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
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
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
⑵ 道客巴巴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有效性
一、了解写作目的
写作是指利用文字符号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比如工作写报告,得让上司看得懂;学习中写作文、考试等,得让老师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生活中,和他人交流发个短信、朋友圈什么的,得让人能看得明白....简单来说,写作是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平常说话一样,只不过写作是用笔说话。
因此,作者认为写作要记住一点:写作是作者通过文字与读者沟通交流,目的是要让他们明白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那就要学会使用得体、有效、快速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那么就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保拉·拉罗克在《写作之书》中提到的这些技巧。
二、写出一篇简明扼要好文章的三步走
写作的本质在于实现表达与交流,因此如何让读者能看的明白,将观点表达清楚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即句子结构清晰,用词准确、修辞恰当。
1、句子结构:多用短句,句型多变
人在阅读的时候,一次能理解的文字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写作的时用短句比长句更容易理解,因此第一个技巧是多用短句。简短的句子最少可以是1个字,中等长度约12-18个字,长句一般18-25个字。
如果一定需要用到长句表达的话,怎么办?有两个方法:长短句结合和列举清单。
① 长短句结合使用,是在需要用到的长句子前后增加一些短句,一来可以平衡句子的平均字数,二来长短句交错,在阅读的时候会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这种节奏会让读者能舒缓读者的精神紧张,让阅读变得有趣。
比如这个句子“这是否表明我需要在这个长句前后加上一些简短易懂的句子呢?”属于一个长句,那么可以只用一个字的短句来回答:“对。”干脆利落,简洁明了,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松一口气。
② 列举清单,简单说就是将一些可以并列的内容,采用平行结构的模式列举出来,不理解?看下图,第一段是一整段密密麻麻的文字,重复不说,绕的人头晕。改用列举清单的写法后,是不是感觉条理清晰,简单易懂,这就是列举清单的效果。
2、用词准确:使用简明扼要的表达
说完了句子,接下来我们要说组成句子的单位——词语。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能用浅显易懂的日常用语去解释晦涩的专业术语,让复杂难度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所以针对词语的使用要记住简明扼要4个字.
① 不要使用生僻的词汇,那不会让你的文章显得高深,只会让人望而却步。比如别人问你是学什么的?你说“神话和原型批评,最近研究的是大母文学中的形象。”除非同样是行内人,不然我们只会听得一头雾水。
所以你可以说“主要学习文学作品(经典神话传说、故事等等)中反复出现的神话形象、人物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们背后的共同点等等。“
② 使用简短具体的词语,不要堆积冗长而抽象的词汇,比如滥用形容词、助词等非必要的修饰词。
注水猪肉我们应该都听过,就是在宰杀之前给猪注水,让猪肉中充满水分达到增中牟利的目的。在写作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网文注水,因为目前网络小说的收费模式是按字数订阅收费的,字数多订阅就多,作者也赚得多。
网文注水从大的来讲是假如一些和小说主线剧情无关的情节、段落,从小的来讲就是使用可有可无的文字来填充字数。什么叫可有可无呢?
比如叠加使用同个意思的形容词,”她是个美丽聪明的女子,冰雪聪明,艳惊四座“,美丽聪明、冰雪聪明、艳惊四座都是类似的意思,多余了。
比如多用的助词,“他胡子抖一抖冷哼了一声,居然敢在这个时候开口,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要命了。”
可简化成”他胡子一抖冷哼一声,竟敢在此时开口,真是不要命了。“是不是简洁明了很多。
因此使用简短具体的词语——此时,不要堆积冗长而抽象的词汇——这个时候,去掉多余的助词——了、是不是等,不仅让文章简洁清晰,还能加强画面感,用了此时这个词语文字给人的画面感受更为强烈。
③ 限制数字的使用
数字的使用形式要统一,比如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百分数等等,同时在一句话里面出现的数字不要超出3个,因为一般人的大脑每次只能接收理解3个数字。如果是统计类的数据,数字过多,建议使用图解式的说明,比如列表、表格、统计图等等。
3、修辞恰当
① 比喻手法
写文难免遇到细节描写,如何用言简意赅的关键词语将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指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性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深奥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牢牢记住。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将无形的春风比喻成巧匠手中的剪刀,将柳树的叶子裁剪成细细的条状,将抽象的“春风”变成具体的“剪刀”,非常形象生动,一下子就理解了。
要用好比喻,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要多观察,并思考各种常见的事物之间有什么相似,或者可以类比的地方,简单说就是多加练习。
② 多用主动语态表达
主动语态一般是指“主语—谓语—宾语”这种正常语序的写法,被动语态就是将动作的对象放在了动作的发起者的为主(即主语),使用被动语态一般会出现关键信息缺失,句子变得冗长,表达上也不够有力。
⑶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众所周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审视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却听得头昏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从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老师们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是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是一种低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下面我将根据搜集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体会,与各位交流、共勉。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们自己对课文内容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谈何高效?所以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除了要吃透教材,我们还要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他早教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并没有问学生“饱经风霜”这个词在词典典里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的。他只是说:“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大家想好后,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几分钟后,学生写出来的话便有饱经风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则案例,便可知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确确实实学到了知识,既高效又简洁,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喜欢才怪。
刚才我们说老师在上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那是不是说教师在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就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老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老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老师们都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后上课。当然,我们平时都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通句子……遇上这种情况我就很生气,往往把学生批评一通,横加指责,说他们态度不端正,预习不到位。但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要求到位吗?明确吗?是啊,我们并没有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做出明确的要求,也并没对学生的预习做充分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算预习到位了。所以老师们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要基本做到:1、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3、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作个记号等。学生们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的预习,那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也定会事半功倍。
三、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老师们都知道,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说说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再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教师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老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四、精练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越是简洁的教学语言,越有利于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相应较高。
