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课堂趣味性
一、在教学中加入生活素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搜集身边和生活中的例子再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性。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了“跳蚤市场”的活动。在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套币学具和一个玩具,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购物的情景,学生可以卖掉自己的玩具,去买自己喜欢的其他同学的玩具。通过“买卖”玩具的活动,孩子们认识了币,学会了简单的使用币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再现在课堂上,使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是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学习变得有乐趣。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全部调动不起来,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分礼物游戏,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儿童节快到了,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请长打开礼物箱,将本组的礼物平均分给组里的4个同学。学生分完后发现:8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支;9块橡皮,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块,多了1块;11个本子,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2个,多了3个……这个活动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样,学生开始思考、讨论,学生的心中对“余数”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感受。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三、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改革提倡课堂教学师生的民主平等。师生共同参与创设和谐课堂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投入更能体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融入教学活动,既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在教学10的组成时,我抽出一张“2”字牌,并问:“谁和我是好朋友,我们一起组成10?”学生则举出“8”的字牌,并抢答:“我和你是好朋友,2和8组成10。
”随后,我再换一张字牌找朋友。找完以后,又请一名同学任意抽出1张牌,同上面一样,边问,边答,边出牌,慢慢把游戏由师生找朋友拓展到生生找朋友,使得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因为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教学活动,所以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师生一起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因此而显得和谐生动,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Ⅱ 如何提高小学低段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解放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那么课堂的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情境过程思维评价《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重视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1、首先是激发与保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比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2、再次是尊重和扶持。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师生共同建立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同等参与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机会。如:在三年级上册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创设了下面的生活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到了,班长带了30元活动费到超市里采购商品,准备举庆祝会。超市里每千克香蕉3元,糖果每千克5元,彩纸3元一张,瓜子每千克2元,气球每个0.1元,彩带每条0.5元。问题一:如果班长买2千克香蕉、5张彩纸、1千克瓜子、20个气球、8条彩带,班长带的钱够吗?还剩几元钱?问题二:在不超过30元的条件下,你认为怎样买比较好?问题三:如果班长希望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议?对于问题一,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可让小组合作、讨论、自由选择,得到合理的购物方案;问题三,可作恰当的点拨说明“购买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其含义,进行自由创作。二、在玩中学习,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情境地创设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体现学习过程的活动化,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而游戏恰好为这种数学活动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练习课中,游戏的运用更为广泛,诸如青蛙过河、巧编手势、智力闯关、学唱儿歌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我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练习课上,便大胆抛开教材所准备的一些练习,放手让同桌相互出题,以手势表示出每道题得数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参与练习。学生个个表现踊跃,表现出十分的兴趣,创造出很多不同的手势,促进了个性化的学习。又如在一节练习课上则用学唱儿歌做练习的游戏方式,也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游戏中让同桌合作,两人扮演小蜜蜂,边出示数字卡片,(如45和9)边唱儿歌:“两只小蜜蜂呀,飞到数学宫呀,飞呀,算呀,和是(54)呀,差是(36)呀。”同时,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儿歌进行再创造,如“两只小花猫呀,跑到数学宫呀,跑呀,算呀……”。这样,把趣味游戏引入课堂,避免了练习课中旧饭重炒的乏味性,学生感到十分新鲜。而且这样的练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多了一份自主性,多了一份兴趣性,了一份创造性,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又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增强,更使学生感到计算课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三、培养创造性思维,体验探究过程的有趣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特点是:在一般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一般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深入思考,通过猜测﹑设想﹑验证,带着独创性的见解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1.在教学目标上,设置合理,让学生有信心完成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一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二是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索怎样学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梯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让课堂变得更加生趣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聪明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富有激励性的、风趣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的首选。通过恰当的艺术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尊重他们,并且进行鼓励赞赏。然而置身于课堂,学生听到的最多的评价便是教师的“你真棒!好极了!”即使学生做对了一道很简单的计算题,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夸奖“你真棒!”这样泛泛的称赞和过多过滥的表扬是否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赞扬的贬值呢?要看到的是: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已经被老师称为“棒极了”,所以课堂上就左顾右盼,不再认真聆听了。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真正喜欢上数学,为了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开启思维,提高能力,我们就应该加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教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疏导学生,变死学为活学;引导学生,变难学为易学;指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多探索、多观摩、多实践、多总结,来源:文库
