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发布时间:2020-11-28 23:07:10

A.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结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自主探究、专心学习。在学习新知时,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说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B. 教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1.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
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为此,教师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放下精神上的包袱,冲破心理上的枷锁,自由联想,畅所欲言。刻板划一的教学秩序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共识;不怕见解错,就怕没见解;不怕问题提得不好,就怕没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所

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问题展开讨论。在接到新班级的时候,我要求自已在很短的时间内叫出班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课余时间经常询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交换意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融洽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并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阐述自己的观点。
2.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多给学生鼓励,给每一个学生都带来成功的机会。所谓“成功情境”,就是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的情境。凡满足学生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会表现出满意的、愉快的、积极的、增效的体验。然而,教师面对是参差不齐的四五十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主动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功的体验,就要提倡“异步教学”,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措施,让他们都能从独立的自我调节中获得成功。

C.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 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2×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然后板书:(学生在下面练习)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当我看学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把我这么做的理由说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正确答案是100。”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我错了,正确答案是100。“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把原因找出来了。这样,类似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少出现了。
只要老师这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非常仔细地注意教师的言论和板书,会非常用心的找教师的差错,也会很习惯地对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问,这样教学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当然也不能乱出差错,过多的差错。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故意出错的地方一般都是重点、难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心理学认为,技能水平随联系而提高。通过探索和研讨,初步认识新知识后,还需要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课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能暴露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组织练习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多样,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应创造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独立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练习的空间。新奇的、带有激励性的练习,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在练习中使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如教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安排一组用眼看数,用手势表示能被2、5整除的数判断练习。练习规定,左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能被2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2 整除,右手伸出五个手指表示能被5整除,伸出拳头表示不能被5 整除。练习开始,教师陆续用投影出示下列各数:50、51、68、90、365、100、203、87、1005,学生则迅速用左、右手的不同方式表示结果。学生用眼仔细看数,动脑思考,动手演示,兴味盎然地投入到练习中,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能力。
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只有亲自动手试一试,实际操作一下,学生就会从内心里感到数学知识其实也是很容易学的。这样,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收获,他们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愉悦感觉,随着学生信心的增大,学习劲头就会更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人字形屋顶的房架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房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测,有的说是因为三角形美观;有的说是三角形省料,还有的说是三角形便于雨天流水。对此,教师都一一肯定,并引导:“那么,究竟为什么将房架做成三角形的呢?下面,让我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研究,好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操作:1、小组合作:利用发下的七根木条,螺丝、螺帽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制作图形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发现,使学生认为这个数学知识是我自己动手实践出来的,只要自己动手实践数学知识也是很容易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动手。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生活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障
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即现实生活中去。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才是数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体系,那么数学知识才能成为活生生的知识,才能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课临近结束之际,我联系班级的实际情况说:“我们教室的窗户上有一块面积是24dm2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要配置大小相等的玻璃,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配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有的说长是6dm,宽是4dm;有的说长是8dm,宽是3dm;有的说长是12dm,宽是2dm……这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得到发散。老师话锋一转:“玻璃不光面积要相等,而且要能装到教室的窗户上,即形状也要相等,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
只要用尺测量出打破后的玻璃的长度,就能知道玻璃的长。
数学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他事务的手段和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再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操场的面积和周长,需要哪些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在教学“测量”时,我让学生拿着测量工具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等的有关数据。在教学“体积计算”时,我让学生计算一只茶杯能放多少水(圆柱形)。这类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为了在数学课中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有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索环节,有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获得解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第十一册27页的思考题“写a和b所代表的数使下面等式成立,a×b=a-b”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索,看能不能找到这两个数。很快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1和 。”“不错,1× =1- ,那有没有别的数呢?”我说道。我的话音刚落 ,就有学生举手说道 :“ 和 。” “是的, × = - ,那还有没有呢?如果有,还有几个呢?”一阵沉默后,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道:“这样的数有无数个!”“哦!你说说看。” “像 × = - , × = - , × = - ……这些只要分子是1,前一个数的分母比后一个数的分母小1,那就符合条件了。”“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请大家验证一下。”……当学生都验证了之后,我说道:“这几位同学真不错,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了这一题的规律。……”“老师,我还有和这个规律不同的答案。“真的!是怎样的?” “4和 。”这位同学说道,“4× = =3 ,4- = 。”我一听这个答案真的是对的!“这位同学说的答案是对的,那是不是也能像刚才一样可以找到一个规律呢?大家都来找找看。”说着,我就和学生一起找起规律来,不久就有学生报出了二个答案“6× =6- 和3× =3- ”这下规律非常明显了,很快就有学生把它归纳出来了:“前一个是自然数,后一个是分数,分子和前一个自然数相等,分母比分子大一。”说真的,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规律,不管是教参还是其他的资料我都只见过第一种规律,可见学生的探索能力真是令人惊叹。
课余时间的自我探索,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加深、扩展,更主要的是对课堂中没有学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获得。内容不限,具有广泛性和选择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何来形成自学呢?我倡议学生购买一些竞赛的辅导书(主要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另外在下课前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探索的题目。例如,在学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题:“怎样来得出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回家后自己想一想办法,也可以动手试一试。”第二天,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就来了,归纳一下大约有这样几种:1、给乒乓球绑上重物放入水中,先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再减去重物的体积。2、放进沙子中,看沙子上升多少。3、把乒乓球放入盛满水的杯子中,然后用盖子盖上让水溢出,在拿出球看水下降多少。4、测出直径用公式计算。……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D.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小学自主探索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教师要精心选择课堂教学策略,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接、移、剪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亲历建构过程,引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6 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 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
(1)把5 分成4 和l,4 和6组成10,10+l=11;
(2)把6 分成5 和1,5和5 组成10,10+1=11。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三、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以“千克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活动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若能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亲自感知食品的重量,就能找到所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通过购物活动,学生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充分感知l克、l千克,10 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的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数学离自己这样近,慢慢地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三、鼓励创新,升华自主探究
数学创造性思维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操作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创造的“激流”和“冲浪”,学生就能冲出定势,从中发现规律,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我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中,新课快要结束了,为了更好地巩固与发展,我要求学生用小棒拼三角形。要求尽可能的少用小棒,拼出更多的三角形。几分钟后,得出了许多答案。然后一个火柴棍在翻弄的男孩突然大叫起来,“哇……下面还有一个三角形呢!”原来他用三根火柴棍直立起来,拼了4个三个三角形。当他叙述用的根数和三角形个数后,教室不约而同地拍起小手赞扬。从长时间拍手叫好张张微笑的小脸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创新的追求与向往。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起,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E.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

