思想道德课,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让其在好奇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得到启发。照本宣科式的授课,无法得到良好的效果。
『贰』 如何创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受到感染和获得较深刻的记忆,使课堂达到高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解邻里一家亲时,教师在上课开始请一位同学讲自己家和邻居发生的小故事,同学娓娓到来,很快就把其它同学的思维拉到自己家与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中,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使课堂很快的活起来,动起来。
2、利用图片创设情境
精彩的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充分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授 《江山如此多娇》一课时,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引用了一组图片:吉林雾凇、西湖全景、九寨沟风景、黄山四绝等我国各地比较出名风景的图片,立刻就把学生带入风景绮丽的大自然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一起体会、一起探究。
3、利用经验创设情境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多数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例如家乡的节庆一课,同学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很多节日了,在上课伊始,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知道的哪些节日,怎样过的,然后再让同学们找出各个节日的特征及由来,学生们根据自己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很快乐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4、利用资源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结合学生身边的资源,如课内外的一些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的情境。
在本课教学中,范老师就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媒介,如在电脑中看到新闻全运会召开,电视里了解了我县第三次公路汇战,报纸里知道国家领导人出访,身边的老师告诉第三中学开学典礼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了解了各种信息,为本节课辨别真假信息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还有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 ,利用猜迷,游戏创设情境等等 ,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品德与社会课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去创设情境,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都要紧扣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思想觉悟,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教学方式,充实课堂教学
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该是教师把传授知识的满堂灌形式转化为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强化,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活动形式,把死记硬背转化为以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活动形式。课堂上的教师应该变得“悠闲”,学生变得“忙碌”;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显著增强,提问次数明显增多,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学习的乐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随之转化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形式。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有欣喜的发现、有对抗激烈的争辩,有对课本的质疑……这种学习过程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范老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身边的媒介了解各种信息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上自己感知了本课内容,然后依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相互探讨,研究,了解了生活事哪些是虚假信息。如得话费,中奖先打钱,相信街边吆喝卖药的小贩等等,还有的同学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演起了小品,虽然演技不太好,但那就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活生生的事。学生们通过自说,自讲,自演,反映了个别人对待信息不加分辨,盲目相信的现象,在教师的进一步点拨下,学生明白了在获取信息时,要注意分辨,增强了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在了解了知识点滴和孩子们进一步交流活动下,学生知道了网络是一个虚似的世界,存在着危险,注意网上病毒的危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利用传媒安全有效的获取信息。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小学生学习方式,在新课改实验中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它可以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被广大教师认同和采用。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品德与社会课中也同样可以运用。分组的原则是4-6人一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交流资料时,老师提示学生:先对收集的资料分类,如有重复的保留一份,资料如果较多,选择主要的汇报。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探讨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孩子们真真正正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来。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四、迁移拓展,思想与行为高度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重视的是促进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把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所以要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给予学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道德知识、情感真正内化,上升为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节课,范老师设计了去著名景区旅游,事先需要搜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身边的媒介,去电脑上查找,去书中查找,问老师,问身边的人,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教师把本节课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扩展,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知行统一。
五、总结要活,以活跃拓宽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这些都是从理论引阐述如何使品德与社会课达到自主高效,那么我们
具体到课堂步骤: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自主学习 动情明理 3 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4 回归生活(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5评价引导,情感升华
一、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进入情境中产生惊讶,疑惑或问题,进而为寻求解答而产生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愿望 。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教育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激趣的方法有:视频资料,做游戏,谈话,讲故事,猜谜语等等。
二、自主学习,动情明理
这一环节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看书,先了解书中的内容,中高年级需要事先搜集资料,资料收集整理有很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看电视,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应该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在汇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作适当的点评,并进行表扬鼓励),分组汇报完毕后,让学生探讨,交流,(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第二步展示教师准备的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不是很全面,教师要把自己搜集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展示,并由此及彼,精讲点拨,让学生感受。
三、合作探究,深化明理 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合作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应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这样就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学生现在掌握的资料内容,要设计探究题,比如辨析,说说你的想法,你认为他们做的对吗等,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或者收集的资料进行研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激情小结。
四、回归生活,有效拓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实现知行统一。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活动
1、情境模拟,多媒体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生动,直面,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情境中的人物。
2、角色扮演;活动是小学生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内容必须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年龄特征,比如: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使德育内容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性的形成和发展。
3、现象分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其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选取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对话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已有知道,与他人与教材等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学生在对话中明辨是非,提高能力,从而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焕发生命活力。
五、评价引导,情感升化 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
