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教师要充分的备好课
要想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备好课很重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它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课堂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连续性。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若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它是青年教师取得教学经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它对于中老年教师同样不可缺少,因为教材内容不断更新,学生的情况不断变化,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中老年教师要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坚持认真备课,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关于教师如何精心备好课,就自己的经验谈谈备课的要求和方法及如何写好教案等问题。
二、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课堂教学要想更有实效,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个人特长,学生亲其师才能够信其道,而怎样才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很重要,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语言优势,并通过自己的语言优势感染影响学生,让学生兴致勃勃的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尽情的展现自我,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更加的有实效。
三、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忽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发现过程的展示,忽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成为消极的结论接受者。这样的接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因为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学生就不可能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是要以问题情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创设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取向,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
四、要让学生充分的预习
课堂教学要想更有实效,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学生只有有效的预习了,教师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的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才能够真正的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指导进行课前预习呢?语文学科,教师要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课前要认真读课文,读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读通课文,最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数学学科教师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不懂的地方做上批注或者标记,这样在听课时会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重点性的听课,听课效果会更有。
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教师对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恰到好处的提问,会使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主动的投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会不到文章的“妙处”,“长进”也就不大。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只要我们勇于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勤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㈡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什么
课程标准中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需要教的。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种目标。围绕三维目标,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感情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课堂应既有知识的传承,更有情感的互动和生命的对话。知识的建构、思维的碰撞、能力的达成与精神的锻造,构成了课堂上跳动的音符,演奏出和谐美妙的生命乐章,演绎不可重复的精彩故事。”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可以说,把知识教到了,似乎也就完成了授课任务,那么显然忽视课堂所承载的其他方面。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了尊重,学生的智慧是不是被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了发展。我们的课堂可以是安静的,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应该是活跃和热闹的,如果我们穿上新鞋走着老路,课堂必然成为灌输式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三维目标完成也是单一的。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学生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而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位数学教师教学《射线》,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了一条线段的端点,让学生闭目想象,从这个端点出发可以向左或向右无限延长。然后,教师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物体?有的学生答阳光;有的答夜间手电光;有的答天空的流星……最后,教师让学生概括出射线的特点:一个端点,是直的,向一方无限延长。这样的教学,很自然地实现了数学教学的两个转化:把生活现象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概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才是真正有效的生本课堂。我们的课堂不能唯课本,而是以课本为依托进行多方位的深度延伸,加强与学生的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联系。其中,既要有内容的延伸、知识点的扩展,也有过程的展示、思维的发散。形式的灵活多样,增进学生的生命体验。
二、如何教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它是本,我们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参对教材的说明理解的层次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地深入地钻研教材,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磨课必不可少。所有名师的教学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全国名师王崧舟老师应邀参加“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观摩研讨会”,执教[清]纳兰性德《长相思》。王老师首先查阅网络和藏书,积攒下1万多个评鉴《长相思》的文字。然后又深入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揣摩了《纳兰词》,阅读并深入剖析了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先生的《说诗》,倘若没有细读的底子,倘若不曾走进纳兰的生平空间,倘若无法将《长相思》和纳兰的其它词作建构起互文关系,我们一定看不到长相思课堂上的靓丽与精彩。当然,这些背后融入了王崧舟本人对自身的生命感悟、价值的取向。
如果我们也可以这样深入备课,达到文本的言语出像出自自己之口,文本的精神内涵,好像出自于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可以更加的丰满、更深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一定是张弛有度,信手拈来尽可惊。我们也更不必担心学生提出一些自己没有知识储备的问题,胸有成竹,自然自信满满。
其次,重点、难点把握好。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要知道本节课,重点是什么?难点又是什么?有时重点就是难点,有时重点不是难点,重点的地方怎么重起来,难点的地方不能绕着走,要把难点深入浅出的破解开。一节课讲完了,不能让学生只是知道有这么个知识,至于如何运用,至于迷惑的地方老师也没讲开。重点不重,难点依旧难,那么课堂是何来高效,很可能是无效的。长春版小语教材,内容很丰富每册基本都是安排十二个板块,有的是十一个板块。内容文质兼美,但有些内容也很深,如《苦糖》,学生苦涩回忆的缺席,也是情感理解的缺失。怎么来处理呢?如何让学生感同深受?这就是教学的难点。
再次,要有一种洗课的意识。当我们的备课足够深入之后,积累了很多资料,也会产生很多教学构想,这时洗课就很重要。课前的洗课,如同洗菜、洗衣服,去掉不需要的东西,使课堂不臃肿,提高课堂的效率、思考的深度和力度等。
取舍要准。哪些可以不教,一定要有一个意识,一定要学会忍痛割爱。该讲哪些,追求一种简单、丰满、统一。关键是要找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线或点,然后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执教《清平乐・村居》一课。整首词这个“醉”字是关键,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醉字组词:喝醉、陶醉、沉醉。谁醉了?为什么醉?对我们来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是很平常的,为什么翁媪会醉?作者也会醉呢?辛弃疾写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也就自自然然地引入进来了。这一个“醉”字,是全文的灵魂。抓住了它,以它为发散点。整首词就形散而神不散了。
