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学数学上课的基本步骤
依据课标理念,在课堂中按照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其相应的教学程序为“创境激疑——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应用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在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应创设认知需要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
3、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4、从情景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1、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必要的可以合作完成)
①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②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
③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
④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
⑤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解决。
2、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交流,组织好汇报思路及表达的语言)
3、全班汇报、明理内化。
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该讲的讲透彻、讲明白,该教的教会。突出重点,突出本节课难点。
三、应用拓展。
指导学生自己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进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伸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这样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
四、全课小结。
⑵ 如何抓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个环节
1.先学后教的特征明显,课堂上可以看出来每个学生依据导学提纲进行了较充分的先学,而且都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不少学生已经想出了不同于教材的解法;2.坚持以学为主线,课堂上以学生的展示为主,在学生展示先学(先练)成果的过程中,老师穿插关键性的提问,凸现各种解法的优点和特点。
叶玲老师的课也体现这两个特点,只不过表现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在叶老师的课上,“生活”和“数学”结合得很紧密,学生把生活经验充分地融入教材、带进课堂,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所做来认识圆。
这两节课“指导——自主学习”的精神特征体现得比较充分,学生主体性发挥得比较充分。但是学生的展示多了,课堂教学的效益显得不高。如何既充分地激发和展示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保证和提高教学的效益?我提出了把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步骤)的建议:
第一环节:先学。先学放在课堂,时间10-15分钟,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先学,并完成必要的练习。先学可以是老师“教”之下进行,也可是按“导读提纲”的要求进行,还可以是完全独立地进行。
第二环节:交流。10分钟,分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展示交流的重点和目标,要保证让所有同学在展示交流中都学有所得。在全班交流中要特别重在交流不同点和创新点。
第三环节:练习小结。10-15分钟,作业在老师眼皮底下完成,并当场反馈订正,每次课堂作业就像小测考试一样,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过重负担的灵丹妙药!
⑶ 小学数学课有哪些类型,每个类型课的教学环节有哪几步
一、激情导入:1、实例导入——利用生活的实例或学生身边的数学导入本节新课。2、游戏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小游戏,激发课堂气氛而导入。3、故事导入——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利用动听、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主题。4、谈话导入——结合本节课上的一些关键词语(如讲解互相垂直、相交数学课时,可以上课前和学生交谈我们的同学之间要互相帮组和学习,问学生互相的意思而导入新课)。5、旧知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换个角度学习或变式习题导入。一节课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讲授新知
教师在讲授新知时,一定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快乐中学。老师利用鼓励和幽默、眼神与学生较好的互动,老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并且配备一定的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本节课知识的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且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分很多种。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和解本节课数学题的策略。常用有: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呢?2、用有挑战性、有趣的练习小结。3、让学生圈出老师黑板上板书的重点、难点来总结,并且要学生讲出为什么?4、故事总结。5、小游戏总结。6、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性总结。
四、教师课堂上注意的小细节:课堂的板书艺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艺术,教师的倾听艺术,教师课堂评价学生的艺术,教师的适当的幽默风趣艺术……
要做好一个老师不容易,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智者、“父母”。
⑷ 怎样精心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环节
数学这门学科,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特别是小学数学,更是与我们形影不离。但要想学好这门学科,说起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益呢?我自从教小学数学教学已二十余年,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研究,学习总结,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这里就如何处理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做点个人见解,与同仁们共勉。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任何人都不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事情。教学更不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是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中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指责,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 24÷4=6 240÷40=62400÷40=6 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基础较差,从不举手发言的一个女同学把手举了起来,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她,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这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勇敢点,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你一定是最棒的!”全班的同学也都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她,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和同学们以微笑给了她信心!同时也给了她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平常如果多给学生一些关爱,一些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他们,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化枯燥为有趣
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情景激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将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我们都知道,由于目前教育仍以应试为目的的原因,使得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成天都忙于无休止的计算,这样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一提起数学课,就感觉头痛,其实,小学数学应该是最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学科,因为它最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变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变枯燥为有趣、化复杂为简单,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广角》等内容时,我常常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好心情、好环境,课堂更不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这样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质疑与讨论则是营造课堂气氛最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的提一些问题或进行一些讨论,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当好引导者、引领者。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马上组织同学讨论交流,结果出现两种答案:有的是商2余2,有的是商2余200。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到底哪种正确呢?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于是,双方同学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开始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交流中体现自我,讨论中明辨事理。所以,讨论交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所以,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方法营造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从懵懂的孩童到孩童的领路人,无数声音在告诉我一定要“动脑”学习。初为人师的我也这样不厌其烦的告诉我的孩子要“动脑”学数学。但我们好像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形象的比抽象的直观,观察总比想象简单,动手更比动脑快乐。为了直观、简单、快乐,我们何不引领孩子——懂得既动手又动脑,来学习数学呢?