(1)精心预设提问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例如我们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如果我们提问:“鸟的天堂好在哪里?”这样一提问,由于领域太宽,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但假如我们再换一种问法:“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的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加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压缩锤炼讲授语。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要传统的教师讲授,讲授法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问题是作为老师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这一点感触在我这次去西安听课后犹为强烈。11月17日至18日,我有幸观摩了陕西省首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评优大赛活动的12节参赛课。12节课下来,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些老师的基本功是如此的扎实,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富有启发性,精神饱满、富有激情。其中咸阳市三原县中山街中心小学梁娟老师执教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梁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课堂结构环环相扣,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知识的掌握扎实有效,老师引导到位,且沉着和蔼,这些都归功于梁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措词的准确性,语言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外,似乎从老师的语言中也学到了很多语文知识,包括词语的运用及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乐于学习,乐意听讲。我想这肯定是他平时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平时也应该苦练基本功,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3)点拨巧用评价语。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例如孙全胜老师在上《落花生》这一课时,他在听了学生的朗读之后,就有这样一段巧妙的评价语,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听了同学们的读书,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理解的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提的问题大,看谁提的问题响,看谁提的问题多?”。就这样一、两句简洁的话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不言而喻。同样是在西安听课的过程中,商洛市镇安县城关小学的余紫燕老师执教的《小稻秧历险记》一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技巧和能力堪称完美。记得当时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师生合作表演杂草抢夺小稻秧的营养,这位老师演小稻秧,六七个孩子演杂草。抢营养时,“杂草们”在老师的身上乱抓,本是十分尴尬的事,但余老师没乱方寸,而是立刻提醒孩子们“营养应该在哪儿?”,孩子们马上弯腰在“小稻秧”周围的地上“抢”了起来,将情景表演推向高潮。之后,余老师提问说:“谁还有问题?”,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没——问——题”,此时,余老师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过渡语,她说:“没问题是超常的,有问题也很正常。”余老师这么诙谐的一说。简单的一语,巧妙过渡,引出后面的预设问题,其课堂应变能力可见一斑!
五、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上老师激情飞扬,提出的问题也是精妙绝伦,然而学生的反映却如一潭死水。因此,有些语文教师常常发出“语文课真的没法上”的感叹;而前几年社会上一些批评家却发出了“语文老师误人子弟”的论调,他们认为语文老师霸占了语文课堂,自导自演独角戏,并把学生本来读得懂的文章讲得高深莫测。语文老师如此吃力不讨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慢为自己喊冤,因为喊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不妨冷静下来,作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也许我们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妨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作一个分析:就其性质而言,语文是情感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就其内容而言,语文包含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设计语文课时应给学生留足情感体味的空间,应给学生留足听说读写的时间。很多语文教师对此点的认识是颇为不足的,他们总以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花很多时间将自己以为是标准答案的理解叽哩哇啦地向学生说个不停,并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地做好笔记。这样,语文教师就成了播音机,学生了成了写字机。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觉得枯燥无味呢?这样的老师怎么会不被人认为是“误人子弟”呢?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充分的感悟和训练来获得的啊!
古人云“师傅不过引路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无论古今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师指引学习方向,学生才是学习主体。因此,我们可以给语文课堂这样一个设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他们邀请来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嘉宾;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维持他们学习秩序的主持人。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到语文教师自我解放的途径,那就是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学生一片独立阅读和思考的时空,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这片广阔而充满魅力的园地中茁壮成长起来,而语文教师也才能从自导自演独角戏的泥潭中走出来,并甩掉“误人子弟”的“罪名”。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的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几句话能够涵盖的。但是只要我们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方法,教学有艺术,不断寻觅,上下求索,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呈现实效。
⑷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医生的功夫在临床,教师的功夫在课堂。一堂好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却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课文的难点,设计教学的形式,问题的处理方式才不会单一,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备好的课能否为学生所接受,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必须了解学生。
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处理好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0分钟,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积极思维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列宁也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追求。”因此,调动情感,激发兴趣,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根本保证。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而良好的情境才能激发人的情感。
在课开始前创设情趣氛围,使求知成为一种动因。在新课教学之前,要重视新课导入语的设计,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特定的情境。如教学《牧场之国》时,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展示了很多荷兰优美的景色画面,并富有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如“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不想知道哪里为什么被称之为牧场之国?便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探求新知成为动因,良好的开端已成功了一半。
在课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课中,教师除了使用激情的语言外,应积极采用电教、插图、简笔画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较为枯燥的说明文时,可用简笔画。这样便会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关知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课后创设情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未知。下课前,留下故事的悬念,设计让人寻味的问题,能激起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年人况且常会被“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提法所吸引,更何妨好奇心极强的少年儿童,不“打破沙锅问到底”才怪呢?