Ⅲ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的思考
数学的魅力在于抽闲思维,不妨试着在讲述数学公式的时候,穿插有关于这个公式内的来历,每周都安排容课程来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和一些数学史,并且尝试的看一些科普类的读物,用里面的一些例子和概念带动学生思维。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在业余时间做一些数学的人文知识普及。很多人在中学的时候都对数学的理解停留在工具使用这个阶段吧。如果能对数学的整体框架有一个理解,也许积极性会高很多。我对教学这个方面的东西也很有兴趣
Ⅳ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如: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组织有效探究
一是组织有效探究活动
1、灵活采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引领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开放性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一是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二是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三是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指导学习活动。
三是捕捉有效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资源是一闪而过的,抓不住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四、因材因生施教,注重激趣促效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以生为本,因材定教施教,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激趣促收实效,除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外,还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而且还要“课结束,趣犹存”。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小结的:“(出示小黑板:一瓶汽水,甲喝了整瓶的一半,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丙喝了剩下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分数知识表述这道题吗?当同学们回答完甲喝了1/2,乙喝了1/4,丙喝了1/8后,我再追问:这瓶水还剩多少?谁喝得多?谁喝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我就说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同学们先回去想想,看谁最聪明!”课后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地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了。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是让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不仅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古人说:“授鱼不如授渔”也就是这个道理。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Ⅳ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富有趣味性
小学教学年龄介于6至12岁之间,各种生理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心智正由懵懂向清晰过渡,对外界五彩斑斓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容易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接受新鲜事物。相对数学是门既抽象又具体、既宏观又微观、既主观又客观的基础学科,她的起源与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同一性,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化、理性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数学理论积淀到学生儿童身上,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为什么小学数学教育要富有趣味性?
教学实践显示,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初步具备一定思考能力,对具体、光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好奇心,但对宏观、抽象的理论缺乏清醒认识,接受抽象的数学教育很容易疲倦和懈怠。据研究:7~10岁的儿童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如何使他们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呢?答案就是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这里的“趣味性”不单指教学工具、教学方式的多样,更是指教学氛围的情趣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则需要氛围的营造,它能促使学生自觉的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
二、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趣味性?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唤起学习兴趣是使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又往往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有目的的培养。这就要“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
第一、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棍、圆片、三角形、小动物或摆算式等等。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人人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让学生把在家里玩的计数器带来摆在课桌上。老师在大计数器上拨珠,学生在自己的小计数器上拨珠,并回答以下问题:“计数器上原来有几个珠子?又添上几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几添上几是几?”通过实际操作,使他们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确了各数的来源。为了讲1~10各数的顺序,我让同桌两个同学一人摆小棍,一人摆数字卡片。横着摆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1的卡片;摆两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摆出数字2的卡片……学生边摆老师边板书:“1的前边摆数字几?为什么?”使学生明确0是起点,在第一根小棍的左边摆数字0。在此基础上,我把板书的小棍图变成了尺子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的排列顺序,2在1的后面,3在2的后面……学习了数序的知识。这节课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脑、口、眼、手并用,时间显得很充裕,很轻松地上完了一节课。
在教“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对学生是否会数、会写11~20各数进行了摸底。我发给每人10张小正方形纸片,让他们在纸片上分别写出11~20各数。通过摸底,了解到全班所有的学生都会写这些数。面对这种现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会11~20各数的组成上。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20根小棍和2根皮筋,让他们进行了以下操作:
