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考试分析 > 小学生在课堂质疑的意义

小学生在课堂质疑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15 09:03:36

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创设 氛围 教给 方法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一、为学生创设质疑氛围1、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3、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使学生想问。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还没有想出来或还没有完全想好问题,而老师却就说出来了。可见,不是学生不想质疑问难,而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质疑问难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失去质疑问难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往往是刚说出:“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几秒钟,看到没有学生举手发问,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质疑学生,有的教师甚至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质疑和释疑,剥夺了学生质疑的机会和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教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出示“比例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2、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要抓住“平均分”引导质疑:为什么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吗?……3、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质疑。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学生按照教材中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进行操作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只用一个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4、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自我质疑: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5、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学生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在球赛中,记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写成3:0呢?6、在产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质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与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种冲突进行质疑。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同时,我们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三、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后,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教师激疑:还有与课本不同的方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将梯形分解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 2、导疑:所谓导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的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趣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教师要抓住典型,树立榜样,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质疑的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进而养成习惯。

㈡ 学生应该对课堂上的现状提出质疑态度吗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新教学理念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由此,我们提倡,让学生的质疑行为走进课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首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没有质疑的习惯和能力呢?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阅读教学中学生无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习惯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欲本是人的天性,可当孩子们跨入学校大门后,问题便逐渐减少以至无问题产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就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组织”的状态,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教师手里,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教师按自己事先精心加工设计的问题,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追问不舍,学生则在教师的设疑布阵、发问袭击中忙于应付。至于哪些问题,为什么这样问,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不断强化的阅读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即教师不问便不知道怎样学,更无问题产生,课堂教学完全依附于教师的“牵引”,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只能循教师而动,哪有问题产生?当前,尽管“问题教学”成为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热点,可是,从教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来看,几乎都侧重于怎样研究或实施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的,少有言及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问题意识的文章。由此可见,教师仍没有把学生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教学中师生观的转变还任重而道远。

(二)崇尚教师和教材

学生无问题意识还来自于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长期以来,我们进行的是“听话教学”,这种教育反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恭敬地听老师的分析讲授,视教师所讲为唯一正确的观点,甚至记录下来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编辑者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与课后练习中或明示或暗含课文的思想意义和形式技法,这便成了学生阅读时的“凭借”,即学生不是靠自己的阅读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展示自己的真实阅读情况,而是从提示和练习当中去寻找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和答案,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和惰性。重庆渝西学院蒋独见教授做过调查,在其数年来带师范生教育实习时做过问卷统计,截取528名初中学生,此类情况占了73%。总之,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认同感,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思维,消解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质疑。

(三)文体知识的束缚

阅读教学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有限的文体知识来驾驭阅读教学活动。比如,小说教学就是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的解剖;议论文教学就是凭借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知识来理解,或者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进行机械的知性分析,如此等等。以上这些知识方法虽然具有同类文体的一般特点,但它必然要遗漏文章写法的丰富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抽象的术语来取代阅读的具体分析,只有使学生触摸到每一篇技法的个性,才会有疑问出现。

由于视简单的文体知识为阅读教学的“法典”,它带来的直接弊端还表现为:常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是什么”,而不关注于“为什么”,往往注重同类文体的共性,忽略同类文体中不同文本的个性,这种简单的程序化教学致使学生缺少新鲜感和好奇心,不易产生问题,学生缤纷的联想和想象很难唤起,自然会丧失阅读中觉察、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相信学生,宽容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打消顾虑,大胆质疑,在健康宽松的集体心理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了有效的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同时还应学会蹲下来看学生,宽容学生在质疑时所犯的错误。例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发现一位在课堂上从未举手发言的性格内向同学,在活动中显得十分的害羞腼腆。为此,我常常主动接近他,和他聊天,得知他是一位酷爱读书的学生,脑子里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就不断的鼓励他多提问题。记得在学习《夸父逐日》时,他提出了“夸父是否聪明”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争议。对此,我抓住他这一较好的表现进行表扬,使自卑的他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从此树立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又如,在学习《旅鼠之谜》时,当讲到旅鼠的繁殖速度惊人的时候,一学生突然站起提出一个课文中关于旅鼠繁殖的计算性的数学问题,我当时并未放过这一“不是语文”的问题,恰恰相反,让学生拿起笔来计算,极大的保护了这一学生的好奇心。再如,当我读词语“爱憎分明”时,有一学生突然站起,告诉我“憎”应读第四声,不应读第一声,对此我没有批评,而是微笑着点头,然后让他当时查一查字典。正是在这种信任、宽容的心理氛围之中,学生才敢于质疑,才能够不断的主动学习、超越自我。

