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河北省博野县博野镇第二中学 徐会芬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依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就像下象棋,起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局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是如此。
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局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堂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即是教师实施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到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开放性原则。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点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史实,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提供方法或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该把学生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望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无疑是历史教学的“纲”是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课堂中也不能定真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因此,课堂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智慧。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由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地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
『贰』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分类可以有几种
情感模式
是以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参与—体验模式,情境—陶冶模式等.
1.参与—体验模式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① 理论基础:音乐美学理论、现代心理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参与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身心和谐成长,陶冶心灵,确立健康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情感唤起——定向激趣阶段,情感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阶段,情感外化——创造阶段.情感唤起阶段,以爱美为特征,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情感深入,即感知体验理解阶段,以鉴赏美为特征,培养学生高尚健美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阶段,以创造美为特征,将内在的审美情感体验客观化、对象化、形式化.
④
实现条件:参与—体验模式的实现条件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为诸如何时让学生参与教学,以何种方式参与,如何有效利用参与活动等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的.
⑤评价:第一,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注意力,增强音乐记忆力,最终达到终生热爱音乐的目的.第二,此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参与
(歌唱、演奏乐器、律动、表演、创造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挥通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第三,参与—体验模式能够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培养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该模式也有利于课内外结合,把音乐课堂延伸至课外、校外、家庭.第五,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很受学生的欢迎.
2.情境—陶冶模式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审美人格,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① 理论基础:情知教学论、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 “暗示教学理论”是其理论基础.
②
教学目标:通过情感、认知与行为的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升华,身心协调成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③
操作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几个步骤.创设情境阶段,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电化教育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体验阶段,可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在总结转化阶段中,教师要作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情感体验感受得以转化为理性认识.
④
实现条件: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 “激发者”和
“维持者”,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多种能力,并把音乐器材、教具、教学环境布置好.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一起进入角色,使情境更加入情入理,达到诱导学生的情感和促进学生认知的目的.
⑤
评价:这种在情境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由感受而动情,由动情而晓理,由晓理而实践.把认识与情感统一在同一情境中,充分利用认识过程的情感因素,与单纯感知相比,效果更好.
(二)行为模式
是以动作的和心智的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如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行为—辅助教学模式等.
1.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①
理论基础: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使人类经验得以产生和传递的基本模式之一,也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技能学习着重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学习理论是技能学习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诸如动机理论、强化和反馈原则、主动练习原则、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原则、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原则、学习迁移原则等,都是技能学习应该遵循的.
②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表演技能.
③
操作程序:其操作程序是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定向阶段,以教师对技能的示范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反应,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在参与性练习阶段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经过模仿、纠正、重复、改进,形成正确的技能行为反应.自主练习阶段发生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动作或操作要领后,学生加大练习活动量,进行自主练习.迁移阶段是对模仿的进一步深化,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动作与操作要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于新的学习或创造性的活动中,即形成了某种音乐能力.
④
实现条件:技能的形成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的结果,教师对教学的控制量相对较少.