构建高效课堂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教师情绪对课堂的影响。魏书生老师在《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一文中说:“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容易使学生性格开朗、乐观。”其实,一个老师心境如何,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会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心理学家曾经做过测试,拥有良好心境的教师,由于心境的自我内化作用,会感到班级的“调皮生”也不再那么让人讨厌,对“后进生”的态度也会有所转变,这样就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处于亢奋状态,必然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由此可见,教师心境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必然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情绪可以是昂扬高亢的,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脉脉温情,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教师的灵魂在场,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带动学生的思考,才能使心的沟通和碰撞得以实现。
㈢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反馈的实效性研究反思总结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深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对反馈的理解不够科学,缺乏反馈的策略,没能抓住学生反馈生成的信息将教学推向高潮;很多教师在强调课堂生成的同时缺乏必要的预设,错过了进一步挖掘的精彩,从而极大地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研究的意义
课堂教学反馈是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组织后续教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依据。把握课堂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三、课题的界定和解读
所谓反馈就是教师输出去的信息作用于学生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且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新影响的过程。
反馈的实效性就是教师通过捕捉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各个环节反馈生成的信息,并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准确找出现状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的进行调控,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地了解师生教与学的状况,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获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本次课题研究中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反馈信息及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正确性来反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根据课堂活动中的反馈信息,教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能了解学生的切实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四、研究目标:
通过发现学生多种渠道的反馈,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使课堂教学做到真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研究的重点:
教师能够抓住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高效地地完成教学目标。
六、研究的内容:
1、对性地对几个单元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思维的敏捷性等反馈信息进行收集,发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瓶颈,及时反思、总结,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改变课堂活动的策略,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
2、课上、课后作业及时批阅,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知识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矫正,并结合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3、上各环节的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课后及时反思,找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
七、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及时反馈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
(4)个案研究法。对于值得注意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对于一堂典型的研究实验课,进行个案分析。
八、研究的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5-2016.7
确定课题,立项申请,设计方案,申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指导课题。
2、课题前期研究阶段:2016.8-2016.9
(1)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找到恰当的理论支撑。
(2)对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后的问卷调查,并结合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归纳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模式,制定出实施方案。
3、课题中期深化阶段:2016.10-2016.11
结合教学实际,以对课堂活动的观察、反思为切入点,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加强平时常态教学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对课堂教学反馈问题的解决措施。撰写相关反思、论文和中期报告。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16.12-2017.3
(1)分析、总结、收集有关资料。
(2)撰写研究论文,编辑案例,完成结题工作。邀请专家评估、鉴定、结题。
㈣ 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 教学理念犹如一股清风注入小学英语的课堂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用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去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情感态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却并不是那么容易落实。课时紧,容量大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最大的阻力,这种种阻力,促使我们对怎样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有了更多的思考,那么如何能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呢?总结几年来 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这就要求我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合理的预设,在课堂上我要扮演好我的引导者身份,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机会也给学生,创设和谐、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里特征,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竞赛游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容许并鼓励我的学生进行大胆的发言 二、把好备课关,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备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应当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备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备教材。教学中的教学活动要紧教材有针对性,要根据教材中的主情境图进行有效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本单元的话题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巧妙运用旧句型来引出新的句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在学习中易于理解。哦 顺便一提 几天前帮我旨导的ABC天再线口语的老浉和我们说过 就是想将英语学好是不难的~绝対有个适宜的学习情境和实习口语対象,更关键就是外敎水平 纯正欧美口音(非东南亚)才可以 坚持每天口语交流,1対1家敎式甫导才能够有很.好.的进步效率。学习后仍要回放复习捰堂音频,更可以加深印象!若真的是无口语交谈的人的话 那么就上可可或大耳朵得到捰外敎材阅读,多问多听一下子语感就提升起来 整体效果是绝対迅速明显的;学生通过巩固操练,并巧妙运用于情景会话中,将会取得良好效果 . 备学生。