二、提供信息,培养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挑战权威。

学生大部分有“惟书是从”“唯教师是从”的迷信权威的思想意识。须知,“学贵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了破除学生迷信书本和权威的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最新的教学杂志或网络给学生提供关于文本的一些新颖的信息,让学生明白课本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并带头“挑刺”,让学生明白怀疑与学问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敬畏自然》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作者严春友的信息和“人与自然”的相关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体会作者的观点和语言,并带头挑刺,谈自己的读后感受。接着,我就鼓励学生挑战严春友。于是,同学们深入细读文本,纷纷从语言修辞、措辞表达和逻辑思想等不同角度,有理有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有的同学提出了“作者否定了人类历史上取得的成绩”的看法,有的同学提出“文中比喻不够恰当贴切”的观点……多种看法和观点,在语文课堂上交流碰撞。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育,治学的态度和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彻底破除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想。

宋代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他们往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从何发问质疑。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并且注重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

三、探究文章局部,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和过渡语段等文章的局部出发,指导学生质疑。例如,在《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针对标题来质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为什么说悲剧是伟大的?”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同学们继续深入的学习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又如,在《喂——出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结尾,让学生质疑:城市确实会变得越来越美吗?城市美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隐患呢?同学们通过对此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但体会了文章结尾的文学意味,更加深刻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在上《孔乙己》这篇小说时的情景:当大家在讨论“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接近尾声时,一学生突然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教师愣了一下,但他马上转过神来,并趁此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之死”,在读书思考、默想之后,有的设想出他饿死的惨景,有的构想出他冻死的情景,有的说他是疼死的,有的谈他又冻又饿而死的目不忍睹,而一名女同学则说他是笑死的,并描绘出催人泪下的一幕场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已被伤病痛和饥饿折磨的奄奄一息的他,蜷缩在屋角冰冷的破床上。恍惚间,他眼前一亮,霞光中现出了辉煌壮丽的金銮殿,花甲之年的他终于高中皇榜,他峨冠博带,满脸红光,在肃穆的气氛中,在悠扬的宫廷音乐里,迈着不熟悉的步子,审视着身旁的汉白玉廊柱和脚下的红毡地毯,一时忘了身处何地,昂首捧腹,得意地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他一头栽倒在石柱上……这笑声僵止在他那干裂如松树皮般的脸上……他告别了人世。

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对教师来说,尽管这个不经意的提问打断了他的教学流程,但是其效果却又是远非僵死的预设所能企及的。

于漪老师在教学《木兰诗》时,结尾处有学生提出异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根本不可能,不说别的,木兰一洗脚就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此时,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在课后师生共同查阅资料,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四、通过联想比较,指导学生质疑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而比较则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可以通过联想,引导学生将具有可比意义的文章、材料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挖掘文本中更为深刻的疑点加以质疑。例如,在《孤独之旅》的教学中,我将《丑小鸭》拿来与之比较,同学们发现杜小康经历暴风雨而学会坚强的过程,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很自然的得出了“孤独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观点。由此我让学生列举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孤独,可其中有一同学却提出了“皇帝的孤独能否算是孤独”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争议。为此,课后我引导学生比较“杜小康的孤独”和“古代皇帝的孤独”,将学生对孤独的体认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意味。

