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课题有哪些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有些内容也可以单独成为研究课题)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六、其他问题或课题
1、 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②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反馈的实效性研究反思总结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深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反馈的理解不够科学,缺乏反馈的策略,没能抓住学生反馈生成的信息将教学推向高潮;很多教师在强调课堂生成的同时缺乏必要的预设,错过了进一步挖掘的精彩,从而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三、课题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反馈就是教师输出去的信息作用于学生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且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新影响的过程。
反馈的实效性就是教师通过捕捉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各个环节反馈生成的信息,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准确找出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的进行调控,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地了解师生教与学的状况,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次课题研究中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反馈信息及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正确性来反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根据课堂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能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四、研究目标:
通过发现学生多种渠道的反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研究的重点:
教师能够抓住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高效地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研究的内容:
1、对性地对几个单元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瓶颈,及时反思、总结,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改变课堂活动的策略,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
2、课上、课后作业及时批阅,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知识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矫正,并结合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3、上各环节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课后及时反思,找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反馈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4)个案研究法。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
八、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5-2016.7
确定课题,立项申请,设计方案,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指导课题。
2、课题前期研究阶段:2016.8-2016.9
(1)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找到恰当的理论支撑。
(2)对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后的问卷调查,并结合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归纳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模式,制定出实施方案。
3、课题中期深化阶段:2016.10-2016.11
结合教学实际,以对课堂活动的观察、反思为切入点,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加强平时常态教学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对课堂教学反馈问题的解决措施。撰写相关反思、论文和中期报告。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16.12-2017.3
(1)分析、总结、收集有关资料。
(2)撰写研究论文,编辑案例,完成结题工作。邀请专家评估、鉴定、结题。
③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环节研究
数学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学习模式。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由此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的发展以最大的空间,要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之一。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是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一种多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为依据,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做好新课探究的准备。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回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学习新课前,铺垫激趣,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形式灵活多样,着眼于“趣”、“实”、“活”,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制造悬念。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具体如下:
1、揭题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够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些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没有关系?”、“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愿望。
2、自学提问。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方向。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3、尝试提问。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数学知识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因此延伸知识和难度不大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是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除法需要调商时,先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列出算式272÷34,再尝试解答。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除数34看作30试商9,结果发现34乘9得306比被除数大。怎么办呢?学生在尝试练习中产生了疑问。
4、辨析提问。即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二、组织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由学生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推理、归纳、讨论、总结,变“学会”为“会学”。第一阶段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认识。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砖块、化妆品盒、篮球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在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过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等操作方法,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 、 、 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再得出结论。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概括——归纳。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如:在教学2、5、3倍数的数的特征时,即可运用此法,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5)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学习了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通过类比和联想推断出9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三、归纳总结探究结果,引导反思探索过程。
当前许多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但普遍忽视了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鱼”、“渔”兼得。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探究所获得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随后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手段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④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包含哪些研究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
课前精心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富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累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创造性地整合、加工、运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学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⑤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在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中要将以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就是针对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谈谈我对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几点看法。
1. 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思想与模式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来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国外教育专家就指出:“中国的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只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差,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许多时候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构建出高效新型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共同提升。
2.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有了起色,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形成的单一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出问题---介绍数学理论---分析课本例题---学生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能够开门见山能够带学生直接引入内容,但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小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许多时候会出现学生到最后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的情况。
其次,教师一直将学生当成“听课容器”,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难以与学生有效地沟通,不知道学生们喜欢怎样的课堂与老师。所有的知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形成互动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作为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小学生们来说,他们习惯了幼儿园轻松的教育环境,而坐到死气沉沉的课堂中,让他们有了枯燥乏味的情绪,这对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阻碍作用。
第三,教师教学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小学生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如果不能联系实际,他们很难理解课本内容,而一些老师为了追赶进度,经常以理论灌输为主,使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脱离,让学生们感到学习吃力。
3. 我在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3.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使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新鲜认知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来展示教学内容,这与学生心理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我们教学。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一般老师都会拿出一些人民币给学生进行展示,而学生平时就接触货币,因此没有多少兴趣可言。而我会利用多媒体,在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将一些生活中利用人民币交易的图片或者视频放给学生看,并且如果有富裕的时间我会额外教他们一些认识假币的经验,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2与生活相结合,理解数学意义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较为薄弱,许多时候单纯地靠数字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会感到很盲目,然而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如果单纯机械地用一些算式训练,只会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比如在学习估算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我在最初估算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去饭店吃饭,鱼香肉丝19元;家常豆腐8元;火锅鸡31元,一共约需要多少钱?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明白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立即算出大概价钱,加上有3个数量,难以快速得到精准的结果,因此就需要用上估算的方法。另外,我有时候会让学生提前调查本年级每个班有多少人,然后我会在课上提问如果四个班一起去公园,而只有两趟车,怎么办?学生们都会说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我让学生们说出来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自由搭配,不限条件),然后我又提出条件,每辆车只能坐限定的人,这时候学生就会排除一些搭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让学生参与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又能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并且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估算的作用,进而增强估算的意识。通过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且很快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能力,更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3.3与时尚结合,增进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教授数学知识,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当前一些课堂中,教师会树立起“严师”的形象,虽然维持好课堂纪律,却让学生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在私下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平易近人、活泼幽默,因此我会运用一些“怀型”(“时尚”的英文音译)的语言融入到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学生说话中都会夹杂一些网络用语,我也会试着去了解这些词汇,比如“这个题目出的真给力啊”“我们让这些分数开始pk(比较两分数的大小)”“我觉得这道题很简单,有木有?”等等。学生们很快被我幽默诙谐的语言所吸引,因而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语