(1)、小学生好模仿、爱表现,记忆力强,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活动要新颖有趣,能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的教学任务才能顺利地完成 . 备教法。(1)、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发展需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思想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采用直观情景教学,交际法,任务型教育原则,全身动作反应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展开教学。()、教学中有张有弛,让学生既感到学习的紧迫感,又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在一个紧张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教学中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使他们都能在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新知识。教学中要做到"学中玩,玩中学",体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放心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充沛的理解想象空间和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改变过去以老师为主导的旧观念 、备教具 学生思维直观形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趋于真实的环境中习得语言,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准备如下教具:录音机、描述本课内容的主要单词片;对话中涉及的人物头饰;比如教文具物品和教动物就明显不同。新标准英语Book 1 Mole 的内容涉及到文具物品,我就地取材,利用学生手中的文具用品,不只教了课文中pen、pencil、bag、book等单词,还向外拓展了ruler、pencil-box等。在巩固练习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猜物品、准备文具等有趣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Book Mole 是关于动物园的一个模块,课文中涉及到tiger、lion、elephant、monkey等动物单词。在教学时,我先请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这几种动物的代表性动作。将动物单词与它们的代表性动作以及可爱形象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课堂也自然而然地动起来,学生这节课学得认真而愉快。
㈤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毫无疑义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不排斥接受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㈥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情境中创设悬念,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意义”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上课开始,用课件播放五颜六色的气球正在徐徐上升的情景;然后拿来气球和学生一起玩放飞气球的游戏:每次放飞一个,每放一次问学生手里还有几个气球,把手中的最后一个也放飞了,手中没有气球了,还能用前面所学的5以内数来表示吗?怎么办?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安排儿童非常熟悉,非常喜爱的放飞气球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出问题,从有与无的对比中,突出“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呢?”自然地将0表示没有的意义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教《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时,首先通过学生投票统计并提出问题:“喜欢篮球的有11人,喜欢足球的有9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20人。“对吗?”教师轻轻的一句追问,立即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直接用加法求总数的简单问题遭遇了新的情况,学生开始关注信息之间的关系,产生整理杂乱信息的必要。这时,放手让学生整理学号,当学生调整学号时把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放在中间,老师提问:“这里有16张学号卡,究竟是几个人呢?”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重复的学号叠在一起或干脆拿掉一张,老师再次引导:“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家一眼看出:喜欢篮球的有几人,喜欢足球的有几人,两种都喜欢的有几人?”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可以用笔圈一圈,于是韦恩图自然生成了。教师又巧妙地再次组织如下活动:“如果让你上来贴,你会把学号贴在图上的哪一部分?为什么?”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韦恩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做到该让学生研究时放手给学生研究,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从容不迫的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技术也随之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小黑板、挂图等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由“静”变“动”,这是教育的进步。应该说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开教学的时候,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时髦,片面追求形式上的花俏,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实并没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发挥其优势和特长,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一年级小朋友在学生求“被减数”的“解决问题”时,应该说此类问题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属于逆向思维的问题,学生总是定势地习惯地运用顺向思维来思考和解决,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的口算比较简单,学生总能一下子把答案口算出来,然后把答案带入算式中进行列式计算。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体育室有一些篮球,被小朋友借走8个,还剩7个,学校体育室原来有多少个?一些后进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总是用列式为15-8=7(个)。这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对此类问题的结构以及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为帮助这部分学生扭转思维上定势,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的画面来帮助思考“原来”、“借走”和“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一个体育室(没有标明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情景,教师此时问:“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你们知道吗?”“不知道。”此时课件动态演示借走8个,此时教师又问:“是从哪儿借走的?”“从原来里面借走的。”当借走8个演示完后,课件演示出体育室还剩下7个,此时教师追问:“这时你们知道体育室原来一共有多少个篮球吗?”学生异口同声:“15个。”“你们怎么知道的?”一位学生在下面插话:“把借走的8个篮球再还给它就知道了。”这时课件演示借走的8个又回到原来的体育室里,教师问到:“那你们说说要求原来有多少个篮球,怎样算呢?”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过程立刻回答到:“把借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在这样的解决数学问题中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不仅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也有利地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发挥了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和作用。
四、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得到激活,从而把教和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而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学生的错误反应,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性的语言来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计算“119+59”这道题,教师可问:“这题要简便计算,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说:“那就试试,还要看谁的方法多、妙。”当学生列举了很多种方法时,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找出这么多不同的方法。”对待经常回答问题出色却一时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体态语言,眼睛稍微瞪期待性的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差一些的孩子,只要有勇气举手,即使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大加赞赏。如此一来,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已的能量有神厅的功能,更能有效促进课堂气氛围的融洽。 课后,教师应该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他们的作业内容、完成方式等说一些支持的话,并认真倾听和接受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不要只注意个别的学生。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我们强调这些,也真是新课程目标所十分期待的。
