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一、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缺少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很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可以量化的知识目标落实情况,三维目标的落实只是稍带一笔,或者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提及,大多的老师停留在教课本,缺乏生活化的德育渗透。
二、部分教师的备课备得不够充分。新课程标准理念时刻更新,部分教师忙于常规教学,忽略了《课程标准》及不断更新的教材的参悟,老教案延续用或者教案老套路,对教学安排没有随着新课改标准和新教材的更新而更新,课堂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老旧,课堂教学效果是老调新唱,没有根本性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教案是一面,课堂教学又是一面,使得备课与教学两层皮,教师对于教学心中无数,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有的甚至造成一节放任课,经年累月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四、调入的新教师经验缺乏,容易盲目效仿。
五、课堂教学开放性差。多数教师习惯于讲解结论性、事实性、固定化的知识,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研究已经麻木,出现教学策略听喝或流于教学习惯,缺乏主动探究。
2. 如何进行小学教学评价
开展教学评价来,对教育现象进行价源值判断,我们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衡量参照依据,即评价的指标体系,它是使评价工作得以科学进行的基本保障。根据评价目标和目标分类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制定方案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①指标应具科学性。。②指标要有可接受性,即设计的指标体系要能被评价对象接受,成为评价对象的激励因素。。③指标要有可操作性。
3. 小学课堂评价的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 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 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 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 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 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据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去评价教与学 的双边活动。
4.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成为越来越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再在一次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这是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宗旨和改革方向。
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评价逐渐成为课改评价的主流,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起着调控、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该如何在数学课堂这块阵地上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评价?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真正体现“学习主动、交流互动、实践互动”?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评价的语言要丰富生动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堂现实,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困难时得到激励,迷茫时得到引导,成功后享受快乐。正因如此,教师首先要运用好自身的体态语言,即亲切自然的眼神、平和而又激动的表情、温柔而又夸张的手势或动作。这些都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修正,提高学习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学中的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课堂评价。
例如:“你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奇,你的数学思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性。”
“太好了,我终于看到了从前主动回答问题的你!”
“你的这个解题思路已经超越了老师的想象,你太棒了!”
“你的板演比老师的板书漂亮、工整多了”……
每一句激励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教师要好不吝啬地向每一个学生送出鼓励性的评价话语,一个小小的鼓励可能会激励学生去终生探究,一个小小的激励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评价要即时、适时
记得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找“20和15的最小公倍数”,当提问:“你是怎样找到20和15的最小公倍数的?”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只有一位同学的手慢慢地举了起来,犹豫了几秒钟,又轻轻地放了下去。这时,我首先向他投去一个信任的眼神,然后指名他回答他的想法,当他回答:“我是这样想的,用20乘15再除以5,列算式:20×15÷5=60”时,其他同学一脸茫然,惊疑地看着他。再看这位同学,满脸通红、低头不语,好像犯了错误被罚站一样。抓住这一时机,我用热情而又惊讶的口气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呢?你的回答不但开拓了我的思路,更为同学们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找到了新的解题方法。”接着,我又让他把这种方法向大家解释了一遍,大家都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虽然只有这样几句简短地评价,却让那位同学满脸自豪,充满了学习的自信心。就这样,这节课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课见,即时而又适时的课堂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课堂评价要讲究方法
“尊重差异、价值多元”是课程评价又一基本特征,教师在真诚赞美的同时,更要巧用善意的批评,尊重学生理解和认知上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和见解,在认知水平上必定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有各自的闪光之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习过程的闪光点,善于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闪光点。课堂评价的目的并不只是流于形式,而是要具体化、生动化,不能用笼统地“棒、棒、棒、你真棒!”等来应付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充满爱心和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
记得五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根竹竿垂直插入水中,入水部分长56米,比入泥部分长16米,露出水面部分长16米,这根竹竿长多少米?”指名学生板演时,随着一个学生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56-16+16=
(米),下面坐着的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可能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紧张地满脸通红,眼里闪着泪花。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我再对他做出斥责,我先用手势缓解一下气氛,随即做出评价:“同学们不要笑,这位同学他没有做错,只不过他还没有写完。”“请你再仔细地检查一下,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点鼓励的掌声!”这时,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读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做对了:“56-16+16+56=146=123(米)”这时,我看到了他回位后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激励而又赋予肯定的评价,极大地鼓舞了他以及其他同学。于是,又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法:“56+56+16-16=106=123(米)”这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通过这样的评价,,既能婉转地道出他的错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反之,如果我和其他学生一样嘲笑他:“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还能会什么…”我想,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讨厌数学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待学生的学习错误,不能一味的批评指责,要选择适当的方法,作出合适的评价,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建议性的批评不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尊重与批评并重,教育教学效果将会不言而喻。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运用口头语言评价以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物质奖励。比如:“智慧星”奖励给那些积极思考、认真发言的学生;“金话筒”奖励给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的学生;“小红旗”等小奖品奖励给最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学生。用这些方式可以激励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并让学生把自己得到的奖品,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采取多种多样、灵活、丰富的评价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课程改革日趋完善的今天,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的氛围中愉悦的学习并获得成功。
5.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个原则和具体方法,小学语文论文
6. 小学课堂评价
(一)表扬
1、你的这个问题差点把全班同学都难倒,希望今后能多听到这样高水平的问题。
2、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已经比别人更早地学习这个知识了,这很好。
3、你提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4、你这个问题,老师都没想到,真是好样的。
5、你的问题正是老师想问的,我们想到一块了。
6、这么有创新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7、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来思考。
8、你提的问题,老师还没想到呢,真了不起!
