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普(趣味)知识文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②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①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①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Ⅱ 趣味科普实验与制作总结报告
这个主要想写的就是从科普实验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Ⅲ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玩的科普类趣味游戏
可以试试微信的小程序游戏,比如头脑风暴之类的,这些游戏都是以知识点为主题去考察,然后还会体验到比赛的乐趣,一举两得。
Ⅳ 趣味科普实验与制作总结报告
趣味科普实验与制作的总监报告,我们要根据事业所得的结果进行总结
Ⅳ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这样的名言:“所有的智力活动方面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小学科学教学最重要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还不可能很深刻,小学科学教学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学习、学好、学透更多的科学知识,这样做既不可能、不必要,也完全无法实现。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由浅入深地逐步培养起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利用故事、动漫、谜语,引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生好动,对于动态的、新奇的、活泼的事物具有先天的喜好,尤其爱看动漫谜语故事等。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就应该摈弃说教,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动漫或者谜语故事进行课堂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授水果植物时,教师可以播放《果宝特攻》的动漫片,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会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而有的教师善于引用谜语故事,如在讲到昆虫的相关知识时,有教师就出了这样一则谜语:圆圆空空一座城,城里城外都是兵,哥哥穿着黄金甲,不知哪个是朝廷。在介绍“猪”的时候,有教师出示谜语:全身都是宝,能吃百样草,吃饱就睡觉,走路直哼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当讲到电学知识的时候。有教师引用了爱迪生从小酷爱发明,爱动脑筋,积极思考,勤于动手,最后经过千难万险发明电灯的故事。教师还可以将达尔文的故事引进课堂,讲述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常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各种矿石标本,捡拾贝壳采集各种动植物样本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知识性,有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有意想象的产生和发展。
Ⅵ 科普论文,要有趣味性
人或动物的生存与植物的关系
不久前,我们家搬入了现在的新房子。刚搬完家,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老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这两个实验证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这其中到底有多大的科学道理呢?我们科技小队来到图书馆去查阅了许多的科技书籍,还到学校电子北阅览室上网查询,总结出以下几点: ① 人必须依靠植物提供氧气,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氧气。如果说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几天不喝水且有一息尚存的话,几分钟就可能性命难保,氧气可是人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呀!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约2万多次,吸入氧气0.75千克,呼出二氧化碳0.9千克。 ② 动物与植物的呼吸,物质的燃烧,也都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这样一来,空气中的氧气不就一天天增加么?不!天地间之所以没有产生过这种危机,就是因为植物既是天然氧气“制造厂”,又是二氧化碳的“广阔市场”。 ③ 有人做过统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能制造氧气750千克,吃掉二氧化碳1000千克。所以算起来,只要有10万平方米的林木,就可以供给一个人氧气的需要量,并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因为有植物源源不断地补充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才能保持基本恒定。相反,如果没有植物,地球上的氧气只要500年左右的时间既可以用完。