总之,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㈦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既有“教”的活动,也有“学”的活动,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的训练途径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
然而,在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音乐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的音乐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重视起这个问题: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在音乐课堂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环节,积极主动地做他们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例如在教学《小雨沙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教师扮演一粒“种子”,这样,有很多扮演“小雨”的学生纷纷来把教师这粒“种子”浇灌。此时学生们都感到老师能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觉得很开心、很高兴。其实老师的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奖励。又如在教学节奏练习时,可以把它设计成“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念歌词。念对的学生教师就表扬他:“你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握握手、拥抱一下。”简单的一个握手、一个拥抱,使学生的兴趣骤然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流中,老师就不像以前那样严肃,而学生也不那么拘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会变的更加融洽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孔子曾说:“知之不如好知,好知不如乐知。”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就会由被动变主动,由死记硬背到灵活运用,由乏味变趣味,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教师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用教育的艺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音乐的学习领域。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简笔画、挂图、实物、卡片、幻灯片等直观手段,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摄像或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样的、多角度的、高密度的方法充分展示教学内容,通过有声的语言和逼真的形象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角色表演,做游戏,表演音乐短剧,小乐队伴奏,打擂台等多种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使其兴趣得到很好的激发。例如:我在教人教版第二册《十个小印第安》这课时,先以“十个小朋友”的游戏方式引入后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带着学生“来到印第安部落”,接着课件中出现一所印第安房子,通过寻找“开门暗语”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终达到学习歌曲的目标。整堂课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玩的不亦乐乎、学的更是轻松惬意。
三、把握课堂主阵地,保证有效的知识掌握。
小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落脚点是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有限的时间要效率呢?我觉得音乐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科学简明;
第二:教学容量应适量适度,做到心中有数;
能根据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既不“贪多忽效”,也不“求少图便”。比如: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练唱次数,时间的控制,重点难点的把握等。
第三、教学方法灵活有效,选择恰当;
第四、教学过程充分展开,全面有效;
1、要进行有效讲授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要讲清、讲细。知识点要进行有教学专业性的有效讲授,精心设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导入和导出。通过对知识点的有效讲授,引导学生去追踪悬念,形成求知氛围,逐步将课堂推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高潮。
2、要进行有效提问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珍贵,提问要做到避免“是”、“非”的简单回答,体现问题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步步设问,提问和解答相结合。通过有效提问,收集学生的有效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分析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要做到有效倾听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进行情景转化和情境共存,注重情感交流。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有效的课堂反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那么有时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音乐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要想成为真正的、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就必须在“实”上做文章。相信,通过我们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们的音乐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常态课要求充实,有效率。
一节课非常充实,才能算好课。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实效,就必须制定明确、具体、全面且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目标,多创设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在生动直观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动脑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以学生为主体的再创造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就要求老师提高备“常态课”的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已确立的教学目标,选择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的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以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情景的引入可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运算律》教学目标:①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②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③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其次,面向全体,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强调要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与终身学生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1、课堂开放
课堂开放要做到课前开放,初步感知新知;课中开放,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后开放,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如苏教版第一册《认识物体》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物体;课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活动;课后开放让学生回家找一找家里的物体是什么图形。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大课堂思想,又将课堂完全开放,为学生自主、高效地参与探究、研讨提供了广阔空间。
2、教学民主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最高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充分的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学会尊重别人。
二 、常态课要求真实,体现教师本色。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现实中数学教学却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片面的增加了许多为解决问题的复杂题型,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与新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常态课要求老师做到真实,不作秀,体现教师本色,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生“演”的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用数学思考。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真实呢?