9、你能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寺方,具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老师喜欢你!
10、你提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你提得很准。
11、发明创造就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今天你已迈出了创造的步伐。
(二)鼓励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会提问问题的同学就是爱动脑子同学。2、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已经进步了。3、再想想,怎样问得恰当?4、再试试看,你一定能提出比刚才更好的问题。5、你很会动脑筋,可是你提的问题还应再琢磨一下。6、你的猜想真了不起,假如能把猜想和探索与实践紧密结合,那就更棒了。7、现在你会提问,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变得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三)否定
1、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2、你提的问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也是经过自己思考的。
二、发言时的评价
(一)表扬
1、你的发言简直让人刮目相看,太精彩了!2、你的想法很独特,了不起。3、你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5、他(她)的.发言很精彩,大家不想表示一下吗?6、(即兴鼓掌)你的发言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翘起大拇指)7、你真像个小老师,说得头头是道。8、太棒了!你能再让大家欣赏一次吗?9、你的思路新颖流畅,启发了老师和小朋友。10、今天,你的想法让老师大吃一惊。11、你说得非常好,让老师都佩服。12、你值得班里每一个小朋友学习!13、我为你感到骄傲!14、你真厉害!(竖起大拇指)15、你这么能干,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学会的?16、这样分析确实高人一筹。17、棒!这是最有独创的见解。18、回答问题又响亮又正确,大家要向你学习。20、你的解法很简单,给所有小朋友提供方便!21、你的回答打动了老师和每一个同学,能让我们再欣赏一次吗?22、你今天出色的表现让老师非常的惊喜,相信明天的你会更出色。23、能从多个角度来阐明你的观点,真棒!24、你的娓娓道来,让人听了耳目一新。
(二)鼓励
1、大胆些,当你举起小手时,你已经挺了不起,如果能大声地说出你的想法,那就更了不起。2、如果你能把这个想法说得连贯些,那就更好了。3、你一天比一天进步,要对自己有信心!4、没关系,让老师帮助你,你们再来试试看。5、马上就要成功了,你再仔细想一想!6、能否让全班小朋友都听到你优美而生动的发言?7、如果能让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你的意思,就更好!8、明天的数学课老师看到的肯定是一个全新的你们!9、如果你能换一个角度思考,没准算法会更简便!10、你很有潜力,只要能发挥你的优势,每天都有新的收获。11、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12、你今天说话声音很响亮,如果能说得更简洁就更好了。13、能经常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吗? 14、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
7. 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白石小学科学课题组 付日亮执笔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
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用。
课堂调控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与调控意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符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逐步构建起儿童的外部世界知识,从而使得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
3、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理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在探究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主体的这种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而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放任自流。教师的“导”正是为了使学生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探究的主体。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取决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科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
准备好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非就能构建一堂好的科学课。只有合理、有效地对材料进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调控科学课堂,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如何使用有结构的材料呢?