五、通过平等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在激烈辩论中训练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的质疑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与文本的对话行为。而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则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基础之上的,强调通过对话式的交流或感悟,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方式。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质疑中成长,在质疑中收益。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的。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珍视学生在质疑中闪现的思维火花,积极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辩论,使不同的思想进行碰撞,让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训练思维。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山坡羊 潼关怀古》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的理解,他引用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并解释道:“大户人家的酒肉多得发臭,而路上却有贫穷人被冻死的尸骨……”话未说完,便有学生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觉得老师的解释不合理:因为从诗句中可以判断是冬天,既然能把人冻死,那么肉就不会发臭,怎么能闻到臭味呢?更何况酒是不会发臭的。听了他的发言,教师很意外,但转瞬便镇定下来了。在略微思考并肯定该学生的勇气和质疑精神后,教师让学生们就这句诗及刚才同学的发言进行探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臭”字上。在查找了相关工具书后,结论便出来了:尽管《新华词典》上的条目与教师的解释相同,但“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音同“嗅”,解释为“用鼻子辨别气味”,显然后者更符合常规及文本意思。

此举在无形中将师生存在的疑虑化为虚无,从接受美学及心理学角度来说,它不啻为一种潜在的思维。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抓住契机以展开学生间的辩论和交流,就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质疑中收益。

六、进行赞赏评价,让学生在成果展示中体验成功

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要进行赞赏性的评价,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时质疑的成果适时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增强自信心,持续而恒久的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中,一位同学通过二黄毛和“我”的两种人生命运的比较,大胆的发挥想象,提出了疑问:“假如不读书的二黄毛生活在今天,是我们的同学,他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呢?”对该同学的质疑,我除了进行赞赏评价外,还抓住契机,连续用了两课时,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读书有用与否”的辩论,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记人记事作文《我的同学二黄毛》,最后选出佳作进行展评。这一由学生的质疑而生成的语文对话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大程度上肯定了提问同学的价值,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又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诗歌教学中,一位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在研读诗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时,从“灯笼”和“流星”的速度上,提出“把流星比喻成灯笼是否恰当”的疑问。对此,我大加赞赏,夸赞他爱动脑筋肯思考,促使他语文学习上有了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学生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语文名师李镇西也说过:“如果真正把学生的心灵需要作为教学的起点,那就应该从学生提问开始真正的教学。”学生的提问就是学生的质疑。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释疑能力,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寻求规律,掌握方法。为阅读教学增添魅力,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㈢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万二中心南坡小学 朱小文 一、课前预习,带问学文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些课文题目以精练的词语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教这些课文时,这就宜引导学生预习要从题目入手,抓题目质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布置学生预习《将相和》一文,要求从题目中说说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有疑问。在我新授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汇报预习时的质疑:有的问题目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有的问题目中的‘和’是什么意思?,有的问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为什么又和了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不用忙着帮他们解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答案。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紧扣重点,质疑解惑 引导学生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又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学习借箭这一重点部分时,有学生提出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呢?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写如果曹操用火箭后的故事发展。使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读中质疑,以读促解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学生质疑问难更应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中提出问题,最后再读课文,以求解决问题。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当读到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这一句话,有学生问:蔺相连秦王都不怕,为什么如此害怕廉颇?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蔺相如对手下说的一段话展开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是什么功?有廉颇的功劳吗?从哪里看出?引导学生读前文,从而理解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友蔺相如。再让学生讨论将相不和会给赵国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后反问: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学生迎刃而解了。 四、抓空白处,引疑发散 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如教学《凡卡》一文,这篇课文以梦结尾,为了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质疑:凡卡能收到信吗?凡卡的最后命运会怎么样呢?留给学生去推测、去判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续写凡卡的命运。 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知疑,学固然重要,但先要学会提问题,那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㈣ 低年级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善于发言