1、情境创设要真实。现行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多钻研教材,领悟教材编者的意图,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但教师创设情境也不能一味“生活化”,而应落在如何寻找恰当的生活素材以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上,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好地效果。
2、合作讨论讲究实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要采取合作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怎样让合作讨论有实效呢?首先,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讨论规则,并通过训练使之养成习惯;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和捕捉合作讨论的契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拿来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在学生解题出错时,开展合作讨论,以实现教学目标。
3、体验学习真切一点。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一是提供有价值的体验活动,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活动中学习;二是让学生在情境、实践、应用中体验。《标准》中指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4、课堂练习厚实一点。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一环,因此练习设计要有自身的特点,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具体的设计中,要注重应用性、基础性、针对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
㈨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教师怎样开展教育研究
近年来,虽然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但是现有中小学教育科研基本上是参照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的做法,
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应有的运作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有其不同于太学和专业研究机构教育研究的特点,中小学
教师的教育研究范式也不同于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式。那么,中小学应该形成怎样的教育研究运作方式,
中小学教师应该怎样开展教育研究呢?
一、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
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面对基础教育课
程的重大变革,今天的教师该怎样当?我们的答案是:必须做研究者。
但是,不少教师认为我们有“课程标准”之类的东西,有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提供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任务
就是“执行”和“操作”,没有必要去研究。显然,这种认识不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是片面的、不正确
的。那么,教师为什么应成为研究者呢?
1、教师的专业实践仅依靠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专业,而专业活动有赖于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专业活动的高度复杂性,致使专业活动存
在大量理论上的未知领域,而专业人员单凭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难以解决实践情境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
题。因此,专业实践要求专业人员一方面要掌握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已有的专业理论基础上要进
行创造性的探索,解决原有理论未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把专业服务和专
业研究融为一体,专业工作者不但是专业服务人员,而且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他们既是教育
专业理论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又是这种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一个再研究的过程。
教育科学理论揭示了教育现象的一般本质与规律,因而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由于教育科学理论并不能预测充满不
确定性的每一个特殊的教育情境,因此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并不是直接的,要有一个中间环节,即创造性地运用
教育理论的环节。这一特殊的环节也是一个研究的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情境的研究,如关于教
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先进教育经验、教学策略以及先进教育经验、教改成果的推广研究等。这一研究环节就中小
学而言,主要应由中小学教育实践者承担。
3、在研究性变革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农村中学的校长,也是一名语文教师。在长达3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一边从事
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理论研究,一生中写了41本书,600多篇论文。他的研究工作,始终立足于学校日常教育
实践,在研究性变革中创造出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而生动的教育理论。
学校生活是教育理论创新的沃土,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源泉。然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能产生鲜活的教育思想,
都能促使“个人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研究性变革实践,才是鲜活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个人实践知识”生
成的不竭的源泉。研究性变革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从一个农村中学的教师成长为
世界一流教育家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
育人的过程与研究的过程是统一的,割裂了两者的联系,教育劳动就会缺乏创造性,教师职业就会丧失内在的尊严
和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
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个人总是生活在这样的两重世界:
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便是超越实然、追求应
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超越物质、追求精神的过程,是获得事业发展、创造生命价值、体验人生幸福的过程。
二、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三种主要的活动形式:教育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因
为要更好地育人,就需要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需要提高
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因而也就需要学习和研究。
处于“教育教学——科 研——学习”这一连续体中的中 小学教育科研,具有不同于高校 和研究机构的教育科研
的旨趣 和特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 体,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而是 所有的教师和管理者;中小学教 育研究的
选题,不是来自于上级 教育行政部门的布置和理论文 献,而必须来自于学校改革的实 践;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
的任务,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是解决学校与教师面对的发展问题。而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去解决学校发
展与教师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当然也期望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研的理论
成果,但主要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系统的教育理论,而是更关注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更关注提升自
我,获得教师和学校发展的成果。
教育研究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层面,“发现”是研究,“应用”(应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也是研究。专家学者运用
科学方法,描述和解释教育现象,探索未知,发现规律,是研究;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对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更新个人的实践知识,同样是一种研