1、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
并非所有的材料取来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构建科学课堂,还需对材料加以适当处理,使之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材料活起来?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材料”。
如教学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通过测量竿子在阳光下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来掌握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扶着竿子,晒在太阳下,不适合;如果不扶,竿子又无法始终自行直立于地面。对这些材料加以处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细长筷子,插入装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处理后,就便于学生能长时间地进行准确观察与详细记录,从而了解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
又如教学科学三下《流动的空气》,按教材所示,通过花露水香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到空气在教室里的流动。而在实际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传播不是很快很明显,学生体会不深。对此材料进行处理,改用有较强挥发性,且气味明显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学生在短时内便能明显感受到汽油的气味在室内的传播。另一活动:通过观察香点燃后的烟的飘动,了解空气的流动。因香的烟细而淡,很多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对此材料进行处理,在点燃的香后挂上一块黑布,在黑布映衬下,烟的飘动相当明显,学生能有较形象地感知。
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
要使材料有结构,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组合,还要考虑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过对材料的控制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
(1)教师指定式。
在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动和调整,这时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指定的材料进行操作。如,酒精灯的使用、测量水温的方法等等。
(2)自主选择式。
课中有多个问题要研究,或者有多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需要将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证明自己的设想。
如教学科学五下《测量摆的快慢》,学生需要探究摆速与角度的关系,摆速与绳长的关系,摆速与摆重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因此课堂上重点让学生选择一个因素开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让学生选择研究哪一个问题,明确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后,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活动。而不是将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给学生,反而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造成干扰。
通过提供几组实验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一种指导作用。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使学生经历“选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创造力有了充分表现的时机。
(3)依次呈现式。
随教学进度依次提供给学生,材料的提供时机一定要恰到好处,切忌简单机械、整齐划一。有些课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每组材料之间就得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就得分阶段提供各类材料。这样,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同时,材料的依次呈现,也可在无形中调控课堂纪律,避免学生随意操作而影响教学活动。
如教学科学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材在编排上就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模模糊糊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体积有关,在后续活动中又感觉到沉浮与轻重、体积无关,最后又感觉到与轻重、体积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历程,都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只有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呈现,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反而会因为学生随意瞎摆弄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又如在教科学四下《简单电路》一课时,给学生1个灯座,1个带电池的盒,2根导线,问学生你能用这些做什么?很快学生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我再发给学生1个灯座和1根导线,问:你能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加1个小灯座吗?学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显示出的信息,动手组成了一个串联电路。接下来我再提供1根导线,问:你能在原有的电路基础上再用上1根导线,改装成一个新电路吗?学生会思考这根导线加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从而自己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以上的实验材料,紧扣“你能利用它做什么”依次提供给学生,“它”就是结构材料,是“它”在调控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简单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改装,使学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避免那种盲目将已经装好的电路拆开再重装,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无暇顾及其他的事,避免课堂上“乱”而“无序”的现象出现,教师既调控了教学,又把握了课堂的“秩序”。
综上所述,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精心的设计、选择、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调控学生的思维,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完成,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利用科学、有结构的语言调控课堂教学
在科学课堂中,引导课堂教学开展的因素,除了有结构的材料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载体,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科学教师的语言,体现出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语言是指教师的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能够引导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思维过程。教师如何通过对语言的调控,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气氛的渲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1、有结构的语言是科学的语言
科学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合理性。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样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环境,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求学与严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要使用科学专业术语。科学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这样为学生学科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昆虫单元中,教师往往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昆虫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触角叫作“须”。这些微小的一个字、一个专业词能给学生带来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用词要准确。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科学课课堂上不应该是出现“语言味”,有些学生喜欢把语文课内学来的生动字词运用到科学课上,在这时教师就需要纠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概括的准确、简明,有一定的明确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猫的脚掌时,可以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很小”,而有些学生会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无声无息”。同时,如果学生使用“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
2、有结构的语言是必要的语言
在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叙述要有针对性,要层层推进有根有据。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去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学课课堂出示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少而精的,是最简单而且又能指向科学概念的。有研究者发现,在一堂课中,不合格的教师讲话的时间占到80%,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因此,科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少而精的,在关键的时候要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导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教师讲的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探究活动开始以后,要尽量不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止探究和思维,迫使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收。
(三)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为重要。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的调控能力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素质之一。尽管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里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一方而言),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路。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科学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地调控科学课堂教学。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师处理地好,教学的整体损失较小;有的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能处理好,且给全班同学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上较大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多么得重要。但是,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要讲方法和艺术的。该如何做呢?