当你遇见这样的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把一根12米长的绳子对折三次,每一段长多少?”有的老师可能会让孩子想想,有的老师会让孩子讨论讨论,有的干脆上黑板讲解。这些方法我觉得都不太合理,何必这么折腾孩子呢?不如让孩子自己动手一折不就全明白了嘛!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增减变化时就更需要动手了。比如说,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三块,表面积会增加多少?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切一切,他们会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方法的,同时在物体的切、合、挖、补等变化下都发生不同的变化: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有的不变;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挖、切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果这些变化我们一味的让孩子动脑想想,那也太难为孩子了。这些都需要我们拿着实物(土豆、红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材料)来动手操作观察,然后总结,并举一反三,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中注重“点”、“面”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点”,指一堂课的基本目标,教学中,每堂课都有一个基本目标;教学中“面”,指一堂课由基本目标引申的其他目标。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计算法则就是这堂课的“点”,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由它引出小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数位不够等问题该如何解决,就是这堂课的“面”。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再由此引出其他的计算。由浅入深,逐步掌握,这样,就会使教学既有主次,学生也容易掌握。
六、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读诗使人明智,数学使人敏捷,逻辑使人善辩。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习惯,这样就会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比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示的推导时,可以用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剪、去画,通过转化,变成其它图形,从而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两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等),这样既使学生明白梯形公式的推导方法,从而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也使他们对梯形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还需我们多研究、多学习、多探索、多交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完善、更出色、更有趣,才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和热爱这门学科。
⑸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专正成为学生属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⑹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把握哪些环节
小学数学教学我认为最主要应把握新授环节,这其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例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例题的数量关系、然后自我解决例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收集学生反馈的解题信息,通过班内的多向交流将正确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全体学生,当然是操作类的例题,可通过充分的材料准备,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操作,来感悟概念与公式。最后再通过层次丰富、环环扣紧、由浅入深的练习达到知识巩固和加深理解的目的。
⑺ 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教学方法落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跟随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新,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存在一定弊端,照本宣科,本本主义思想严重,严格死板的按照教材教学,使小学数学教育似乎就不会体现出新的课改理念。所以,在新形势下,优化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帮助。
⑻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的几个基本环节
常言说,教师应该锤炼基本功,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成为老师们热烈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所谓仁者见仁,义者见义。对于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当抛砖引玉 。
关键字:小学数学 课堂实效性
一、什么是课堂实效性?
“实效性”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解释。吴正宪老师在《数学课堂实效研究(精简)》中指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主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具体说来,就是我们老师应该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授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使每个上课的学生能在上课的四十分钟内最大限度的理解知识,并在情感和方法上有所收获,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 本人的几点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看法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一堂好课的开始。
有“备”而来,是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在以前的教学中,强调“备学生、备内容、备教法”的课前准备,放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兵法中强调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首先应该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包括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验以及个性特点等等,甚至包括兴趣爱好。我们对学生了解的越多,越能帮助我们设计好一个能被学生所接受甚至产生共鸣的课前预案。
另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呈现出新的特点,内容的编排也有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拿涅好教学难度。以数据的统计来说吧,旧教材是统计表(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统一编排,集中学习。而新教材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不同年段里学习。在低年级段就让学生先接触一下,体验一下统计的思想,然后再逐步深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能对新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吃不完”的学生,又要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在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就应该合理选择。几千年前,孔夫子就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只有针对不同学习的内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灵活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
根据学习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状态不同,学习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小学生来说,缺少的是责任,更多的是依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对于小学的数学课堂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一些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好或者想尽快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采取全由自己包办代替,全由自己讲解说明的教学方式。而一讲起来,则不可收,且越讲越有兴致,以至整堂课只看见教师在活动,只听见教师的声音,即使到了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不放心地唠叨:看清题目,抄对数字,不要做错,使学生一会儿也不得安宁。这样,往往打乱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其实,课堂上教师讲解时间过长,常常导致学生纪律涣散,思维陷入抑制状态,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殊不知,教师控制一下讲解时间,自己少讲一点,让学生多点思考,学习效果反而会好。因此,新课程课堂教学最好采用“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真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有效提高学习的效果。
3、 良好的语言表达是一堂好课的润滑剂。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想法的工具。数学语言是以数学符号为主要词汇,以数学法则、定理、公式等为语法规则构成的一门科学语言。就小学数学语言而言,抽象性是其特点,科学性是其原则,准确性是其灵魂。然而,我们数学课堂上的语病却时有发生。例如:开始教学“0的认识时”,就说成“0表示没有”。这里就忽视了数学知识教学的阶段性,因为以后还要学习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0”还可以表示界限。所以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再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就不能说成“分数的上面和下面”。当然,数学课上的科学术语很多,稍一说错就会造成知识的偏差,误导学生,数学课上有些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导致教学思路模糊,学生听起来颇感费力。
除了表达的准确性以外,老师上课时的语速、语调都可能影响到一堂课的实际效果。本人在参加暑假举行的小学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培训班为期6天的学习过程中深有体会。培训是采取一位老师授课半天的形式进行的,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当进行到第三天下午的学习时,一惯安静有序的课堂在上课半小时后开始嘈杂起来,一向学习认真精力集中的学员们开始交头接耳,或者“闭目养神”。原因是因为授课老师的语速太快,语调太高。虽然老师的思路还算清晰,方法也算正确,但还是有些学员跟不上节奏,有些则觉得太累,头脑发热,而难以集中精力了。试想我们有着强烈学习欲望和责任心的老师尚且如此,换成几岁大小欠缺责任心的小学生来说又会怎么样呢?而与此相反,有位授课的麦老师,语速合理,不快不慢,既让人有时间去思考,又不会让人觉得节奏缓慢而分神。语调更是充满艺术性。在告之他的联系方式时,写下家里的电话号码后,一句“我还有一台手机” 看似平常不过的语言,经过语速和语调的修饰却让全场哄堂大笑。常言道:语言是一门艺术!好的教学语言对于被很多人都认为比较枯燥的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更为重要!