1.每人把自己的直尺竖着平放在桌面的中间,直尺的右边摆出10根小棍。然后让他们把10根小棍捆成一捆,把这捆小棍放在直尺的左边,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确10个一是10。
2.让学生添上一根,把这根放在直尺的右边,表示一共有11根小棍。这时让学生举起自己写的“11”的数字卡片,然后对着实物讨论“11”左边的1表示什么,右边的1表示什么,明确11的组成。接着仍让学生通过操作学习其它各数。
3.学习到“20”这个数时,出现了又够10个1根的情况,我让学生先想想该怎么办。当每个学生又动手把10个1根捆成了一捆以后,我组织大家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这捆小棍放在哪边?这两捆小棍表示多少?②“20”怎么写?为什么左边写2,右边写0?③右边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不行?通过实际操作和热烈的讨论,使学生加深了对“20”这个数的认识。
这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摆实物,把他们的口、眼、手等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促进了脑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第二、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做有趣的数学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火车、接力赛、评选优秀邮递员和夺红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练习题,做法上稍加改变,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书上有这样的问题:“下面的题对的画√,错的画×。”我在黑板上贴一幅红十字图画,让学生戴上红袖章,当“数学医院”的医生。这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治病”,为被评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据心理学研究,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了优势的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利用这一规律,做游戏时,我画一个山头,山头上贴着一面红旗,两名同学从左右两边同时进行口算比赛,优胜者得到红旗;或从左右两边画上楼梯。楼梯顶上蹲着一只老鼠,让两名学生分别戴上黑猫、白猫的头饰,进行口算比赛,看谁先捉到老鼠;在分组进行接力赛时,我在每份题上画了一个跑步姿势的男孩或女孩,以小组为单位,传这份题,一人做一道,哪组先做完并且全对获胜。一面红旗,一个动物的头饰,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都加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人争先恐后地参加做数学游戏。
第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
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经常搞“速算比赛”、“指得数比赛”和“抢答题比赛”等生动有趣的数学竞赛。如“指得数比赛”,我在黑板上写出所需要的数,请两人上来比赛,老师说题,得几,学生就指黑板上写的几,看谁指得对指得快。为了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我在指定两人到前面参加比赛的同时,把下面的同学也分为两队,人人当裁判员,用“打手势”的方法分别记先指对的次数,最后老师看左右两部分同学打的手势,就知道几比几了。这种比赛,如同进行一场紧张的排球赛,大家跃跃欲试,情绪高涨。而要当好裁判员,也必须算得快,这样就把两人的活动变为全班同学的活动,大大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第四、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
要把学生获得的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多练。但重复单调的练习,学生就会厌烦,注意力不集中,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根据巴甫洛夫发现的大脑兴奋规律,我采用多种感官参与的方法。如在组织学生做口算练习时,除了大家常用的视算、听算和对口令外,我还设计了“打手势算”和“悄悄算”两种口算练习方法。这两种练习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手和脑两器官,通过做游戏、打比赛等多种形式发挥身体各种器官的感觉能力,加深器官感知度,成为身体各器官都共知共晓的事物,延长记忆的保持时间。
如“悄悄算”练习中,我将十名同学分为两组,分别代表红方和黄方,佩带红、黄色勋带,每位队员各拿两支塑料花,然后随机抽出双方队员若干名,由双方排列的第一名同学同学心算出出列队员的人数和塑料花数,最快答出为胜利,未答出的遭淘汰。接着是两列队的第二名队员根据再次抽出情况做答,依次进行,直至最后一列队人员全部淘汰。从而,在游戏竞争中,将“悄悄算”练习法带给了同学,加深了认识。
三、怎样才能发挥趣味性教学的作用?
“趣味性”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快教学过程的进行,提高小学数教的实效性。如何发挥趣味性教学作用,实现该类型教学目标,成为趣味性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标尺”。
一是理解趣味教学是前提。趣味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也是对现阶段教学工作的挑战。趣味教学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她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深刻理解和支持,通过家长学生的支持、学校的配合和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使趣味教学能迅速的融入到普通教学中。
二是提高学生认知度是目标。教学目的简单讲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趣味教学这一新理念也是围绕这一目标,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形式的创新来实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教方还是学方首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趣味教学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但教学的目标还是统一的,应在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趣味教学,切忌出现“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现象。
三是提升教师教学素质是关键。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的主体就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丰富的表情、可亲的神态、有趣的动作、生动的语言,都将会感染同学,最大限度发挥趣味教学的效力,使呆板的数学知识跃然于教学过程中。
四是优化学教工具是辅助。在趣味教学中经常需要运用如小棒、红旗、小花等是实物学具,这对于直观展示数学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通过学教工具的运用,一方面能减少教师教学的空洞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其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感知力,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
Ⅵ 如何增加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在许多小学生眼里,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专,数学的逻辑性和属抽象性更强,导致许多小学生提起数学就头疼不已.学生厌烦数学,不喜欢数学,当然有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原因,但是还有一部分原因在课堂教学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很多数学教师认为,上好数学课就是把那些定理、概念让学生记住,然后再教会学生做练习题就行了.所以很多数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用心准备每一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却对到底要怎样才能把这些新内容快速、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考虑很少.这就导致许多数学教师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一个人控制课堂,教室里的学生昏昏欲睡,好像课堂与自己没有一点关系.一节课下来,教师满头大汗,心满意足,因为教师觉得自己把所有的内容都一点不漏地传授给了学生,甚至有些重点内容,自己还会不厌其烦地重复几遍.教师满以为自己这样付出,肯定会换来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可事实呢?小学生习惯了每天的课堂模式,习惯了每天听数学教师絮絮叨叨,课堂气氛就像平静如镜的一潭湖水,没有丝毫的涟漪,小学生丝毫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数学更是厌烦、头痛.