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
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内容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也就是说,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叁』 小学品德教师怎样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创设来情境,产生情自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利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并且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不但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如在讲解邻里一家亲时,教师在上课开始请一位同学讲自己家和邻居发生的小故事,同学娓娓到来,很快就把其它同学的思维拉到自己家与邻居家发生的事情中,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使课堂很快的活起来,动起来
『肆』 如何优化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的我,清楚地知道上好《品德与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离开课堂,步入社会生活,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但是从现有的条件来看,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体验活动,而且有些生活场景也不是人人都能亲身经历的。怎样让品德教学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在几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进行了认真地实践和探索:
1.愉悦课程生活,丰富儿童体验
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联系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故事来组织教学。有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限制,对某些现象不能理解时,教师要充分创设生活情景来丰富学生体验。如:教学四年级《擦亮眼睛》这一课,学生对巫婆的"斩妖见血"花招很好奇,有的甚至真的认为巫婆有这个本领。为了让学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我找来了材料和学生一起做这个实验,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巫婆"。当学生用碱水浸过的刀砍到"神符"上时,看到"神符"变红出血了,一个个都兴奋地叫起来:"妖怪被我砍死了!"妖怪真的被我们砍死了吗?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用不同的材料做实验,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溶液在起化学反应。根本没有什么妖怪,是巫婆骗钱害人的。
2.收集生活素材,丰富活动资源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我们现在强调生活和儿童是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出新的教材观,视教材为一种范例,就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让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思品课堂提供生动多彩的材料,并成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此来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素材,建立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新闻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加以利用,使学生倍感亲切,还可以作为话题,开展活动化教学。如教学《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我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十种农产品的谜语:玉米,花生,萝卜,石榴,桔子,西红柿,土豆,甘蔗,辣椒,西瓜,让学生来猜谜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较好地隐蔽了教育意图,让学生没有感到你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而是他们自己在寻求答案,在交流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另外,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走进社会参与生活实践
社会就是大课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培养能力。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田野去认识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种类、外形根、茎、叶、生长方式、分布、作用等,使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到植物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植物对我们人类的帮助,人类为了保护环境,健康生活,每年都要植树造林,我和学生们也种下了一棵小树,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理论知识与体验生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达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目的。又如在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胎发、成长相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关心、体贴家人的方法,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给妈妈按摩,帮爸爸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关爱家人,我还要求学生学习制定支配20元钱的方案,绘制成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通过社会实践让有限的课堂得到无限的延伸,让枯燥的说教变成丰富的实践,而学生在其中所受的教育自是不言而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
4.正确把握活动化教学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是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不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所以,高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在考虑授课内容创设活动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学生知识形成具有阶段性不同,也是螺旋上升。所以,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比如,内容相似的活动,可以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开始,逐渐发展到以开展实践汇报活动。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思维多具有直观性,以有趣的教学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动手操、小竞赛等。高年级学生不仅要给他们提供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等。
总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儿童思想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坚持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用生动典型的事例、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适宜的方法,必定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伍』 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
在小学各教育课程中,品德与社会科目必不可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目前部分教师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不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了开设的意义。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将这些问题重视起来,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创新自身的授课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真正的作用,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国家培养思想素质较高的人才。
一、目前品德与社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较为落后
近年来,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思想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及思想道德方面严重忽视,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根本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这对学生自身发展及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利影响,所以,学校与社会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只应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没有意识到教材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并且,一些教师无法将生活中的教育案例引入课堂中,学生所了解的知识比较局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不能显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发展有不利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品德与社会课程极为重要,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较大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发展不良。
(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之前,没有对课程进行有效分析,只是根据教案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厌烦心理,无法对品德与社会知识产生兴趣,课程的有效性无法体现,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会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失去学习欲望。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性[1]。
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势