新型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发散思维的园地。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成时期,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之路上走下去,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新世纪人才。
⑥ 小学数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报告
(一)核心概念
1.课标关于有效数学教学的相关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关于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题组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和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发展,包括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生成性的发展;面向未来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听课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有差异,课堂教学低效。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重“结果”轻“过程”,练习欠精当,事倍功半;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过程简短,全员参与性不够);学力培养不够,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导向性和激励性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课题指南》,我们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本研究着眼于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及假设
1. 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表现进行理性分析;
(3)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研究假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不仅可以将国内外有关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实现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值,还可以为其它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参考,带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成果
国外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有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有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报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纵观国内外研究,多是侧重于宏观理论研究,相对微观的、可直接用于指导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们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我们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着力探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理论基础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
崔允漷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设置的问题应该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所谓“摘挑子,要让学生跳一跳”。如果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如果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来看,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观点,最优化最重要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不增加负担。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的理论要点:
(1)9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学习目标,区别仅是时间长短;
(2)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总结性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长安小学1-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重点是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六年级的3个班)的课堂教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对学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进行调查,并作理性分析。
3、实验总结法
主要是采用班级教学实验研究,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验,对阶段实验进行总结,从中找出优劣,更好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0年8—12月):准备和启动阶段的工作和成果
1.制定实验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组成员工作任务。
2010年9月1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讨论制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负责;组织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由柳昌雨、毛自环、王怀伟、黄天寿负责;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黄天寿负责;在实验验证、个案分析中不断完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黄天寿、杨艳、骆烨、周吉飞负责;整理分析课题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推出研究成果,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形成结题报告由王忠稳、柳昌雨、王怀伟负责。
2.理论学习反思。
2010年9—11月,组织课题研究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重点学习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崔允漷“有效教学”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等。同时,还组织课题研究组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撰写教学论文和经验文章,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参加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审活动。
3.筹备举行开题报告活动。
2010年11月25日,课题组召开会议,商量决定举行课题开题报告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活动议程,并确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课题开题报告会在长安小学举行。会上,乡中心校校长李缙钭作动员讲话并宣读立项通知;课题负责人王忠稳作开题报告;乡中心学校陈远强代表评议专家组作评议;课题组成员付兵老师代表课题组作表态发言。开题报告会为课题组指明了方向,使参加研究的教师明确了任务。课题研究组依据与会领导和评议专家指导意见进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1—7月):研究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1.确定实验班和实验对照班。
2011年2月25日,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便于科学、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课题组对长安小学六年级的3个班分别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将这3个班的2010年春季学期统一抽测的数学平均成绩分别进行对照,最后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中间水平的的班级确定为实验对照班,将数学平均成绩处于较高和较低的班级确定为实验班。六丙班为实验对照班,六甲班、六乙班为实验班。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前数学平均成绩对照表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丙班
(对照班) 甲班
(实验班) 乙班
(实验班)
2010年春
(实验前) 76.5 78.5 75.5
与对照班差距
(实验前) — +2 -1
由上表可见,实验前实验班六年级甲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高2分,实验班乙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比实验对照班低1分。三个班的数学成绩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平衡发展水平,便于今后客观地验证和分析实验效果。
2.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初步构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课题研究组组织研究成员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听课,理性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并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的行为反思。
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入,课堂教学做为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环节,受到人们越来越多回的重视答。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评价,也成为我们教师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下面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评价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发挥。
⑧ 如何将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味性课题研究总结
(一)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策略
1、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走进和谐。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均衡发展的基础。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学生能否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平等合作关系,没有任何歧视、批评。教师要把微笑、鼓励的掌声、带进课堂,教师要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贯彻于教学中,允许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探究等多种能力。
2、依托教材走近和谐。在课改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及完善整合。如在进行空间图形领域“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研究中,设计以下教学环节:l、师生谈话。出示粉笔盒、红砖等物体,学生指出他们是什么形体。2、师生问答。学生举出一些属于长方体物体的例子。3、师生共同操作演示。教师和学生用刀削萝卜,认识面、棱、顶点。4、小组讨论。长方体的特征。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有文本呈现、直观演示、实验操作、触摸感受、媒体展示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3、在预设生成中走进和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的体验,关注过程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的过程中涌现新思想、新创意。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前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彻底研究,预设其中的教学价值,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起点,学习状况进行提前预设更需要教师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应大胆放手让所有学生去探索,相信他们。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开放广阔的探索空间,仔细体会各种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必要时给予评判、点拨,决不可做过多的限制或超前点拨,更不要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激发全班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这样,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注重了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和谐。
4、在环境与气氛的渲染中走进和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助推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交往互动型课堂。
(1)平等对话。化解师生间、生生间森严的壁垒。一方面做到师生平等。在交往互动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应有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做到生生平等。老师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交往互动的“贵族”,另一部分学生沦落为交往互动的“奴隶”。要实现师生平等,老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要实现生生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对学生的偏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相互尊重。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认知方式;在情感受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
(3)彼此评判。相互评判不是抵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等,也是为了使自己获得他人的思想,与他人达成共识,从而发展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内交流、班上交流等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表自己的不同评判意见的机会。
⑨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课题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时至今日,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小学教育作为教育阶段环节中的基础,则是重中之重。本文将缠绕着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课题研究展开分析,提供一些探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