Ⅶ 如何营造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课堂的教学方法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1.研究背景面对新一轮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县教师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博兴县数学教研室于2007年8月开始进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县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2.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二)预期的突破我们研究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细化同类研究中的争议和遗憾,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Glasersfeld)。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一、研究目标具体有以下几点: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科学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完善。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促进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Ⅷ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论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0分钟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和有效性谈谈个人看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
。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如:小学数学中的一道例题:“小明看一本10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后还剩多少页?”教学时我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后有没有看完?”这就变成了一道开放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这样一改,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了学生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因此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把课堂设置在操场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不同的方向,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在这以前,个别同学方向感很差,方位很模糊,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互相启发和帮助,很快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由此可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三、采用小组合作,组织有效探究
一是组织有效探究活动
1、灵活采用探究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探究、既定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方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引领指导学生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环境,指导探究方法,引领、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应鼓励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协作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收获。
二是建立有效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怎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Ⅸ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想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因此,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语言的幽默性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但也不可随意。教学幽默性在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采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难点,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得比较牢固,印象比较深刻。比如,某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有84个头,190条腿,请你算一算,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学生看完题目后,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但是始终算不出结果。有个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数一样就好办了。于是,某老师说:“请全体兔子提起前脚立正站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神奇的眼睛,并站了起来。“现在,鸡和兔的腿数一样了,上面有84个头,下面有多少条腿呢?”“84 X 2 =168(条)”学生齐答。“跟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条腿呢?”“少了190-168=22(条)”学生马上作出回答。“这22条腿到哪里去了呢?”“被兔子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有11只兔子。”许多同学欢叫着。“鸡兔同笼”的这一解题方法,应该说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位老师采取了比较幽默有趣的语言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总数少了22条腿,而每只兔子少了2条腿,因此有11只兔子。学生理解起来就化难为易啦。又如我在教学时,发现有个别同学在开小差,我就说:“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不入戏’,我们一起来‘重播’刚才的内容,好不好?”此时,全班哄堂大笑,笑声把这些开小差的学生引入课堂,又让他们感觉不到老师直面的批评,避免产生抵触的情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Ⅹ 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虽然从事教育事业不久,但我觉得要想使小学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就必须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只有巧妙地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科学而又合理地组织好数学的课堂教学,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间,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充满无限趣味。
一、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
没有幽默的生活是单调而乏味的,没有幽默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同样是枯燥无味的。美国的保罗希地博士曾经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他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如果能够巧妙而灵活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启发和诱导学生,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愉快、更有趣味。我们现行的数学课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如果我们按书上的数学程序来讲解,很可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一支催眠的曲子。而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教学艺术来处理数学教材,增强课堂数学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活跃,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就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真、假分数时,有一部分学生老是记不住概念,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一位母亲和她的亲生儿子,谁的年龄大?”学生回答:“当然是母亲的年龄大。”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郑重其事地说:“母大于子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学生听后在笑声中记住了真假分数。
二、使课堂教学饱含“活”味
传统的课堂教学,被“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所禁锢,那些生性活泼、想象满怀“好奇爱动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专制下,主体性被扼杀得一干二净,被老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里艰难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教师“一言堂”、“传话筒”、“搬运工”的陈旧教法有关;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童心”和“童趣”。“爱动”是儿童的天性,如果教师以成人的心态去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无疑会失去“动”的本能,这样的教学没有一个不失败的。我们要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用活泼多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动”的积极因素,使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学习、探讨。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基础学科,研究不同的问题,就得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可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课型的教学,如实验课、讨论课、实践课、自学课、活动课等。学生在不同的课型中,能拓宽视野、发展思维、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波涛会在愉悦的享受中一浪高过一浪,永不止歇。
2、“活”的课堂教学训练方式。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等知识、要知识的习惯。框架式的教学又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即使是最好的知识,他们也没有兴趣去学。其实,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容器,是等着老师去往里灌。我们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教师要改变“灌”的教法,训练学生养成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的习惯。如讲面积公式时,我让他们动手操作,通过数、拼、割、补等方法推导出了公式;讲应用题时,我让学生从读、划、画、写、列中进行审题、分析、解答;在讲计算题时,我让他们用学过的知识试着解,从中得出方法……不同的训练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三、使课堂教学富于韵味
写诗是这样,数学的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懂得怎样学、学会如何用,自奋其力,自品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放射出数学知识的韵味。如教学三年级在学习乘法简算时,出示例题25×24,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答。
有的学生竟用了五种解法:25×24=25×4×6;25×24=25×6×4;25×24=25×8×3;25×24=25×2×12;25×24=25×20+25×4。尤其是第五种解法,学生用超越教材内容的方法解,自然理由也是超常人的。当学生用“24个 25相加也可以分成20个25和4个25相加”来解释时,我也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在充足的思维空间里想出来的。课堂教学要富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充分享受“含英咀华”的乐趣,让他们从“马啼香”中归来,去寻找“踏花”的乐趣,从中悟出发散性思维的真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有趣味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