我认为要让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善于发言,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环境,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敢问、爱问、善问这几方面来开发学生提问题的潜能。具体做法如下:一、敢问敢问是学生主动提问的开端,是学生心理创新活动的开始。培养学生敢问,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在平时,作为教师,除了要做良师,给孩子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当益友,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喜欢听他们说话,这样他们就愿意亲近你,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你。 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适当儿童化。所谓儿童化,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成为大孩子,亲近他们,接近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情感交融的氛围,学生才能有话敢说,有问题一定要问,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2、教学民主化,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低年级的孩子对一切不理解的新异事物都感兴趣,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一个大大的?,他们渴望更了解这个世界。在家里,他们可以问父母,在学校,他们更想问的是老师,因为在他们心里,老师是博学的长者,什么都知道。对于孩子的这种好奇心,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很好地爱护和激发,耐心地解答孩子的问题,实在不能解答的也要作很好的解释,如: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告诉孩子:哎呀,你的问题可真把老师也难住了,愿意想其他办法找找答案吗?找到答案后,可千万要记得告诉老师啊!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愿意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也免除了老师回答不上来这样一个尴尬。我们绝不能不理不睬,甚至不耐烦,有意见,发脾气,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再也不敢提出问题了。 教学民主要求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自己为中心,要和学生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教师惟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到真正的教学民主。我在课堂教学提倡八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出来的允许离开座位请教他人;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由于实行了教学民主,学生心里感到安全、自由,具有了心理优势,因而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 3、问题无错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敢提问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从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在课堂不敢提问题是有心理顾虑的,许多学生认为: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们讥笑吗?有的学生认为:我提的问题如果不是今天的重点、要点,老师会批评吗?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成长过程中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提问题和质疑问题,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的问题,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让每个敢于提问题的学生不因提错问题而感到闷闷不乐。当某个学生提的问题不着边界时,我都适当鼓励引导,从不发怒我向学生反复强调一种观念课堂提问没有对错之分,对于提错问题的学生,我决不批评,而是启发他用另一方法思考,树立信心,给学生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大胆地提问题。 4、学生自由化,营造轻松教学氛围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即使有时候有的孩子提出可能很幼稚的问题,我们仍应加以肯定和鼓励,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质疑积极性;其次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其他孩子尊重他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能做到先倾听完别人发言然后再举手,不要因为其他孩子不恰当的表现而让发言的孩子感受到压力,挫伤其自信心。总之,我们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课堂上能有最佳的表现。 上课时,学生任意插嘴,正是学生自我表达思维的表现。我改变传统的教学状态,即: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有提问,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经允许就提问则被斥之为插嘴。这种做法,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即使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时插嘴:有问题随时提出来,并给于肯定和赞扬,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我就把问题暂时放一放,留到课外去解决。我认为学生插嘴正是他们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 二、爱问敢问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提问的心理环境和现实可能,但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主动学习的能源,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激起学习欲望,才有探索的动力。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使学生爱问,仍需进一步催化。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而设置悬念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教乘法运算时,先布置学生做一些加法题:3个3相加是几?6个3相加是几?9个3相加是几?最后提出100个3相加是几?引起学生产生疑问,100个3相加既麻烦又容易出错,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呢?它应该怎么样算呢?通过这种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 2、认真对待、保护童心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那些在课堂上爱讲话、爱提问的学生,我从不用简单的纪律和语言加以约束和制止,而是了解这些学生到底想说什么?是否想出了什么新思路、新观点或新方法?让学生把话说完。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不管是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是简单的还是难以回答的,或者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的,都热情和蔼、认真对待,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问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在班上设立了星级小组积分评比栏,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视问题的质量,则在相应的小组内加不同的分数,每节课评出提问题的优胜小组,则在相应的小组内加两朵花,每周评出提问题的优胜个人,则在班级红花栏中个人带一朵花等等,加以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提问成功的喜悦。 3、及时评价、激励情感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赏识,被人表扬。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一件有意义的奖品、鼓掌、欢呼、展示学生的作品等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如:当学生对别人的结论提出异议时,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征求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以商讨的口吻与学生共同切磋,让学生参与评价。学生则通过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判断正误优劣,或肯定赞扬,或质疑争论,从而使课堂形成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除学业成绩评价外,对于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讨论发言的表现,动手操作、主动提问的积极性等都进行情感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或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体会到提问成功的愉悦。 三、善问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善问就是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它是学生主动提问的提高阶段。教给提问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让学生把握住质疑善问的主动权,处于学习主体位置。 1、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的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的目的的那一种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引路,不断明确着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能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使其开阔思路,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增进师生感情。此外,还可以把问题用游戏、故事、儿歌、猜谜语、比赛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2、留给质疑的空间 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我的做法主要是:一是示范质疑。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阅读教材有时不得要领,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质量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作示范,而且提的问题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使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本领。如:学生在大胆提出问题后,我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看看哪些问题提得好,提得有意义,哪些问题提得不够好,意义不大,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今后提问题时应注意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善问水平。二是鼓励质疑。首先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质疑问难的信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时空。其次是指导学生质疑方向。鼓励学生质疑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自己懂了,用来考别人的。学生通过一次次生疑质疑的过程,把质疑溶化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提高。 3、教给提问的方法 课堂上经常出现一种情况,学生敢问、爱问了,但提的问题却抓不住要领、提不到点子上,这需要我们及时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我的做法:一是从课题联想提问。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此外,在新授结束后,学生提出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群策群力,加以解决。三是在动手操作中生疑提问。 总之,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探索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既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经验的继承,也是当今社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需,合理地、充分地利用教材、学生的经验等资源,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无疑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启了一道关键之门。学生主动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敢问、爱问、善问三个步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我想: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践行,问题之花一定会在低年级课堂上灿烂绽放!

