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中小学考试笔试大纲

中小学考试笔试大纲

发布时间:2020-12-02 14:23:59

❶ 2015浙江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考试大纲哪里看啊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1.笔试(共200分)

笔试形式:闭卷。回

笔试科目:答(1)公共教育理论(50分);

(2)学科专业知识(150分)。

笔试内容范围:(1)公共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等知识。不分学段和学科,统一试卷。

(2)学科专业知识:高等师范院校对口专业教材专业基础知识(含教材教法);其中报考职高专业课岗位的为高等院校对口专业教材专业基础知识。

更多请关注: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网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❷ 《中小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首先得确定两个概念的定义:
1、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2、课程标准现在也叫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简言之:教学大纲是以前的叫法,新课程标准是教学改革后的叫法。没有本质区别。

❸ 在哪买《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这里来一源定有你要找的。http://wenku..com/view/726089629b6648d7c1c746b2.html

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科目都包含哪些知识和能

  1. 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

  2. 依据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知:


❺ 求《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大纲(试行)》内容!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专家教师的特点: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学专长、心理品质。
3.教师的成长及培养:影响因素、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塑造完整的教学人格。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含义、教育意义。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
,三、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2.认知能力差异。
3.认知结构差异。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个别差异。
3.性格差异的鉴定。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
2.特殊儿童的类型。
3。特殊儿童的教育。
四、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遗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3.学习的分类: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广义知识观的分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作用。
2.操作条件作用。
3.社会学习论。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2.现代认知学习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的不同倾向。 ‘
2.不同建)f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 2.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3.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4.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教学含义。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马斯洛的学习理论、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由为基础的学习L原则。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五、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六步三段两分支)。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智慧技能的层次、辨别技能的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2.认知策略的分类。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4.认知馋伞学习的条件。
。六、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2.动作技能的分类。
3.熟练操作的特征。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豳匡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指导与发现的比较、指导内容的影响、指导方法的影响、示范。
2.练习:练习的分布、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心理练习、练习中的情
婪干扰效应。
3.反馈:反馈的含义与分类、反馈在动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七、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日医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的学习的过程与理论。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概述。
2.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八、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

1.问题及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5.问题解决与创造。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概述。
2.传统迁移理论。
3.当代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办、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3.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4.学习动机的分类。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
3.自我效能感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就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
3.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的测评
(一)测评理论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法基本理论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3.教育法的功能。 :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2.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
3.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自主性教育法规。
6.教育行政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一)教育法的制定
1.教育法制定的含义。
2.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
1.教育法实施的含义。
2.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教育法的遵守。
.4.教育法的适用。
5.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三)教育法的监督 …
1.教育法监督的含义。
2.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
(一)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救济:教育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 ,:, :
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
3.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一
4.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5.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
1.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2.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3.学生: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
4.学校安全教育。
五、教育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教育政策概述
1.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教育政策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类型和体系结构。
(二)教育政劈的制定、执行、评价与监控
1.教育政策的制定。
2.教育政策的执行。
3.教育政策的评估。
4.教育政策的监控。
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O-2020年)》(摘要)
第四部分 德育和师德教育
一、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范畴
1.小德育与大德育。
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
3.我国大德育出现的原因。
(二)德育功能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三,德育目标
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乙(四)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德目教育。
4.民主与法制教育。
5.理想教育。
6.心理品质教育。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品德要素的发展
1.道德认识的发展。
2.道德情感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二)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品德发展是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品德发展是个体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心理内部矛盾是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
4.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
三、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德育原则
1.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灵活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法。
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四、师德与师德规范
(一)师德概念
.1.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
2.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二)师德规范
1.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3.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五、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2.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3.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4.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二)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1.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2.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概念。