究。而且,后者是不同于前者、不能为前者所替代的重要的研究。一个重在描述、解释教育现象,建构理论;一个
直接指向实践,追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个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加以解读;一个
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在教育行动中研究教育。一个强调运用科学方法,系统收集、分析并解释资料,以获得可由
他人重复经验的结论;一个更多地建立在反思的理性的基础上,强调个人内在的对教育活动意义价值、运用方式的
自我解读、批判与反思,以及同行之间的对话、交流,以不断突破原先的认识框架、僵化的思维方式等,获得自我
的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教育实践的改善。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不宜用专家学者旨在建构理论的研究范式来规范教师
丰富多样的个别化研究之路,不能用专家学者的研究范式来排斥、否认教师的反思型研究及其成果的价值。
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
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提高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一种以解决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实
践中运用的适用性和可行性问题的发展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具体教育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是一种在教育实践活动
发生的现场进行的“现场研究”。总而言之,是一种以学校所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
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校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的特点
和定位,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式不完全相同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方式。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定
位,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中小学教师更适宜于运用下列教育研究方式从事教育研究。
1、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并非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与
“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由于行动研究的课题来自于教育实践的需要,容易调动教师研
究的积极性;研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能够使研究的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统一。 由于行动
研究强调“行动”与“研 究”的结合,因此它可以成为沟 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缩短理论 与实践的距离,促进
理论与实践 的结合。由于行动研究特别强调 实践者的参与,主张在日常的学 校生活和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边 行动
边研究,因此有助于促进教 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研究 者。由于行动研究以改进教育教 学工作为首要目
标,因此它可以 帮助研究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 展。由于行动研究不是某一特
定 的研究方法,因此它对教师是一 种“规范”的解放。行动研究的过 程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开放 性,其研究
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 性,可以灵活地使用多种研究方 法去实现研究的目的。
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比较适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特殊性,因而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研
究方式。
2、经验总结。教育经验总结 的目的在于正确描述(把握)教 育实践中的事实及其产生的过 程,揭示事实之间的因
果联系,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并 力求能指导以后的进一步实践。 因此,完整的经验总结的过程, 应当
包括整理事实、解释事实和 抽象事实三个环节,它也代表着 经验总结的三个层次。
以往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育经验的总结,近年来却对经验总结有所冷落,这是令人遗憾的。事实上,许多著名教
育家都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自己的实践,去探索教育的规律的;许多优秀教师也都是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
育实践经验中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并不断成长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如果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科学地开展经验总结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
质量和效益。教师的教育研究在呼唤着经验总结研究的回归。
3、“合作研究”。这里指的是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特别是
教师初涉教育研究时,更需要理论工作者的帮助和建议。“合作研究”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与
理解,改变各自固有的认识视角和工作思路,拓宽各自的视野,有利于克服实践的盲目性,增强研究的时效性,使
教师的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起点。
“合作研究”可以使中小学教师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双方取长补短,有利于激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思维和教育实
践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形成集体智慧的优势,“合作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4、“教例研究”。教师首先以“记叙文”的方式,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进
而以写“记叙文”的方式,对“教例”进行研讨和分析;最后,通过对特殊教例的分析,得到新的发现,或者通过
对一类教例的积累和研究,概括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教例研究通过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地
揭示寓于具体教育情境之中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在规律,是一种“临床教育学”研究。实践证明,教例
研究是一种适合教师的并能有效改进教师教育行为的研究方式。
5、“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教师的教育研究,以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涯为主,在自叙中研究自己的教学
行为,通过自我研究,总结和提升自己在教育上的经验和教训,以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叙述式研究”和“反思式研究”要求教师从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形成初步的设
想,增强行动的计划性、预见性;又要求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记录,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产生了效
果,还有可能产生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对行动设想、方案进行批判性的、持续不断的检验
与修改。在这个过程中,“叙述”既是“行动”和“反思”的记录,又是批判与反思的基本途径。“叙述”具有强
制“反思”的功能。“叙述”与“反思”贯穿在教师的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始终,成为教师克服习惯性思维,获得专
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总结与表述
目前,以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范式为参照的教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态是文本化的,并仅限于研究报告、学术论文
和著作,其他的只能作为附件;而中学教师侧重研究的是生动的、鲜活的、异常复杂动态变化着的实践问题,研究
报告、论文和著作不只是教育科研成果惟一的呈现形式,经验文章、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案例、说课方案、评课
意见、考试评析、教育辩论、教育规划、校本教材、课件、教具等,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呈现形式,甚至教师依据
新课程理念上的一节充满智慧的课,其实录被作为教师教育的教材,不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动呈现形式吗?