1、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灵活机动。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家庭背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活,自尊心很强;而有的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
2、采取的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否则学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两下子”就会进行抵触式的“抵抗”。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方法多样进行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
3、教师的语言运用要恰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要做到“一针见血”,不能然学生抓住你的“不是”,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过多的使用非教学语言,更不能讽刺挖苦。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全体同学的反感。
4、课下处理要即时到位。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则,一是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不严谨”、“好忘事”的印象。
因此,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教师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
1、教师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要运用细致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并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随时调整教学容量、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教学的主动权。
2、教师要有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教师的调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控学生听课情绪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
3、教师要有高超准确的解惑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甚至是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热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导。为了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信息,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不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特别是对有“独到见解”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
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可能会觉得学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
①制订实验方案。
②成立课题组织。
③确定实验班级。
④收集资料,完善方案。
⑤进行必要的实验前测。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
①依据方案制订分阶段工作计划。
②制度化地开展和实施教师的学习研讨活动。
③进行阶段性论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
④撰写论文,深入组织研讨。
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资料和成果。
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以上归纳的几个调控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在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得到共同成长。
1、构建了动态的生成课堂
(1)教学环节弹性控制。①提出弹性问题。“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②留下弹性时空。我们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甚至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大家趋同时,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是引发点,能触发更多的生成性资源。
(2)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③“对话式”。“对话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
(3)教学评价多样结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
2、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促进
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分析等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较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教研室专家的认可。
再次,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从不懂科研为何物到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运用与日常教学研究中。可见,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课中,我们从典型的学生身上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有独立的思想,善于总结学习经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既能表现自我的个性,有创造性,也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相互帮助,优化学习效果。从实验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对探究的问题有独立的选择性,在小组活动中善于讨论,善于总结归纳小组意见,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七、研究反思
1、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
2、“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点拨等构成导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3、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
4、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也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跑,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也符合科学课价值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无效生成。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 (美)兰本达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结构性材料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 黄晓冬等 网络文章
5、《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张红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
6、《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 喻伯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
7、《课堂掌控艺术》 蔡楠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8. 如何有效的做好小学英语的课堂评价
小学英语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评价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它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等情况,为教师进行终结性评价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二,课堂教学评价是组织、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利用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纪律,促使教学顺利进行。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激发学生对评价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了,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同理,如果学生对评价感兴趣,那么,评价以及使用了评价的英语学习,会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礼物。如在教学水果单词 peach, pear, orange, watermelon,以及所涉及的两个句型“I like ….” 和”Do you like ….”时,我精心地设计了教学评价方案,制作了peach, pear,orange 和watermelon 这四种图片。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图片。凡是答对了问题的学生就可以为本组获得一张图片,贴在黑板上。这个评价活动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循规蹈矩,回答出问题就拿一张图片,贴到黑板上。教学到操练“I like….”句型这一个环节时,出现了一个高潮。杨宝天说了句“I like pears.” 我出其不意的从讲桌里拿出一个梨送给他。他高兴极了,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回到座位上。同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们争先恐后举手,要求发言。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手段,一为图片,一为实物。很显然,学生对于能够吃的实物感兴趣多了,有强烈的想得到它的欲望。对评价有了兴趣,学生对课堂活动就有了狂热的参与度。当然,每堂课都使用实物作为评价是不太现实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其他的评价手段也感兴趣呢?我认为,让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评价常规化,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二、使课堂教学评价常规化。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实施的规矩。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常规化,就是要让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规矩,一种制度,坚持不懈的执行下来,其评价的结果不断积累,成为终结性评价的资料来源与依据。
要使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常规化,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
(1)立好评价的项目。在一堂英语课中,需要评价的项目很多,有学习效果方面的,如听、说、读、写;有学习态度方面的,如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等;有学习策略方面的,如怎样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项目如果不一一列出告诉学生,他们在评价时就不会知道该从那些方面下手。
(2)给出评价的标准。在列出项目后,要给每一项分成A、B、C三等,分别给出三种不同的奖励标志,如,教师教学用书后附有的大棕熊和小松鼠贴纸。记录下评价结果,到期末根据贴纸数目的多少,给学生定等级,打评语。
(3)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要使评价常规化,学生必须掌握评价的方法。在第二点中,老师已经给出评价的项目与标准,然后让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评价的训练。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常规训练,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有听的习惯:听别人的发言,为发表评价奠定基础;听别人给出的评价,接受他人反馈的意见。说评价的习惯:注意发言礼貌,说话委婉,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进行长期的训练
9.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方法有哪些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化,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针对学习内容、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教学中要从多个角度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对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看他有没有掌握,更要看他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所用的方法、持之以恒的耐心,甚至是永不言败的勇气。这样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来把握自己的现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这一片断时,组织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太自然
,扮演廉颇的学生还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表演完后,教师先要求表演的同学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演廉颇的同学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请罪时是真诚内疚的,我在表演时露出笑意,不符合当时人物的心态。”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因此,在教学中,除倡导学生自评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如: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在评价中提高了辨别、分析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素质。在语文课堂中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能用发展的眼光和适合他们发展的方法来评价学生,它表现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未来”和“发展”的新理念。
二.评价标准多样性。多元评价包含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评价内容。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作出评价,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所具有的情感与态度,以及所持有的价值观。显然,这样才更有利于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价学生。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既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小组评价的借鉴作用。因此,丰富评价的方式,让评价发挥出它的多重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1、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新课改首先要求师生平等,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课堂上,我经常读一篇课文或阐述一个问题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读(讲)得怎样?”这时候孩子们会说出许多我想不到的话。生1:“老师,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生
2:“老师,我觉得你还要大点声,我有几个地方没听清楚。” 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以生为主体,经常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2、教师的评价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支持学生的创建,宽容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善待学生的缺点。这样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导向功能。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到温馨,感到信任,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的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教学《惊弓之鸟》,学生在课上表现积极,对文本的理解到位。看到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我惊叹道:“你们真是一个个小天才,为自己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吧!”这样的全班性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的,他们的表现令老师满意,今后自己会更加努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出色。学生在课堂上能畅谈自己的想法,无拘无束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份快乐,一份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快乐就源于教师那一句句激励性的评价,虽简单,但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