所以,人类和动物能够维持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氧气,必须归功于绿色植物。植物与我们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此,我们同学呼吁全社会的人们不要再砍伐植物,让植物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Ⅶ 小学科普英语趣味阅读
到淘宝上去找啊 有好多的
Ⅷ 营养健康科普趣味知识
★长得太抄胖的人,身体弱的人,心袭脏不好的人容易中暑;睡眠不好,胃口不好,饮食不好的人,也容易中暑。
★“信息”这个名词,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维纳首先提出的。
★人不能忍受噪声。但试验证明,人类在绝对无声的环境中也无法生存。
★如果把垃圾分类的话,通常废纸占了30%~40%,玻璃占了6%,金属占了8%,植物废料占了12%,所以说垃圾是有用的资源。
★人从呼吸道排出的化学物质多达149种,从汗液中蒸发的化学物质可达151种。
★1公顷绿地的降温效果,相当于500台空调工作20个小时。
★植物中最大的花是大花草的花,其直径可达1.4米,花朵重六七千克;而无根萍的花直径只有缝衣针的针尖大,是植物中最小的花。
★当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时,飞机表面要贴上2.7万块陶瓷瓦来“隔热”。这些陶瓷瓦能经受一千多度的高温。保证航天飞机在与大气产生剧烈摩擦的高温中,机身不会融化。
★37℃并非是人的标准体温。实际上,从清晨到傍晚,人的体温在35℃~37.5℃之间不停地波动
Ⅸ 有谁能帮我找几个科普小实验,趣味性,可观赏性强的,用来比赛的
一般科普实验搞得多的是化学和生物。我这边告诉你几个实验吧。
化学实验:将碳酸氢铵加热后制得氨气,装在一个球形烧瓶里面,使用空气排除法收集氨气,烧瓶口朝下,因为加热后的氨气比空气轻。收集的差不多的时候,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制作一个2孔的烧杯软木塞,一个孔插上较长的玻璃管,玻璃管前端要收缩出一个小喷口,另一个孔插上滴定取液管,(现在叫什么名字不清楚,就是那个有一个橡皮胶囊的管,可以取液体的东西),在取液管里面装上水,要求按压橡胶囊后能够挤出水来。将做好的塞子盖住装有氨气的烧瓶,将烧瓶口朝下,长的那个喷管要深入到酚酞溶液当中,然后挤出水,这时,由于氨气的极易溶于水的特性,导致挤出的水大量溶解氨气,氨气迅速减少,这样烧瓶内部的压力就显著下降,于是,从长的喷管当中吸水,而此时的水是酚酞溶液,无色的,经过喷管后进入到烧瓶里面就和碱性的氨气相结合,使酚酞呈现红色,喷出的液体由无色变红色,非常壮观。如果下面的液体改成石蕊溶液,现象也是很美妙的。你试试吧。
生物实验:将一个剪好的纸图案贴在一片绿叶上,过几天后,将叶片取下,去掉贴纸,可以看到,纸的形状应在叶片上了。这就是光合作用。有纸挡住的地方由于得不到阳光,那个部位的细胞得不到光照和营养,因此显得枯黄样。同样,你也可以拿一张照片底片放上去,那样的话,照片就会晒出照片来呢。
物理实验:1力学。将一个园盒子(如百雀羚霜的铁盒)装上沙子,只装一半或三分之一,盖好备用。再搞一个盒子(同样的)里面装上一个铁块或者干脆搞一个螺丝帽,靠一边,把它粘在一侧,不能拔动,盖好盖子备用。搞第三个园盒子,里面填满沙子,盖好备用。找一个木板,一边搭载一摞书上另一边放在桌子上形成斜面,约30度角度。分别放上上述3个园盒子,看看下落的情形。有些盒子会一直滚下,有些会滚一下就停了,有的往上滚。很有趣的。
2电学。将一个变压器的初级接上一个6伏的灯泡,变压器初级的两个端子同时并接一个1.5伏的电池,这时,灯泡不亮。我们松开电池的一个极以后,灯泡亮一下就灭了。这是为什么?
3光学。拿一个透明的水杯,装满水,杯子的盖子用不透明的盖子盖住,将杯子放在一枚硬币上,结果,硬币看不到了,为什么?
4声学。拿一个音叉,使劲敲击,然后旋转音叉,听一下声音是否时大时小?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声音的干涉现象。
5热学。找一块水晶石,在水晶表面涂上一层石蜡,要均匀,当然也可以用香蕉水溶解石蜡后涂在水晶石上,等香蕉水挥发后石蜡就留在水晶石上了。没有水晶石也可以找一块蓝宝石表面的手表。同样,在一块玻璃上也涂上石蜡膜,待用。将电烙铁(要尖头的)加热后,用烙铁头点在石蜡层的中间,观察融化的石蜡形状。水晶石上面的融解形状为椭圆形,而玻璃上的为圆形。为什么呢?因为水晶具有各向异性,而玻璃不是纯晶体,没有各向异性。水晶石传热的速度纵向和横向不一样。
今天就说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