㈤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思维越来越开阔,在学习中开始有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而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成分,要使学生有所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强化问题意识,培养问题的分辨能力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门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乃至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跟着问题去思考,随着问题去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例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则关于票方案的问题,许多学生很快可以找出两种方案,要么成人和儿童分开,要么合团体票,而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学生们抓住问题,开动脑筋,想出其他办法,比如一部分儿童与成人合团体票,而剩下的儿童还是儿童票,这样既能使成人的票价有所降低,也能保证其他儿童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后面四年级的学习中同样出现了关于游泳的够票问题等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发现这与前面的知识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从而在头脑中产生疑问,这样会激发他们从最初的直觉思维,到进一步探究解题思路及规律,使问题意识能贯穿他们思维的始终。2、创设良好氛围,培养质疑的兴趣和勇气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这和他们的求知欲有关,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表现。能否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良好学习氛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顺应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使学生在积极、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培养他们质疑问题的兴趣和勇气,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并没有急于抛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轻松的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要一场篮球赛,然后我选出了两组队员,这时学生就,说不公平,因为他们感觉二组的队员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问他们,一组可是有所有队员中最高的两名队员,比赛也不一定会输,这时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而最终他们发现仅凭感觉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这样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融于问题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质疑的勇气和信心。3、设置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基础和环境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的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引起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动作,便在头脑中产生了‘问题’并引发他们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来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教师没有必要刻意的为问题而设计,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并不成熟也不稳定,教师应该设定一个大的环境,一个让学生可以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去探询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课堂的生成问题,往往这些问题中就包含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们面对问题的症结所在,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判断,加以引导!