应该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不能把教育科研等同于写文章。教师的科研成果总
结,首先是“做得好”,其次才是“写得好”。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是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从内容上
看,它是对教育经验的积累、筛选和提炼,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除了有一定的理论阐述外,应有教师自
己的“话语系统”,它是在质的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它源于实践,
高于实践,既能有效地指导自己学校的教育实践,又对于广大教师具有迁移作用。
这里,我们就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成果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略作介绍。
1、经验文章。经验文章是通过总结成功经验而写成的文章。经验文章重在专题,实用性强,自由活泼。
经验文章的结构一般包含三大块:论题,事例,分析。论题 要有价值,要新颖,要化大为小。 事例要上升到规
律,例子不能太 单调,要能够从不同侧面充分说 明经验。分析要找出事例和结论 之间的必然联系,看它们是怎
样 成为经验的。不仅要说出操作方 法,还要说出它的适用范围和普 遍意义。
2、教育随笔。教育随笔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感悟、得失以及心得体会的记录,也可以记下自己
没有参与的事实现象和行为过程等。
教育随笔灵活、短小,一般是为一个材料而叙而议。常常是作者自己的“思维体验”和“技术专修”。除写自己的
经验外,也写失败的教训和其他心得体会等,但不以理论性、思辨性为主,而是以记叙现象、过程为主,议论只是
点睛之笔。
在结构上,教育随笔有的以记叙为主,重在记下有关的教育教学的现象和过程,篇末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以
议论为主,叙事简略,只是议论的引子,着重要说的则是感受和感想。教育随笔事例要新颖、典型,内涵丰富,议
论要科学、精辟、水到渠成。
3、教育评论。教育评论是对有关教育教学思想、现象、言行和教育教学个例等进行评论的文章。教育评论倾向于
对主体以外的事物作客观评价,说长论短,激浊扬清,分析出好坏正误。它带有一定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但不需要
有完整的理论系统,大多是一事一评的小型之作。
评论的结构类似于学术论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但大多是一个事例、一种现象的“小评论”。评论的对象必
须有价值,即有典型意义,有丰富的内涵,有新异色彩。写教育评论要注意选准角度,深入发掘,找出其多种属性
中最本质的属性。教育评论的语言表达要分寸适当、深刻犀利,发人深省。
4、教育案例。案例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
强沟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专业化水平。
教育案例的结构包括标题、背景、问题、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评论等部分。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撰写的结构多种多
样,但分析其本质特征,一般由案例背景、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案例背景主要介绍案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交代案例研究的方法与主题等。案例描述主要是描述课堂教学活动的情景。案例分析
是关键,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其内容可以是自己对案例的思考或运用理论进行阐释,也可
以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撰写教育案例时,要注意使用过去时态,将有关情节按一定结构呈现出来,不要就事论事,要就事说理;案例立意
要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要实事求是,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揭示主题,找出依据,支持
自己的观点。
(来源:《课程教学研究》2005.6)
㈩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伴随着新课改,大家熟悉的名词术语就是: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经历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着。然而,凝眸反思,在课改初期,我们都茫然过,我们的课堂实施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行为,固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没有实质的改变,甚至丢了课堂最宝贵的东西——有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随课改的新思想理念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冷静地反思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家熟悉的这些名词术语又有多少真正的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了呢?有人说时效性时课堂教学的生命,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当今的焦点,为了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汤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一节高效率的数学课必然有很多因素组成,下面就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
我们现在使用的数学教材是北师大版的,着套教材给老师留的空间很大,而且就知识本身而言,无论是它的内涵与外延还是深度和广度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着也要求教师要很好的把握。比如一年级教材中“零的认识”一课,就对“0”的意义进行了拓展,以往的教材“0”就表示一个也没有,而现在的教材则不单纯是这样了,它不仅表示一个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和分界线,像“零度”它是有具体温度的。在这套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者在教学时,除了借助书中提供的信息之外,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再有就是现行教材在编排的时候,尽管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但由于地域不同、城乡不同等多种因素,教材编排的情景也存在着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着就要求教师们教学时要根据学情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恰当的二次开发,要精心组织教材,努力为学生提供科探索性的,科操作性的,便于交流的学习内容,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教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的把握教材,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情境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者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诊教学。者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蕴涵数学问题,而且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具有挑战性的,是为教学而有目的的一种预设,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切记千万不能让情境只成为一种摆设,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学习。现在课堂上经常创设的情境有:通话故事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他把全班的学生分成两组,每个小组按要求挑选队员,哪个小组排球的总数多哪个小组获胜。老师的要求是:第一小组选出来6名同学,第二小组选出来4名同学,比赛开始了,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第一小组赢了。这时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意见了,他们认为这场比赛不公平,要求重比。这时教者紧紧的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因势利导,他就说“同学们,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重比了,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比赛变得公平 。”学生就积极的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了求平均数。这个情境就是利用了学生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素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平均数产生的意义,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这个问题。学生学起来也就感到有趣、实在、易懂,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愿望,课堂教学也就真正的收到了实效。