『叁』 如何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一、熟知目标 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大脑,对教学内容起着支配作用,对课堂效果起着检验作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失去了方向,教学组织就会混乱。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目标了如指掌:三维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这些目标将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得到实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即分清基础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在《分数除法三》中,基础性目标为:能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分数除法的问题;提高性目标为:能正确列式解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二者是递进的关系,只有在基础性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提高性目标的探究。
二、层层推进 强化基础性目标
基础性目标往往归属于“四基”内容,即基本经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常是教学的重点,必须进行强化,才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打好基础,为突破难点做好知识储备。而一些老师往往认为基础性的知识太简单,不下功夫学生也能懂,不如多花些时间探究难点,这其实是个本末倒置性质的教学误区。基础不扎实,大部分学生很难联系“四基”来解决新问题,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在《分数除法三》教学中,先利用已有知识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再改变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解题,最后在交流中明确分数乘、除法的解题方法一样,只是求数量关系中的积用乘法,求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在由扶到放的引导方式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层层推进,逐步达成基础性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三、注重目标实施的整体观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目标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整体上体现教学目标的有机整体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把握:1、教学整体结构突出层次性,如《分数除法三》中,先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再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然后把二者进行比较,最后到综合应用,层层推进。2、注重提问的逻辑性,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让学生在紧凑的思维中把知识学透彻,完善认知结构。3、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做到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结合内容将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书写融合在一起。4、充分发挥过渡语的的衔接作用。围绕目标,通过引导语和每个环节的及时小结将整个教学结构连成有机体。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交流,自然地用学生的回答完成过渡。
围绕目标而设计,紧抓目标来教学,熟记目标于心中,有的放矢,在优化教学目标中提高课堂效率,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肆』 怎样设计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目标
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改革的实践中,为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思想,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将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改进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依据课程标准,切实贯彻“两纲”精神,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首先是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两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落实分阶段的目标要求,低年级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开展造型游戏等;中高年级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与表现方法的培养。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好教学进度。
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统整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两纲”的层次性。要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实施目标,关注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特长,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一般的学生和有美术特长的学生都能够明确各自发展与提高的方向和目标。
合理使用教材,有效融合“两纲”内涵,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两纲”内涵,合理使用教材,结合并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价值,落实课程的审美教育、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实际,对美术教材中内容过于浅显和繁杂的内容(如范例画和步骤画),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挖掘内容主题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含义;要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的关系,根据相互辅助关系,在比例上作必要的调整处理,并注意寓知识技能于设计创造之中,使知识技能与设计创造同时并进,注意相关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结合两纲实施要求,科学地选择和开发美术教学内容。重视对美术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建设有特点的美术课程。要加强绘画教学的基础性和生活性,重视小学低年级对写生的启蒙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高年级要强调基础写生的基本要求,适当安排速写的内容要求,要加强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包括中国画、书法、剪纸、陶艺等,增加学生喜欢的各种动物、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以感受祖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
激励主动学习,注重审美实践体验,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立足主动参与,通过创设各类有效激发学生学趣的教学情境,自然融合“两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有序操作、有趣的方法讲解、尝试、反馈,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演示,加强学生课堂作业的过程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步学会基本的美术表现方法,理解内容主题的知识和方法、提升情感态度的同时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凡是学生在技能实践中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渠道,加以具体指导;对优秀作业、独创性作业要予以及时肯定。在学生创作画或进行课业制作的过程中,要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业效果情况,要兼顾美术特长生和有困难的学生,特别要热情、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辅导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并纠正不良习惯。
重视审美实践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美术教学必须要设计好审美的实践活动,注意通过审美体验,使学生的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审美教育要贯穿于美术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模仿、设计、创作和评价,注意引导学生以实践为渠道,以体验为形式,以交流为载体,来认识美、感悟美、塑造美,通过动手实践,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实践反映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素,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如绘画课,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按学生特点,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线条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境美。还要注重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渗透自然美,家乡美,祖国美的教育,体现“以美育人”。