㈥ 如何对待学生的课堂质疑

对待学生的质疑,只要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能回答的,还是不能回答的,都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自己释疑。根据学生问题的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和释疑: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利亚怎么会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敌人抢走了吗?"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科利亚找木匣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最终怎样找到木匣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积累?运用5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刚学完的《长城砖》,学习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如《捞铁牛》、《陶罐和铁罐》、《科利亚的木匣》等几篇文章,经过认真研读再加上原来学习课文时学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小狮子艾尔沙》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小狮子艾尔沙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联系课文,小狮子回来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当然高兴;但又为小狮子艾尔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我"所以又感到难过。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教学《朱鹮飞回来了》,学生质疑:"为什么朱鹮会这么少呢?""朱鹮消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种种由于人类不重视自然保护,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导致许多生物灭亡、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材料。使学生不仅通过收集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而且提高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己释疑,能有效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精彩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利器

㈦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弗雷内曾说过:“知识不能仅依靠教师向学生进行传授,传授给学专生知识并不属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学实践也证明了,离开了批判性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批判性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一、培养小学生数学批判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比较关注学生对最终答案的理解和记忆,很少注重对学生批评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仅是对教师和书本思维的一种复制,很少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提出质疑和批判,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对小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然而这种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批判质疑思维基础上的。由此可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