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答:一、激发学习情感,让学生“乐学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学”和“不愿学”的状态。小学生年龄尚小,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形成,很容易受到其他新奇事物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激发情感的高手,将学生情感发现线索与数学学科特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比如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就可以联系实际设计问题:“草地上有5只小白兔,现在又来了3只,请问这时草地上一共有几只?”这样既能化抽象为形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传授学法要领,让学生“实践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掌握知识不如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教师可以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延展。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知识点时,我先请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人民币的资料,了解人民币都有哪些分类和面值,颜色;接着在上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人民币,考察预习结果,完善知识体系;课后布置有关人民币兑换方面的作业,巩固知识。三、重视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学”小学生还处于认识和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学习能力及习惯尚未形成,所以借助学习活动、教师帮助和同学互助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分组、分题。比如在学习“第几”相关知识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制作号码牌,以小组为一个单位,每人一组1~8的数字卡,请学生自己排列,这样学生就可以共同探讨怎样排序,共同学习了。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为小学数学教学贡献力量。

F. 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爱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善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学《8加几》的例题“8+9”时:我未作任何暗示,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般学生按照8加几的计算方法思考,把9分成2和7,8加2得10,10再加7得17。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却打破“看到8,想到2”的思维定势,认为8比9小,分8比较简便,于是他们把8分成1和7,9加2得10,10再加7得17。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又如这课的“想想做做”第一题我出示了一张卡片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然后观察异同,得出上面一排的2和4合起来就是下面算式中的6,于是学生们就知道计算8+6时,6要分成2和4。然后我让学生猜一猜卡片下面的算式是什么?通过猜想,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规律的探索活动中。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抓往时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三、交流互评,使学生会学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创新有时是一种群体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当让学生集体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回答符合要求吗?”“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评价和反馈,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了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