三、有效的探究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内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亲历这个过程的最好方式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里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老师的组织尤为重要。首先,老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持探究情境,我认为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其次是探究的形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是个人探究,也可以是组内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者要积极参与,并给学生必要时的援助,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探究活动。其三,就是老师要组织有效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多数是组内的互动与交流,大多数同学对其他小组的探究情况并不知晓,这时老师要组织好全班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讲解、表述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四、 精辟的讲解
在课改的初期,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误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研究、合作等方式,自己去学,老师不能讲,只要讲就是走老路,课堂上只要学生能讨论、能交流、能合作就好,不管有没有必要。/结果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师生都不清楚对所学的知识究竟掌握了多少。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不在于老师讲不讲,而在于老师讲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有时非常必要,尤其是在知识的关键处,老师精彩的点拨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课堂的有效控制,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五、媒体资源的恰当使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多媒体资源集声、像、色、光天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表态资源为动态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耳目一新。现在可供我们使用的媒体资源很丰富,农远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下载资源和光盘资源。辽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优质的资源关键在地使用。老师在课堂设计和媒体运用时常常容易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与动画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注意规律,导致学生最终的注意落点不在教材,而在媒体。过多的无意注意也会使学生无法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含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上应把握住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1、用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时;2、用于活化教学内容时;3、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之时;4、用于习题的设计等等。总之,在教学中灵活、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在充满现代化科技教学的环境中,置身于浓浓的现代化课堂氛围中,真正尝到了科学技术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欢乐,就会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对课堂生成的把握
课堂生成性资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新的超乎预测的生命信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无论老师预设的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变动不居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孕含了丰富的生成性。老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学生的真实认知点上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料的精彩。
有这样一个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说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这个图形。接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长方形。因为他们对长方形的认知很丰富,所以操作起来很容易。动手操作之后,老师指定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方形,可是这个学生不知是紧张还是怎么着,怎么也摆不好,下面的同学急的直喊:“歪了!歪了……”这里老师安慰那个同学,没关系,别紧张,你的意思是这样的,老师帮助把长方形给摆正了。有了图形,下面老师开始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小棒的选取探求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是角的特征……
上述老师的导入不能说不简洁,构思不能说不精妙,态度不能说不和蔼,但是,就同学说“歪了”这一环节的处理来说,他的确不能算是一个智慧的老师!因为他没有资源生成的意识,所以他意识不到那“歪了”是一个多么好的生成资源,更别说是利用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用四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歪了”太正常了,老师没有意料到这一点已属可惜,可贵的是孩子们天真无邪,急得直喊。细想一下,这“歪了”不正是孩子们对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最直观最形象的解释吗?老师让学生摆长方形的意思很明显:通过小棒的选取,感受到边的特点,然后再通过用三角尺量角,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特征。可是对长方形来说,边和角的特征应该是并列的,为什么非要先此后彼呢?上述活动中老师的预设是先认识边的特点,而实际活动中,学生的“歪了”就是对角的真实认知起点,老师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跳了过去,如果能意识到这个生成资源的可遇不可求,紧紧地抓住它,并且地调整预案,先就这个“歪了”来引导学生理解角的特点,是不是更能显示出老师的敏锐、灵魂和智慧呢?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呢?
因此,教学时教者一定要抓住课堂上演绎出来的瞬间的精彩,及时的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七、设计丰富多彩的练习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因为能及时地对新学的内容予以巩固;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所以练习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因此,习题的设计一定要精、要新。那么练习的设计就应该有层次性、趣味性而且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