引导快乐求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重视与信息技术整合,改进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拓展美术教学的功能。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范围与信息积累中,运用导向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直观形象,通过构思—艺术加工—完成美术作品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直观地创作启迪,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认真备课和积累资料,注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视觉反映效果方面的特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现代化水平。如小学毛笔彩墨画和中学中国画教学中,除教师的示范外,还可通过信息技术方式反映欣赏、板画、板书过程,可反复边讲边示范,提高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创作时,针对设计制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方法,或用信息技术反映原版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观摩,用技术启发学生想象,开展创造性思维,以此培养艺术的形象造型能力。美术教学要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演示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要以学生快乐成长为本,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鼓励学生以探究性方法主动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等学习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做游戏、搞竞赛、办展览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活动,以创设情景来激发兴趣,增强美术知识和技能练习的兴趣性。在体验操作练习时,要始终贯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意新颖作业表现方式,实施激励性评价
以培养学习兴趣、鼓舞创作热情、开发创新潜能为目的,灵活采取多元化的过程性、激励性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导实施综合评价,并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批改中要发现和积累一些优秀作品,建立学生档案。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结合常规作业进行指导渗透,对于学生作业中有独创性,有创意思维的要给以及时表扬和肯定。结合课程建设和拓展型教材使用,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允许学生在绘画、速写、儿童画、书法、陶艺等选择中一项技能进行分阶段、提高性练习,对达到较熟练程度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特长认定。
通过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鼓励学生美术的特长发展。创设条件,搭建平台,举办学生个人画展,使优秀学生进步更快。也可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美术作品展览,使大部分学生的美术作品奖励性评价,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全脑开发、素质和谐发展的载体。还要善于发动和鼓励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来进行美术学习的制作活动,既补充配套美术材料的不足,也进行环境保护的现代教育。
不断拓展教学视野,丰富教材内容,开发多样性教学资源
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条件。美术专用教室,存放教具、工具材料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橱柜或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录象机、DVD机、版画机等;相关美术欣赏挂图、教学磁带、录象带、多媒体电脑软件,足够的美术教学工具书刊、教学材料、美术画册等资料,要保证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配套。注意提高美术专用教室的效益作用,力求使每个班、每节课都能进专用教室上课。
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资源,课内外相结合,统整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软件资源。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可采用观赏、讲座、相应的技能练习等形式用主题研讨、感悟交流、参观写生等形式丰富教学的实施内容。尽可能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观摩学习,让学生在更优越或真实的环境中欣赏绘画、工艺、建筑、书法、摄影、设计艺术等。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美术资源,注意加强艺术间的综合,开发美术的新材料与新技法,创设条件,克服困难,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
建立美术教研组,推广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参加教研活动,积极研究教材,开展课题研究、课堂教学观摩评议、交流经验、写生考察等艺术实践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业务培训。
望采纳
『伍』 小学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要细化。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1%D1%A7%D3%EF%CE%C4%BF%CE%CC%C3%BD%CC%D1%A7 语文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1%D1%A7%CA%FD%D1%A7%BF%CE%CC%C3%BD%CC%D1%A7
数学
英语: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目标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应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然而,跳出课改看课改,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英语课堂仍存在着诸多的误区,如:对教材的实质内容理解不透,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且常流于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只注重表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等等。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为了学生获得语言能力而设计,如果这些活动缺少了应有的教学目标的指向,活动的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新课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把上述目标具体化,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常在一堂英语课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努力去落实,但后两个目标常常被忽视。在有些英语课上,教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反复围着目标知识,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求学生能将知识点烂熟于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 案例一:这是一节三年级的新授课,教学内容是学习关于颜色的英语名称。教师在运用图片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后,接着教孩子们唱歌曲Colour Song。教师先用录音机播放这首歌曲, “The song is very nice. Do you want to sing it?”老师笑眯眯地看着大家,“Yes.”孩子们大声地喊道,并高兴地拍起了手。看孩子们的积极性那么高,老师也被感染了,非常投入地开始教唱歌。首先,她让孩子们学习这首歌的简谱,接着让他们一句句学说英语歌词,又亲自一句句教唱,然后又跟着音乐的节拍唱、分男女声唱、小组唱……孩子们应接不睱。教唱英语歌的过程整整持续了20分钟,课也在歌声中结束了。 分析:40分钟的时间里,有整整20分钟学生是在学唱歌曲中度过的,后半节课几乎成了一堂音乐课。这让我们怀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还是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如果教师能合理安排唱歌的时间,学唱之后能为孩子们创设更多运用语言的情景,并在活动中让孩子们学会得体使用所学新知识,那这堂课中我们的学生将会学得更精彩。