㈧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自然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提出疑问,从而更加深刻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问,不好意思问,不知道怎么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热爱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足够的安全,可以尽情的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一种民主、自由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广泛交流。让教室成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乐园。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力争合作,自觉形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这个教学环节中,问: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很显然:这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
……
上述问题,学生大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集体研讨的力量
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并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绪低落。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轻易下结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充分的说,避免学生刚刚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熄灭。到最后,才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答案,并使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会让学生感到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表现自我,并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质疑意识。
第二:充分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老师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其实是学生对困惑既想提问但又害怕“出错”,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质疑的情境,让学生热爱质疑,让学生将内心的问题与疑惑说出来,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计算面积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运用“商不变性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重点是对余数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余数到底是多少,全班展开讨论,最终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还原,得出结论余数是100。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适时点拨,原因是利用商不变性质时,将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相同倍数,同时,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应该把最后余下来的数乘以缩小的倍数得出余数。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为学生的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积极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要担心问错,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瓶盖、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及学生自带的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
第四:丰富质疑方式,自我质疑和集体质疑相结合
(一)集体质疑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质疑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有利于消除这种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质疑的能力。
(二)自我质疑
学习的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不断的完善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学生自问的形式作为结尾。问:“我今天懂得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和升华了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质疑
(一)教师示范,使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法加以示范和指导。如在学《正比例解应用题》时,怎样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例题中有这样一句“照这样计算”可提问“是怎样计算?什么意思?”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后续学习中更好的提出问题。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质疑
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种不解和困惑,这就是疑问,是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困难,此时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直面困难,尝试质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及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㈨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海南省东方新龙中心学校 汤洪辉
一、敢于质疑
(一)、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而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不可能产生问题,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在、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因此可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解放自己的个性,开放自己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思维开放了,才敢于质疑。要创设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质疑权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多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质疑时出错、改正、保留意见,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
(二)、善于评价、激励质疑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及时鼓励、表扬等积极的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小学生由于学识和见闻有一定的局限性,刚开始所提的问题也许很简单,可能是一些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精彩可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的简单或没有价值而去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很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善于思考;当学生的质疑比较有价值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你真是火眼金睛啊!、这么隐秘的问题都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让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爱质疑。
因此,只有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想问,敢问,善问。
二、学会质疑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确的写入了基本理念之中。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善于质疑。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敢疑的基础上,掌握质疑的方法,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一)、紧扣课题,引发质疑
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而《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人们常说题为文眼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题目都能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能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进行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达到以疑促读、以疑促悟的目的。
又如人教版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学生一看《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课题,马上可以提出:究竟什么是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快就能走入文本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最后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深入理解了美丽的内涵标题中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更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从文章的重点处,引发质疑
文章的重点处是指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揭示中心的重点句、段等,这些重点处对帮助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这些重点处概括性强,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在文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些重点处质疑,能起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的时,学生在学习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一句话时,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的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趁热打铁,让让学生全文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撞出智慧的火花。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中更赢说的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因为这段话是课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他是怎样想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细读、讨论、练说、理解,再进行前后对比阅读。学生读懂了课文,也同时认识了更羸善于观察,善于的特点。(三)、在课文内容矛盾处,引发质疑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的阅读课文都是采用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在这些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我们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作用极大。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又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的结尾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在现实中,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能闪烁出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是个矛盾的语句。在此矛盾处引发质疑,引导学生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疲劳而光荣牺牲的事迹领会其内涵,从而使故事主人公老班长的高大形象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四)、利用课文留白处,引发质疑
无画处皆成妙境。重视空白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何谓空白?按商德远编著的《小学语文个性课堂教学艺术》中中指出所谓‘空白’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而留有‘空白’,或写得简略以‘空白’。小学教材中的课文留有空白,一般有以下几种:a、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b、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c、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d、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就是等待着读者用想象去填补。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空白处进行质疑,召唤学生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二册课文《乌鸦喝水》中的这个句子: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教师出用这个句子和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这一句进行比较朗读,并适时引导、启发学生质疑。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位小朋友举起小手问:为什么说乌鸦终于想出办法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朋友们马上各抒己见,乌鸦不是马上就想出办法来的,而是想了好长好长时间。乌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想到一种,觉得不行,又想另一种办法,一直在动脑筋,很认真地想。老师马上推波助澜:是呀,多不容易啊!小朋友,假如你就是那只口渴的乌鸦,看着旁边的小石子,会想到哪些办法呢?这一质疑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使学生对文本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心理,引导他们查找相关资料,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而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我巧妙地利用课堂中通过布置练习的方式留白进行了留白:洪教头走后会回来报复吗?林冲为何会被逼上梁山?你还想知道哪些梁山108好汉的其他故事呢?通过留白来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样的课后留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的台。
三、乐于质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在学生的每次质疑中适时的给予激励、表扬,让学生从质疑中感受到的成功,并从质疑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树立起学生质疑的信心。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常质疑,同时能把质疑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外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并逐步养成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养成乐疑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㈩ 质疑的意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的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又在“疑”中得以发展。低年级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往往对文章一知半解。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今后的语言文字的应用都有很大的障碍。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首先要明白如何“授之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文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其次,老师还要明白课堂中的提问只是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前提条件,其目的仍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注意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把学生“发问”放在重要位置。要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从疑难处质疑,疑难处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或看似矛盾或结构复杂的字、词、句,但这往往又是含义深刻的中心所在,抓住疑难,往往能一矢中的,所以当学生对于某个问题产生怀疑之时,教师便要善于引导。
二、从兴趣处质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事物越感兴趣时,便越会深入探索。
三、从释题处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是曲径通幽的钥匙。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弄清楚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而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学习面的狭隘,对语言文字接触有限,所以遇到课题往往会有许多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因此要想从题目着手质疑,须从释题开始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在课堂质疑的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学读书计划表格模板 浏览:342
小学语文四年级感叹句 浏览:243
天通苑中山实验小学 浏览:596
小学三年级语文补习班内容 浏览:921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作文 浏览:396
小学教师备课网站 浏览:1
私立美男学院 浏览:383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试卷凉州岛 浏览:915
小学1年级手gong大全 浏览:459
小学生手抄报的图片大全图片大全 浏览:68
小学健康知识讲座 浏览:120
小学毕业季适合发老师的句子 浏览:451
汕尾凤山中心小学校长 浏览:606
小学生毕业汇演舞蹈 浏览:702
小学生抗击疫情的表演 浏览:107
私立华联大学本科 浏览:61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想谢谢你400 浏览:855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 浏览:174
小学生公共生活守规则教案 浏览:313
淮河私立学校 浏览: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