果程类型。.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4.课程理论流派。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内涵。
2.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f三,课程资源 ……:上-
1.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程设计
1.课程内容的选择。
2.课程组织。
3。课程设计模式。
(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4.迈向成功的课程实施。
(六)课程评价 !.-
1.课程评价。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3.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的本质。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2.个别教学。
3.分组教学。
(五)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内涵。
2.常见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3.教学评价的类型。
4.教学评价的原则p
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一…
2.提问技能。
3.讲授技能。
4.板书技能。
5.结课技能。
6.“三笔字”技能。
(二)说课
1.说课的类型。
2.说课的内容。
3.说课的评价。
(三)教学智慧
五、课程与教学研究
(一)教育论文的写作。
1.教育论文的含义。
2.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
3.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二)教育叙事的写作
1.教育叙事的概念。
2.教育叙事的特点。
3。教育叙事的分类。
4.教育叙事的标准。
5.教育叙事的写作。
(三)教育随笔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随笔。
2.教育随笔的特点。
3.教育随笔的结构。
4.教育随笔的写作。
—(四)教育刘》叫”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什么是教育案例。
2.写教育案例的作用。
3.教育案例的结构要素。
4.教育案例写作应注意的事项。
(五)教学反思的写作
1.什么是教学反思。
鸾。移什么。
2.“教学反思”思什么。
3.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4.教学反思的内容。
5.写好教学严/6l:
5.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6.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六)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
1.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
2.教学工作计划的分类。
3.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4.教学工作计划的结构。
(七)教学工作总结的写作
1.教学工作总结的概念。
2.教学工作总结的结构。
3.教学工作总结的撰写要点。
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常识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三)班主任的角色期待与角色冲突
1.班主任是学岁产—.山
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四)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五)班主任的教育幸福
二、班主任主要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三)班级日常管理
1.个别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
3.操行评定。 +一
4.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四)班级危机管理
三、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
(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班级活动内涵
(二)班级活动的类型
1.思想道德引领类班级活动。
2.学习提高类班级活动。
3.个性发展类班级活动。
4.社会适应类班级活动。
(三)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化原则。
2.民主化原则。
3.个性化原则。
4.开放化原则-
(四)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五)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第七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1.教育技术内涵。
.2.教育技术发展。
3.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
4.教育技术应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
2.学习者分析。
3.内容分析。
4.目标分析。
5.教学策略制定。
(二)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1.教育技术基本观念。
2.教育技术基本要素与过程。‘
3.教育技术中的教师。
4。教育技术中的学生。
5.教育技术中的知识与资源。
6.教育技术应用与角色。
(三)教学媒体理论
1.媒体与教学媒体。
2.演示型教学媒体。
3.交互型教学媒体。
4.过程型教学媒体。
5.评价型教学媒体。
6.教学媒体发展。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一)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开发。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4.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二)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1.交互型多媒体课件特征。
2.交互型多媒体课件设计。
3.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应用。
(三)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1.社会性支持软件类型及教育应用特征。
2.社会性支持软件教育应用。
.四、教育技术应用
1.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教育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3.教育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4.教育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h改育技术在学习评价中的应用。
第八部分 时事政冶

❻ 2019云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作用

2019云南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的作用:考试命题和考生备考的依据,从大纲上可以看出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2019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开始时间为9月3日,考试时间为11月2日。云南教师资格证实行全国统考,一般是一年有两次机会,两次笔试、两次面试、两次教师资格证认定,2016年改革后,云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一年只有一次机会,今年考试之后只有等到明天9月份才能报考,不要错过。

很多第一次参与报名考试的考生对教师资格考试难易程度不能把握,但究竟难不难,具体还得根据考试题目来决定,当然对于备考充分的考生来说,拿到再难的题目也会变得轻松简单,所以备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更过备考知识可以查看云南中公教育提供的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教师资格综合知识与能力及学科知识与能力。同时在备考前充分了解所报考类别考试科目及考试时间安排,提前做好备考工作。

❼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依据是什么

命题依据是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试标准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国家标准,是从事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最基本要求,是进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依据。考试大纲是命题和考生备考的依据,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目前暂以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为考试标准。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❽ 初中和小学教师资格笔试公共科目考试内容一样吗

不一样,两者的报考条件和考试大纲都不一样。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2科):《综合素质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各科考试大纲。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和要求、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是考生学习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中小学考试笔试大纲扩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各科目采取纸笔考试。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

笔试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解答题、材料分析题、课例点评题、诊断题、辨析题、教学设计题、活动设计题。笔试各科目均采用纸笔方式。笔试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部确定笔试合格线。笔试单科合格成绩两年有效。如上一考次有未通过课程的考生报名时只选择未通过课程即可。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有资格参加面试报名。

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是申请人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

❾ 2020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有什么作用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大纲: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是命题和考生备考的依据。如下是各科目详情如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分类包括: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格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主要考核内容:

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的,笔试还应考查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原理,保教知识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科目: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幼儿园),科目二为《保教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2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3个科目:

科目一均为《综合素质》(中学);科目二均为《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三为《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学科。

❿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和往年是不是差不多

你好
2015安徽新任教师招聘面试资格复审及面试公告汇总

看资格复审公告内含教师招聘笔试入围数及绩

阅读全文

与中小学考试笔试大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