新课标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是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快乐的,又是踏实的。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在设计任何学习活动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太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课堂教学的环节,结果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层挖掘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教学陷入了追求形式的误区,低效率是这种课的致命伤。 案例二:这是PEP教材(Book1, Unit4)一堂关于动物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单词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7个单词,并通过TPR活动,听懂会做Act like a dog/monkey…一位个性活沷的年轻教师这样进行她的教学: [教学目标] 1. 听、说、认读单词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2. 通过TPR活动,听懂会做Act like a dog/monkey…同进巩固所学单词 [教学步骤] 首先从“听声音、猜动物”游戏引出本课的7个新单词,学生跟读,学做TPR:Act like a dog/monkey… 接着教师围绕这7个单词和Act like a …进行多种活动的反复操练:听录音模仿、学生个别做动作、集体做动作、人机互动说单词……并允许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动,说说演演最后安排了分小组表演Act like a… 分析:从表面上看,整堂课的教学,一直是气氛热烈,笑声不断,教师良好的素质、孩子们逼真的模仿、可爱的动物玩具、精彩的课件设计,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检查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大部分孩子掌握了7个动物单词的读音以及TPR活动,连平时课堂上不怎么活跃的几个学生,也能读出新单词。这堂课的确有很多亮点,但如果从整体评价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新授时间只用了6分钟。原因是本节课的7个单词在前一课时的Let’s talk、Let’s play两个部分已经全部出现过,大多数孩子在课前早已掌握了本课的基本内容。如果教师没有课件的演示和听声音猜动物的游戏,可能新授需要的时间会更少,而26分钟操练,大量活动,只是为了5位学生的进步。这堂看似成功的课,至少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是失败的。它既不符合课程标准中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也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差异性不相符。 教育是一种崇高的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一名从事这一崇高活动的小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用这样的理念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如何?通过哪些更优好途径来达成?达成度如何?相信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进行这样反思的话,一定能进一步提高自己课堂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育人的价值。
『陆』 浅析小学语文如何在课堂上落实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首先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体现这一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认识。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三、注重课堂评价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如学习肖复兴写的《荔枝》、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学习《鲁本的秘密》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何爱父母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再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开展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新课标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柒』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三级目标:教学目标、学科(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目标
A、建国初—60年代
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教学
B、60年代中——70年代末
不仅要加强双基,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双基,培养能力
C、80年代初——80年代末
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D、90年代初——90年代末
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发展
E、21世纪初始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从这样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目标的认识一直在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目标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提高要求,这是时代的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的分析
我们要注意的是上面所列举的目标指的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数学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学完这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目标,而并不是在学习这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达到课程目标中所规定的目标,更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达到的目标。这里有一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一个一般与特殊的区别,虽然整体目标是由一节一节课的课时目标累加起来而达到的,但决非每一节课都要“面面俱到”,因此准确制定和把握每节课时目标,才能最终完成课程的目标。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会有一些小学数学课可以做到面面俱到——“鱼与熊掌兼得”,如既强调过程又注意结果,但多数的课只能做到要么得“鱼”、要么得“掌”,之所以两者只能得一,除了一些主观因素(比如教师本身)以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常量(40分钟),真正让学生经历与体验,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真正让学生交流与合作,要实现任何教学目标,时间是一个保证要素。如果我们既要强调过程让学生体验充分,又要让学生落实“双基”,往往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在一节课上方方面面都突出,而是突出一两个方面。
三、准确制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节一节课的教学,一个一个单元的教学,一个一个知识领域的教学,一个一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每节课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一节课是对整体目标达成作出某一方面的贡献。如有一些课可能贡献“过程”,另一些课可能贡献“结果”。从整体上看,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但在涉及到一节课时,可能会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侧重,这节课可能会强调过程、强调经历、强调体验,这样的课常常是探索性比较强的课;而另一些课,可能在目标上更侧重知识与技能的练习与巩固,或者是注重学习某种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各种学习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学生学习需要经历各种方式。这节课在强调过程上更加侧重一些,更加重视一些,学生就会对结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种感觉上去理解,对结论产生的理解会更深透一些,而下一节课可能是“双基”的落实做得更好一些,这就可能会对结论掌握的更加牢固,技能更加熟练,但总体上说,学生的“营养均衡”,这就达到了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我们在制定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因素,如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热情、学会学习、相互尊重、诚实待人等等。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在新课标中,用来阐述目标的动词有二大类:一类是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另一类是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这两类动词着手,我们可以把课分成两类:一类更侧重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另一类更侧重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更侧重”,事实上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过程目标两个方面,这两类目标从理论上说是辩证统一的,在一个单元或更长的一个教学时段内也是没有冲突的,但在一节课中有时会有矛盾,因此我们在考虑课时目标时,应注意“更侧重”,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两类目标都不能很好达到的现象。
