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小学生课堂活动的研究的论文
浅谈有效开发和利用品德学科课程资源
研读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字里行间凸显着“关注儿童生活,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品德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当然,这也是在呼唤当前的品德教学,向“生活课堂”迈进,走入儿童的生活世界,让品德教学因“生活课堂”而轻盈灵动,因“生活课堂”而焕发生命力,从而构建出一个润物无声的品德“田园课堂”。今天我们听取并学习了殷惠丹老师执教的《父母的疼爱》一课,一堂也许不算太完美的课,但它让学生、老师,以及所有听课者都感受到一份浓浓的亲情。作为一名普通的品社教师,这堂课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呈现的新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力军,课前都要对每一节课的课程资源进行精心地安排。事实上,课程资源的丰足与贫乏、质量的优与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下面,我就《父母的疼爱》这堂课,简单谈谈自己自有效利用和开发品社课程资源的几点启发。
启发一:有舍有取活用教材资源,源于教材,超越教材,使课堂生动起来。过程描述:殷惠丹老师认真地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灵活地处理。在遵循教材编排顺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了适当的删除和增加。比如在进行感悟爱的环节中,教材中安排了一个亲情故事会,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能迅速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来,殷老师在此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让故事会贯穿于整节课之中,使学生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入情入境,受到教育;在表达爱这个环节中,教材中给出一系列提示语,模拟了父母伤心时、劳累时、生病时等几种情境,激发学生多角度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殷老师在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感悟爱之后,适时出示了这一组提示语,导之以行,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理念。分析:在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新教材本身就可以作为教学的范式,同时教材又给教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和余地。但是许多教师却将教材弃置不顾。其实,新课程的品德教材已不再一味罗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对话、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因此我们教师应把这些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对于教材资源,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全盘遗弃”,而要有舍有取,合理利用。启发二:以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为选择开发课程资源的出发点。过程描述: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子,本位主义较严重,再者,三年级的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但不太清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殷老师设计了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个环节,以做饭为例,和学生共同来算算父母为了自己的成长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心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相信这庞大的数字,给学生的震撼不小。同时,有的学生习惯了父母的疼爱,不知道珍惜和感激。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珍惜并以实际行动感激父母的疼爱。殷老师在表达爱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还设计了一张孝心卡,希望学生能从课堂走向生活,把教育得以延伸拓展。分析: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选择哪些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为了使开发的资源有效,要把学生的现状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状,以此为基础来考虑课程资源内容的选择,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教学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导的重任,所以那些能够最大限度-+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要优先选择、重点开发,巧妙呈现。即使学生没有反映出相关的需要,教师也要有意识的加以补充。启发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过程描述:今天这堂课,殷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以及自己关爱父母的鲜活的例子,融情于境,育人无痕。生活即是教科书,这些例子给了学生鲜明生动的体验和教育。殷老师还借用了家长培养、教育孩子的音频和视频,这些直接来源于生活的生动形象的资源,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整堂课教师没有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灌输。只是通过讲亲情故事,找一找、算一算父母的爱,听听家长的心声,来体验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并得到报答父母,孝敬父母的真情感悟。分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启发四: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发课程资源,并使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过程描述:殷惠丹老师刚上课就出示了一幅泥塑作品图---《地震中的母与子》,并声情并茂的讲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相信把学生和教师的心都抓住了,并深深地打动了各位,迅速唤起了学生感悟父母的爱,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情境,收效甚好。这堂课的音乐相信大家也比较难忘,故事的配乐让人沉浸在伤感的氛围中,填写孝心卡时的《让爱住我家》让人感觉温馨备至。这些网络资源让教材活了起来,充实了课堂,让教育效果更趋完善。
《父母的疼爱》这堂课接近尾声时,教者专门设计了一张争做“孝心好儿童”评价表,让学生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完成这张表格,督促自己的言行。这也是课堂教育行为的延续和更切实的指导意义所在。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其学习的乐趣,这对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分析:《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的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关注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发展和变化,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的相关资源及时的充实进来,积极的开发、引进和建设课程资源。并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运用多种方式充分的整合、利用和呈现课程资源,使丰富的课程资源既不浪费,又富有实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识逐步提高,参与开发的群体逐步扩大,开发的质量也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不断提高,逐渐转变了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得资源与课堂如雨入水,相融无痕,让我们的品社课堂更加充实而有活力!