三、加强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课堂训练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设计并运用好听说读写训练,既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先谈谈听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等,来激发情感,培养兴趣。如在教完《一夜的工作》后,我向学生介绍《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并配乐朗读给他们听,这样便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更深理解课文内容,并深入体会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奉献一生,这样“总理为人民,人民爱总理”这一感人至深的主题也得到深化。
其次是说的训练。可根据实际,设计“主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然后,让同桌、小组讨论,或是全班性汇报,或是让学生质疑、释疑解难,使学生积极地多动脑筋多动口。这样,一则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二则通过教学信息互通交流与反馈,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再进行有的放矢的“导”,以促进学生认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最近发展区”获得新知。说的训练形式多样,可采用看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口头表达能力;学词语,说句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读语句,说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语言传情能力。
接着是读的训练。《新课标》非常重视读,总目标,阶段目标都着重指出读的重要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实质就是导读过程。读的形式也很多,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略讲、精讲的需要等,选择读的时机和形式,而不能为读而读,流于形式。
最后谈谈写的训练。只要我们随手翻开语文课本,就可以发现课后有许多练习都与写有关。如读读写写,听写、默写,造句、小练笔等。教师切不可简单地以讲来代替,应让“写”进入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写,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闻,写自己所感,包括画画、写写、批批改改。加强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充分利用“写”这一练习来巩固记忆。
⑸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修日志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颇多,我们要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采取适合本校条件、情况的具体措施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课标,活化教材,融洽师生关系,活跃教学气氛,优化课堂结构,狠抓落实,始终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诸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⑹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谈谈怎样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方法: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二、精心设置问题主动探索;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等。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针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巩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创建一切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设备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和谐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精心设置问题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实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有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学习。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时候,教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可能会提出“西沙群岛在哪里?‘富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会发现以上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就是主动探索者,课堂问题是为学习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测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进步。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练习的习题,帮助学生强化和学习知识,一些拓展题还能使学生对课外知识进行探究和积累。除此之外,在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还要精心设置、巧妙编排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有效的作业和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三、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斯霞老师讲得好:“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新鲜感,感觉枯燥无味,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多运用教具如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用声音、图片、视频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例如在教学《日月潭》这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月潭美景,使学生充分直观地感知日月潭的美。课文也就在看、说、读中植入脑海。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质素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关键还在于老师,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教好一门课,教师只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对待某一学科知识。教学中既给学生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勤于思考,使各种知识相互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及时掌握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适时而教育,应势而教育,因材施教,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提高课堂效果,才能担当起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总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语文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自由创新的翅膀, 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真正构建起科学有效的语文课堂。
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仅供参考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有利于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 有效备课,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前提。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要多角色多次“进出”文本,即教师要站在作者和自身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教师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要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还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 面向全体,是有效提问的根本要求。 提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课堂教学技能。提问要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这应该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比如从课题的题眼切入、从关键的内容切入、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等)都要进行精心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深入浅,步步深入。要想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首先教师本身提问的思路要清清楚楚,只有建立在清晰基础上的创新提问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五个问题:(1)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她流经了哪几个省?(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3)为什么说黄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4)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祸河的原因是什么?(5)我们应该如何治理黄河?通过学生对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把握了文章的主题,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学生还感受到学得有趣,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了他们的思维。 2、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和文章精彩之处。提问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要围绕教学目标,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式的应答方式——简单的问“对不对”、“好不好”、“学会了吗”,这种应答式的提问,不仅起不到启迪思维的作用,还会滋长学生不加思考、信口开河的坏习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做到深浅恰当,难易适中,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少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少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学生估计得太高,往往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全班举手者寥寥无几,这样的课堂往往会陷入僵局,即使回答了质量也不高,课堂成了几个尖子生表现能力的舞台,太多的学生参与不到其中来,这样的课堂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问题设计得让学生“跳一下,能够着”,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圈子,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好的课堂讲究前后照应,讲究生动流畅。 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时,当学生读到“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时,我适时提问:“鸟儿看到只剩下树根,她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当读完全文后,我又问:“这时的鸟儿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各自说出了不同的理解,课堂发言很活跃,真正理解了友情的可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 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有趣味性的提问,激发兴趣
有层次的提问,照顾全体
有目的的提问,突出重点
有反馈的提问,激励学生
⑼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用语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用语的有效性,我觉得就是规范学生的用词,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