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想法非常好,目标十分丰富,但当进入课堂真正与学生交流时,就会发现很多设想只有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实际上难以达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用“更侧重”的方法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捌』 教学目标是哪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课程目标;
二是课堂教学目标;
三是教育成才目标。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8)小学课堂教学目标扩展阅读: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玖』 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文/ 张丽教学是有目标的行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教师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明确大纲要求,从教学的整体功能出发,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呢?通常来说,首先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即基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纬度的目标,设置每个单元的总目标。其次,合理分配课时后设置每个课时的目标。最后,按照科学的流程,再将课时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本文将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活动目标三方面对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纵向分析,横向联系,按照教材梯度定位单元目标 纵观《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并且每个主题往往都会在教材中反复出现。因此,我们在设置单元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年级的不同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本着长远性原则,设置连续性的单元目标。 以“水果”话题的教学为例,这一话题在《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 This is my father Part B, Unit 4 Goodbye Part C, 4B Unit 6 Buying fruit Part B中均有涉及,根据学情分析以及教材的设计编排,我们可以在各单元目标中这样定位“水果”话题的教学目标: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3 This is my father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分清水果的单复数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单数可数名词与不定冠词a / an搭配使用,复数可数名词与some搭配使用。 《牛津小学英语》3A Unit 4 Goodbye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用句型This is a / an...熟练地介绍水果的单数形式。 《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水果类单词运用到“买水果”的情景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够拼写水果类单词。 从总体上来看,《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单元目标的分布呈螺旋上升状态,而《英语课程标准》的五个维度目标也是在这样的螺旋上升状态中通过教学生成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设置各单元目标时要基于理性的考虑,要对教材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联系,要按照教材的梯度定位单元目标。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去粗取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定位课时目标 各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而各个课时目标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一个课时中就去完成一个单元的目标。如《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的教学包括以下几个课时:第一课时A板块是围绕“购买水果”的话题而展开的对话语篇,第二课时主要学习B板块中的水果类词汇,第三课时C板块学习“购物”话题的主要句型等语言项目。根据以上各课时内容的具体安排,第一课时的目标应定位于根据单元话题在整体上理解对话语篇、初步了解“购买水果”的相关知识、初步理解相关语句和语言项目。其中,语篇理解是中心内容,对于在A板块语篇中出现而在B板块中不再出现的词汇,应该在第一课时的语篇学习活动中进行突破;而对于在A板块语篇中出现但同时又是B、C板块中需要重点突破的词汇和句型等,则应定位在“初步理解和感悟”的层面上。第二课时应将B板块的水果类词汇和C板块的“购物”话题句型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运用这些词句和语言项目围绕话题开展相关的语言交流活动,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第三课时主要围绕单元话题的其它几个活动板块开展更高层面的教学活动。因此,将前两个课时形成的相关语言技能向相关语言能力转化则应该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 既然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分为几个课时来进行,那就意味着我们在几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才可能将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实现。因此,在课时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应当体现层次性和侧重性。比如,如果将语篇学习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那么语篇中涉及到一些较难掌握的新句型便不应该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掌握和熟练运用,而只能要求学生理解该句型应该在何种语境下使用。又如,即便将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们也不能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型,因为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型是整个单元的目标。如果要求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全部掌握到位的话,那后面巩固和操练的课时也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三、立足学生,关注实效,有的放矢地定位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落实到课堂中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而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又可以基本定位在一些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在具体活动中的落实。活动目标的关注点应该是该活动的有效性。还是以《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为例,我们在进行“购买水果”这一活动时,应该首先考虑学生对此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哪些内容感兴趣,他们还需要了解些什么等,并以此为依据来设置各环节目标中的侧重点。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个体,所以为之服务的课堂也必须不断调整,但“基于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主题是不变的。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和定位中,“感受——体验——实践”这一课堂的“三步曲”是我们为教学活动目标进行定位的有效思路。 四、结论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标尺,也左右着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新课程继续前行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和活动目标的逻辑关系,科学定位每个阶段的目标,无疑是英语教学重要的课题之一。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洛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