『贰』 小学课堂评价的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 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 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叁』 小学生消极课堂论文
小学生课堂消极情绪浅析一少部分学生自以为不听讲也能考出高分,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考试仅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个方面,而学习过程也许比学习结果重要许多倍。
『肆』 如何打造高效小学课堂论文
第一,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的展示愿望,相信学生的自律意识,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
想利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小组,教师只用简单做一诸如关系到纪律、学习效率方面的人员调整。
每个小组起个名字,提出口号,同时在教室墙壁张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流程等的指导意见,并对各组的表现进行打分量化,以“红花”或者“红旗”等标志来显示各组学习效率。
不要小看这些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非常有效地,且意义深远,这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第二,加强展示。
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
它是和以往以“讲”为主课堂的最大区别。
展示要兼顾全体学生,了解学情确定重点展示内容,教师应要求科代表收齐学生完成的导学案进行第一次批阅,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能包代替。
教师只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指导和督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交流、展示。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感受学习的快乐。
再者,也可给学生讲讲展示的好处,如
1、对胆量是一种锻炼。
2、可以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可以训练思维能力。
4、适应大学多样生活的基础
5、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6、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平台。
使学生有展示的欲望。
『伍』 如何落实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会飞的蒲...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1)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游戏规则、游戏要求的游戏,而不能说,我随口说出了“游戏”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做练习题目”,这能叫做游戏吗?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三、注重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可重批轻改。教师对已批改的作业应尽快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详加研读,或加以讲解,以发挥批改效果。在批改作业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要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批注,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的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新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都应表示出赞赏和鼓励。
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应注意字迹工整,认真仔细,以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对错题多的学生要进行面批。批改作业时应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对优等生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对中等生重在点化开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对差生则应关怀备至,强化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发展。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陆』 如何让小学课堂充满平等的爱论文
笔者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在美国课堂上,一个学生得出“4+5=8”的结论,老师用了三句话加以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可见,第一个评价是对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赞赏,第二个评价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肯定,第三个评价则揭示了回答不正确的信息。试想,如果类似情况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又会作出怎样的评价呢?
在品德教学中,课堂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要注重评价角度的多元化,追求多方位、多层次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还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心理素质的发展,从而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
一、评价要及时把握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诊断出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并加以引导点拨,如:“你的回答比较完整,如果能再把过程说得详细些就更完美了。”“他的回答虽然不是十分准确,但很有勇气,大家要像他这样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能再换个角度想一想吗?”这些评价不仅给予了学生肯定,而且启发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同时,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解决问题。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让学生思考水有哪些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水可以洗衣服、淘米、灌溉庄稼等。一位学生却答道:“我想让白云把水带到沙漠中,让沙漠到处是清泉、河流和绿洲,让沙漠里的人不再口渴。”教师面对这一生成性问题,带头鼓掌表示赞赏,并评价说:“你不仅是一个爱动脑筋、敢于探索的孩子,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生成性资源熠熠闪光。往往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这种及时评价中接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
二、评价要准确恰当
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不是很强,草率的评价往往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偏离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应准确把握评价尺度,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此时此刻,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学生都表示感谢父母的辛勤培养,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有一位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平时一点儿也不关心自己,有空就打麻将,饭也不烧,经常叫他吃方便面,言语中充满了责备。该教师就顺着学生的话很气愤地讲这样的父母是很不称职的,并且批评搓麻将是不对的。于是学生就赌博的危害性展开了讨论,课堂成了严禁赌博的批判课。很显然,教师的评价偏离了教学目标,没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同样是这堂课,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母为了我们的家日夜操劳,不辞辛苦,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学生纷纷展开讨论,这时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们谁也不要我,我现在跟奶奶过,我要孝敬奶奶,不孝敬他们。”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教师走到那位学生跟前,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很感动地说:“你很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孝敬奶奶。其实,爸爸妈妈分开一定有他们的原因,但是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只要你多和爸爸妈妈沟通,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孝敬父母的孩子。”听了教师的话,那孩子哭了:“老师,其实我天天在想他们,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可见,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评价要尊重个体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着差异,其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教学评价时不能武断地把学生的多元选择与统一的答案或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衡量学生行为指向的对与错,而应该引导学生指向教材的价值取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护其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某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鸦片的背后》一课时,就“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要不要重新修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很快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要重新修建,希望重现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另一种观点是不要重新修建,因为这片废墟就是侵略者们最好的罪证,应保留其原貌以警示后人。两方学生纷纷摆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哪一方,而是感慨地告诉
子:重修不重修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段耻辱的历史,勿忘国耻。由此,更激起了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无比愤恨,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可见,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应该给予尊重。学生的表现不管是精彩还是平凡,不管是个性张扬还是中规中矩,我们都应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珍爱。
四、评价要全员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的全员参与。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一课时,课前便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布置他们分别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记录下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课堂上,各小组交流汇报本小组寻找春天的发现,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最多,从而评出“探索奖”。此次评价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既让个体学生乐于接受,又让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促使他们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不再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而是有着自己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参与欲望。评价的全员参与,有利于形成民主氛围,形成竞争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关注课堂评价,善用、巧用、活用评价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创造性地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生动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柒』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我校语文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关键词: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主动获取知识。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提炼,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模式的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流程如下:
教师 学生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分层指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如在《ai ei ui》一课识字部分的教学中,导入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了知识。
2.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在识“白”字时,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有的会联系英语中的“white”来记忆;有的从字形上观察说,白字像一个打开的易拉罐,当我喝饮料时,就会想到这个字……学生不但思维更加活跃,而且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也增强了能力。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三)模式的教学策略
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植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
(1)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群体讨论。
4.交流合作策略。
(1)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印象加深,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和片面的认识。
(2)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和问题,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际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四)教学模式的评价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五)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深化学生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实现了五个转变:(1)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3)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4)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5)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方法结合,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参考文献:1、《教育理论》
2、《教学法研究》
『捌』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一、“潜心会文本”——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 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务实高效课堂的保障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