四、多样的评价,使学生愿学

G.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在新课程下,学生自主地开展数学学习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目前大家所注重的教育形式。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自制能力差,社会经验以及对学习价值的认知都不足,通常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学习数学的意愿基本没有被调动出来。对于学生来讲,能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学习情态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会更加自觉,并能促进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一、通过新颖的导入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意愿,引导其自主地开展学习,这是关键的开头。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努力探索新的导入方法,用新颖的导入把学生吸引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目前,教师已经挖掘出不少高效的导入方法,如互动导入、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众多的方法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可以供小学数学教师采用。但在选择导入方法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来设计,不能生搬硬套,关键是能将学生有效吸引到学习中来。如,在讲“认识多位数”这一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家的孩子去上学,第一天,老师教了个“一”,第二天,教了个“二”,第三天教了个“三”,这个孩子回家跟爸爸说:“我都会了,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财主很高兴,就没有让他再去上学。后来,家里请客,让这个孩子写请柬,有个客人叫“万百千”,于是这个孩子从早写到晚,画了无数个横……学生听完了,放声大笑,我也就通过这个故事导入法,成功地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从而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愿,因为每个学生都不想成为故事中的主角。二、启发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数学而言,其运用过程就是遇到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教学法,一是适应了人的思维情态,对引发人的主动思维是非常有效的,二是适应了数学的实践本质特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更多地选择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解决。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在自主的状态下开展数学学习。如,在讲“克与千克”这部分知识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也记住了二者的千倍关系,但真正运用到实践时,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克与千克所表达的具体含意,因为他们缺少感性的体验认知。我就给学生设置了几个问题:家里有食盐和糖,回家研究一下,妈妈在买这两种食品时,是按什么单位选购的?而在做饭时,又是按什么单位使用的?如果倒过来使用这两个单位,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回家,通过对家里各种东西质量的反复掂量和比较,很快就自主地找到了这两个单位之间换算的“感觉”。三、将数学学习生活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和现实意义,这样就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对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转化,从而成功地将学生带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如,在给学生讲“元角分”的知识后,我就让学生在教室里做起了“生意”,我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有的扮演商人,有的扮演顾客,通过买卖文具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的意愿被极大调动起来了。再如,在讲到“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时候,我就对学生说:“我家后院想垒一个小花池,是长方形的,我知道砖的大小,也知道小花池的长和宽,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算一下,我给这个池子铺底,需要买多少块砖?不要让老师多花钱,也不要不够。”这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应用题,但我将它转换为“帮助老师”这个情境后,学生的学习情感就产生了变化,他们对计算数学题的抵触情绪没有了,换来的是学习的热情。总之,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甚至将之放在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位置看待,努力将学生的探究、创新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H.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 意愿。”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 智力潜能的契机。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因此,只有那些对数学学习 有浓厚兴趣,把学习看成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导入新知时精心创设情境,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出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学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自己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最终为生活服务,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为了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我在教学时尽量把题目改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更加明白学习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去观察一下储蓄所的储蓄利率表。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储蓄的场景。让他们填写存单,计算到期利息、本息,思考讨论最合算、最经济的储蓄方法,同时还加入有关利息税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
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我先讲解了简单的题目,然后边出示(12.5×5+2×12.5+12.5)边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一题。”然后板书:(学生在下面练习)
12.5×5+2×12.5+12.5
=12.5×(5+2)
=12.5×7
=87.5
当我看学生都做得差不多的时候说:“同学们,看看我做的和你们做的是不是一样?”接着我把我这么做的理由说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是你错了!正确答案是100。”这时大部分同学都说是我错了,正确答案是100。“那谁能告诉我,我错在什么地方?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就这样,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把原因找出来了。这样,类似这种错误在学生的作业中就少出现了。
只要老师这样几次下来,学生就会非常仔细地注意教师的言论和板书,会非常用心的找教师的差错,也会很习惯地对自己不明白的加以提问,这样教学效果就会非常不错。当然也不能乱出差错,过多的差错。会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故意出错的地方一般都是重点、难点,是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其次,有了问题意识后,进一步应不断地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钻研课本,针对课本提出问题。课本是学生最直接的资料,而现在的课本内容是高度概括化的,要想深刻理解,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可以问这一章节、这一节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可以问这一概念、定理的涵义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什么条件;可以问该定理用于何处,应注意什么条件;可以问公式该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形应用)等等。以上的提问在目前的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之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辨析错解,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布鲁纳认为,教学目标在于:我们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我们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

I. 如何建设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内要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容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J.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扎根于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