4、把握动态生成,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
教学资源的生成一方面来自是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则要把握来自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生成。现在的小学生越来越聪明已是不争的实事。随着媒体的快速发展,现在小学生所接触的信息量已是今非昔比。有些老师还把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量定位在自己那个年代,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不但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加以选择利用,反而在心里埋怨现在的小学生难教,不听话。大家都知道在水利治理工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疏导!如果一个地方出现洪涝灾害,治理者一味的进行围拢堵截,只会让灾害越来越严重。相反李冰父子因势利导,对泯江之水加以疏导,不但解决了上游的洪水灾害,还解决了下游农田的灌溉问题,成就了都江堰的历史经典。其实上课也是一样,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学生,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不同的观点不能有效的加以肯定,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课堂的教学实效。
见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年级学生在做7+6+3时,一位学生几次举手想要向老师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方法,在老师视而不见的情况下,激动的站起身来。老师几个“白眼”无效的情况上,只好让她发言。原来她没有按顺序做而是先把7+3=10再10+6=16 老师没有在意只说了一句你的结果也是16啊。这位学生充满激情的神情暗然消失,失望的坐到了位置上。那节课,她再也没有回答问题。这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从老师的身边溜走!
5、关注个体差异让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听过不少公开课,往往都是一节课下来成就了少数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大部分学生充当的只是配角,甚至是观众。当然也有些老师会有意找几个后进生回答问题,却变成了是对他们自尊心的又一次伤害。如何让课堂不变成几个人的舞台,如何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有问题可想,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如果能够真到做到这些,这些课的实效性肯定可以落到实处。我的教学经验是:把不同深度的的问题提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把不同类型的问题让不同状态的人来回答。“你能帮我把题目读一遍吗?” “你能帮我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刚刚这个同学的方法?”这些任务一般交给课堂走神了的同学;“谁能说说你的想法?”“谁能帮他?”“谁还有别的方法?”我喜欢把它交给中等或中上的同学来说;如果一个问题抛出来,半天没人举手,我则要向思路比较好的同学发问了:“你能说说你想到了些什么?”或者一个问题经同学解释后还有个别同学没能理解,则要找个好同学来说,“谁能解释的更清楚”。总之,课堂是属于每个学生的,让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和任务,每个人能完成属于自己的问题和任务。当然,这样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多变化的。
6、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课堂效果得以巩固。
数学强调理解,但练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却是功不可没的。因为通过练习既能及时地对新学的内容加以巩固,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又能让教师通过学生的练习及时反馈自己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的“忘性”。即使在讲授新课的时候理解了,但不加以练习的话,知识得不到巩固,更不可能做到触类旁通。于是题海战术依然是我们有些老师的常用方法。累了学生苦了自己不说,效果怎么样,还值得商榷。如何向40分钟要效率,既能巩固课堂知识,又不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呢?做好上述五项之后,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我个人认为这样设计课堂练习比较好:(1)练习的层次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认为练习的层次性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新的理念,而且循序渐进的练习坡度与难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2)练习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完新授知识时已经接近课堂的尾声,精力上已比较疲惫,这时来几道趣味性很强的练习显的尤为重要。(3)练习方式多样性。练习的设计不仅限于动笔算,动口说、动手做也是很重要的练习形式。比如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又如在学习利息和利率前可以让学生去银行做个小调查,这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
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的活动环节
你可以让同学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回答正确的情况下一定要夸奖,回答错了也要说他很勇敢,在快下课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小游戏
⑽ 小学数学的教学环节有哪些
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五大环节