目前,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较低,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教师无法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然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如果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则小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教师将课堂有效性提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创新自身授课方式,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同时,教师应经常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略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真谛,净化自身的心灵,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陆』 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学生进入学校主要目的是受教育和学习知识,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要借助文本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上这一科目的老师该如何做呢?要让小学生将来成为诚实和富有责任心的人,重在加强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的一些尝试和耳濡目染,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精彩导入,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现实生活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二、注重探究,获得科学精神、态度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三、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如讲拾金不昧这篇课文时,我们结合实际例子,由浅入深,设计如下练习:(1)一个同学把同桌掉在地上的钢笔拾起来交给了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2)某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学生在路上拾到一块手表交给老师,算不算拾金不昧?这样学生由易到难,对所设计的练习逐一进行回答时,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观点和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要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思路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现代化手段让思品课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我在上“珍惜水资源”时,展示漫画“举不动”,表明世界人口总数2000年已达60 亿;展示漫画“垃圾包地球”、播放动画“这样就合法了”,表明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再播放实况录像“在中国…….”,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节课,学生在惊叹、感慨中,踊跃发言,激烈讨论。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沉浸其中,依依不舍。体验成功的思品课就像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聆听一首动听的歌曲,欣赏一幅精美的油画,使人仿佛进入了艺术的境地,它像快乐的轻喜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代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还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五、大力开发农村资源,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 因地制宜,利用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果园、林中,亲身投入搬玉米等实践性课堂中让学生受到教育。把农村田间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可采用综合评价方法。①调查问卷评价。如:这册书中哪幅画你最喜欢,哪幅图最不喜欢,怎么改?②展览会评价(师评、学生互评、自评)。如画一幅最有创新意识的画;制作一件最喜欢小物品(要求可以独做,也可以合作);从自己成长资料袋中拿出最有价值的一件作品。③激励每个儿童,自由创作作品(可由家长合作进行)。④讲述参加一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如:搬玉米、帮妈妈做家务活等。⑤到学校资源室考查知识,如找一找哪些种子是秋天的果实,哪些种子是夏天的果实,从各种树叶颜色上分辨夏天、秋天、春天、冬天的树叶标本。⑥测评每个儿童自身兴趣、爱好。老师找准学生闪光点,最后给予描述性的、以鼓励语言为重点的评价。六、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
『柒』 如何构建小学品德高效课堂
一、以多样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效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因此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应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个评价方式,因为思想品德包括道德行为,行为是道德的一种体现方式,它能体现一个学生道德水平和思想的变化。比如说学生上课迟到、不带课本、不交作业、上课说话、吃东西、上厕所等违规现象都可以用减分(平时成绩)的方法来评价,用这种方式来约束课堂教学中的违规现象。而对课堂上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可采取加分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思想品德课的这种评价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针对有的学生上课睡觉,写其他作业,拿手机上网,看课外书,用耳机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影响上课效果的行为,把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作为一种评价标准,鼓励和调动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运用课堂上的违规情景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既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来评价,有时候来自学生的评价更能使学生信服,促成学生反思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学会在课堂上尊重老师和同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用观察作为一种评价,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课堂上个别不太遵守纪律的学生的表情、行为、动作,对特殊的学生的观察做一个记录,并对记录作一个中肯的分析,然后把在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告诉学生,并告知学生被观察到的这种表情、行为、动作背后所反映出的情感和态度,把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引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反省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明白以后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改善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
二、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法上灵活多样,有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主动学习。采用学生喜欢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教师精心创设活动情景,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现实体验,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确有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功能,在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解决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真正实现了对知识的内化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式教学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对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起了重要作用。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巧妙的情景创设,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改变了。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使学生没有心思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
竞赛的方式能让学生展示自己,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对于知识的识记,我用“看谁记得快”的方法,找出最先背会的学生,然后让他负责督促检查本组成员。我继续检查依次背会的同学,再让先背会的学生检查还没有背会的学生,从第一个背会要求内容的学生开始,三分钟之内力求全班学生能够掌握,剩下的少数学生,可让他们下课去识记,不占用大家课堂学习时间。
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应用讨论、质疑、表演、自我教育、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学生讲课等学生喜欢的方法。在教学手段上要丰富多彩,板书、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要适时应用;在教学语言上应生动、活泼、简明、有幽默感、有感染力。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形式多样,那么学生对课程也会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用智慧的技巧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高效课堂非常重要。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秩序、培养学生自控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保证。因此,师生有必要共同制定课堂常规,并共同执行。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首先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值;其次让学生提出我们要怎样上课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把学生向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方向引导,注意强调“师生共同遵守、赏罚分明”,最后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比如课堂教学中会发生学生不带书的现象,这个问题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就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教给学生避免忘带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睡觉前按照课表准备好第二天所用书籍的良好习惯,如果因特殊原因没带课本,上课前的补救办法是赶快去平行班借书。如果课堂上还没有课本,可以给一次机会坐在其他学生课桌旁边共同看一本书。如果两人坐在一起闲聊,取消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机会并接受惩罚。教师下课后还要追究违规学生的失误,让学生写检查反省,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忌对违规现象熟视无睹,如果学生不带学具的行为没引起老师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不带学具为正常,养成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巧妙处理课堂问题行为。初中生自制力弱,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应对问题行为,一般情况下应坚持重尊、冷静、严格原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切忌侮辱、谩骂。良好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运用恰当的处理原则、策略,有效地处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技术或技巧,课堂管理也是需要必要的技术与技巧。管理技术主要显示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技巧与技艺。管理技巧来自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没有教师的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和技巧。课堂管理技巧包括非语言干涉,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交流、手势和动作;使用幽默的语言,或者利用提问的方式或建议的方式给学生提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